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原副部長內部演講:10條黃金法則 判定一個特色小鎮好還是壞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2-22 點擊:次
特色小鎮實際上是一個新生詞,新事物應該以新的方法論來進行闡述。眾所周知,上世紀50年代,國際科技界涌現出第一代系統論,即:控制論、信息論和一般系統論。僅僅過了十年,即上個世紀60年代,第二代的系統就出世了,即,耗散結構、突變論和協同論。但這些理論作為科學方法論仍然難以解釋像特色小鎮這樣一類新城市現象。
到了上個世紀末,第三代系統論即復雜適應理論(CAS)面世了,深刻揭示復雜經濟社會體系運行規律提供了方法手段,也彌補了主流經濟學的缺陷。用主流經濟學來描述特色小鎮是完全失敗的,因為主流經濟學將“特色小鎮”看作是某類生產函數或“黑箱”,但用了復雜適應理論以后,情況就改變了。
首先,復雜適應理論認為任何經濟社會系統都是動態變化的,而且這種變化不僅是數量和參數上,它還涉及到如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所說顛覆性的創新。后者涉及技術、組織和經濟結構等方面質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特色小鎮經歷了四種版本。
1.0版本,即小鎮+“一村一品”。當時的小鎮是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是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基地;很快有了2.0版本,即小鎮+企業集群。以浙江為主要發源地,該省大多數的小鎮都有一個企業集群,而且這些企業集群所產的產品都能進入全球產業鏈,這也導致了浙江經濟后來居上。
上世紀末興起的3.0版特色小鎮,即小鎮+服務業,尤其是旅游休閑、歷史文化特色這一類的產業與小鎮的迭加大幅度得到發展。
而4.0版特色小鎮,即小鎮+新經濟體,是特色小鎮進入城市的新階段,特色小鎮以形態、產業構成、運行模式等方面的創新,成為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的重要手段。改革開發30多年來,特色小鎮在中國大地上經歷了四個版本的變化。
其次,經濟社會系統的變遷還具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特色。通過創新促使新奇性、多樣性的產生,屬演化經濟學的研究范疇。上世紀60年代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波特(Michael E.Porter)就提到特色小鎮的問題,他在一本叫做《國家競爭力》的名著中寫到: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經濟競爭力常常不取決于宏觀的數據,而決定于地理上不起眼的“馬賽克”。就是指由企業集群形成的特色小鎮。4.0版的特色小鎮是當前的一個新奇事物,小鎮內部新產品、新結構、新創業生態等特點的形成,完全取決于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以及城市所提供的各種各樣的公共品。此類特色小鎮的新奇性體現為三種范式:
一是將原來沒有特色的小鎮改造成新奇的特色小鎮;
二是在原有的單一功能區、空城里面植入特色小鎮,彌補其原有的不足;
三是將特色不足的小鎮,升級改造成為有新奇產業、新奇特色的小鎮。
由此可見:特色小鎮之“特色”,應有兩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特色的“廣度”,即小鎮擁有多少種新奇的特色。
第二個維度是特色的“深度”,即唯一性,指的是某個重要產業或者空間的特色,是否具有本地區“唯一性”,還是具有全省、全國或全球“唯一性”?如果具有“全球唯一性”的新奇——特色,那就會立于不敗之地了。深度和廣度都是重要的體現。
再次,強調社會經濟系統的復雜性具體特征。這些復雜性是怎么形成的呢?因為在一座小鎮中,各種各樣的異質主體之間存在著非線性作用,甚至是無序的互動,因而會產生各種“隱秩序”,從而形成“特色”,這一過程充滿“不確定性”。浙江省所有的特色小鎮都不是政府規劃出來的,而是涌現出來的,但是它也有一些能夠“確定”的東西,即它們必定存在“差異”、必定是“創新”、必定是“綠色”、必定是能夠“協同互補”,必定是“能體驗”。小鎮是人住的,必須體現以人為本。雖然不確定的因素很多,但這五方面卻是清晰“確定”的。
最后,我們可以看出經濟組織的各種復雜性是因為它是由不同的異質主體的變異性、主動的適應性和相互作用共同產生涌現形成的。在4.0版的小鎮里,產業和空間的活力源于其個體的自適應性所形成的自組織性,整個小鎮就相當于企業孵化器和“雙創平臺”。所以建設一千個特色小鎮,至少要用一千個以上企業的力量自上而下涌動來推動特色小鎮的誕生和發展。政府管理小鎮,首要的工作是要防止一哄而上;政府要激勵企業去創立小鎮,而不是取代,更不能取代企業家的功能;政府對小鎮應該是簡政放權,而不能專權繁政;政府應該是為小鎮護航,排除一些利益集團和舊體制的干擾,而不是包辦取代;政府要對小城鎮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再行獎勵,而不能刮風,只有政府有能力刮風、搞大躍進。當前,我們最擔心的就是一陣風、一哄而上,造成泥沙俱下,敗壞了特色小鎮的名譽。
根據第三代系統論——復雜適應理論,我們可以分辨出來什么樣的小鎮是好的小鎮?什么是差的小鎮?
