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太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中共太原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4 點擊:

中共太原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太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共太原市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市“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
  
  中國共產黨太原市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認為我市有條件與全國、全省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全市上下必須堅定信心、敢于擔當、積極作為、迎難而上。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取得新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和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全市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各項事業都有新的進步。2014年9月以來,在以王儒林書記為班長的新的省委班子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對太原“六個表率”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成并保持“三個高壓態勢”;以“五個一批”為載體,推動“六大發展”,實施“三個突破”,開創了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推動城中村改造、省城環境質量改善、開發區拓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全市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都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產量實現五年連續增收;裝備制造業水平進一步提升,新興接替產業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實施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就業、教育、醫療、住房、文化、體育等民生事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實施一批重大改革事項,人民民主進一步擴大,法治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化解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社會綜合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信訪總量逐步下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為“十三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發達國家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相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我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受到的沖擊更加明顯。同時,隨著全球產業升級調整出現新趨勢,新科學、新技術不斷進步,為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后發優勢,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對外合作提供新機遇。
  
  從國內形勢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我市擁有的傳統要素優勢逐步減弱,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接替產業培育還需要較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倒逼我市必須激發內生動力、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
  
  從全省、全市形勢看,全省面臨著政治、經濟、民生和生態的“立體型困擾”,面臨著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這對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巨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實施“六大發展”、“三個突破”、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等戰略舉措,深入推進轉型綜改區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活力。省委、省政府對太原提出發揮“六個表率”的要求,出臺《關于支持太原市率先發展的意見》,為我市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我市情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條件有利、優勢明顯。具有產業基礎優勢,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基礎較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具有資源優勢,豐富的煤炭、鋁礬土等自然資源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人力資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寶貴財富;具有交通區位優勢,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有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與周邊大城市和經濟圈都有便捷聯系;具有歷史文化積淀優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富,人文積淀厚重,共同的歷史責任和價值追求有利于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具有省會城市優勢,在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方面條件得天獨厚。特別是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市黨員干部隊伍紀律更加嚴明、作風不斷改進、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加快發展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優。資源型產業依賴較大,新舊產業接續不力,產業層次不高,還不能有力支撐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平臺較少,科研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轉化不夠,創新帶動作用不強。三是開放水平不高。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還存在不足,開放平臺運轉不暢,招商引資引智水平不高,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開放格局。四是城鄉協調發展有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鎮化質量不高,縣域經濟不大不強,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不快。五是民生欠賬較多。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還不完善,安全生產基礎還不牢固,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各項民生事業發展的期望,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還未整體脫貧。六是生態環境脆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不完善,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涵養程度不高,大氣、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任務艱巨。七是發展環境不優。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干部作風改進還需加大力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領導干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進一步提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綜合判斷,我市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嚴峻挑戰。必須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繼續保持“三個高壓態勢”,創造更優發展環境;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發展優勢,實現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必須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帶領全市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以實施“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和抓手,積極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推進法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省委對太原提出的“六個表率”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結構得到新優化。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發展空間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消費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強,出口進一步擴大。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力爭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人才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力爭提前兩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就業比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完善,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安全生產形勢向穩定好轉堅實邁進。
  
  ——城市功能實現新提升。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城中村全部完成整村拆遷并同步改造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省會城市功能和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特色得到彰顯,品質品位明顯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建設取得新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顯著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PM 2.5濃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地表水水質、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左右,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發展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和對外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在全省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民主法治取得新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法治太原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二)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努力開創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局面。
  
  著力推動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著力推動協調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平衡性。
  
  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著力推動開放發展。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對內對外開放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著力推動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著力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堅持廉潔發展底線意識,實現經濟發展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動。堅持安全發展紅線意識,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切實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三、推動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的提質升級。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充分發揮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堅持擴大有效投資與落實重大決策部署、優化產業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相結合,持續滾動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新熱點,建設城鄉一體化流通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強社會消費信心和能力。充分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擴大商貿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出口業務范圍,暢通國際物流通道。
  
  (二)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謀劃布局一批產業集聚、功能完備、特色明顯的發展片區,推動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建設匯聚山西科技創新城、國家級開發區、武宿綜合保稅區、南客站的汾東新區,集聚城市高端功能;加快建設以晉陽湖區、晉祠景區和明太原縣城為中心的晉陽片區,打造唐風晉韻特色濃郁的文化休閑旅游區;加快建設三給片區,完善商貿、醫療、教育、文化等功能,建成北部地區公共服務中心、宜居生活片區;完善長風商務區建設,使其成為融功能與品質、文化與商業、歷史與現代于一體的新的城市中心區;加快老城區有機更新,通過舊廠區、棚戶區改造,挖掘城市空間潛力,完善商業、文化服務功能,打造特色街區。實施城中村改造戰略,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城中村改造這場硬仗,為城市發展釋放更多空間;力爭到2020年全部完成170個城中村整村拆遷任務,同步推進改造建設。嚴格控制非法違法建設。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著力構建“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完善級次匹配、路網完整的市域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公路鐵路協調的陸域對外通道,重點抓好“三橋兩路”、環城高速公路互通、太原二環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完善水、電、氣、暖、油等供給設施,建設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能源及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重點抓好古交興能電廠至太原供熱主管線及中繼能源站、500千伏龍城供電及送出等工程建設;推進清徐環衛產業園、晉陽污水處理廠和汾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加快建設汾河南延三期等城市公園景觀,與城郊森林交相輝映,凸顯“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山水城市大格局。
  
  拓展地下發展空間。牢固樹立“先地下、后地上”理念,正確處理“面子”與“里子”關系,加快編制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建立由交通、人防、市政和商業等設施構成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化、集約化。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建立地下管線數據庫;推進晉陽—長風、河西北中部、河東北部、龍城大街、小店南部等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結合道路建設改造實現中心城區架空線路全部入地。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公共停車場,修訂提高新建建筑停車配建標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停車場庫,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加快軌道交通建設,2號線投入運營,3號線和1號線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試運營,推動太榆城際鐵路建設。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完善道路交通、公園綠地、排水防澇體系等建設,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中心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理念和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持基于互聯網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推進“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建設,加強信息安全保障。
  
  (三)構建產業新體系。圍繞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支撐引領、三產做大做強的思路,推進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十三五”末,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依托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基地、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增2—3個百億企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
  
  優化提升現代高載能產業。推動電力、煤炭和高載能產業互動發展,實現能源就地消納增值。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推動煤—電—化、煤—焦—化、煤—電—材等以煤為基的綜合發展。推進冶金產業優化升級,按需控制總量,建設高質量、多品種的鋼鐵、鋁材生產體系。優化調整電源結構,加快建設煤層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以及熱電聯產機組項目。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圍繞“中國制造2025”,實施創新驅動,依托晉西、智奇、中車太原鐵路裝備造修基地等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依托太重、陽煤化機等做優做精煤機及煤化工成套設備,依托江鈴重汽、比亞迪電動車等打造重裝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鞏固提升新型不銹鋼及深加工、高性能磁性材料、鎂鋁合金等產業優勢,依托太鋼、陽煤化工、匯鏹等企業,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拓展碳纖維制品、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條。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打造千億級信息產業基地。依托富士康手機維修、中天信安防科技和大族數控機床等項目,初步建成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信息產業基地,加快培育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信息產業集群。
  
  依托太鍋集團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領先技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依托太重風電裝備、中電科光伏等項目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依托清徐醋業、六味齋等優勢產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立足省會優勢,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使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加速器”。“十三五”期間,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推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健康服務、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態。結合城市建設完善商業網點布局,改造提升柳巷—鐘樓街、親賢街—長風街等傳統商圈;抓好華潤萬象城、歐亞綜合體等項目,培育新的城市商圈;建設社區便民商圈。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服務機構。
  
