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湛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3 點擊:

 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

湛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國共產黨湛江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

 
    中國共產黨湛江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就制定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形勢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重要時期,也是湛江市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認識國內外形勢變化,準確把握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在認真總結“十二五”時期工作的基礎上,統籌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一)“十二五”時期湛江市推動“五年崛起”取得顯著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湛江市豪情滿懷創大業、攻堅克難推崛起、取得不平凡成績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湛江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咬定“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目標不動搖,堅持好為標準、快字當先,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大、部分龍頭產業項目建設推遲、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等突出困難,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不斷深化改革,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為頭等大事,突出打好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凝神聚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苦干實干開創大工業時代,加快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和南三島“三大經濟增長極”建設,扎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預計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24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3000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超4000億元,鋼鐵、造紙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中科煉化等項目扎實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港口吞吐量突破2億噸大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湛江港灣清障、鶴地水庫整治、市區河渠整治取得顯著成效,中心城區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海東新區建設初見規模,“五城同創”扎實推進,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生態文明區城鎮村建設加快推進,人居環境顯著優化,湛江市區進入多年來最干凈、最有序、最舒適時期,發展美譽度進一步提升;成功舉辦第十四屆省運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全面完成教育強市創建工作,醫保“湛江模式”獲得國家、省的充分肯定,成功抗御五年來10場臺風災害,全面告別茅草房工程基本完成,依法治市開啟新征程,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湛江人民生活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成果,黨風廉政建設成效明顯,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二)“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未來五年,將是湛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經貿規則深刻調整。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和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湛江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海洋大市和駐軍大市,將迎來區域合作與海洋經濟、軍民融合產業快速發展的難得機遇。從省內看,隨著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湛江實現全面振興崛起創造了極好條件,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支持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為湛江加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十二五”時期作為湛江“栽樹”階段,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和“三場大會戰”的強力推進,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只要我們用好國家、省給湛江的一系列政策機遇,用好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建成投產和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的機遇,用好深湛高鐵、合湛高鐵、湛江國際機場等重點交通項目全面建設、湛江大交通環境將有重大改善的機遇,用好湛江城市文明水平和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的機遇,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奮斗目標。
  
  未來五年,湛江市發展處于大可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經濟“蛋糕”仍然太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園區層次低;先進制造業規模較小,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現代立體快速交通體系亟待完善;縣域經濟弱小、發展不平衡;改善民生壓力較大,法治建設存在薄弱環節;領導干部思想作風與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等。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搶抓戰略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奮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三)“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繼續打好“三場大會戰”,以工業崛起帶動經濟大發展,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大轉型,以“五城同創”促進文明大提升,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民生大改善,以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大增強,以依法治市推進社會大進步,以從嚴治黨推動作風大轉變,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推動湛江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十三五”時期,必須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做大經濟總量。加快發展是湛江解決“人口大市、經濟小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持好為標準、快字當先,搶抓機遇,推動湛江更好更快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發展是增強湛江崛起動力的關鍵所在。必須讓創新貫穿黨委、政府的一切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業態創新等方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創新引領湛江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發展是實現湛江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大力促進市區與縣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形成協調有序發展的良好局面。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湛江。綠色發展是永保湛江良好生態的唯一途徑,是實現湛江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湛江人民的美好追求。必須毫不動搖踐行“既要經濟崛起,又要藍天碧水”的發展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湛江建設,不斷提升發展美譽度。
  
  ——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合作共贏。開放發展是借力推動湛江崛起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珠三角、環北部灣、港澳臺、歐美、東盟等區域的合作,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是讓湛江人民生活得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的根本要求。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湛江大建設大發展成為大惠民的過程。
  
  ——堅持依法治市,維護公平正義。依法治市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堅持法治湛江、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扎實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保證。黨的領導是確保“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的政治保證。必須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切實加強各級黨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主要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既定目標,圍繞經濟發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資源環境5個領域39個指標,對接國家、省“十三五”規劃目標體系,加快推進湛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到2018年全市小康綜合指數達到97%以上,提前實現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居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期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三次產業比例從18.2:40.9:40.9調整為13︰49︰38,工業總產值超65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0億元,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超60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0億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億元,力爭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
  
  ——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以全面增強湛江中心城區在環北部灣區域的集聚力、輻射力、引領力為著力點,力爭在建設環北部灣臨港產業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區域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科教創新中心、文化藝術中心、醫療衛生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康體運動中心、會展博覽中心等十大中心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取得新的重大成果。鋼鐵、石化和造紙“三大產業航母”建成,家電家具、食品加工、醫藥保健、裝備制造、能源生產“五大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南三島“三大經濟增長極”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粵桂瓊高鐵樞紐中心;實現全部縣城通高速公路;湛江國際機場建成使用,實現年旅客吞吐量300萬人次;湛江港吞吐量超過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重返全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建成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市區和縣城、中心鎮規模擴大,海東新區建設成為全省城市擴容提質的嶄新亮點,全市城鎮化率達60%以上,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實施《湛江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堅決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處于全省前列,空氣質量位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森林覆蓋率達30%,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1%以上。重點水源保護得到加強,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13平方米以上,城市綠地率達到38%。“五城同創”和生態文明區城鎮村五年行動計劃力爭全面完成。
  
  ——社會民生事業全面進步。就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婦女、兒童等民生事業快速發展。人口保持長期均衡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三、打好“三場大會戰”,加快振興崛起
  
  堅定信心、不換頻道、持續發力,繼續打好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推動湛江加快振興崛起。
  
  (一)加快工業項目建設,開創大工業時代。搶抓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省支持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的機遇,推動工業大發展。
  

  加快打造工業“航母”。推進工業集聚化、鏈條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鋼鐵產業“航母”。加快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建設,建成2號、3號高爐,打造國內現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競爭力的超千萬噸級精品鋼基地。實施“鋼鐵帶動工程”,加快建設鋼鐵配套產業園區和延伸區,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期末鋼鐵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培育石化產業“航母”。推動中科煉化項目全面建設,力爭2018年建成投產,打造國內一流石化基地。加快石化產業園區建設,延伸石化產業鏈。支持中海油南海西部管理局加大油氣開發利用。期末石化產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壯大造紙產業“航母”。依托晨鳴紙業、冠豪高新紙業、中國紙業等骨干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漿紙產業和特種紙生產基地。期末造紙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大力發展能源工業。建成大唐雷州電力、京信東海島電力等項目,力爭動工建設京能徐聞電力、華電廉江電力、國電吳川電力等項目,加快推進烏石海上油氣開發,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廣“機器人應用”,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規劃建設農海產品加工特色園區。充分發揮“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小家電產業試點地區”優勢,創建中國小家電創新推廣研發中心,推進小家電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建立家具創意中心,構建完整家具產業鏈。規劃建設糖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園,推動糖業技改升級。建成食品藥品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醫藥物流和食品專業物流基地,建設中藥藥材種植GAP示范基地和中國南方藥都。加快推進羽絨、塑料鞋、飼料、再生資源回收加工等傳統產業升級,發展建筑業總部經濟。
  
  推動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主導產業,推動要素資源集聚發展。全力推進“三大經濟增長極”加快建設,支持奮勇高新區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做強湛江產業轉移園主園區,實施“一縣(市)一園區、一園區一主導產業”戰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更有力措施支持各縣(市、區)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項目、資金、用地與環境指標向產業園區傾斜,打造縣城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支持廉江、吳川、遂溪、雷州、徐聞、霞山省級產業轉移園和赤坎海田物流產業園做大做強,支持麻章產業園建成省級產業轉移園。以湛江機場遷建為契機,打造空港經濟區。強化與農墾合作,建設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著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發揮駐軍大市優勢,重點依托奮勇高新區等平臺,主動引進軍工企業落戶湛江,加快建設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打造新型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現代化海工船舶修造基地,發展人工島礁基礎材料產業。大力發展軍需產業,軍地謀劃共建裝備維修和后勤保障綜合補給基地。
  
  (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按照“堅持適度超前、立足服務發展、突出集聚輻射、立體協調成網、全面升級提速、均衡綠色共享”的要求,構建“三環四通”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形成環北部灣交通樞紐中心,打造環北部灣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推動陸路交通高速化網絡化。建成深湛高鐵、合湛高鐵,完成東海島鐵路、黎湛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推動包海高鐵玉湛段和湛江至徐聞段先行建設,規劃建設湛江至河源高鐵,進一步暢通湛江對外高鐵通道。建成云湛高速公路、玉湛高速公路、沈海高速開平至湛江段擴建工程,推進粵西沿海高速公路湛江段、湛江—北海粵桂特別經濟合作區路網建設,規劃建設環北部灣沿海一級公路,規劃建設寶滿港區疏港鐵路支線、粵海鐵路烏石支線、黎塘鐵路龍頭沙支線以及烏石、龍頭沙高速公路連接線,加快國道325、207線文明示范路改造,爭取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建成東海島至雷州高速公路、湛徐高速徐聞港支線、南三島環島公路、雷州半島環島公路、市區至吳川新機場高速公路,建成和升級一批省、縣道和農村公路,加快調順跨海大橋、海西快線、廉(江)湛(江)快線等內環快速路建設,推進湖光快線、疏港大道擴建,規劃建設雷湖快線至奮勇高新區連接線,促進市內快速互聯互通。
  