第一,自組織。
好的特色小鎮是由下而上生成的空間和產業組織,差的特色小鎮往往是人為規劃的,政府指定的,政府花大力氣財政補貼,趕工期建設而成的。在浙江,有一個東陽橫店影視小鎮,凡是我國歷史上消失了的名苑、名園,如阿房宮、圓明園、大觀園,那里都有。是一個名叫徐文榮的當地村支部書記,把生產隊并起來,逐步形成這個小鎮。現在我國百分之六十的歷史大片電視劇都在這里產生。每年還吸收幾百萬游客來參觀,活力非常好,資產已達幾百億之巨。它就是自組織的,從下而上自組織規劃建設的典范。什么農民的利益、投資者的利益、影視劇作者的利益等,都通過“自組織”得到協同共贏的結果。
第二,共生性。
好的小鎮是具有共生性的。它能補主城的缺陷,發揮“三修”的功能。比如坐落在杭州玉皇山基金小鎮,玉皇山處在西湖風景名勝區內,這塊地周邊環境非常漂亮,但不能用于大規模建設,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二是地下有南宋皇宮的遺存,著名的八卦田就在這附近。南宋皇帝也要顯示自己親民,每年也要在八卦田里耕作做做樣子。改革開放后,農民在這里蓋了很多房子,形成了一個生活陶瓷品市場,因經營不善逐漸成為城市“臟、亂、差”的地段。后來把市場取締了,基本上就是一塊廢地。一些有創意的結構,考慮到浙江的民營經濟要進入資本市場,中間的跳板就是基金,引進了500個基金組織成立了基金小鎮,現已有五千億元的規模。這個新興的“基金小鎮”對城市這個地段“三修”發揮了不可取代的作用。現在的環境比起陶瓷市場好多了,基本沒什么污染,而且形成優美協調的環境。仿古的建筑,低容積率辦公區、錯落有致的園林布局,能夠與周邊山水產生共生共存的作用。這就把城市破爛的邊緣地帶,修復成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高級社區,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這就是個成功的案例。基金經理們心理壓力極大,他們需要尋求共識,需要一個基金小鎮經常聚在一起,即實現腦力共振,又能放松心情。
第三,多樣化。
這指的是小鎮特色的種類要多。如建筑本地特色,產業唯一性特色,投資和管理特色等,小鎮特色越多,就越能形成多樣化的空間,多樣化的產業模式,就會產生非常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因為創業生態鏈形成了。而差的特色小鎮是單一性的,產業模式又與城市趨同的,資源是相互沖突,類同的。比如成都邊緣的德源鎮,原先是個單純的地產開發區,空置房產很多。當地農民請能人將其轉變為一個雙創孵化器。先把市容進行改造,專門為年輕人建設創業孵化器,房子以低廉租金出租,創客的空間、風投機構、咖啡廳、茶館、醫院、學校等等配套設施都逐步引進。農民的雙創孵化器比政府做的還要強,農民們不會編制宏大的高大上的人為規劃,只是緊盯創客的實際需要來持續“補短板”,結果“自組織”式形成了創客天堂。
第四,強聯接。
任何網絡的(能量)價值都是由節點質量、數量及其相互間的連接強度成正比。特色小鎮等于是一個好的城鎮或產業網絡節點,要和外界強聯接,多種強聯接會使它產生某種“反磁力”,某個小鎮某一個方面如果有強大的反磁力效應,這種效應是好的特色小鎮吸引外部資源加盟的必要途徑,否則就會因資源流失生存都很困難。差的特色小鎮,只有“弱磁力效應”,甚至沒有“磁力”,這是因為缺乏與主城的強聯接,或者是很糟糕的單一功能。像北京附近的“睡城”(sleeping town),雖然當地政府和農民從土地拍賣上賺了不少錢,但在產業方面與主城沒有任何“反磁力”,那就會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個成功的案例是成都附近的安仁鎮,面積不大,卻聚集著35座博物館和27座老公館,而且把當地的民間的染布、木藝、刺繡、釀酒等各種各樣手工藝生產者聚集在一起,成為四川最大的文創基地。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要從中國制造向中國設計、中國智造轉變。智能化設計與智造發展,這是一個偉大的新長征。讓人的智力轉變為設計成果,這時候要大量的模板進行學習,向西方學習。杭州的中國美院建筑學院,產生了王澍這樣的大師。當時是花了幾千萬元錢把德國的包豪斯幾千個工藝品模型,花錢買過來供學生們模仿學習,工業化要從制造為主向設計階段轉型就要建立學習平臺。