  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新興業態,抓好山西國際金融中心、汾酒集團總部等重大項目;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產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大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力度,加強晉陽古城遺址考古和保護,連片規劃建設明太原縣城、晉祠、晉陽湖等西山文化旅游區域,著力打造太原府城歷史街區,加快青龍古鎮保護性開發,引進一流企業建設文化科技主題公園,叫響“唐風晉韻·錦繡龍城·清涼太原”品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推進旅游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把旅游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建設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區域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市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規劃建設一批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現代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建設配套京滬、京廣、歐亞大陸橋、中歐鐵路等跨區域物流大通道的設施,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物流樞紐。
  
  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發揮政府主導、政策引領、社會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和醫養融合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和供給機制。通過新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城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鄉社區。機構養老和醫養融合床位達3.1萬張以上,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基本解決失能、半失能和其他有需求老人的服務需求。
  
  培育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做好特色農業、城市需求、產業鏈延伸“三篇文章”,完善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閑農業服務“三大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米袋子”“菜籃子”“奶瓶子”基地,打造城鄉居民的“后花園”。“十三五”期間,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百園興農”工程,依托潤恒農產品冷鏈物流、寶迪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九牛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園、健康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和休閑養生農業園,做大做強肉制品、乳制品、食醋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引導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壯大。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基本農田保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農業機械化等水平,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鞏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四)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省城科技創新對全省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形成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左右。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市級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重點支持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率達到100%。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專業科技服務。支持服務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新建20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超過25%,通過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形成一批重大創新產品。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成長計劃,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500家。
  
  大力引進科技創新資源。實施科技招商引智“三個一百”計劃,加強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科技合作和產業對接,引進100個高科技企業、100個高科技項目,建設100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在太原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五)全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十三五”末,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權責邊界,推廣政府與社會合作建設模式,推動民間資本向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社會民生等全領域投資。堅持“提升二產、推進一產、發展三產”,扶優扶強,推動民營經濟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改制上市。落實民營企業人才獎勵政策,培育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繼續推進“三證合一”,各類市場主體達到65萬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稅費減免等創業扶持政策。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創業社區和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三五”期間,全市小微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從業人員、技術合同成交額、擁有授權專利數年均增長15%、10%、10%、12%、12%,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活力四射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集聚區,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模式,把小微企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六)全力推進金融振興。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把太原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聚集區。“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力爭新增5家A股上市企業、50家“新三板”上市企業。鼓勵大中型企業發行各類債券,鼓勵中小型企業發行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私募債,有效利用保險資金和資本市場。
  
  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大力引進國內外金融企業,聚集區域金融總部。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向縣域延伸,支持設立社區銀行、小微支行。推進資源資產整合重組,完成太原農村商業銀行組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改制,建設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加快新型金融業態發展,推動地方金融業做大做強。發揮國有投融資主體的基礎骨干作用,加快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構建高效統一、透明可控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確保舉債有度、用債有效、還債有信。
  
  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民生項目的信貸投放,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設互聯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有效防范、依法處置各類金融風險,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四、推動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均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補齊短板中實現均衡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圍繞改善民生謀劃發展,做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不斷加大對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全面抓好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社會事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讓太原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把太原打造成幸福城市。
  
  (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功能互補、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統籌發展。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放開縣(市)城鎮戶口落戶限制,放寬城區落戶條件,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并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25%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加大城市棚戶區和城鄉危舊房改造,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設,努力改善城鄉居住條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
  
  增強中心城區功能。發揮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完善、優質資源集聚的優勢,優化城六區功能定位,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集聚高端服務的重要平臺、引領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市管理,堅持建管分開、重心下沉,形成市、區、街分工合理、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的長效機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臺,深化網格化管理,提升精細化水平,打造宜居宜業發展環境。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優勢、補足短板。明確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區域特色優勢。清徐縣和陽曲縣加快推進園區經濟和縣域經濟融合發展,積極承接全市產業轉移;古交市借助擴權強縣和轉型綜改“雙試點”的政策機遇,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婁煩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加大對縣級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后勁。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提高縣城對鄉鎮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古交市馬蘭鎮、陽曲縣泥屯鎮、清徐縣徐溝鎮和孟封鎮等重點鎮提檔升級,新建一批設施齊全、宜居宜業、服務周邊的中心小城鎮。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結合扶貧移民搬遷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統籌鎮村居民點布局,加強古村落、古民居保護,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協同發展。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廁所等建設。
  
  (三)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實現太原厚重歷史文化與當代主流精神緊密結合。“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和紅色文化;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新型智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倡導志愿服務,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市級“五館一院”和縣級“三館一院”建設,新建一批市民劇院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企業流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講好太原故事。突出“華夏文明看山西”主題,加快民歌、民舞、民藝等民俗文化產業板塊建設。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太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
  
  實施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團發展壯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傳媒、動漫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太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明顯、集聚度高的文化產業基地。鼓勵民間投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四)實施“五城聯創”。以迎接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為契機,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五城聯創”活動,增強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程度,充分展示錦繡龍城的歷史風韻和太原人民的時代風采。將青運會比賽場館、服務設施等納入城市規劃統籌安排,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滿足青運會服務需求。發展體育事業,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五城聯創迎青運”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當好東道主、辦好青運會,共建共享“五城聯創”成果。
  
  (五)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管理運行體系。推進基礎設施、裝備研發生產、軍地兩用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支持開發區創建軍民融合產業專業園區,引導軍工企業參與裝備制造、安防科技等產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國防和民用領域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支持軍貿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勢頭,走出具有太原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
  
  五、推動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提高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產業和人口集聚度。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市縣“多規合一”。
  
  (二)深入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把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環保責任,采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實施集中供熱全覆蓋工程,淘汰和拆除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潔凈煤,燃煤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市區基本實現“無煤化”。按照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實施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加大工業污染整治力度,關停搬遷一電廠、西山矸石電廠等市區重污染企業,對太鋼等大型工業企業重污染工藝實施“瘦身”提質。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和建筑工地、裸露地面、開山取石形成的揚塵污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同防同治、同步改善。加強婁煩飲用水源地保護,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汾河太原段等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水平。全面推進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任務。強化土壤污染治理,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管理體制改革。
  
  (三)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創建公交都市,發展綠色交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0%以上。實施電動汽車推廣應用行動計劃,公交車、出租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新增公務車及環衛車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引導全社會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做好充電樁等配套建設。軌道交通成為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自行車達到6萬輛,服務點達到2000個,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著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目標分解制度;加強碳匯體系建設,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推進省級低碳市縣試點和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社區試點。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快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四)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和產業轉型升級。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推進清潔生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1萬畝以內,單位 GDP 建設用地下降25%。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嚴格控制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五)構筑生態安全屏障。以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園區為契機,設立太原西山生態產業園區。堅持把植樹造林作為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的基礎工程,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和市區園林綠化,實施城市周邊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構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閑和遠郊防護等三大生態圈,力爭“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紅線,推進婁煩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高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質量。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六、推動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以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為引領,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等重大機遇,在全面深度開放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強化區域合作中培育發展新引擎,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一)建立健全對外開放政策機制。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上海自貿區可復制的改革試點經驗。推行普遍備案、有限核準的外資管理制度,切實推進投資便利化。構建對外貿易合作拓展機制,深化落實與絲綢之路經濟帶9省市區通關一體化試點工作。構建適應對外開放的政府服務機制,加強投資咨詢和商事法律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開發區建設發展。把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引技引智力度,高端站位,先行先試,力爭打造全市開放程度最高、運作機制最活、政策最優的發展區域。堅持產城融合,推動開發區與區縣融合發展。加大“走出去”步伐,鼓勵開發區與發達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與境外園區建立合作聯盟。以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要素集約、服務集中為目標,實施開發區北擴南延戰略,重點向北部陽曲和南部清徐、晉源拓展,新增面積60平方公里左右,投資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70%,把開發區打造成為率先發展的“加速器”。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高新區、經濟區發揮產業、科技、人才集聚優勢,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大力引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品牌示范園區。民營區、不銹鋼園區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集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高端產業集群,爭取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圍繞主導產業,強化服務配套,實施業態調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眾創空間、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
  