  打造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推動湛江港重返全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鞏固西南沿海主樞紐港地位,打造國際航運支點。進一步加強集裝箱、煤炭、礦石、油品等專業化泊位建設,建成湛江港霞山港區通用碼頭、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工程、東海島港區煤炭碼頭工程、東海島港區散貨碼頭一期工程。建成湛江港40萬噸級航道工程,加快亞士德航道工程、東海島港區航道工程等灣內深水航道和灣外港區進港航道建設,推進東海島西南部港區前期工作,進一步擴大水域開放。實施“一縣一港區”戰略,統籌推進灣內灣外港口建設,統籌新港區開發與老港區改造搬遷,推進徐聞、廉江、雷州、吳川、遂溪等港區碼頭建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半島港口群。完善港灣水上巴士碼頭和游艇碼頭,規劃建設南三島國際郵輪母港。進一步拓展集裝箱貨運航線。2018年建成湛江國際機場。加大航班航線密度,著力拓展輻射國內主要城市、省會城市、重點旅游城市和“一帶一路”國家新航線。爭取建設低空開放試驗區,實施低空空域對商務機開放。以中信海直坡頭直升機場遷建為契機,規劃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
  
  提高交通綜合服務能力。構建高效綜合客貨運系統,加快湛江西(客)站連接湛江新機場的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實現旅客便捷換乘。深入開發湛江灣區的水上巴士航線,恢復開通湛江市區至海口、三亞直達客輪航線,謀劃開通至東南亞和北部灣郵輪航線。建設徐聞南山瓊州海峽綜合客運樞紐。規劃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大運量快速交通系統,構建城市主要交通走廊,重點連接城市CBD、東海島、海東新區、湛江火車西站、湛江國際機場等重要節點。發展快速公交、直達公交、定制公交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差別化的出行需求。完善公交樞紐站和首末站體系,提高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建設公交都市。
  
  (三)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增強發展承載力。繼續大力實施“拓展海東、提升海西、擁灣發展、產城聯動、市縣統籌、精細管理”的城市發展戰略,以建設人本城市為目標,強化建設循環城市、腳印城市和海綿城市理念,全面完善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充滿魅力的生態型海灣城市、更能代表廣東實力和形象的環北部灣中心城市。
  
  聚力建設海東新區。按照起步區基本建成的目標,推動新區環灣圈層加快建設;加快推動“多規合一”和“一張圖”管理試點以及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建設,適度超前建設新區交通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科教、文化、衛生、商貿、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實現新區服務功能基本完善;大力推進都市經濟示范區、文化創意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科技產業園建設,形成產城聯動的發展態勢;高標準推進居住環境建設,實現人口集聚初具規模,初步建成有產業支撐、文化品位、海洋氣派、海灣特色、熱帶風情的生態型海灣新城。
  
  改造提升建成區。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為重點,推進赤坎、霞山老城區和開發區建成區“退二進三”,全面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實施集中成片的舊城更新,加強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傳統村落保護,優化提升“一灣兩岸”城市景觀。重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配套,打造富有生態型海灣城市風貌的“生活街道”“活力街區”“歷史街區”“文化街區”。推進調順港區功能有序騰退,推動湛化集團、海濱船廠、湛江電廠、調順電廠遷建,加快廣州灣大道、南方路、政通路、市區聯通高鐵站通道等市政道路建設,完成海大路改擴建。建成濱湖濕地公園、東盟公園、銀帆公園等新的市區公園綠地。規劃建設文化廣場、中央廣場、水上運動中心廣場等新的市政廣場。加快建設中央商務區、文化設施集聚區。
  
  增強城市輻射力集聚力。按照做大、做強、做全、做暢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市區面積,拉開城市框架,不斷增強城市輻射力和承載力;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建設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更順暢更便捷的交通路網,充分滿足本地及周邊市民創業就業、金融商貿、休閑旅游、娛樂消費等各類需求,不斷增強城市集聚力和帶動力。期末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8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200萬人。
  
  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以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目標,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彰顯海灣城市特色。依法重拳整治違法建設等突出問題。深化交通治堵,倡導文明出行、綠色出行。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快城市設施養護和管理的市場化步伐。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完善“五城同創”工作機制,不斷增強市民的文明意識,共同創造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形成文明禮讓的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公共秩序,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力爭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低碳發展示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推進縣城擴容提質。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道、省道改線遷離縣(市)城區。支持各縣(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區規模,提高管理檔次,把雷州、廉江、吳川、遂溪、徐聞等5個縣城規劃建設成為30到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增強縣城發展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落實中心鎮有關優惠政策,支持中心鎮做強做精。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轉型升級
  
  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推進環北部灣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著力構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大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全面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以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建設南方海谷。重點依托湛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力量,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三鏈融合”,加快推進南方海谷創新基地建設,打造中國南方海洋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孵化示范區,吸引海洋科技產業集聚,建設現代海洋高科技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霞山智慧產業城。期末初步建成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海洋經濟技術創新集群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孵化和產業化基地。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在海洋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工程裝備、汽車、船舶制造、家電、新能源等重要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國內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港口設備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工業機器人、生物制藥、循環經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水產品、橡膠、制糖、飼料、醫療等新型機械裝備。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政產學研合作,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促進本地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之間的戰略協同合作,引導科技成果與產業資本無縫對接,提升科技成果的貢獻率。培育一批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研究開發體系。建立市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運營機構在湛江市落地。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貸款等融資產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向新型研發機構購買技術服務和技術成果。
  
  以信息化建設拓展發展新空間。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向工業領域全面滲透。推進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發展物聯網和智能制造,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及大數據管理應用共享。推進“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大力發展“互聯網+”,加快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鼓勵中小微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建設開放式網絡創新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支持赤坎區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
  
  (二)深化創新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完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
  
  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金融創新、國際合作、高等教育、人才流動等領域先行先試,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構建全面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為經濟再造發展動力、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支撐。實施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升級行動計劃,促進高新區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競爭、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和環境監管等政策法規體系。營造鼓勵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和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深化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科技成果處置權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試行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備案管理制度。
  
  發展眾創空間。鼓勵支持大眾創新,充分利用南方海谷、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奮勇高新區、霞山智慧產業城、徐聞創新產業園、坡頭科技產業園以及科技孵化器、創業基地、駐湛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骨干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五、強化統籌協調,促進均衡發展
  

  圍繞增強發展協調性、均衡性,進一步優化城鄉發展結構,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優化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動、協調共進、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市域帶動縣域,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補長縣域經濟發展短板。縣域經濟發展是湛江市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的最大難點,也是工作重點。必須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支持各縣(市)全力打好“三場大會戰”,破解制約發展瓶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支持各縣(市)建設一個以上主業突出的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發展有明顯突破。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工業、農業、科技和物流園區,鼓勵有條件的鄉鎮發展特色產業小區,促進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向縣域和中心鎮集聚,積極培育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打造“一鎮一業”。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落實惠民政策,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縣(市)和城鎮在投資審批、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權限。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對進入微利或非營利性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民間資本,建立激勵和補貼機制。完善中小微企業的綜合服務體系,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在鼓勵本地民營企業家扎根創業的同時,積極發動在外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
  
  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構建以人為核心、以縣(市)中心城區為依托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促進中心城區和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按照“多規融合”的理念,編制各縣(市)全域城鄉建設規劃,提高村莊規劃覆蓋率。科學劃定生態控制線,合理界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新人口管理方法,有序推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支持省際、市際邊界鎮建設。
  
  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抓手,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集中建設。加快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地區教育、醫療水平。全面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解決農民群眾飲水難問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名鎮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設,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結合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大力開展農村垃圾、污水整治行動,繼續推進“萬村綠”行動,打造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五美”鄉村。
  
  (二)推進陸海統籌發展。紅色沃土、藍色海洋是湛江最鮮明的地理特征。既要依托沃野收獲綠色希望,又要依托海洋推動藍色崛起。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市為目標,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雷州半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提升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水平。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運用。大力發展農牧海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互聯網+農業”流通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化水利支撐保障體系,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增加農業保險險種,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培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積極發展“金融+”農業,實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深化墾地共贏發展,把農墾建成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產品安全供應基地,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用好省支持“六灣區一半島”建設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大湛江灣和雷州半島濱海資源,深度挖掘海洋潛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示范市。集約發展臨海石化、能源等臨海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培育發展海洋重工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加快發展海洋航運、金融保險、國際海洋會展等現代海洋服務業。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加快漁港、避風塘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通明灣等現代漁業產業園。加快“數字海洋”建設步伐,推進海洋信息化進程。
  
  (三)推進服務業協調發展。積極應用現代網絡技術,以“互聯網+”為重點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完善提升生活服務業,推進環北部灣商貿服務中心建設,吸引環北部灣消費,促進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展。

  
  積極發展金融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壯大金融總量,進一步引進各類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股權投資機構,加快發展金融租賃、消費金融和保障性金融,積極發行金融債券、企業短期融資券、企業集合票據。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深化“政銀保”合作,開展“互聯網+金融”等業務,推廣農村小額人身等惠民險種。加快發展航運物流服務,充分發揮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作用,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打造集中轉、倉儲、配送于一體的現代物流樞紐平臺和區域性保稅物流集散基地。引進國內外著名運輸、倉儲、貨運代理等物流企業,培育發展專業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龍頭企業,積極申報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
  
  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推進環北部灣旅游度假中心建設,凸顯“湛藍的海、湛藍的天”旅游優勢,擦亮“黃金海岸、熱帶綠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旅游品牌,打造國家級濱海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將“全國美麗海島”南三島建設成為國家級濱海旅游示范區、中國南方冬休度假基地。以“五島一灣”濱海旅游產業園為重點,多元開發海島度假、郵輪旅游、游艇基地、水上運動、軍港觀光、生態休閑等旅游產品。推動湖光巖、金沙灣、吳川吉兆灣、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特呈島、鶴地銀湖、天成臺等景區景點創A升級。統籌推進湛江東海岸濱海旅游建設,打造吳川吉兆灣省級濱海旅游集聚區。推進徐聞廣東省旅游綜合改革示范縣建設,支持徐聞建設“中國大陸南極村”。擦亮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支持雷州盤龍灘濱海旅游區建設。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海南國際旅游島、環北部灣地區和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深化與高鐵沿線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強旅游服務質量管理和市場監管,重視旅游人才培養,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繼續辦好湛江海洋周等旅游節慶活動,進一步擦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休閑城市、中國海鮮美食之都、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等品牌。
  