第五,產業集群。
即企業相互之間高度細密的分工與合作關系,這種模式造成了集群,它是自組織體系的,集群反過來又會造就小鎮的自組織特性。哈佛大學彼特教授在其名著《國家的競爭力》寫道:“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競爭力常常決定于那些地理上不起眼的“馬賽克”,而不決定于那些宏觀的指標。這些“馬賽克”是什么呢?就是企業集群,一種產業的企業在一個地方聚在一起,他們之間的高度分工與合作產生超高的經濟效率和巨大的創新活力。這種集群在地理上是不起眼的,但會成為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最主要的元素。這也就是廣布集群的廣東浙江經濟為什么比東三省發達的原因之一。東三省的產業原來都是蘇聯來的高大上的“大而全”的單個巨人,反而扼殺了中小集群的成長空間。
但是廣東、浙江等沿海省份許多企業從銷售、零部件生產始都分工的,多種層次分工組合在一起,生命力非常強大,就是因為它們是“自組織”形成的。這些南方的“小版塊”先使北方那些大而全、巨大無比的工業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包括機器人、數控機床等東三省長期傳統優勢的產業紛紛轉移到南方。現在最有競爭力的機器人在東莞,最有效率的數控機床在東莞生產,無人機在深圳生產,這些都是企業集群生產零部件集合而成。不僅高技術產業受到集群的影響,傳統產品亦同。江蘇宜興有個小鎮叫丁蜀鎮,當地不少紫砂壺的工藝大師都在鎮里開工作室,其他初級、中級的工藝師也都聚在鎮里,共有紫砂專業合作社67個、紫砂企業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去年一年,實現產值78億元,帶動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14.5億元,實現旅游總收入7億多元。而且還成為不斷產生紫砂壺制作大師的基地。差的小鎮是與別的城市和產業沒有關聯的,小而全、缺乏細密的分工與合作,形不成企業集群,這樣的小鎮產業、人口就會漸漸衰敗。
第六,開放性。
好的小鎮的產業是高度開放的,能夠主動切入到全球的生產鏈中去,并且不斷地向上游移動。因為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是變動的,如果說某小鎮有一類產品進入到這個產業鏈,不斷的上升,特色小鎮作為行業單打冠軍就會成功。柳市鎮原是溫州的“邊角料”,是一個政府產業投資等于零的窮鎮,經過三十年的個體私企培養,現已成為低壓電器的超級基地,全國低壓電器的百分之八十產于這個基地,占全國此類產品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法國、德國的大企業都來這里合作辦廠。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兩個企業正泰和德力西,是我在當地任縣委書記的時候,兩位修自行車的聰明小伙子合辦一個儀表廠起步的,然后又分裂成兩個大集團,一個為正泰集團,一個為德力西集團。德力西集團10年前和法國全球最大的電器生廠商施耐德合資。正泰一心一意的搞電器,每年產值都達到500億。他們的生產基地就在柳市鎮,使該鎮成為中國電器之都。全國所有低壓電器企業基本都由柳市企業家掌控了。因為柳市鎮的生產廠家可以融到全球產業鏈去。那么一個不起眼的小鎮,如果其工業沒有全球的開放性,就不可能在全球產業鏈中找到他的定位。