  (三)加快開放平臺建設。完善開放口岸平臺,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大力推進鐵路口岸、公路港建設,做好與相關省市港口對接,打造暢通便利出海口。切實發揮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健全保稅物流平臺,積極申報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肉類進口指定查驗場所,推動3—5家大型加工貿易企業項目落地。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推進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工作,實施外貿企業入駐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三年全覆蓋工程。打造國際化會展平臺,依托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會展設施,舉辦好能源博覽會等重點展會,積極引進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和各類專業性展會,借助“低碳發展高峰論壇”,打造世界低碳經濟開放交流高地。建立對外交流平臺,利用好外事僑務資源,創新國際友城合作模式,不斷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新領域。
  
  (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優化招商服務與管理機制,創優投資環境,加強項目儲備,優選合作伙伴,統籌對內對外招商平臺,強化招商職能與招商能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精準化招商、股權招商、主題招商和園區招商。充分發揮太原新晉商聯盟、駐外辦事機構、商會等各類組織作用,形成多元招商力量。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實力國企、知名民企以及行業領軍企業、科技先導企業,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支撐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擴大外資利用規模,提高外資利用效率。
  
  (五)推動對外貿易提質擴容發展。優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層次,促進對外貿易優質均衡發展,保持外貿進出口總額持續穩定增長。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報關、報檢、外匯、物流、退稅和融資等綜合服務。依托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建設山西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培育一批外貿骨干龍頭企業,擴大太原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鼓勵傳統外貿行業、企業發展“互聯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鞏固旅游、建筑等行業傳統服務貿易,深度挖掘商務會展、科技研發、倉儲物流等領域服務貿易增長點,打造山西服務貿易多邊合作的窗口。
  
  (六)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區域合作。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托“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發揮裝備制造、不銹鋼、煤化工等產業優勢,助力優勢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鼓勵和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及境外友好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建立多領域、多形式合作機制,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把太原打造成為環渤海經濟圈西翼的戰略支撐點;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大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招商及產業承接力度。抓好新十年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發展規劃的落實,強化與中部省市協同發展。密切與晉冀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長城“金三角”、“黃河幾字灣”等區域的協作聯系。深化太原城市群協作,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破除壁壘障礙,疊加發展優勢,全面提高對省內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太原經濟圈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七、推動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全覆蓋,每年財政用于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幅高于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增幅。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通過委托、承包、采購,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供給能力與效率。政府重點做好規劃設計、標準制定、促進競爭、強化監管和財政保障等工作。
  
  (二)辦好一批民生實事。突出以人為核心和問題導向,堅持每年辦好一批群眾要求強烈、感受明顯,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民生實事。著力解決背街小巷整治、供熱計量收費、生活用電戶表改造、停車場、過街天橋、公共廁所等突出問題,著力抓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老舊建筑加裝電梯和公園游園、公共交通、地下管溝建設以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健全民生實事項目決策機制,做好信息公開,征求群眾意見,加強監督檢查。加大統籌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多渠道增加民生投入。
  
  (三)強化脫貧攻堅力度。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民生工程,全力實施三年脫貧攻堅行動。堅持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與外部助力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做好對口幫扶,組織城六區、開發區和市直部門對口幫扶婁煩、陽曲的15個貧困鄉(鎮)、152個貧困村。按照“六個精準”要求,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保兜底脫貧一批,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力爭到2018年全市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
  
  (四)加快教育全面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學前教育,新增公辦幼兒園100所,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比例提高到90%,學齡前兒童在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入園比例提高到90%。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改擴建中小學20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中職教育園區建設,保持中職教育免費全覆蓋,實現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強中小學體育、美育和心理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優化高等教育專業結構,加快太原學院續建,推動太原幼兒師范、太原衛生學校等升格專科;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成省級以上骨干專業實訓基地15個、省級重點專業15個,“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60%以上。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辦好特殊教育,切實維護教育公平。實施“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暢通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通道。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養工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教育教學改革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基本解決“公參民”學校問題。
  
  (五)促進就業創業。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加快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以創業帶動就業,創建創業型城市。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六)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縮小企業領導人員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保障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建立從源頭上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長效機制。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實行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補貼。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分配秩序,取締各種非法收入,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七)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深入推進“五險統征”體制建設。加快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進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完善集工傷預防、康復與補償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及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水平,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殯葬服務體系。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藥分開,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施醫療衛生“雙百工程”,完成100所醫療衛生機構的新改擴建和100名醫學領軍人才培養引進任務,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醫院、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醫療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使用。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95%以上的居民在市域范圍內實現多樣化就醫需求;深化城鄉衛生對口支援,提升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90%的患者在縣域范圍內得到安全、便捷的診療服務。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堅持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藥產業,加強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建設,推廣中醫適宜技術。進一步完善婦女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測監管,健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形成社會共治格局,確保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九)統籌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落實、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推進優生優育。保障婦女權益,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

  八、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堅持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強化廉潔發展社會氛圍,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努力維護公共安全。
  
  (一)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建立完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抓住清權、確權、制權、曬權等主要環節,抓緊制定市、縣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并向社會公布,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梳理制定權力運行流程和風險防控“兩張圖”,找準權力運行的關節點、薄弱點、風險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全面覆蓋、全程到位、制度束權。著力構建“兩平臺”,打造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簡化程序、限時辦結、嚴監嚴管。實現“一監督”,健全完善合力監督體系,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監督權力。圍繞農村“三資”管理,推動“六權治本”向鄉、村兩級延伸,從根本上解決好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二)提升推動廉潔發展的本領。引導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廉潔發展理念,提高推動廉潔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加強重大決策程序建設,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水平。進一步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三)營造廉潔發展社會環境。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廉榮貪恥的文化環境。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凈化政治生態,構建良好政商關系。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獎懲機制,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四)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強化安全紅線意識,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嚴格實施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一票否決”。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查處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積極推廣安全新技術,加強隱患排查,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性事故。有序推進危化企業和設施搬遷工作。堅持把安全作為各類項目規劃建設審批的前置條件。加強從業人員特別是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十三五”期間,安全生產主要指標逐年下降2%左右。
  
  (五)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扎實開展治安突出問題重點整治,重點公共區域、重點行業領域平安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覆蓋,村(社區)從80%提高到90%以上,努力構建以信息化為支撐、高效運轉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加強反恐維穩和社會面防控,嚴防暴恐事件和惡性刑事案件。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推廣普及防災文化。
  
  (六)推進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堅持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既揚湯止沸,更釜底抽薪,牢牢把握預防化解不穩定因素的主動權。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大評估結果應用。建立流動排查、及時預警機制,對矛盾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健全調處化解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深入推進信訪事項網上辦理,著力提升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水平。
  
  九、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太原建設,為全市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必須堅持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
  
  (一)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全面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積極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準入,切實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審批流程再造,構建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職能。加強績效考核,探索建立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機制。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稅收制度。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做好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
  
  (二)加快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打破行業壟斷,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健全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推進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推動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科學界定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三)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做好黨政機關、直屬事業機構與所屬企業脫鉤改革工作,實現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建立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國有資本配置機制。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國有資本市場化補充機制,培育10—15家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有企業黨組織建設,強化監督管理,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四)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渠道,引導、鼓勵各類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公益服務和中介服務能力。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新建小區全部配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老舊小區社區服務設施全部提檔升級。
  