  培育發展會展博覽業。借助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永久落戶湛江等機遇,把湛江建設成為環北部灣會展博覽中心。制定現代會展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從事會展活動的積極性。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專業會展企業,扶持一批本地會展企業,實行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形成完全市場化的會展運作體系。在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的同時,創辦或引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國際性、全國性博覽、展覽會議和商務論壇。
  
  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健康是人們追求的永恒主題。要推進環北部灣康體運動中心建設,加快打造環北部灣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健康湛江”。做大做特做優健康養老、休閑養生、康體運動等重點業態。建設一批全國重要保健療養中心和康體運動基地,形成健康服務產業集群。進一步擦亮徐聞“中國長壽之鄉”品牌,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申報國家級長壽之鄉。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大力發展湛江優勢競技類體育,支持舉辦國內國際體育賽事。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先進思想文化引領。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思想,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新時期湛江人精神、湛江建庫開河精神、“創衛精神”“省運精神”和抗風救災精神,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國防觀念,鞏固提升雙擁工作,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整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資源,推動全媒體互動融合發展。重視新型媒介的運用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網上新聞發布、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權威信息發布渠道,把握輿論主導權。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建設廣東文化強市、環北部灣文化藝術中心為目標,以標準化推動均等化,整合各類公共文體設施和服務資源,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建成湛江文化中心等一批代表湛江形象的文化設施項目,盤活現有文化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打造雷劇、粵劇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整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和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倡導全民閱讀。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強文化人才培養。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立足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建設湛江新型智庫。
  
  六、推進生態建市,實現永續發展
  
  堅持生態建市、綠色惠民,堅定不移地走具有湛江特色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湛江永續發展,打造環北部灣具有代表性的綠色生態城市。
  
  (一)加強生態系統建設。保護和修復城鄉生態資源,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的美好家園。

  
  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結合湛江地域和產業分布特點,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游、生態空間自然環保的空間發展格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完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實施雷州半島農業、水利、生態修復三大規劃,進一步健全雷州半島生態建設體系。實施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第二期工程,實施鶴地水庫與雷州半島中小型水庫群聯調聯通工程,實現跨流域水資源調度。制定和實施生態功能區劃,堅守生態紅線,探索實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健全生態公益林發展和保護補償機制。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增加生態保護和環境質量的考核權重,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國有林場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生態建設主力軍作用。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
  
  保護培育生態系統。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觀,依法從嚴控制資源開發活動。堅決打擊宰殺野生珍稀動物違法行為,杜絕捕食候鳥陋俗。注重生態建設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改善城鄉環境質量。開展新一輪綠化湛江大行動,推進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加快恢復和重建熱帶季雨林體系。繼續推進沿海防護林帶恢復和建設。可持續利用紅樹林等濕地資源。加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建設,推進美麗海灣、美麗海島建設。
  
  (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加大執法力度,嚴格防范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水環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改善城鄉水環境。繼續鞏固拓展鶴地水庫環境綜合整治效果,深入推進九洲江、小東江、鑒江、甘村水庫、南渡河、雷州青年運河、西溪河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建設鶴地水庫向市區管道供水工程,在五年內完成主城區生活用水由地表水代替地下水供給。強化海洋和主要江河污染防治和生態管控,推進沿岸海域污染治理。鞏固和擴大市區河渠河涌整治成果。強化生產污水排放的環保管理和執法。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大氣污染源控制,有效控制和削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加強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污染防治。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提高新車環保準入門檻,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淘汰黃標車。深化城市揚塵污染治理。嚴格產業環境準入,嚴控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污水污泥處理和管網設施建設。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回收,推進各縣(市)、鎮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固體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建設,推進醫療廢物、廢棄電子電器產品、放射性廢物等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對供水、供電、供氣、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改造。
  
  (三)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遵循低碳化、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原則,建設低碳生產消費綜合體系。
  
  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用礦。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開發與保護并重,切實加強保護耕地,增強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堅持以項目和創造稅收定用地、以投資額定用地量,積極盤活存量,全面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全面開展城鎮地籍調查,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建設國土資源“一張圖”數據庫,促進科學合理使用地。編制和實施湛江市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貫徹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強力推進節能降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東海島打造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加快建設湛江墾區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強化能源消耗強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費總量管理。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鼓勵引導企業清潔生產,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
  
  構筑低碳生活體系。提升市民的低碳意識,倡導綠色生活和消費模式。建設綠色環保的城市公共交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推廣使用節能、節水和環境友好型的技術和產品。探索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

  七、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堅持把改革作為解決湛江發展難題的“關鍵一招”,努力在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提升湛江發展水平的重大戰略,著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把湛江建設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廣東對接東盟的先行區。
  
  (一)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通過改革增創發展新優勢。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推進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資決策、管理與監督機制。深化價格機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市與區(包括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東新區、奮勇高新區、南三島濱海旅游示范區)的財稅分成,激發各區發展活力。改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供水供電、公共交通、市政設施等公益類企業,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國有資本主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社會評價。注入資源,充實資本,完善機制,充分發揮市基投、交投、水投、旅投等市屬國有骨干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服務發展大局等方面的作用。對競爭性企業,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改革,實現劣勢企業有序退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實施簡政放權,全面梳理市級審批事項,更大限度地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直接面向基層和群眾、由縣(市、區)政府實施更為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依法一律下放。深化區行政體制改革,下放管理權限,調動區級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統籌推進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行更加積極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
  

  建設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加快跨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湛江連接大西南大通道,以更好連接東盟。完善多層次航空運輸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同步規劃機場口岸布局及通關模式,將湛江國際機場建設成為環北部灣的門戶機場。加快建設湛江沿海煤炭及農海產品中轉儲備基地,打造南方地區進口沿線國家煤炭資源最便捷通道。發揮奮勇東盟產業園等重要載體作用,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在產業投資、海洋科技、濱海旅游、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共建空港聯盟和港口聯盟,推動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空中走廊”和“數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城市建立國際友城。
  
  多方位提升對外合作水平。深化海關與港口企業“三地七方”合作,建立立體式口岸布局。支持海關多式聯運監管中心建設,全面實現湛江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完善徐聞國家口岸配套設施。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大力開拓非洲、南美、南太平洋島國等新興市場,加強在農業、礦業、資源開發、旅游等領域的國際投資與合作。深化環北部灣城市交流合作,推進湛江—北海粵桂特別經濟合作區建設,促進優勢互補與錯位發展。推動與港澳臺和大西南等地區經貿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領域經貿合作格局。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探索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新示范點。推進粵西城市一體化進程,加快打造湛茂陽沿海經濟帶。
  
  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引導外貿企業“穩增長、調結構”,支持央企、國際貿易企業在湛江發展進出口業務。堅持優進優出并重、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旅游購物等新型貿易業態,完善貿易平臺及電子口岸建設。拓展利用外資新領域,引導外資為自主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區域協調發展服務,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
  
  八、堅持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全市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
  
  (一)大力推進扶貧開發。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推進精準扶貧。把扶貧攻堅擺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金融扶貧服務機制,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全面完成茅草房告別工程并鞏固成果,推進農村泥磚房改造。
  
  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落實干部駐村幫扶制度,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建立公告公示、問責制度,全面公開扶貧對象、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情況。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平臺。把革命老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務求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二)提高就業和收入水平。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多渠道、多形式就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擴大全民就業規模。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統籌做好各類群體就業工作。完善就業扶持政策,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加快創新孵化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創業園區、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發展,依托工青婦組織建立青年、婦女創業孵化基地,深化與金融服務機構的小額擔保貸款合作。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探索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長效機制,縮小城鄉、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制度。繼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普遍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健全公職人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繼續做好低收入群體臨時價格補貼和保障工作。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公平、制度化、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效銜接。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大力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提高民生基本保障水平。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著力推進住房公積金政策普惠。加大拖欠社保費執法力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城鄉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政府兜底機制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高齡老年人津貼,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管理服務體系。健全醫療救助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救助政策,健全孤兒及困境兒童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
  
  (四)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完善人口服務管理。落實國家人口生育政策,普及優生優育優教知識,積極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質,提高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和布局,推進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經濟布局相對均衡。完善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成立社區人口和家庭服務中心。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為流動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務。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保障體系,穩步提高養老保障和老年人醫療保障水平。優先發展社會養老,全面建立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發展普惠性的老年健康醫療福利,加強養老康復護理救助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弘揚敬老風尚,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五)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環北部灣教育中心建設,把湛江建設成為環北部灣最具教育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
  

  統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式幼兒園發展,期末規范化幼兒園比率達65%。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義務教育,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差距。完善進城務工及經商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管理辦法。實施中小學建設行動計劃,新建擴建一批城區中小學校,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萬個,著力解決學位緊缺問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新增高中教育優質學位2萬個,期末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穩步提升高考水平。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師流動機制,推進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資助全覆蓋。深化市校合作,支持駐湛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推動教育基地形成規模、優質發展。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建成獨立學院,建成湛江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籌建一所工科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支持建設湛江開放大學。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規范優質特色發展。支持特殊教育改革發展,辦好繼續教育,積極發展老年教育。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構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體系。
  
  (六)提升醫療衛生水平。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打造環北部灣醫療衛生中心,造福湛江和環北部灣人民。
  
