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產業基地園區就地起灶多數有形無“芯”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10 點擊:次
5年前通過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新材料產業位列其中。
5年來,新材料產業被確立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后,為全國各省市的經濟新增長帶來一線曙光,一邊是產業找地方落腳,另一邊是地方找產業升級,于是各地紛紛上馬新材料產業基地項目。至此,我國已經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29個。
就地起灶
受國土政策約束,并非每一個城市都能拿出一定的閑置土地承載新材料產業基地的興建。于是,部分城市便推陳出新,打起了“兩區”的主意。而此時高新技術概念正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出現正好填補了“兩區”的產業制高點。
據了解,在我國批準設立的129個國家級新材料產業基地中,有7個高技術產業基地、32個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和90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新材料產業園區正是在此背景下得以初步扎根。
“從長遠來看,新材料在園區里是一個很火的一個點,但是在真正的運行過程中,它的產值,它的運行未必就特別的好,只是現在國家支持政策在新材料方面特別多。”專門從事新興產業園區研究的中機產城規劃設計研究院新興產業研究所所長孫麗娜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
正是在國家大力扶持和地方推陳出新、就地起灶的大背景下,我國新材料產業園區得以在全國遍地開花,并極大地推動了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有形無“芯”
雖然在總體產值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并在園區建設方面初具規模。但在未來的“十三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及其園區發展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有“形”無“芯”。
所謂的“有形”指的是過去的五年間,我國新材料產業飛速發展,看似在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上基本成形,甚至在稀土、光伏材料、LED襯底材料等,各地出現了一哄而上,產能過剩的局面。
另一方面,所謂的無“芯”,指的是我國從事新材料研發和生產的基地眾多,但其中自主開發,掌握高端核心技術的基地很少。大型材料企業創新動力不強,關鍵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產學研用相互脫節,產業鏈條短,新材料推廣應用困難,產業發展模式不完善。
新材料產業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引導,研發投入少且分散,基礎管理工作比較薄弱。產業園無“芯”的結果就是:目前我國包括高鐵、船舶、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重要領域所需的關鍵材料有30%仍需進口,只有20%能實現國內的自給自足。另外,還有50%以上的材料,因性能、產量等方面的原因,雖然能夠實現生產,但仍需要進口部分材料進行補充。
知難而進
產業園無“芯”所帶來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園區的高開低走,同質化發展。
據介紹,我國早在1995年就開始籌建新材料產業基地。當時主打的是高新技術概念,主要牽頭單位為科技部。經過二十年的國家扶持和自身發展,我國新材料產業基地成長迅猛。但遺憾的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國眾多產業基地依然未能解決新材料領域“高技術不高,新材料不新”的尷尬局面。
“目前園區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招商難。”孫麗娜表示,能找到真正符合園區產業發展方向的企業,能達到一定的產業規模,對這個地區有一定貢獻的龍頭項目,對招商而言是件很難的事。
在產業鏈上游,未能占領技術制高點,結果導致產業鏈中下游園區重復建設和同質化發展,并且,企業由此扎堆聚集和盲目跟風,最終導致產能過剩。
專家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新材料產業基地,或許在轉變產業扶持導向和加強園區服務上尋找制高點。這樣,以項目扶持為切入點,支持核心技術研發和有發展前途的新材料企業和項目,在園區內,鼓勵有條件的新材料企業開展兼并重組,打造“航母級”企業。
當然,有了航母級企業入駐的新材料產業基地,應積極出臺各種鼓勵措施,發揮企業技術中心的研發作用,鼓勵企業提高研發投入比重,提高整個園區的自主創新能力,進而在同行中形成“航母級”園區。
“航母級園區一般出現在人才比較密集的地方,真正一個園區的壯大發展,是需要人才和技術支撐的,比如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人才密集、資源富集,出現航母級園區的概率要大一些。”孫麗娜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