  (五)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強化法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作用,堅持依法執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堅持立改廢釋并舉,突出重點領域,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實施“六權治本”,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行陽光司法,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促進司法公正。完善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等制度,構建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強化法律在維護權益、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健全“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健全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一)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創新黨委領導發展的觀念、機制、方式和方法,提高黨委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二)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面落實“三嚴三實”要求,筑牢法律和黨紀“兩道防線”,堅決反對“七個有之”,切實做到“五個必須”。保持堅強政治定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三)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從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有效遏制“四風”反彈回潮,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持續推進“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領導干部充當“保護傘”,最大限度壓縮黑惡勢力滋生發展的空間。
  
  (四)堅持從嚴治吏。認真實施“三個一批”,推進干部能上能下,建立干部調整退出的常態化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日常監督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帶領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五)加快建設人才強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集聚各方人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大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
  
  (六)廣泛凝聚富民強市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激發全市人民建設太原的主人翁意識。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七)切實抓好規劃建議目標任務落實。制定我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市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確定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思路、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十三五”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明確反映五大發展理念和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六大發展”的指標,要有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把抓落實作為黨性要求和鐵的紀律,以“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努力推動全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真抓實干,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主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解讀 >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太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2015-12-24 來源:未知 點擊:

中共太原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太原市“十三五”規劃建議全文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共太原市委十屆七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市“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個奮斗目標來制定。
  
  中國共產黨太原市十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深入分析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和任務,認為我市有條件與全國、全省同步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也面臨著嚴峻挑戰,全市上下必須堅定信心、敢于擔當、積極作為、迎難而上。全會研究了“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就制定“十三五”規劃提出以下建議。
  
  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和指導思想

  
  (一)“十二五”時期我市發展取得新成績。“十二五”時期是我市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復雜的經濟形勢和持續加大的下行壓力,全市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各項事業都有新的進步。2014年9月以來,在以王儒林書記為班長的新的省委班子的堅強領導下,市委團結帶領全市廣大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對太原“六個表率”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認真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堅持全面從嚴治黨,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成并保持“三個高壓態勢”;以“五個一批”為載體,推動“六大發展”,實施“三個突破”,開創了我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新局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推動城中村改造、省城環境質量改善、開發區拓展、脫貧攻堅等重點工作,全市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基本完成。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都市現代農業穩步發展,糧食產量實現五年連續增收;裝備制造業水平進一步提升,新興接替產業較快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實施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公共服務供給水平逐步提高,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實施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就業、教育、醫療、住房、文化、體育等民生事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實施一批重大改革事項,人民民主進一步擴大,法治建設水平進一步提高,政府效能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化解一批重大不穩定因素,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社會綜合治理水平明顯提高,信訪總量逐步下降,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為“十三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從國際形勢看,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發達國家加快推動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相推進工業化進程,我國產業發展面臨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我市作為傳統重工業城市受到的沖擊更加明顯。同時,隨著全球產業升級調整出現新趨勢,新科學、新技術不斷進步,為我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提供后發優勢,為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強對外合作提供新機遇。
  
  從國內形勢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表現出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三大特點,我市擁有的傳統要素優勢逐步減弱,實現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接替產業培育還需要較長的過程。另一方面,我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家對經濟發展的新要求倒逼我市必須激發內生動力、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轉變發展方式。
  
  從全省、全市形勢看,全省面臨著政治、經濟、民生和生態的“立體型困擾”,面臨著破解“資源型經濟困局”的重大課題,這對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帶來巨大挑戰。省委、省政府實施“六大發展”、“三個突破”、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等戰略舉措,深入推進轉型綜改區建設,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釋放了活力。省委、省政府對太原提出發揮“六個表率”的要求,出臺《關于支持太原市率先發展的意見》,為我市加快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我市情況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條件有利、優勢明顯。具有產業基礎優勢,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業基礎較好,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具有資源優勢,豐富的煤炭、鋁礬土等自然資源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人力資源,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了寶貴財富;具有交通區位優勢,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有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雙向支撐作用,與周邊大城市和經濟圈都有便捷聯系;具有歷史文化積淀優勢,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豐富,人文積淀厚重,共同的歷史責任和價值追求有利于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匯聚發展力量;具有省會城市優勢,在發展總部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方面條件得天獨厚。特別是通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討論落實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全市黨員干部隊伍紀律更加嚴明、作風不斷改進、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加快發展的期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優。資源型產業依賴較大,新舊產業接續不力,產業層次不高,還不能有力支撐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二是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不完善,創新平臺較少,科研投入不足,創新成果轉化不夠,創新帶動作用不強。三是開放水平不高。主動融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還存在不足,開放平臺運轉不暢,招商引資引智水平不高,尚未形成高水平的開放格局。四是城鄉協調發展有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特征明顯,城鎮化質量不高,縣域經濟不大不強,公共資源配置不均衡,居民收入差距較大,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不快。五是民生欠賬較多。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還不健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還不完善,安全生產基礎還不牢固,還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各項民生事業發展的期望,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還未整體脫貧。六是生態環境脆弱。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不完善,城市綠化覆蓋率和森林覆蓋率較低,水土涵養程度不高,大氣、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環境質量全面改善任務艱巨。七是發展環境不優。服務型政府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干部作風改進還需加大力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還需進一步鞏固,領導干部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還需進一步提高,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綜合判斷,我市發展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和嚴峻挑戰。必須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繼續保持“三個高壓態勢”,創造更優發展環境;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轉方式、調結構,實施創新驅動,努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健康發展;必須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和突出問題,不斷厚植發展優勢,實現各項目標任務;必須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必須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帶領全市人民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三)“十三五”時期我市發展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五句話”總要求,以實施“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和抓手,積極推進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實現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率先發展。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科學發展、堅持深化改革、堅持推進法治建設、堅持黨的領導。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發展思路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和省委對太原提出的“六個表率”要求,綜合考慮未來發展的趨勢和條件,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結構得到新優化。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力爭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經濟總量突破4000億元。發展空間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消費的基礎作用進一步增強,出口進一步擴大。傳統產業競爭力不斷增強,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力爭成為國家創新型城市。人才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
  
  ——民生改善達到新水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力爭到2020年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4萬元、農村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萬元;力爭提前兩年實現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摘帽。就業比較充分,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更加完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顯著提升。現代教育體系基本完善,教育發展更加優質均衡。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進一步完善,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安全生產形勢向穩定好轉堅實邁進。
  
  ——城市功能實現新提升。城市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立體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城中村全部完成整村拆遷并同步改造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和建設管理水平全面提高,省會城市功能和輻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特色得到彰顯,品質品位明顯提升。新型城鎮化加速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建設取得新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水平明顯提高,力爭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加快,文化事業整體水平、文化產業綜合實力明顯提升,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
  
  ——生態環境得到新改善。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顯著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PM 2.5濃度逐年下降,重污染天氣大幅度減少,市區優良天氣率力爭達到80%左右,地表水水質、污水處理率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達到30%,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2%左右,城鄉人居環境得到全面改善。
  
  ——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全面深化改革,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成果,發展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和對外合作機制基本形成,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在全省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民主法治取得新進展。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顯著,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法治太原建設全面推進,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二)用五大發展理念推動“六大發展”。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推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廉潔和安全發展,努力開創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局面。
  
  著力推動創新發展。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著力推動協調發展。堅持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后勁,重點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和平衡性。
  
  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著力推動開放發展。堅持以開放促發展,對內對外開放協調、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著力推動共享發展。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帶領全市人民共同實現全面小康。
  
  著力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堅持廉潔發展底線意識,實現經濟發展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性互動。堅持安全發展紅線意識,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切實維護社會安全穩定。
  
  三、推動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實現發展動力、發展結構、發展方式的提質升級。
  
  (一)培育發展新動力。充分發揮投資、消費、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堅持擴大有效投資與落實重大決策部署、優化產業結構、深化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相結合,持續滾動實施一批重大產業項目、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一批重大民生項目。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以擴大服務消費為重點帶動消費結構升級;加快培育電子商務、信息消費等基于“互聯網+”的新模式、新熱點,建設城鄉一體化流通體系;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增強社會消費信心和能力。充分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穩定傳統優勢產品出口,拓展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擴大商貿物流、跨境電子商務等出口業務范圍,暢通國際物流通道。
  