  加大醫院建設力度。繼續打好建設改造骨干醫療機構的攻堅戰,加強優質醫療資源整合。按照環北部灣一流醫院的標準,建成廣東醫附院海東醫院。按照建設粵西一流醫院的標準,建成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新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一中醫院新院。完成縣級人民醫院升級改造,加快各級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建設,加強鄉鎮、社區醫院和基層醫療所配套設施建設。支持發展民營醫院。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推進和完善縣級公立醫院和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探索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共建模式,改善和暢通雙向轉診渠道。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制度。完善民營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大力發展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特色醫院。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建設,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增加醫療服務能力供給,健全全科醫生制度。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嚴格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推進醫師合理流動,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積極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方式。深入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市人口并信息動態更新。
  
  (七)建設平安湛江。適應公共安全新形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全力破解社會安全、社會矛盾和社會治理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建設平安和諧湛江。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工作。嚴格落實維穩責任制。堅持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減少社會矛盾,堅持在法治框架下化解社會矛盾。做好敏感節點和重大活動的穩控工作。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優化公共安全治理社會環境,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安定的深層次問題。推進城鄉監管執法和綜合治理網絡化、一體化,深入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治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全面加強反恐怖、反走私、反邪教和禁毒工作。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構建網上網下結合的綜合防控體系,確保網絡和信息安全。繼續加強綜治三級平臺建設和信息化建設。
  
  增強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健全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重大環境污染等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加強包括消防避風設施在內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強化災害救援隊伍建設,提高應急物資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建設防災減災標準,進一步提高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公共建筑、工業建筑、交通設施、供水電力通訊、水庫工程、江海堤圍等的抗災等級,增強城鄉綜合防災能力。增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人工影響天氣湛江試驗基地和瓊州海峽氣象安全保障系統、海洋氣象監測基地,完善氣象惠民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氣象巨災監測預警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堅持產管并重,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開展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和輿情監測,建立風險監測網絡。加快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零容忍”機制,嚴懲制假、販假等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證食品藥品質量和安全。
  
  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健全完善安全生產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和防控體系。加強企業安全管理,保證安全生產投入,保障職工安全權益。大力培育和發展安全生產有關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執法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推進安全生產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公眾安全意識。
  
  (八)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充分發揮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加快建設法治湛江,為全面崛起創造優良法治環境。
  
  依法實施地方立法。加強立法制度建設。依托駐湛高校建立立法基地,探索委托第三方研究起草法規,更大程度讓專家學者、社會團體參與立法。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突出地方特色需求,著重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規。
  
  大力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提高政府和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完善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普法教育力度,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公正司法。
  
  創新社會治理機制。著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村(居)民主自治制度,擴大村委會下移自然村的試點范圍,完善城鄉社區民主協商機制,全面落實鄉鎮(街道)領導干部駐點普遍聯系群眾工作制度。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展志愿服務事業,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
  
  九、加強黨的建設,提供堅強保證

  
  順利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黨的領導是根本政治保證。要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措施,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一)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切實加強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化建設,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委對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和保證這些機構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形成齊心協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二)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好干部的標準,打造高素質、敢擔當、有作為的干部隊伍。選好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做到“樹理想、抓落實、打硬仗、出戰果、用功臣”,深入整治選人用人不正之風。落實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規定,完善從嚴管理干部隊伍制度體系。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基層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建立與考核任用相結合機制,完善實踐鍛煉制度。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健全黨管人才工作機制,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著力發展、培養、集聚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積極落實“揚帆計劃”“廣東特支計劃”,大力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培養本土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三)持續改進干部作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湛江市實施辦法,鞏固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持之以恒反“四風”,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健全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建立健全作風建設督促檢查、績效考核和監督問責制度,推動領導干部敢于負責、敢于擔當,嚴肅整治“為官不為”,切實增強工作執行力,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四)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推進制度建設、日常監督、干部考核、查處問責常態化。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格貫徹執行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落實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加大紀律審查力度,加強黨內監督,確保黨員干部廉潔從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實現湛江市“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前景光明,任務繁重。全市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努力拼搏,共同奪取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重大勝利!
  
  名詞解釋:
  
  “三鏈融合”:即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融合發展。
  
  “六灣區一半島”:即珠江口灣區、大亞灣、汕頭灣、大紅海灣、大海陵灣、大湛江灣和雷州半島(《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
  
  多規融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空間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相關規劃在同一空間上做到有機統一。
  
  “萬村綠”: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農村綠化美化模式,要求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三地七方”:“三地”即湛江、海口、南寧;“七方”即湛江、海口、南寧三地海關和湛江港集團、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國投裕廊洋浦港口公司四家企業。
  
  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
  
  廣東特支計劃:廣東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揚帆計劃:由廣東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牽頭,聯合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組織啟動實施的“粵東西北地區人才發展幫扶計劃”。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湛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12-23 來源:未知 點擊:

 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建議

湛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國共產黨湛江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

 
    中國共產黨湛江市第十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就制定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形勢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重要時期,也是湛江市與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關鍵時期。必須深刻認識國內外形勢變化,準確把握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征,在認真總結“十二五”時期工作的基礎上,統籌謀劃好“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
  
  (一)“十二五”時期湛江市推動“五年崛起”取得顯著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湛江市豪情滿懷創大業、攻堅克難推崛起、取得不平凡成績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湛江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咬定“五年崛起看湛江”的目標不動搖,堅持好為標準、快字當先,克服經濟下行壓力大、部分龍頭產業項目建設推遲、重大自然災害頻發等突出困難,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不斷深化改革,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為頭等大事,突出打好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凝神聚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苦干實干開創大工業時代,加快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和南三島“三大經濟增長極”建設,扎實推進社會各項事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二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預計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245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33000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超4000億元,鋼鐵、造紙等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中科煉化等項目扎實推進,縣域經濟發展態勢良好,港口吞吐量突破2億噸大關,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湛江港灣清障、鶴地水庫整治、市區河渠整治取得顯著成效,中心城區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海東新區建設初見規模,“五城同創”扎實推進,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獲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生態文明區城鎮村建設加快推進,人居環境顯著優化,湛江市區進入多年來最干凈、最有序、最舒適時期,發展美譽度進一步提升;成功舉辦第十四屆省運會、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全面完成教育強市創建工作,醫保“湛江模式”獲得國家、省的充分肯定,成功抗御五年來10場臺風災害,全面告別茅草房工程基本完成,依法治市開啟新征程,社會大局保持穩定,群眾安全感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湛江人民生活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顯著成果,黨風廉政建設成效明顯,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
  
  (二)“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未來五年,將是湛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從國際看,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和經貿規則深刻調整。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深入實施和軍民融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湛江作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海洋大市和駐軍大市,將迎來區域合作與海洋經濟、軍民融合產業快速發展的難得機遇。從省內看,隨著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為湛江實現全面振興崛起創造了極好條件,特別是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支持湛江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為湛江加快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動力;“十二五”時期作為湛江“栽樹”階段,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高速增長和“三場大會戰”的強力推進,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只要我們用好國家、省給湛江的一系列政策機遇,用好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建成投產和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的機遇,用好深湛高鐵、合湛高鐵、湛江國際機場等重點交通項目全面建設、湛江大交通環境將有重大改善的機遇,用好湛江城市文明水平和知名度、美譽度顯著提升的機遇,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就一定能夠實現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奮斗目標。
  
  未來五年,湛江市發展處于大可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我們也面臨諸多的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經濟“蛋糕”仍然太小,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園區層次低;先進制造業規模較小,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后,現代立體快速交通體系亟待完善;縣域經濟弱小、發展不平衡;改善民生壓力較大,法治建設存在薄弱環節;領導干部思想作風與能力水平有待提高,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等。我們必須增強機遇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搶抓戰略機遇,積極應對各種挑戰,奮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三)“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省委十一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做大做優經濟“蛋糕”為頭等大事,深入實施“工業立市、港口興市、生態建市”發展戰略,繼續打好“三場大會戰”,以工業崛起帶動經濟大發展,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大轉型,以“五城同創”促進文明大提升,以統籌城鄉發展實現民生大改善,以深化改革激發活力大增強,以依法治市推進社會大進步,以從嚴治黨推動作風大轉變,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推動湛江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四)“十三五”時期必須堅持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十三五”時期,必須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遵循以下原則。
  
  ——堅持加快發展,做大經濟總量。加快發展是湛江解決“人口大市、經濟小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必須緊緊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堅持好為標準、快字當先,搶抓機遇,推動湛江更好更快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提升核心競爭力。創新發展是增強湛江崛起動力的關鍵所在。必須讓創新貫穿黨委、政府的一切工作,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業態創新等方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現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以創新引領湛江發展。
  
  ——堅持協調發展,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發展是實現湛江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必須牢牢把握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大力促進市區與縣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與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形成協調有序發展的良好局面。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湛江。綠色發展是永保湛江良好生態的唯一途徑,是實現湛江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湛江人民的美好追求。必須毫不動搖踐行“既要經濟崛起,又要藍天碧水”的發展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湛江建設,不斷提升發展美譽度。
  
  ——堅持開放發展,促進合作共贏。開放發展是借力推動湛江崛起的必由之路。必須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珠三角、環北部灣、港澳臺、歐美、東盟等區域的合作,加快構建全方位開放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是讓湛江人民生活得更自信、更自豪、更幸福的根本要求。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讓湛江大建設大發展成為大惠民的過程。
  
  ——堅持依法治市,維護公平正義。依法治市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堅持法治湛江、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扎實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保證。黨的領導是確保“十三五”規劃順利實施的政治保證。必須貫徹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切實加強各級黨委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導,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二、“十三五”時期湛江市發展的主要目標
  
  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湛江市經濟社會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把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既定目標,圍繞經濟發展、民主法制、文化建設、人民生活、資源環境5個領域39個指標,對接國家、省“十三五”規劃目標體系,加快推進湛江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各項工作,到2018年全市小康綜合指數達到97%以上,提前實現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居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期末全市生產總值達到5000億元,三次產業比例從18.2:40.9:40.9調整為13︰49︰38,工業總產值超65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80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0億元,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超600億美元,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50億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5億元,力爭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
  
