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邁向中高端要做好創新文章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2-29 點擊:次
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眼下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吸引了各方關注。當前中國制造面臨怎樣的現實挑戰?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著力點在哪里?中國制造企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有哪些可以借鑒的經驗和現實路徑?如何完善相關的體制機制支撐體系?日前筆者深入江蘇金通靈流體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制造業企業調研,從中看到了一些通過創新邁向中高端的“中國制造2025”微觀樣本,也引發了一些對壯大中國制造的深入思考。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斗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造業上了一個大臺階,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突出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尤其是那些科技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部門、行業和企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象更為嚴重,不少產品雖然產量巨大,價格和利潤卻低得驚人,模仿之路越走越窄。以中高端小型壓縮機為例,我國是世界一等一的消費大國,但市場95%以上的份額卻長期被國外少數幾個大企業壟斷著。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很容易被他人“卡脖子”。加快培育、鞏固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是必須要走且非常緊迫的一步。近年來,不少制造業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走出一條向高端制造跨越的發展之路,金通靈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該公司多年來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創新,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小型壓縮機技術的壟斷與封鎖。據介紹,目前該公司在小型高效壓縮機、小型高效汽輪機方面的技術水平,堪與英格索蘭、阿特拉斯、西門子、GE等世界大公司比肩!
堅持技術創新引領。金通靈技術創新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沿著流體機械領域不斷向“深”挖。公司所有產品都是基于空氣流體領域開展,產品技術難度逐漸提高,從離心壓縮機到渦噴發動機、燃氣輪機領域,通過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向流體機械高端產品延伸,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實現了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造,形成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專利技術和工藝,多項開發成果獲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項目。公司還在商業模式上不斷創新開拓,目前已經從單一的裝備制造商轉變成為多種類、多系列的系統集成服務商。
堅持質量為先。高質量是制造業強大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金通靈把質量品牌作為生命線和基本要求,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建立一整套完整、嚴密的質量管控體系,產品質量得到了國內外客戶的一致認可,連續多年進入國家機械行業500強。調研發現,不少鋼鐵、煤炭、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等領域國內大企業都已放棄國外進口轉用該公司產品。
堅持綠色發展。當前一些制造業企業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產品更新換代慢,突出表現在能耗高。金通靈一開始就立足綠色發展大勢設計產品系列,用國際化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據公司公開資料,金通靈70%的產品效率高于國家節能設備評價效率指標2%以上。該自主研發的分缸再熱汽輪機具有運行效率高,啟動時間短等特點,除了在太陽能光熱發電領域使用外,還可以延伸到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的分布式能源,余熱利用等多個新興能源領域。
通過調研,我們還發現,當前制造企業邁向中高端還面臨一些具有共性的體制機制障礙。比如,長期以來,科研是科研,市場是市場,科研部門和產業部門形成了各自的“閉循環”。又如,細分制造業領域,缺少中長期規劃,或者規劃中企業參與度低,使得制造業企業預期不明確,在選擇發展方向、技術路徑上無所適從。再如,在申請國家和地方科技專項時,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不少企業對國家一些科技創新支持政策知之不多或知之不詳,對申請支持的程序存在認識上的分歧。還比如,科研項目設立市場導向不突出。目前,科研機構的研究經費有六成多來自各類項目,項目對創新具有很強的引導性。但過去由于體制、機制等因素制約,行業、企業沒什么發言權,結果使得不少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不具備市場應用價值,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缺乏連貫性。一些企業在早期技術孵化中,雖看到了巨大前景,但得不到有力支持。
從金通靈等企業在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實踐看,中國制造要邁向中高端,除了企業要有市場主體意識、創新理念、找準方向、勇于創新外,還要營造一種有利于創新的環境,以體制機制改革促進轉型發展。
從大的方面看,要深化供給側改革,給制造業企業明確預期,防止劣幣驅逐良幣。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許多問題包括產能結構性過剩,都與供給創新不足有關。低附加值制造產品泛濫,不僅降低了供給效率,也給行業帶來了不好影響。有關方面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發展高端制造的方向,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質量監管。
從科技體制方面講,要尊重科技創新的特殊規律,圍繞市場導向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技術中試到最終商品化、規模化,科技創新本身具有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固有性質,制約了各方面的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施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以降低創新成本;設立專業性中試平臺,以降低創新門檻;引導社會資金發掘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和科技企業成長價值,發展科技孵化,以幫助創新主體破除成果轉移擴散的“梗阻”。科技立項尤其要突出市場導向,增加行業協會、企業在項目設立中的“話語權”,加快建立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立項、實施和評價的機制,圍繞產業鏈來部署創新鏈,突出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同時,還要轉變過去那種不屑講、不能講利益的管理定勢,完善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實施股權期權等激勵政策,掃除科研人員在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合理流動的障礙,給創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權,讓創造發明者按市場效益大小獲得應有回報。
從制造業本身而言,需要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要強化基礎領域標準、計量體系建設,加快實施對標達標,提升基礎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壽命;建立多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引導各類要素向基礎領域集聚。
從金融與實體經濟互動層面說,要在WTO規則下創新財稅金融支持方式。對致力于創新的高端制造企業,直接給予過量補貼肯定是不合適的,也是違背公平的,不符合世貿規則。有關方面應創新金融支持方式,設定明確的硬性標準和產業政策,對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孵化、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融資途徑、并購重組給予便利。還可考慮建立國家級裝備制造業高端化金融試驗區,研究出臺金融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自主研發和科技創新的綜合性配套措施,形成與重點領域高端裝備制造規模化、集約化發展良性互動的金融產業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