  (二)拓展發展新空間。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用發展新動力開拓發展新空間。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謀劃布局一批產業集聚、功能完備、特色明顯的發展片區,推動城市擴容提質。加快建設匯聚山西科技創新城、國家級開發區、武宿綜合保稅區、南客站的汾東新區,集聚城市高端功能;加快建設以晉陽湖區、晉祠景區和明太原縣城為中心的晉陽片區,打造唐風晉韻特色濃郁的文化休閑旅游區;加快建設三給片區,完善商貿、醫療、教育、文化等功能,建成北部地區公共服務中心、宜居生活片區;完善長風商務區建設,使其成為融功能與品質、文化與商業、歷史與現代于一體的新的城市中心區;加快老城區有機更新,通過舊廠區、棚戶區改造,挖掘城市空間潛力,完善商業、文化服務功能,打造特色街區。實施城中村改造戰略,堅持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緊密結合,舉全市之力堅決打贏城中村改造這場硬仗,為城市發展釋放更多空間;力爭到2020年全部完成170個城中村整村拆遷任務,同步推進改造建設。嚴格控制非法違法建設。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實施重大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工程。著力構建“三環十線七放射,一網兩縱四橫兩樞紐”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完善級次匹配、路網完整的市域快速立體交通體系,建設公路鐵路協調的陸域對外通道,重點抓好“三橋兩路”、環城高速公路互通、太原二環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設。完善水、電、氣、暖、油等供給設施,建設安全可靠、清潔高效的能源及公共服務保障體系,重點抓好古交興能電廠至太原供熱主管線及中繼能源站、500千伏龍城供電及送出等工程建設;推進清徐環衛產業園、晉陽污水處理廠和汾東污水處理廠等項目建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加快建設汾河南延三期等城市公園景觀,與城郊森林交相輝映,凸顯“三面環山、一水中分”的山水城市大格局。
  
  拓展地下發展空間。牢固樹立“先地下、后地上”理念,正確處理“面子”與“里子”關系,加快編制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建立由交通、人防、市政和商業等設施構成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體系,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化、集約化。加快城市地下管網普查,建立地下管線數據庫;推進晉陽—長風、河西北中部、河東北部、龍城大街、小店南部等區域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結合道路建設改造實現中心城區架空線路全部入地。綜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間,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公共停車場,修訂提高新建建筑停車配建標準,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停車場庫,力爭中心城區新增10萬個公共停車位,有效緩解停車難問題。加快軌道交通建設,2號線投入運營,3號線和1號線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試運營,推動太榆城際鐵路建設。加快建設海綿城市,完善道路交通、公園綠地、排水防澇體系等建設,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中心城區基本實現雨污分流。
  
  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實施“互聯網+”理念和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支持基于互聯網的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推進“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建設,加強信息安全保障。
  
  (三)構建產業新體系。圍繞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支撐引領、三產做大做強的思路,推進三次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十三五”末,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0%以上。
  
  實施工業強基工程。依托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園區化承載、集群化發展,推動工業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打造3個千億級產業基地、3個百億級產業集群、新增2—3個百億企業。“十三五”期間,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7.5%。
  
  優化提升現代高載能產業。推動電力、煤炭和高載能產業互動發展,實現能源就地消納增值。提高煤炭生產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推動煤—電—化、煤—焦—化、煤—電—材等以煤為基的綜合發展。推進冶金產業優化升級,按需控制總量,建設高質量、多品種的鋼鐵、鋁材生產體系。優化調整電源結構,加快建設煤層氣、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發電以及熱電聯產機組項目。
  
  大力發展裝備制造業,打造千億級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圍繞“中國制造2025”,實施創新驅動,依托晉西、智奇、中車太原鐵路裝備造修基地等做大做強軌道交通裝備制造產業,依托太重、陽煤化機等做優做精煤機及煤化工成套設備,依托江鈴重汽、比亞迪電動車等打造重裝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
  
  大力發展新材料產業,打造千億級新材料產業基地。鞏固提升新型不銹鋼及深加工、高性能磁性材料、鎂鋁合金等產業優勢,依托太鋼、陽煤化工、匯鏹等企業,發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先進復合材料,拓展碳纖維制品、化工新材料等產業鏈條。
  
  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打造千億級信息產業基地。依托富士康手機維修、中天信安防科技和大族數控機床等項目,初步建成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信息產業基地,加快培育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信息產業集群。
  
  依托太鍋集團大型循環流化床等領先技術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依托太重風電裝備、中電科光伏等項目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依托清徐醋業、六味齋等優勢產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形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立足省會優勢,加快結構優化升級,使服務業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加速器”。“十三五”期間,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
  
  大力發展生活性服務業。推動批發零售、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健康服務、休閑旅游等服務業態。結合城市建設完善商業網點布局,改造提升柳巷—鐘樓街、親賢街—長風街等傳統商圈;抓好華潤萬象城、歐亞綜合體等項目,培育新的城市商圈;建設社區便民商圈。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服務機構。
  
  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服務、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等新興業態,抓好山西國際金融中心、汾酒集團總部等重大項目;加快發展研發設計、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產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
  
  加快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加大文化遺存保護開發力度,加強晉陽古城遺址考古和保護,連片規劃建設明太原縣城、晉祠、晉陽湖等西山文化旅游區域,著力打造太原府城歷史街區,加快青龍古鎮保護性開發,引進一流企業建設文化科技主題公園,叫響“唐風晉韻·錦繡龍城·清涼太原”品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推進旅游與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把旅游業打造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建設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和區域集散中心。“十三五”期間,全市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產業。規劃建設一批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功能集成的現代物流園區。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建設配套京滬、京廣、歐亞大陸橋、中歐鐵路等跨區域物流大通道的設施,初步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物流樞紐。
  
  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發揮政府主導、政策引領、社會主體作用,建立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和醫養融合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和供給機制。通過新建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和城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基本覆蓋城鄉社區。機構養老和醫養融合床位達3.1萬張以上,千名老人擁有床位40張,基本解決失能、半失能和其他有需求老人的服務需求。
  
  培育壯大都市現代農業。做好特色農業、城市需求、產業鏈延伸“三篇文章”,完善農產品加工、物流配送、休閑農業服務“三大體系”,建設一批高標準“米袋子”“菜籃子”“奶瓶子”基地,打造城鄉居民的“后花園”。“十三五”期間,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5%以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施“百園興農”工程,依托潤恒農產品冷鏈物流、寶迪養殖屠宰加工一體化、九牛現代農業循環產業園等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建設一批特色種植園、健康養殖園、農副產品加工園和休閑養生農業園,做大做強肉制品、乳制品、食醋加工等特色產業集群。引導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壯大。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高基本農田保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氣象服務、農業機械化等水平,試點耕地輪作休耕制度,鞏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抓好糧食收儲供應安全保障工程。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守土地公有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底線”,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分類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四)全力推進科技創新。強化省城科技創新對全省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快形成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十三五”末,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40%,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件,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0%左右。
  
  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改革市級科技計劃管理體制,優化財政投入結構,重點支持社會公益、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動。財政投入形成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率達到100%。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專業科技服務。支持服務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圍繞高端裝備、新材料、節能環保等領域新建20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超過25%,通過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形成一批重大創新產品。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成長計劃,經認定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500家。
  
  大力引進科技創新資源。實施科技招商引智“三個一百”計劃,加強與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科技合作和產業對接,引進100個高科技企業、100個高科技項目,建設100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強企業在太原設立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
  
  (五)全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民營經濟做大做強。“十三五”末,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1%,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5%以上。
  