  ——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以全面增強湛江中心城區在環北部灣區域的集聚力、輻射力、引領力為著力點,力爭在建設環北部灣臨港產業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區域物流中心、金融商貿中心、科教創新中心、文化藝術中心、醫療衛生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康體運動中心、會展博覽中心等十大中心方面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發展后勁進一步增強。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取得新的重大成果。鋼鐵、石化和造紙“三大產業航母”建成,家電家具、食品加工、醫藥保健、裝備制造、能源生產“五大產業集群”初步形成,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南三島“三大經濟增長極”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粵桂瓊高鐵樞紐中心;實現全部縣城通高速公路;湛江國際機場建成使用,實現年旅客吞吐量300萬人次;湛江港吞吐量超過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突破300萬標箱,重返全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建成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市區和縣城、中心鎮規模擴大,海東新區建設成為全省城市擴容提質的嶄新亮點,全市城鎮化率達60%以上,城市服務功能全面提升。
  
  ——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面實施《湛江市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堅決守住生態環保底線,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水平處于全省前列,空氣質量位居全國重點城市前列。森林覆蓋率達30%,耕地保有量保持穩定。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0%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91%以上。重點水源保護得到加強,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 13平方米以上,城市綠地率達到38%。“五城同創”和生態文明區城鎮村五年行動計劃力爭全面完成。
  
  ——社會民生事業全面進步。就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婦女、兒童等民生事業快速發展。人口保持長期均衡發展。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制度趨于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三、打好“三場大會戰”,加快振興崛起
  
  堅定信心、不換頻道、持續發力,繼續打好工業項目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擴容提質“三場大會戰”,推動湛江加快振興崛起。
  
  (一)加快工業項目建設,開創大工業時代。搶抓國家實施《中國制造2025》《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省支持產業園區擴能增效的機遇,推動工業大發展。
  

  加快打造工業“航母”。推進工業集聚化、鏈條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打造鋼鐵產業“航母”。加快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建設,建成2號、3號高爐,打造國內現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競爭力的超千萬噸級精品鋼基地。實施“鋼鐵帶動工程”,加快建設鋼鐵配套產業園區和延伸區,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期末鋼鐵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培育石化產業“航母”。推動中科煉化項目全面建設,力爭2018年建成投產,打造國內一流石化基地。加快石化產業園區建設,延伸石化產業鏈。支持中海油南海西部管理局加大油氣開發利用。期末石化產業產值達到1500億元。壯大造紙產業“航母”。依托晨鳴紙業、冠豪高新紙業、中國紙業等骨干項目,打造全國最大的漿紙產業和特種紙生產基地。期末造紙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大力發展能源工業。建成大唐雷州電力、京信東海島電力等項目,力爭動工建設京能徐聞電力、華電廉江電力、國電吳川電力等項目,加快推進烏石海上油氣開發,大力發展清潔能源。
  
  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推廣“機器人應用”,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平。規劃建設農海產品加工特色園區。充分發揮“全國產業集群區域品牌建設小家電產業試點地區”優勢,創建中國小家電創新推廣研發中心,推進小家電規模化、品牌化、集約化發展。建立家具創意中心,構建完整家具產業鏈。規劃建設糖業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產業園,推動糖業技改升級。建成食品藥品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發中心、醫藥物流和食品專業物流基地,建設中藥藥材種植GAP示范基地和中國南方藥都。加快推進羽絨、塑料鞋、飼料、再生資源回收加工等傳統產業升級,發展建筑業總部經濟。
  
  推動產業園區擴能增效。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培育主導產業,推動要素資源集聚發展。全力推進“三大經濟增長極”加快建設,支持奮勇高新區上規模上檔次上效益。做強湛江產業轉移園主園區,實施“一縣(市)一園區、一園區一主導產業”戰略,完善考核激勵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采取更有力措施支持各縣(市、區)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項目、資金、用地與環境指標向產業園區傾斜,打造縣城經濟發展新增長極。支持廉江、吳川、遂溪、雷州、徐聞、霞山省級產業轉移園和赤坎海田物流產業園做大做強,支持麻章產業園建成省級產業轉移園。以湛江機場遷建為契機,打造空港經濟區。強化與農墾合作,建設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
  
  著力發展軍民融合產業。發揮駐軍大市優勢,重點依托奮勇高新區等平臺,主動引進軍工企業落戶湛江,加快建設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打造新型軍民兩用技術產業基地,建設現代化海工船舶修造基地,發展人工島礁基礎材料產業。大力發展軍需產業,軍地謀劃共建裝備維修和后勤保障綜合補給基地。
  
  (二)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區位優勢。按照“堅持適度超前、立足服務發展、突出集聚輻射、立體協調成網、全面升級提速、均衡綠色共享”的要求,構建“三環四通”現代立體交通體系,形成環北部灣交通樞紐中心,打造環北部灣兩小時經濟生活圈。
  
  推動陸路交通高速化網絡化。建成深湛高鐵、合湛高鐵,完成東海島鐵路、黎湛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推動包海高鐵玉湛段和湛江至徐聞段先行建設,規劃建設湛江至河源高鐵,進一步暢通湛江對外高鐵通道。建成云湛高速公路、玉湛高速公路、沈海高速開平至湛江段擴建工程,推進粵西沿海高速公路湛江段、湛江—北海粵桂特別經濟合作區路網建設,規劃建設環北部灣沿海一級公路,規劃建設寶滿港區疏港鐵路支線、粵海鐵路烏石支線、黎塘鐵路龍頭沙支線以及烏石、龍頭沙高速公路連接線,加快國道325、207線文明示范路改造,爭取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取得突破。建成東海島至雷州高速公路、湛徐高速徐聞港支線、南三島環島公路、雷州半島環島公路、市區至吳川新機場高速公路,建成和升級一批省、縣道和農村公路,加快調順跨海大橋、海西快線、廉(江)湛(江)快線等內環快速路建設,推進湖光快線、疏港大道擴建,規劃建設雷湖快線至奮勇高新區連接線,促進市內快速互聯互通。
  
  打造區域性國際航運中心。推動湛江港重返全國沿海十大港口行列,鞏固西南沿海主樞紐港地位,打造國際航運支點。進一步加強集裝箱、煤炭、礦石、油品等專業化泊位建設,建成湛江港霞山港區通用碼頭、寶滿港區集裝箱碼頭一期擴建工程、東海島港區煤炭碼頭工程、東海島港區散貨碼頭一期工程。建成湛江港40萬噸級航道工程,加快亞士德航道工程、東海島港區航道工程等灣內深水航道和灣外港區進港航道建設,推進東海島西南部港區前期工作,進一步擴大水域開放。實施“一縣一港區”戰略,統籌推進灣內灣外港口建設,統籌新港區開發與老港區改造搬遷,推進徐聞、廉江、雷州、吳川、遂溪等港區碼頭建設,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半島港口群。完善港灣水上巴士碼頭和游艇碼頭,規劃建設南三島國際郵輪母港。進一步拓展集裝箱貨運航線。2018年建成湛江國際機場。加大航班航線密度,著力拓展輻射國內主要城市、省會城市、重點旅游城市和“一帶一路”國家新航線。爭取建設低空開放試驗區,實施低空空域對商務機開放。以中信海直坡頭直升機場遷建為契機,規劃建設通用航空產業園區。
  
  提高交通綜合服務能力。構建高效綜合客貨運系統,加快湛江西(客)站連接湛江新機場的軌道交通前期工作,實現旅客便捷換乘。深入開發湛江灣區的水上巴士航線,恢復開通湛江市區至海口、三亞直達客輪航線,謀劃開通至東南亞和北部灣郵輪航線。建設徐聞南山瓊州海峽綜合客運樞紐。規劃發展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大運量快速交通系統,構建城市主要交通走廊,重點連接城市CBD、東海島、海東新區、湛江火車西站、湛江國際機場等重要節點。發展快速公交、直達公交、定制公交服務,滿足不同層次、差別化的出行需求。完善公交樞紐站和首末站體系,提高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建設公交都市。
  
  (三)推進城市擴容提質,增強發展承載力。繼續大力實施“拓展海東、提升海西、擁灣發展、產城聯動、市縣統籌、精細管理”的城市發展戰略,以建設人本城市為目標,強化建設循環城市、腳印城市和海綿城市理念,全面完善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建設更加宜居宜業宜游的充滿魅力的生態型海灣城市、更能代表廣東實力和形象的環北部灣中心城市。
  
  聚力建設海東新區。按照起步區基本建成的目標,推動新區環灣圈層加快建設;加快推動“多規合一”和“一張圖”管理試點以及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建設,適度超前建設新區交通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加快發展科教、文化、衛生、商貿、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實現新區服務功能基本完善;大力推進都市經濟示范區、文化創意區、軍民融合產業園、科技產業園建設,形成產城聯動的發展態勢;高標準推進居住環境建設,實現人口集聚初具規模,初步建成有產業支撐、文化品位、海洋氣派、海灣特色、熱帶風情的生態型海灣新城。
  
  改造提升建成區。以完善功能、提升品質為重點,推進赤坎、霞山老城區和開發區建成區“退二進三”,全面加快推進“三舊”改造,實施集中成片的舊城更新,加強歷史建筑、歷史街區和傳統村落保護,優化提升“一灣兩岸”城市景觀。重點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設施配套,打造富有生態型海灣城市風貌的“生活街道”“活力街區”“歷史街區”“文化街區”。推進調順港區功能有序騰退,推動湛化集團、海濱船廠、湛江電廠、調順電廠遷建,加快廣州灣大道、南方路、政通路、市區聯通高鐵站通道等市政道路建設,完成海大路改擴建。建成濱湖濕地公園、東盟公園、銀帆公園等新的市區公園綠地。規劃建設文化廣場、中央廣場、水上運動中心廣場等新的市政廣場。加快建設中央商務區、文化設施集聚區。
  
