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政策及新聞
- 光伏產業政策
- 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政策
- 自貿區政策
- 區域經濟政策
- 一帶一路政策
- 縣域經濟政策
- 智慧城市政策
- 創新基金政策
- 京津冀規劃政策
- 國家高新區政策
- 火炬計劃項目政策
- 高新技術企業政策
- 科技企業孵化器政策
- 創新型產業集群政策
張立群:創新思維拓展“十三五”發展新空間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日期:2016-01-06 點擊:次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在“十三五”規劃的五個關鍵詞中,“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當前,國際經濟進入深度調整階段、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時期,如何進一步拓展創新的新空間?未來產業有哪些發展新方向?對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邀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做出解讀。
借經濟軸帶拓區域空間
張立群認為,“十三五”規劃中“拓展發展新空間”這一章節,主要目的是通過創新發展新思路把發展理念進一步加以拓展,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有人認為中國經濟體量很大,經過多年發展,進一步拓展空間不大。但其實,在區域發展、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互聯網經濟等方面發展空間巨大。
在區域發展空間方面,規劃中提出,以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為基礎,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
張立群表示,同以往經濟帶的概念不同,經濟軸帶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密集程度會更高。在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沿線區域城市的經濟發展空間非常大。在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下,通過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的廣闊發展空間將被開辟,這是通過發展思路的創新對中國區域發展空間的拓展。
空間區域的拓寬必然會帶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的擴大。“十三五”規劃中要求,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加快構建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加快完善水利、鐵路、公路、水運、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郵政等基礎設施網絡。完善能源安全儲備制度。加強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澇等設施建設。實施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加快開放電力、電信、交通、石油、天然氣、市政公用等自然壟斷行業的競爭性業務。
“城市群以及對外開放整體格局的變化,帶來的相關區域格局的調整,對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多個方面的拓展需求。”張立群表示,“一帶一路”和城市群的發展會帶動綜合交通系統、能源、水利、地下廊道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要求的交通一體化,其中就有北京力爭到2020年軌道交通網絡規模達到27條線的目標。而針對當前城市建設重地上輕地下的現狀,國家提出的推進海綿城市、城市地下廊道、城市地鐵輕軌建設等都是要彌補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
張立群認為,從新型城鎮化和“一帶一路”的建設來看,從為現代化奠基的角度來看,基礎設施建設任務更加繁重了。而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應該更加強調高質量、可持續使用和有科學的規劃來指導。
傳統產業與網絡經濟良性互動
在產業發展空間的拓展方面,“十三五”規劃提出,支持節能環保、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傳統產業是多年來我們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其轉型升級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的根本手段。以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為主線,然后通過思路和理念的創新來拓寬產業發展新空間。使傳統產業與網絡經濟形成良性互動,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從實踐中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新道路。”張立群認為。
此外,拓展網絡經濟空間,是“十三五”規劃中的一大亮點。其中提到,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發展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發展分享經濟,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推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電信普遍服務機制,開展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聯網。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
張立群認為,現在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而我國正走在工業化的道路上,我們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將工業化和信息化緊密結合起來,利用自身的后發優勢,走出新型工業化現代化道路。
“這些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發達國家在發展實體店的時候沒有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條件,實體經濟與實體店和消費理念結合比較緊密,改變起來難度比較大。”張立群表示,我國從流通到生產都在快速發展和成長過程中,人們的理念也在快速形成變化過程中,此時我們把信息化運用進來,比發達國家容易。
“比如我們電商的發展比發達國家更快,這與我們的特殊條件有關。如果我們在其中注意創新思維,把握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經濟結合的創新點,就能把工業化和信息化結合的成果和成效提上新高度,就能開拓更加廣闊的空間。”張立群說。
同時,張立群也表示,創新需要規范和監管。讓創新和傳統產業較好地結合,相互促進,而不是產生沖突和替代。讓二者在公平競爭的過程中相互融合和促進,形成統一的、更優的發展模式,最終讓人們在創新中得到福利和實惠。
“除了從宏觀層面通過創新思路拓寬發展新空間,‘十三五’規劃中的很多發展方向已經有了具體行動部署和工作安排。”張立群解讀道,比如14大戰略中的國家大數據戰略,此前國務院印發的 《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計劃,在2017年底前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基本形成;到2018年,開展政府和社會合作開發利用大數據試點,2018年底前建成國家政府數據統一開放平臺等;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數據處理、分析、可視化軟件和硬件支撐平臺等產品。
張立群認為,通過政務信息平臺的建設和數據的開放,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民眾監督政府的服務成為可能。為公眾查閱和共享提供支持。
此外,“十三五”規劃中還提到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對此,張立群認為,面對中國發展資源環境空間越來越寶貴的問題,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外,還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空間,在發展空間布局的時候科學開發海洋空間,重視保護資源環境的同時更充分利用環境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