第七,超規模效應。
好的小鎮完全超越了城鎮規模效應。我記得有一次一群經濟學家在討論什么是城市人口最佳規模?中國的經濟學家說,100萬人口屬最佳規模,德國的經濟學家認為:德國百分之九十的城市都是20萬人口以下,20萬就是最佳規模。意大利經濟學家則認為:4萬人口的城鎮就很有活力了,合理規模就是5萬。為什么原因意見如此分歧呢?如果某個城鎮內的產業與主城是高度互補的,規模小就沒問題;如小鎮空間建筑結構是獨一無二的,規模小點也沒關系;如果小鎮的服務功能是為主城市補缺的,規模再小點也有吸引力。英國有個名叫海伊的小鎮,原來只是一個冷落的舊城堡,后來發現與牛津、劍橋等名校不很遠。將全國舊書商家吸引到此鎮來,全英國的舊書都到這里來買,把倉庫、舊屋都空出來裝上書,就成了舊書小鎮,周邊大學師生和全國游客都到這兒來買書。
第八,微循環。
微循環小鎮,不是按照廣州大學城的模式,什么四聯供、供暖、供冷都要集中式、大規模的大循環。而是采用微循環的模式,任何“三廢”都就地循環回用,這種節能減排的模式,對水污染的治理、對節能減排有很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這種基于特色小鎮的微循環整套技術,本身就是“特色”,會造就此類小鎮的經濟活力。上海楓涇鎮就是這種模式,整個都采用微循環的新模式,因而創建成功了新產業集群。
第九,自適應。
好的小鎮有投資者、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自主性,能獨立面對風險,獨立應對市場變化、獨立解決新技術的顛覆性創新,這種“獨立性”所激發的自適應能力,造就了東莞的北滘鎮,該鎮已經形成總部經濟區,共有五萬名高端生產人員在這里生活工作,小鎮具有很強大的內聚活力,能將多樣化、有活力的企業匯聚在一起,在這里誕生、壯大。現在世界上流行新的創新棲息地,工業文明時代企業總部常常匯集在CBD,現在新的一種模式叫“總部公園”(Businis Park),這個小鎮就是這樣一個新的總部匯集地。差的小鎮就不具備產業發展的自適應性,從而引發資源產業枯竭,如同美國底特律式的衰落。
第十,協同。
好的小鎮會與周邊其它小鎮協同涌現活力,杭州阿里巴巴總部附近有若干個小鎮都是自己冒出來的,其中一個云棲小鎮,他是這樣誕生的: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以后從外面引入的資金高達220億美金,阿里巴巴的團隊有近千人左右成為千萬富翁,其中有700多人要自主創業,自主創業就選擇周邊的小鎮。這些小鎮將“未來的馬云”聚在一起,就會產生協同活力,僅云棲小鎮的軟件產值就迅速的達到了幾百億。這些未來的小鎮之間都是產業功能互補的,又形成了協同創新的小鎮群,這個“群”就是高水平的“協同”效應平臺。這類例子在國外早已存在,如杭州的法國姐妹城市是尼斯,是一個10萬人口不到的旅游城市,風景非常優美,尼斯與周邊的幾個名鎮形成協同的城市群,如著名娛樂城摩納哥、電影城戛納、,鮮花小鎮格拉斯有500年歷史,法國所有的香精就產生在這里,索菲亞高科技園,就是個科技小鎮,離這個尼斯、戛納、摩納哥都都只有半小時的路程。世界上高科技企業都喜歡座落在幽靜的宜人環境,以便吸引全球人才。這些小鎮之間都是功能互補的,形成了城鎮集群,產生了對高等資源吸引力的協同涌現現象。
總之,用CAS理論對“好的小鎮”、“差的小鎮”進行分類,十大差別就能清晰顯現出來,自組織、他組織,共生的、兩張皮的,強連接的、弱鏈接的,多特色的、雷同的,集群的、雜拼盤的,超規模效應的、受制于規模效應的,微循環的、大循環的,自適應的、不能自適應的,協同涌現的和單槍匹馬的,完全不一樣。用CAS理論,觀察特色小鎮,和流行的、傳統上的特色小鎮評估工具結論有較大的差別。采用一個新的工具,等于幫助研究者打開了一新的窗子,能更加科學的來看待一個新的事物,然后做出新的判斷。只有這樣,城市修補、生態修復、產業修繕就會更加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