  增強城市輻射力集聚力。按照做大、做強、做全、做暢的要求,進一步擴大市區面積,拉開城市框架,不斷增強城市輻射力和承載力;構建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建設功能齊全的公共服務設施,打造更順暢更便捷的交通路網,充分滿足本地及周邊市民創業就業、金融商貿、休閑旅游、娛樂消費等各類需求,不斷增強城市集聚力和帶動力。期末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18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200萬人。
  
  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平。以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為目標,切實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彰顯海灣城市特色。依法重拳整治違法建設等突出問題。深化交通治堵,倡導文明出行、綠色出行。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加快城市設施養護和管理的市場化步伐。建成數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完善“五城同創”工作機制,不斷增強市民的文明意識,共同創造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形成文明禮讓的社會風氣,營造良好的公共秩序,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力爭成功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低碳發展示范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城市。
  
  推進縣城擴容提質。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國道、省道改線遷離縣(市)城區。支持各縣(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城區規模,提高管理檔次,把雷州、廉江、吳川、遂溪、徐聞等5個縣城規劃建設成為30到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增強縣城發展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落實中心鎮有關優惠政策,支持中心鎮做強做精。

  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轉型升級
  
  堅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核心戰略,推進環北部灣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著力構建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大力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全面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以創新驅動發展。
  
  加快建設南方海谷。重點依托湛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力量,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三鏈融合”,加快推進南方海谷創新基地建設,打造中國南方海洋科技研發、成果轉化和孵化示范區,吸引海洋科技產業集聚,建設現代海洋高科技產業基地。加快建設霞山智慧產業城。期末初步建成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海洋經濟技術創新集群以及高新技術研發、孵化和產業化基地。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在海洋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工程裝備、汽車、船舶制造、家電、新能源等重要領域開展技術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在國內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港口設備制造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工業機器人、生物制藥、循環經濟、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水產品、橡膠、制糖、飼料、醫療等新型機械裝備。
  
  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政產學研合作,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促進本地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機構之間的戰略協同合作,引導科技成果與產業資本無縫對接,提升科技成果的貢獻率。培育一批有區域特色的新型科技創新研發平臺,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研究開發體系。建立市級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吸引國內外創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和運營機構在湛江市落地。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股權質押、知識產權質押、信用貸款等融資產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引導科技型中小企業向新型研發機構購買技術服務和技術成果。
  
  以信息化建設拓展發展新空間。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促進信息技術向工業領域全面滲透。推進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加快發展物聯網和智能制造,推動云計算產業發展及大數據管理應用共享。推進“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大力發展“互聯網+”,加快互聯網示范城市建設,鼓勵中小微企業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建設開放式網絡創新平臺。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支持赤坎區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
  
  (二)深化創新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完善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利于創新的外部環境。
  
  推進創新改革試驗。在市場準入、知識產權、金融創新、國際合作、高等教育、人才流動等領域先行先試,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進一步破除體制障礙,構建全面創新發展的長效機制,為經濟再造發展動力、實現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支撐。實施東海島、奮勇高新區升級行動計劃,促進高新區集聚發展和輻射帶動。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健全市場競爭、知識產權保護、政府采購和環境監管等政策法規體系。營造鼓勵企業創新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對技術研發方向、路線選擇、要素價格和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深化科研機構體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科技成果處置權管理制度改革,探索試行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備案管理制度。
  
  發展眾創空間。鼓勵支持大眾創新,充分利用南方海谷、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奮勇高新區、霞山智慧產業城、徐聞創新產業園、坡頭科技產業園以及科技孵化器、創業基地、駐湛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條件,發揮骨干企業、創業投資機構、社會組織等社會力量的主力軍作用,構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發揮政策集成和協同效應,實現創新與創業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廣大創新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間、網絡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五、強化統籌協調,促進均衡發展
  

  圍繞增強發展協調性、均衡性,進一步優化城鄉發展結構,優化產業發展布局,優化市場主體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良性互動、協調共進、融合發展的新局面。
  
  (一)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市域帶動縣域,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補長縣域經濟發展短板。縣域經濟發展是湛江市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進廣東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的最大難點,也是工作重點。必須采取更有力措施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取得新成效。支持各縣(市)全力打好“三場大會戰”,破解制約發展瓶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支持各縣(市)建設一個以上主業突出的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發展有明顯突破。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工業、農業、科技和物流園區,鼓勵有條件的鄉鎮發展特色產業小區,促進勞動密集型、資源加工型產業向縣域和中心鎮集聚,積極培育工業強鎮、商貿重鎮、旅游名鎮,打造“一鎮一業”。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發展,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落實惠民政策,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探索擴大縣域發展自主權,依法賦予經濟發展快、人口吸納能力強的縣(市)和城鎮在投資審批、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權限。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對進入微利或非營利性市政公用事業領域的民間資本,建立激勵和補貼機制。完善中小微企業的綜合服務體系,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在鼓勵本地民營企業家扎根創業的同時,積極發動在外民營企業家回鄉創業。
  
  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構建以人為核心、以縣(市)中心城區為依托的新型城鎮化格局,促進中心城區和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按照“多規融合”的理念,編制各縣(市)全域城鄉建設規劃,提高村莊規劃覆蓋率。科學劃定生態控制線,合理界定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鄉空間布局和規模結構。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新人口管理方法,有序推進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市民化。支持省際、市際邊界鎮建設。
  
  全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完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抓手,科學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集中建設。加快農村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寬帶普及,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村地區教育、醫療水平。全面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解決農民群眾飲水難問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和體育設施建設。推進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名鎮名村和幸福村居建設,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力度。結合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大力開展農村垃圾、污水整治行動,繼續推進“萬村綠”行動,打造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的“五美”鄉村。
  
  (二)推進陸海統籌發展。紅色沃土、藍色海洋是湛江最鮮明的地理特征。既要依托沃野收獲綠色希望,又要依托海洋推動藍色崛起。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建設現代化農業強市為目標,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促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實施土地整治規劃,大力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實施雷州半島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推進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充分利用熱帶、亞熱帶特色農業資源優勢,積極推進國家級、省級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提升農業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水平。加強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運用。大力發展農牧海產品精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支持“互聯網+農業”流通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化水利支撐保障體系,加快農村電網改造。增加農業保險險種,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培育發展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大力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進一步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積極發展“金融+”農業,實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農墾改革發展,深化墾地共贏發展,把農墾建成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產品安全供應基地,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用好省支持“六灣區一半島”建設發展的機遇,充分發揮大湛江灣和雷州半島濱海資源,深度挖掘海洋潛力,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示范市。集約發展臨海石化、能源等臨海產業,加快發展港口物流、濱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務等海洋服務業。培育發展海洋重工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海洋產業。加快發展海洋航運、金融保險、國際海洋會展等現代海洋服務業。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型、傳統養殖向現代養殖轉變,大力發展遠洋漁業。加快漁港、避風塘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通明灣等現代漁業產業園。加快“數字海洋”建設步伐,推進海洋信息化進程。
  
  (三)推進服務業協調發展。積極應用現代網絡技術,以“互聯網+”為重點加快發展生產服務業,完善提升生活服務業,推進環北部灣商貿服務中心建設,吸引環北部灣消費,促進現代服務業進一步發展。

  
  積極發展金融商貿服務業。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壯大金融總量,進一步引進各類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股權投資機構,加快發展金融租賃、消費金融和保障性金融,積極發行金融債券、企業短期融資券、企業集合票據。鼓勵企業上市融資。深化“政銀保”合作,開展“互聯網+金融”等業務,推廣農村小額人身等惠民險種。加快發展航運物流服務,充分發揮湛江保稅物流中心(B型)作用,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打造集中轉、倉儲、配送于一體的現代物流樞紐平臺和區域性保稅物流集散基地。引進國內外著名運輸、倉儲、貨運代理等物流企業,培育發展專業物流中心和現代物流龍頭企業,積極申報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
  
  大力發展濱海旅游業。推進環北部灣旅游度假中心建設,凸顯“湛藍的海、湛藍的天”旅游優勢,擦亮“黃金海岸、熱帶綠都、天南古邑、魅力港城”旅游品牌,打造國家級濱海度假休閑旅游目的地。將“全國美麗海島”南三島建設成為國家級濱海旅游示范區、中國南方冬休度假基地。以“五島一灣”濱海旅游產業園為重點,多元開發海島度假、郵輪旅游、游艇基地、水上運動、軍港觀光、生態休閑等旅游產品。推動湖光巖、金沙灣、吳川吉兆灣、三嶺山國家森林公園、特呈島、鶴地銀湖、天成臺等景區景點創A升級。統籌推進湛江東海岸濱海旅游建設,打造吳川吉兆灣省級濱海旅游集聚區。推進徐聞廣東省旅游綜合改革示范縣建設,支持徐聞建設“中國大陸南極村”。擦亮雷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支持雷州盤龍灘濱海旅游區建設。推進“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與海南國際旅游島、環北部灣地區和東盟國家的旅游合作,深化與高鐵沿線城市的旅游合作。加強旅游服務質量管理和市場監管,重視旅游人才培養,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全面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務水平。繼續辦好湛江海洋周等旅游節慶活動,進一步擦亮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休閑城市、中國海鮮美食之都、湖光巖世界地質公園等品牌。
  