  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劃定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的權責邊界,推廣政府與社會合作建設模式,推動民間資本向基礎設施、重大產業、社會民生等全領域投資。堅持“提升二產、推進一產、發展三產”,扶優扶強,推動民營經濟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支持民營企業產學研合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改制上市。落實民營企業人才獎勵政策,培育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繼續推進“三證合一”,各類市場主體達到65萬戶,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推進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建設。全面落實小額擔保貸款、財政貼息、稅費減免等創業扶持政策。推廣新型孵化模式,引導社會力量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創業社區和眾創空間,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十三五”期間,全市小微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從業人員、技術合同成交額、擁有授權專利數年均增長15%、10%、10%、12%、12%,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活力四射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集聚區,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小微企業創業創新模式,把小微企業打造成為全市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六)全力推進金融振興。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把太原建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金融聚集區。“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
  
  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力爭新增5家A股上市企業、50家“新三板”上市企業。鼓勵大中型企業發行各類債券,鼓勵中小型企業發行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私募債,有效利用保險資金和資本市場。
  
  不斷深化金融改革創新。大力引進國內外金融企業,聚集區域金融總部。發展普惠金融,鼓勵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向縣域延伸,支持設立社區銀行、小微支行。推進資源資產整合重組,完成太原農村商業銀行組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金融機構改制,建設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加快新型金融業態發展,推動地方金融業做大做強。發揮國有投融資主體的基礎骨干作用,加快建立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構建高效統一、透明可控的政府性債務管理機制,確保舉債有度、用債有效、還債有信。
  
  強化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民生項目的信貸投放,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設互聯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統,有效防范、依法處置各類金融風險,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四、推動協調發展,著力形成均衡發展結構
  
  增強發展協調性,必須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在補齊短板中實現均衡發展,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一)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加注重圍繞改善民生謀劃發展,做到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不斷加大對民生工程和社會事業的投入,全面抓好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民生社會事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繼續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讓太原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空氣更清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努力把太原打造成幸福城市。
  
  (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促進城鄉功能互補、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推進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統籌發展。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放開縣(市)城鎮戶口落戶限制,放寬城區落戶條件,完善居住證制度,引導農業人口向城鎮逐步轉移,并平等享受公共服務。“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在84.25%的基礎上繼續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5%。加大城市棚戶區和城鄉危舊房改造,統籌推進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建設,努力改善城鄉居住條件。維護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完善農民收入增長支持政策體系。
  
  增強中心城區功能。發揮基礎設施完備、服務功能完善、優質資源集聚的優勢,優化城六區功能定位,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集聚高端服務的重要平臺、引領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城中村改造為契機,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中心城區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城市管理,堅持建管分開、重心下沉,形成市、區、街分工合理、職責明確、運轉有序的長效機制;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完善城市公共信息平臺,深化網格化管理,提升精細化水平,打造宜居宜業發展環境。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以工哺農、以城帶鄉,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優勢、補足短板。明確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區域特色優勢。清徐縣和陽曲縣加快推進園區經濟和縣域經濟融合發展,積極承接全市產業轉移;古交市借助擴權強縣和轉型綜改“雙試點”的政策機遇,做好煤和非煤兩篇文章;婁煩縣加快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經濟。加大對縣級均衡性轉移支付力度,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和產業發展后勁。
  
  加強縣城和中心鎮建設。引導生產要素、優勢資源向縣城集聚,提高縣城對鄉鎮及農村的輻射帶動能力。推進古交市馬蘭鎮、陽曲縣泥屯鎮、清徐縣徐溝鎮和孟封鎮等重點鎮提檔升級,新建一批設施齊全、宜居宜業、服務周邊的中心小城鎮。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結合扶貧移民搬遷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統籌鎮村居民點布局,加強古村落、古民居保護,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村社區協同發展。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和廁所等建設。
  
  (三)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實現太原厚重歷史文化與當代主流精神緊密結合。“十三五”期間,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左右,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弘揚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和紅色文化;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加強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新型智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媒體數字化建設。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加強網絡思想文化陣地建設。倡導志愿服務,弘揚社會主義新風尚。
  
  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推動市級“五館一院”和縣級“三館一院”建設,新建一批市民劇院和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企業流動。扶持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講好太原故事。突出“華夏文明看山西”主題,加快民歌、民舞、民藝等民俗文化產業板塊建設。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太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
  
  實施文化產業振興工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鼓勵社會資本為主體的文化產業集團發展壯大,扶持中小微文化企業快速發展。大力發展創意設計、數字傳媒、動漫游戲等文化創意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業態。加快太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建設,打造一批特色明顯、集聚度高的文化產業基地。鼓勵民間投資保護傳承文化遺產。
  
  (四)實施“五城聯創”。以迎接2019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為契機,全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五城聯創”活動,增強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提升文明程度,充分展示錦繡龍城的歷史風韻和太原人民的時代風采。將青運會比賽場館、服務設施等納入城市規劃統籌安排,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交通條件,滿足青運會服務需求。發展體育事業,提高競技體育水平,推動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五城聯創迎青運”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樹立主人翁意識,當好東道主、辦好青運會,共建共享“五城聯創”成果。
  
  (五)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健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管理運行體系。推進基礎設施、裝備研發生產、軍地兩用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支持開發區創建軍民融合產業專業園區,引導軍工企業參與裝備制造、安防科技等產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進入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推動國防和民用領域科技、人才、資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支持軍貿產品出口。繼續保持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勢頭,走出具有太原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
  
  五、推動綠色發展,著力改善生態環境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一)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落實國家和省主體功能區規劃,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提高國家級重點開發區域產業和人口集聚度。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市縣“多規合一”。
  
  (二)深入推進省城環境質量改善。把全面改善省城環境質量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全面落實各級政府環保責任,采取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防控措施,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空氣污染指數下降15.5%。實施集中供熱全覆蓋工程,淘汰和拆除燃煤鍋爐,推廣使用潔凈煤,燃煤污染得到根本控制,市區基本實現“無煤化”。按照最嚴格的排放標準,實施工業企業提標改造;加大工業污染整治力度,關停搬遷一電廠、西山矸石電廠等市區重污染企業,對太鋼等大型工業企業重污染工藝實施“瘦身”提質。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污染和建筑工地、裸露地面、開山取石形成的揚塵污染;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同防同治、同步改善。加強婁煩飲用水源地保護,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穩定保持100%,汾河太原段等主要河流基本消除劣V類水體,地下水水質保持良好水平。全面推進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任務。強化土壤污染治理,實施工礦廢棄地綜合整治和復墾利用。加快推進生態環保管理體制改革。
  
  (三)推動低碳循環發展。創建公交都市,發展綠色交通,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公共交通分擔率達到40%以上。實施電動汽車推廣應用行動計劃,公交車、出租車全部更換為新能源汽車,新增公務車及環衛車全部為新能源汽車,引導全社會積極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做好充電樁等配套建設。軌道交通成為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自行車達到6萬輛,服務點達到2000個,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著力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探索建立碳排放總量控制和目標分解制度;加強碳匯體系建設,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推進省級低碳市縣試點和園區試點建設,積極開展低碳商業、低碳社區試點。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加快建立循環型產業體系;推進生產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回收體系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四)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落實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加快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節能降耗和產業轉型升級。控制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嚴格淘汰落后產能,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推進清潔生產。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建設節水型社會。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新增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15.1萬畝以內,單位 GDP 建設用地下降25%。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建立預算管理制度、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場手段實現雙控目標。嚴格控制公款消費,深入開展反過度包裝、反食品浪費、反過度消費行動,形成勤儉節約的社會風尚。
  
  (五)構筑生態安全屏障。以創建國家新能源示范園區為契機,設立太原西山生態產業園區。堅持把植樹造林作為恢復植被、改善生態的基礎工程,加快東西北山造林綠化和市區園林綠化,實施城市周邊百萬畝森林圍城工程,構建城市生活、近郊休閑和遠郊防護等三大生態圈,力爭“十三五”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森林蓄積量達到680萬立方米。在重點生態功能區劃定生態紅線,推進婁煩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高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質量。實施以汾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修復工程。探索建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調動社會力量參與生態建設。
  