  培育發展會展博覽業。借助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永久落戶湛江等機遇,把湛江建設成為環北部灣會展博覽中心。制定現代會展業發展規劃,出臺促進會展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充分調動企業從事會展活動的積極性。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專業會展企業,扶持一批本地會展企業,實行專業化分工與合作,形成完全市場化的會展運作體系。在辦好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中國國際水產博覽會的同時,創辦或引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國際性、全國性博覽、展覽會議和商務論壇。
  
  大力發展健康服務業。健康是人們追求的永恒主題。要推進環北部灣康體運動中心建設,加快打造環北部灣領先、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健康湛江”。做大做特做優健康養老、休閑養生、康體運動等重點業態。建設一批全國重要保健療養中心和康體運動基地,形成健康服務產業集群。進一步擦亮徐聞“中國長壽之鄉”品牌,支持有條件的縣(市)申報國家級長壽之鄉。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大力發展湛江優勢競技類體育,支持舉辦國內國際體育賽事。推廣全民健身,增強人民體質。
  
  (四)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入實施文化強市戰略,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先進思想文化引領。堅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武裝思想,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匯聚力量。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倡導科學精神,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注重通過法律和政策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努力營造廉榮貪恥的社會氛圍。大力弘揚新時期湛江人精神、湛江建庫開河精神、“創衛精神”“省運精神”和抗風救災精神,不斷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增強國防觀念,鞏固提升雙擁工作,推動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量。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發展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凈化網絡環境。整合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資源,推動全媒體互動融合發展。重視新型媒介的運用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網上新聞發布、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權威信息發布渠道,把握輿論主導權。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建設廣東文化強市、環北部灣文化藝術中心為目標,以標準化推動均等化,整合各類公共文體設施和服務資源,加快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建成湛江文化中心等一批代表湛江形象的文化設施項目,盤活現有文化設施。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打造雷劇、粵劇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挖掘和整理,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和擦亮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倡導全民閱讀。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機制改革。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基金,規劃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強文化人才培養。深化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立足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和“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合作。建設湛江新型智庫。
  
  六、推進生態建市,實現永續發展
  
  堅持生態建市、綠色惠民,堅定不移地走具有湛江特色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著力建設生態文明城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努力實現湛江永續發展,打造環北部灣具有代表性的綠色生態城市。
  
  (一)加強生態系統建設。保護和修復城鄉生態資源,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凈的美好家園。

  
  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結合湛江地域和產業分布特點,進一步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動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宜游、生態空間自然環保的空間發展格局。以縣級行政區為單元,建立由空間規劃、用途管制、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差異化績效考核等構成的空間治理體系。
  
  完善生態保護體制機制。實施雷州半島農業、水利、生態修復三大規劃,進一步健全雷州半島生態建設體系。實施雷州青年運河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第二期工程,實施鶴地水庫與雷州半島中小型水庫群聯調聯通工程,實現跨流域水資源調度。制定和實施生態功能區劃,堅守生態紅線,探索實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健全生態公益林發展和保護補償機制。實行差異化績效考核評價辦法,增加生態保護和環境質量的考核權重,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國有林場體制改革,充分發揮國有林場生態建設主力軍作用。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
  
  保護培育生態系統。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文明觀,依法從嚴控制資源開發活動。堅決打擊宰殺野生珍稀動物違法行為,杜絕捕食候鳥陋俗。注重生態建設與生態產業發展相結合,改善城鄉環境質量。開展新一輪綠化湛江大行動,推進雷州半島生態修復,加快恢復和重建熱帶季雨林體系。繼續推進沿海防護林帶恢復和建設。可持續利用紅樹林等濕地資源。加強海島、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建設,推進美麗海灣、美麗海島建設。
  
  (二)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完善相關政策,加大執法力度,嚴格防范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持續改善水環境。加強飲用水源保護,改善城鄉水環境。繼續鞏固拓展鶴地水庫環境綜合整治效果,深入推進九洲江、小東江、鑒江、甘村水庫、南渡河、雷州青年運河、西溪河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建設鶴地水庫向市區管道供水工程,在五年內完成主城區生活用水由地表水代替地下水供給。強化海洋和主要江河污染防治和生態管控,推進沿岸海域污染治理。鞏固和擴大市區河渠河涌整治成果。強化生產污水排放的環保管理和執法。
  
  強化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大氣污染源控制,有效控制和削減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加強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VOC)污染防治。加強機動車污染防治,提高新車環保準入門檻,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淘汰黃標車。深化城市揚塵污染治理。嚴格產業環境準入,嚴控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淘汰落后產能。
  
  推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污水污泥處理和管網設施建設。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回收,推進各縣(市)、鎮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加強固體廢物安全處置設施建設,推進醫療廢物、廢棄電子電器產品、放射性廢物等危險廢棄物安全處置。對供水、供電、供氣、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礎設施實施綠色化改造。
  
  (三)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遵循低碳化、減量化、循環化、資源化原則,建設低碳生產消費綜合體系。
  
  推進節約集約用地用礦。堅持開源與節流并舉,開發與保護并重,切實加強保護耕地,增強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能力。堅持以項目和創造稅收定用地、以投資額定用地量,積極盤活存量,全面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全面開展城鎮地籍調查,實行不動產統一登記,建設國土資源“一張圖”數據庫,促進科學合理使用地。編制和實施湛江市第三輪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貫徹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方針,促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強力推進節能降耗。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東海島打造成為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加快建設湛江墾區農業循環經濟示范區。強化能源消耗強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費總量管理。推進企業循環式生產、產業循環式組合、園區循環式改造,鼓勵引導企業清潔生產,減少單位產出物質消耗。
  
  構筑低碳生活體系。提升市民的低碳意識,倡導綠色生活和消費模式。建設綠色環保的城市公共交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推廣使用節能、節水和環境友好型的技術和產品。探索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健全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

  七、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堅持把改革作為解決湛江發展難題的“關鍵一招”,努力在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堅持把擴大開放作為提升湛江發展水平的重大戰略,著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把湛江建設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廣東對接東盟的先行區。
  
  (一)全面深化改革。力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通過改革增創發展新優勢。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推進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資決策、管理與監督機制。深化價格機制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市與區(包括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東新區、奮勇高新區、南三島濱海旅游示范區)的財稅分成,激發各區發展活力。改革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有序推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調整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國資監管體制,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城市供水供電、公共交通、市政設施等公益類企業,強化政府責任,堅持國有資本主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社會評價。注入資源,充實資本,完善機制,充分發揮市基投、交投、水投、旅投等市屬國有骨干企業在促進經濟增長、服務發展大局等方面的作用。對競爭性企業,堅持積極穩妥統籌推進改革,實現劣勢企業有序退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實施簡政放權,全面梳理市級審批事項,更大限度地向市場放權、給企業松綁。直接面向基層和群眾、由縣(市、區)政府實施更為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依法一律下放。深化區行政體制改革,下放管理權限,調動區級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化鄉鎮行政體制改革,完善基層治理體系。統籌推進黨政群機構改革,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實行更加積極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
  

  建設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城市。加快跨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打通湛江連接大西南大通道,以更好連接東盟。完善多層次航空運輸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同步規劃機場口岸布局及通關模式,將湛江國際機場建設成為環北部灣的門戶機場。加快建設湛江沿海煤炭及農海產品中轉儲備基地,打造南方地區進口沿線國家煤炭資源最便捷通道。發揮奮勇東盟產業園等重要載體作用,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及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在產業投資、海洋科技、濱海旅游、文化交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共建空港聯盟和港口聯盟,推動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絲綢之路空中走廊”和“數字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重要城市建立國際友城。
  
  多方位提升對外合作水平。深化海關與港口企業“三地七方”合作,建立立體式口岸布局。支持海關多式聯運監管中心建設,全面實現湛江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完善徐聞國家口岸配套設施。加強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經貿合作。大力開拓非洲、南美、南太平洋島國等新興市場,加強在農業、礦業、資源開發、旅游等領域的國際投資與合作。深化環北部灣城市交流合作,推進湛江—北海粵桂特別經濟合作區建設,促進優勢互補與錯位發展。推動與港澳臺和大西南等地區經貿合作,加快形成全方位、多領域經貿合作格局。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探索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新示范點。推進粵西城市一體化進程,加快打造湛茂陽沿海經濟帶。
  
  推進外貿轉型升級。引導外貿企業“穩增長、調結構”,支持央企、國際貿易企業在湛江發展進出口業務。堅持優進優出并重、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并重,加快推進內外貿一體化。培育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市場采購、旅游購物等新型貿易業態,完善貿易平臺及電子口岸建設。拓展利用外資新領域,引導外資為自主創新、經濟結構調整、區域協調發展服務,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環保產業、現代農業等領域。
  
  八、堅持共享發展,增進民生福祉

  
  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全市人民共同邁入小康社會。
  
  (一)大力推進扶貧開發。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推進精準扶貧。把扶貧攻堅擺在改善民生的首要位置,全面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做到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對有勞動能力的支持發展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對喪失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保障政策,對因病致貧的提供醫療救助保障。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健全金融扶貧服務機制,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實行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對貧困人口應保盡保。全面完成茅草房告別工程并鞏固成果,推進農村泥磚房改造。
  
  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落實干部駐村幫扶制度,強化脫貧工作責任考核。建立公告公示、問責制度,全面公開扶貧對象、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情況。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平臺。把革命老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作為脫貧攻堅重點,務求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二)提高就業和收入水平。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促進多渠道、多形式就業,推動創業帶動就業,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擴大全民就業規模。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統籌做好各類群體就業工作。完善就業扶持政策,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加快創新孵化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孵化器、創業園區、眾創空間等孵化機構發展,依托工青婦組織建立青年、婦女創業孵化基地,深化與金融服務機構的小額擔保貸款合作。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探索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長效機制,縮小城鄉、區域間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改革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制度。繼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普遍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健全公職人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繼續做好低收入群體臨時價格補貼和保障工作。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建立公平、制度化、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效銜接。健全醫療保障體系。大力推進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提高民生基本保障水平。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著力推進住房公積金政策普惠。加大拖欠社保費執法力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完善城鄉困難群體社會保障政府兜底機制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高齡老年人津貼,建立健全經濟困難的高齡失能等老年人補貼制度。完善社會救助管理服務體系。健全醫療救助制度。完善殘疾人社會救助政策,健全孤兒及困境兒童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建設。
  
  (四)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完善人口服務管理。落實國家人口生育政策,普及優生優育優教知識,積極落實出生缺陷三級預防措施,提高生殖健康水平和出生人口素質,提高婦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務水平。切實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引導人口合理流動和布局,推進人口數量、質量、結構、分布與經濟布局相對均衡。完善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成立社區人口和家庭服務中心。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機制,為流動人口提供“一站式”服務。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覆蓋城鄉的老年保障體系,穩步提高養老保障和老年人醫療保障水平。優先發展社會養老,全面建立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著力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發展普惠性的老年健康醫療福利,加強養老康復護理救助等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弘揚敬老風尚,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五)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環北部灣教育中心建設,把湛江建設成為環北部灣最具教育競爭力、影響力的城市。
  

  統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大力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鼓勵普惠式幼兒園發展,期末規范化幼兒園比率達65%。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義務教育,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差距。完善進城務工及經商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管理辦法。實施中小學建設行動計劃,新建擴建一批城區中小學校,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萬個,著力解決學位緊缺問題。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新增高中教育優質學位2萬個,期末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推進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化發展,穩步提升高考水平。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學改革。完善教師流動機制,推進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現資助全覆蓋。深化市校合作,支持駐湛高校建設高水平大學。推動教育基地形成規模、優質發展。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寸金學院建成獨立學院,建成湛江幼兒師范高等學校,籌建一所工科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支持建設湛江開放大學。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規范優質特色發展。支持特殊教育改革發展,辦好繼續教育,積極發展老年教育。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構建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學習體系。
  
  (六)提升醫療衛生水平。著力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打造環北部灣醫療衛生中心,造福湛江和環北部灣人民。
  
  加大醫院建設力度。繼續打好建設改造骨干醫療機構的攻堅戰,加強優質醫療資源整合。按照環北部灣一流醫院的標準,建成廣東醫附院海東醫院。按照建設粵西一流醫院的標準,建成湛江中心人民醫院新院、市婦幼保健院新院、市第一中醫院新院。完成縣級人民醫院升級改造,加快各級婦幼保健院和中醫院建設,加強鄉鎮、社區醫院和基層醫療所配套設施建設。支持發展民營醫院。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堅持公益屬性,破除逐利機制。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推進和完善縣級公立醫院和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探索三級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合作共建模式,改善和暢通雙向轉診渠道。建立科學的醫療績效評價機制和適應行業特點的人才培養、人事薪酬制度。完善民營與公立醫療機構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公立醫院改制重組,支持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大力發展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特色醫院。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完善糾紛調解機制,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加強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建設,完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增加醫療服務能力供給,健全全科醫生制度。健全分級診療制度,嚴格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推進醫師合理流動,鼓勵醫師多點執業。積極推行家庭醫生服務方式。深入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加強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實現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三大數據庫基本覆蓋全市人口并信息動態更新。
  
  (七)建設平安湛江。適應公共安全新形勢,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全力破解社會安全、社會矛盾和社會治理等突出問題,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建設平安和諧湛江。
  
  全力維護社會穩定。加強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工作。嚴格落實維穩責任制。堅持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減少社會矛盾,堅持在法治框架下化解社會矛盾。做好敏感節點和重大活動的穩控工作。嚴格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制。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優化公共安全治理社會環境,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安定的深層次問題。推進城鄉監管執法和綜合治理網絡化、一體化,深入開展社會治安重點地區和治安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全面加強反恐怖、反走私、反邪教和禁毒工作。依法規范信訪秩序,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完善互聯網管理體制,構建網上網下結合的綜合防控體系,確保網絡和信息安全。繼續加強綜治三級平臺建設和信息化建設。
  
  增強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健全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重大環境污染等突發公共事件的預防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推進信息化建設,提高政府應對公共突發事件能力。加強包括消防避風設施在內的防災減災設施建設,強化災害救援隊伍建設,提高應急物資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鄉建設防災減災標準,進一步提高市政基礎設施、城市公共建筑、工業建筑、交通設施、供水電力通訊、水庫工程、江海堤圍等的抗災等級,增強城鄉綜合防災能力。增強城市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人工影響天氣湛江試驗基地和瓊州海峽氣象安全保障系統、海洋氣象監測基地,完善氣象惠民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氣象巨災監測預警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建設。
  
  保障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堅持產管并重,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開展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和輿情監測,建立風險監測網絡。加快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管理“零容忍”機制,嚴懲制假、販假等違法犯罪行為,切實保證食品藥品質量和安全。
  
  切實抓好安全生產。健全完善安全生產組織體系、責任體系和防控體系。加強企業安全管理,保證安全生產投入,保障職工安全權益。大力培育和發展安全生產有關行業協會和社會組織。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執法能力、應急救援能力和技術支撐能力建設。推進安全生產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設,提高公眾安全意識。
  
  (八)全面推進依法治市。充分發揮法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規范和保障作用,加快建設法治湛江,為全面崛起創造優良法治環境。
  
  依法實施地方立法。加強立法制度建設。依托駐湛高校建立立法基地,探索委托第三方研究起草法規,更大程度讓專家學者、社會團體參與立法。推進重點領域立法。突出地方特色需求,著重在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制定地方性法規。
  
  大力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政府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提高政府和公務員的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加快建設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完善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普法教育力度,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構建法治社會。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公正司法。
  
  創新社會治理機制。著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健全村(居)民主自治制度,擴大村委會下移自然村的試點范圍,完善城鄉社區民主協商機制,全面落實鄉鎮(街道)領導干部駐點普遍聯系群眾工作制度。支持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參與創新社會治理,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發展志愿服務事業,建立健全志愿服務體系。
  
  九、加強黨的建設,提供堅強保證

  
  順利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黨的領導是根本政治保證。要全面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措施,全面提升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一)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切實加強黨委領導經濟工作的制度化建設,提高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化能力和法治化水平。充分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黨委對人大、政府、政協、司法機關以及人民團體的領導,支持和保證這些機構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形成齊心協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二)加強干部人才隊伍建設。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新時期好干部的標準,打造高素質、敢擔當、有作為的干部隊伍。選好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增強凝聚力和戰斗力。樹立正確用人導向,堅持做到“樹理想、抓落實、打硬仗、出戰果、用功臣”,深入整治選人用人不正之風。落實推進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規定,完善從嚴管理干部隊伍制度體系。加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建設,培養基層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建立與考核任用相結合機制,完善實踐鍛煉制度。加強黨員隊伍建設,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純潔性。健全黨管人才工作機制,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著力發展、培養、集聚科技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隊伍,積極落實“揚帆計劃”“廣東特支計劃”,大力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培養本土高層次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三)持續改進干部作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湛江市實施辦法,鞏固拓展教育實踐活動成果,持之以恒反“四風”,落實“三嚴三實”要求,健全作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制度,建立健全作風建設督促檢查、績效考核和監督問責制度,推動領導干部敢于負責、敢于擔當,嚴肅整治“為官不為”,切實增強工作執行力,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決策部署落實到位。
  
  (四)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有腐必反、有貪必肅,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推進制度建設、日常監督、干部考核、查處問責常態化。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嚴格貫徹執行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組織紀律,落實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等制度。加大紀律審查力度,加強黨內監督,確保黨員干部廉潔從政。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實現湛江市“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前景光明,任務繁重。全市黨員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萬眾一心,努力拼搏,共同奪取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重大勝利!
  
  名詞解釋:
  
  “三鏈融合”:即產業鏈、創新鏈、資源鏈融合發展。
  
  “六灣區一半島”:即珠江口灣區、大亞灣、汕頭灣、大紅海灣、大海陵灣、大湛江灣和雷州半島(《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
  
  多規融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空間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相關規劃在同一空間上做到有機統一。
  
  “萬村綠”:以生態建設為主的農村綠化美化模式,要求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
  
  “一帶一路”:即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三地七方”:“三地”即湛江、海口、南寧;“七方”即湛江、海口、南寧三地海關和湛江港集團、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國投裕廊洋浦港口公司四家企業。
  
  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有制度、有機構、有經費、有監測、有預警、有評估、有避讓、有宣傳、有演練、有效果。
  
  廣東特支計劃:廣東省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
  
  揚帆計劃:由廣東省委組織部、省財政廳牽頭,聯合省科技廳、省人社廳組織啟動實施的“粵東西北地區人才發展幫扶計劃”。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荡女精品导航| 西西人体www大胆高清| 国产av综合影院| 中文字幕v亚洲ⅴv天堂|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制服丝袜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ā片在线观看|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对白86| 女人高潮抽搐喷液30分钟视频| 性xxxxfreexxxxx欧美牲交|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区别视频手机 |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性久久久久久久|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影院| 黑人巨大粗物挺进了少妇| 在线天堂中文www官网| 国产96在线 | 免费|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乱码| 东京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网址| 欧美熟妇另类久久久久久多毛| 国产精品一卡二卡三卡|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 朋友新婚人妻无套|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黄网站欧美内射|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老熟妇仑乱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 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 亚洲av无码一区东京热久久| 成全视频在线观看大全腾讯地图|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精品多人p群无码| 人人妻人人添人人爽日韩欧美| 131美女爱做视频| 偷窥 自由 网络 视频| 亚洲欧美18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