  六、推動開放發展,著力實現合作共贏
  
  以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為引領,搶抓國家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等重大機遇,在全面深度開放中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強化區域合作中培育發展新引擎,建立和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一)建立健全對外開放政策機制。最大限度放寬投資準入限制,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力推行上海自貿區可復制的改革試點經驗。推行普遍備案、有限核準的外資管理制度,切實推進投資便利化。構建對外貿易合作拓展機制,深化落實與絲綢之路經濟帶9省市區通關一體化試點工作。構建適應對外開放的政府服務機制,加強投資咨詢和商事法律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容商、富商的良好氛圍。
  
  (二)加快開發區建設發展。把開發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引技引智力度,高端站位,先行先試,力爭打造全市開放程度最高、運作機制最活、政策最優的發展區域。堅持產城融合,推動開發區與區縣融合發展。加大“走出去”步伐,鼓勵開發區與發達地區合作共建產業園區,與境外園區建立合作聯盟。以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要素集約、服務集中為目標,實施開發區北擴南延戰略,重點向北部陽曲和南部清徐、晉源拓展,新增面積60平方公里左右,投資強度達到300萬元/畝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達到70%,把開發區打造成為率先發展的“加速器”。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高新區、經濟區發揮產業、科技、人才集聚優勢,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大力引進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建設成為品牌示范園區。民營區、不銹鋼園區以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為目標,延伸產業鏈條,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集設計、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于一體的高端產業集群,爭取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圍繞主導產業,強化服務配套,實施業態調整,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眾創空間、金融服務等高端服務業。
  
  (三)加快開放平臺建設。完善開放口岸平臺,提升太原航空口岸開放水平,大力推進鐵路口岸、公路港建設,做好與相關省市港口對接,打造暢通便利出海口。切實發揮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功能政策優勢,健全保稅物流平臺,積極申報汽車平行進口試點、肉類進口指定查驗場所,推動3—5家大型加工貿易企業項目落地。發展電子商務平臺,推進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工作,實施外貿企業入駐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三年全覆蓋工程。打造國際化會展平臺,依托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會展設施,舉辦好能源博覽會等重點展會,積極引進舉辦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和各類專業性展會,借助“低碳發展高峰論壇”,打造世界低碳經濟開放交流高地。建立對外交流平臺,利用好外事僑務資源,創新國際友城合作模式,不斷拓展對外交流合作新領域。
  
  (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和水平。優化招商服務與管理機制,創優投資環境,加強項目儲備,優選合作伙伴,統籌對內對外招商平臺,強化招商職能與招商能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精準化招商、股權招商、主題招商和園區招商。充分發揮太原新晉商聯盟、駐外辦事機構、商會等各類組織作用,形成多元招商力量。瞄準世界500強、中國500強、實力國企、知名民企以及行業領軍企業、科技先導企業,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額大、帶動力強、支撐性好的大項目好項目。“十三五”期間,實際引進外來投資累計達到5000億元。擴大外資利用規模,提高外資利用效率。
  
  (五)推動對外貿易提質擴容發展。優化貿易結構,提升貿易層次,促進對外貿易優質均衡發展,保持外貿進出口總額持續穩定增長。大力發展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報關、報檢、外匯、物流、退稅和融資等綜合服務。依托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建設山西進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推進科技興貿和品牌建設,培育一批外貿骨干龍頭企業,擴大太原自主品牌產品出口。鼓勵傳統外貿行業、企業發展“互聯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鞏固旅游、建筑等行業傳統服務貿易,深度挖掘商務會展、科技研發、倉儲物流等領域服務貿易增長點,打造山西服務貿易多邊合作的窗口。
  
  (六)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深化區域合作。緊緊抓住“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主動對接,積極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依托“山西品牌絲路行”開放新名片,發揮裝備制造、不銹鋼、煤化工等產業優勢,助力優勢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市場,鼓勵和支持企業擴大對外投資;加強與港澳臺地區及境外友好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與京津冀、環渤海經濟圈協同發展,建立多領域、多形式合作機制,有序承接產業轉移,把太原打造成為環渤海經濟圈西翼的戰略支撐點;積極對接長江經濟帶戰略,加大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招商及產業承接力度。抓好新十年促進中部崛起戰略發展規劃的落實,強化與中部省市協同發展。密切與晉冀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長城“金三角”、“黃河幾字灣”等區域的協作聯系。深化太原城市群協作,推進太原晉中同城化,破除壁壘障礙,疊加發展優勢,全面提高對省內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提升太原經濟圈在全國經濟布局中的戰略地位。
  
  七、推動共享發展,著力增進人民福祉
  
  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水平,積極推進城鄉基本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全覆蓋,每年財政用于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幅高于一般性財政預算收入增幅。加強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幫扶。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通過委托、承包、采購,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供給能力與效率。政府重點做好規劃設計、標準制定、促進競爭、強化監管和財政保障等工作。
  
  (二)辦好一批民生實事。突出以人為核心和問題導向,堅持每年辦好一批群眾要求強烈、感受明顯,針對性、實效性強的民生實事。著力解決背街小巷整治、供熱計量收費、生活用電戶表改造、停車場、過街天橋、公共廁所等突出問題,著力抓好既有建筑節能改造、老舊建筑加裝電梯和公園游園、公共交通、地下管溝建設以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健全民生實事項目決策機制,做好信息公開,征求群眾意見,加強監督檢查。加大統籌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多渠道增加民生投入。
  
  (三)強化脫貧攻堅力度。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民生工程,全力實施三年脫貧攻堅行動。堅持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與外部助力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做好對口幫扶,組織城六區、開發區和市直部門對口幫扶婁煩、陽曲的15個貧困鄉(鎮)、152個貧困村。按照“六個精準”要求,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保兜底脫貧一批,集中力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力爭到2018年全市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婁煩、陽曲兩個貧困縣摘帽。
  
  (四)加快教育全面發展。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學前教育,新增公辦幼兒園100所,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比例提高到90%,學齡前兒童在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入園比例提高到90%。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新改擴建中小學200所,新增優質學位2萬個。高水平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推進中職教育園區建設,保持中職教育免費全覆蓋,實現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加強中小學體育、美育和心理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優化高等教育專業結構,加快太原學院續建,推動太原幼兒師范、太原衛生學校等升格專科;加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建成省級以上骨干專業實訓基地15個、省級重點專業15個,“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60%以上。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及留守兒童受教育權利,辦好特殊教育,切實維護教育公平。實施“互聯網+教育行動計劃”,暢通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通道。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實施名教師、名班主任、名校長培養工程。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教育教學改革等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基本解決“公參民”學校問題。
  
  (五)促進就業創業。將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實現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加強對靈活就業、新就業形態的支持,加快建立面向人人的創業服務平臺,以創業帶動就業,創建創業型城市。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剩余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工作。維護職工和企業合法權益。
  
  (六)穩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深化國有企業工資分配制度改革,縮小企業領導人員與普通職工收入差距。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保障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建立從源頭上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長效機制。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標準,實行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補貼。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范分配秩序,取締各種非法收入,有效調節過高收入。
  
  (七)建立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深入推進“五險統征”體制建設。加快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工作。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進城鎮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實現省內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完善集工傷預防、康復與補償相結合的工傷保險制度及管理服務體系。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水平,推進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加強殯葬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殯葬服務體系。支持慈善事業發展。
  
  (八)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推進醫藥分開,實行醫療、醫保、醫藥聯動,完善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施醫療衛生“雙百工程”,完成100所醫療衛生機構的新改擴建和100名醫學領軍人才培養引進任務,市中心醫院、人民醫院、第三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醫院、公共衛生中心等一批醫療基礎設施項目建成使用。構建科學合理的分級診療制度,優化醫療衛生資源配置,95%以上的居民在市域范圍內實現多樣化就醫需求;深化城鄉衛生對口支援,提升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90%的患者在縣域范圍內得到安全、便捷的診療服務。提升疾病預防控制能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堅持中西醫并重,發展中醫藥產業,加強市縣兩級中醫醫院建設,推廣中醫適宜技術。進一步完善婦女兒童醫療衛生服務網絡。鼓勵社會力量辦醫。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測監管,健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形成社會共治格局,確保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
  
  (九)統籌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積極落實、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推進優生優育。保障婦女權益,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發展婦女兒童事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保護殘疾人合法權益。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健康服務業。

  八、推動廉潔和安全發展,著力夯實發展基礎
  
  堅持發展必須廉潔、廉潔促進發展,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強化廉潔發展社會氛圍,全力抓好安全生產,努力維護公共安全。
  
  (一)全面推進“六權治本”。建立完善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抓住清權、確權、制權、曬權等主要環節,抓緊制定市、縣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并向社會公布,建立動態管理機制;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梳理制定權力運行流程和風險防控“兩張圖”,找準權力運行的關節點、薄弱點、風險點,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做到全面覆蓋、全程到位、制度束權。著力構建“兩平臺”,打造統一的政務服務平臺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簡化程序、限時辦結、嚴監嚴管。實現“一監督”,健全完善合力監督體系,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監督權力。圍繞農村“三資”管理,推動“六權治本”向鄉、村兩級延伸,從根本上解決好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二)提升推動廉潔發展的本領。引導領導干部牢固樹立廉潔發展理念,提高推動廉潔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加強重大決策程序建設,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和依法決策水平。進一步保障群眾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三)營造廉潔發展社會環境。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營造廉榮貪恥的文化環境。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凈化政治生態,構建良好政商關系。開展誠信體系建設,完善信用獎懲機制,營造良好社會信用環境。
  
  (四)全面加強安全生產。強化安全紅線意識,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要求,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直接監管、安全監管部門綜合監管、地方政府屬地監管,嚴格實施安全生產目標責任考核“一票否決”。強化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嚴格查處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開展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消防安全等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積極推廣安全新技術,加強隱患排查,堅決杜絕重特大事故、減少一般性事故。有序推進危化企業和設施搬遷工作。堅持把安全作為各類項目規劃建設審批的前置條件。加強從業人員特別是高危行業從業人員安全教育。“十三五”期間,安全生產主要指標逐年下降2%左右。
  
  (五)健全公共安全保障體系。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推進“平安省城”建設,扎實開展治安突出問題重點整治,重點公共區域、重點行業領域平安建設視頻監控系統實現全覆蓋,村(社區)從80%提高到90%以上,努力構建以信息化為支撐、高效運轉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機制。加強反恐維穩和社會面防控,嚴防暴恐事件和惡性刑事案件。深入開展“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兩搶一盜”等多發性侵財犯罪,嚴密防范、依法懲治違法犯罪行為。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應急機制,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推廣普及防災文化。
  
  (六)推進重大不穩定因素化解。堅持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完善社會矛盾排查預警和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既揚湯止沸,更釜底抽薪,牢牢把握預防化解不穩定因素的主動權。落實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加大評估結果應用。建立流動排查、及時預警機制,對矛盾發現在早、防范在先、處置在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健全調處化解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深入推進信訪事項網上辦理,著力提升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維護群眾合法權益水平。
  
  九、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太原建設,為全市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和法治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法治建設,必須堅持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協調推進。
  
  (一)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全面實施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實現“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積極落實負面清單制度,放寬市場準入,切實減少對企業和市場的干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鞏固提升“兩集中、兩到位”審批流程再造,構建四級政務服務體系。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優化政府職能。加強績效考核,探索建立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機制。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財政稅收制度。推進投資體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做好經濟技術開發區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工作。
  
  (二)加快推進現代市場體系建設。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打破行業壟斷,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制度,完善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健全公平競爭保障機制。推進要素市場建設,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和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大力發展技術交易市場,推動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科學界定產權,健全產權交易規則和監管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三)加快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加快推進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做好黨政機關、直屬事業機構與所屬企業脫鉤改革工作,實現市屬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以管資本為主,加快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改革,建立有序進退、合理流動的國有資本配置機制。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建立國有資本市場化補充機制,培育10—15家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集團。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強國有企業黨組織建設,強化監督管理,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四)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完善社會服務管理體系,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基層民主建設,健全基層自治組織和民主管理制度。暢通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渠道,引導、鼓勵各類公益性、服務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開展公益服務和中介服務能力。加強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新建小區全部配建社區辦公服務用房、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老舊小區社區服務設施全部提檔升級。
  
  (五)加快推進法治太原建設。強化法治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障作用,堅持依法執政,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工作的能力。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堅持立改廢釋并舉,突出重點領域,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實施“六權治本”,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實行陽光司法,加強政法隊伍建設,促進司法公正。完善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等制度,構建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強化法律在維護權益、化解矛盾中的權威地位,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健全“誰執法、誰普法”的責任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和法治習慣。
  
  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實現“十三五”規劃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深化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健全完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一)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創新黨委領導發展的觀念、機制、方式和方法,提高黨委把握方向、謀劃全局、提出戰略、制定政策、推進改革的能力。完善黨委研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重大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注重發揮智庫和專業研究機構作用,提高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二)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紀嚴于法、紀在法前,把握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嚴格遵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全面落實“三嚴三實”要求,筑牢法律和黨紀“兩道防線”,堅決反對“七個有之”,切實做到“五個必須”。保持堅強政治定力,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三)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打黑除惡”高壓態勢。從嚴落實黨風廉政建設“兩個責任”,強化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堅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有效遏制“四風”反彈回潮,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持續推進“打黑除惡”專項斗爭,依紀依法嚴肅查處領導干部充當“保護傘”,最大限度壓縮黑惡勢力滋生發展的空間。
  
  (四)堅持從嚴治吏。認真實施“三個一批”,推進干部能上能下,建立干部調整退出的常態化機制。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一把手”的日常監督管理,完善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加強黨的各級組織建設,落實基層黨建責任,充分發揮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更好地帶領人民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五)加快建設人才強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集聚各方人才,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大力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優化人力資本配置,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
  
  (六)廣泛凝聚富民強市強大合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激發全市人民建設太原的主人翁意識。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發揮群團組織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共識和力量。
  
  (七)切實抓好規劃建議目標任務落實。制定我市“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要堅決貫徹市委決策部署,落實本建議確定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思路、重點任務和重大舉措。各縣(市、區)要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十三五”規劃。各級各類規劃要明確反映五大發展理念和實施“五個一批”、推進“六大發展”的指標,要有政府履行職責的約束性指標。全市各級各部門要把抓落實作為黨性要求和鐵的紀律,以“五個一批”為重要載體,努力推動全會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實現“十三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使命光榮、任務艱巨。全市各級各部門和廣大干部群眾,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團結拼搏,艱苦奮斗、真抓實干,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全视频| 香港三日本8a三级少妇三级99| 边喂奶边中出的人妻|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网址| 一本加勒比hezyo无码人妻| 亚洲av一二三四区四色婷婷 | 亚洲av天天做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一边捏奶头一边啪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超碰|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网站| 男女性杂交内射女bbwxz| 我的乳在厨房被揉搓| 把女的下面扒开添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二三区 | 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天堂网av手机版|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 婷婷五月综合激情|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中文 在线 日韩 亚洲 欧美| 国产精品一国产精品|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无遮挡3d黄肉动漫午夜| 本道天堂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无码国产69精品久久久孕妇|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gogo亚洲肉体艺术欣赏图片| 爽爽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 国产中文欧美日韩在线| 美女av一区二区三区| 黄又色又污又爽又高潮动态图|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久久超碰97人人做人人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