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兩江新區“初戰告捷” 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近1/3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29 點擊:次
“初戰告捷!”1月27日,重慶市五屆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在人民大廈召開,兩江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代表回顧兩江新區成立7年多以來向記者介紹時說,圍繞高質量發展,重慶兩江新區初步迎來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快速增長、新經濟加速成長的比較良好的局面。
據他介紹,重慶兩江新區的第一產業占比從1.7%降為0.8%,二產從52.8%變為48.5%,第三產業從45.5%提升為50.7%。兩江新區的萬元GDP能耗由過去的0.5噸左右標煤降為0.3噸,研發經費占GDP的投入由過去不到2%增至去年的3.8%,工業勞動生產率由每人每年約24萬元變為了近36萬元。
尤為可喜的是,重慶兩江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整個產業比重提高到26.9%,今年有望突破30%,落戶的高新技術企業也由過去的67家變為了244家。該新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及智能汽車、電子核心部件、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云計算及物聯網、通用航空等10大戰略性新興制造業,以及新興金融服務業、軟件設計及服務外包、跨境電子商務及結算、保稅商品展示及保稅貿易、總部貿易及轉口貿易等10大戰略性新興服務業。
湯宗偉表示,兩江新區圍繞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來推動兩江新區高質量發展邁向縱深。高質量的發展伴隨的就是高新技術大量的涌現。
轉變發展方式,體現在“五轉”上。首先,轉變開發的模式,由過去盲目的引進項目,轉為基地化、垂直化的整合發展和產業鏈的招商,比如航空產業園、機器人產業;二是在產業的結構上,由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轉向了高技術密集、知識密集為主,三是由比較低技術的附加值轉為了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產品;四是在經濟效益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進行了轉變;五是在生態環境上轉為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
兩江新區對經濟結構也進行了多方面優化。產業結構上,新區強調的不是簡單的“退二進三”,而是“壯二強三”,要繼續做大工業,在這個基礎上來壯大三產。區域結構上兩江新區堅持“一心四帶”的空間布局,即以重慶江北嘴為主體的金融商務中心,以原北部新區和悅來、兩路為主體的都市功能產業帶、以寸灘保稅區為主體的物流加工產業帶、以水土工業開發區和蔡家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以魚復、龍興工業開發區為主的先進制造業產業帶,重點布局包括長安汽車在內的汽車、高端裝備、通用航空、節級環保等制造業。產業鏈從產業的末端走向附加值的高端,軟硬結合一體化發展。在企業組織結構上,引進外資、民營企業、組件混合所有制企業。
湯宗偉說,“三架馬車”依次是投資、消費、出口。兩江新區在轉變增長的動力上更突出消費引領加供給側的創新。這是將動力變為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
比如在產業的準入上,兩江新區提出看投資率、產出率、貢獻率,科技項目主要看影響力、推動力。高新技術成果要的就是市場。“在一段時間以內,我們應該給予一些市場的引導。”他說,怎樣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是政府首先要去研究考慮的事。
不僅產業要高質量,在城市新開發建設上,產城融合高質量發展,也是兩江新區面臨的一大任務。
“城市開發上我們提出了“三控”,要控制好面、帶、核。為此兩江新區在容積率、覆蓋率、綠化率、配套率上有非常明顯的規定。”湯宗偉說,堅持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集聚、生態宜居,讓兩江新區在國內有引領性、在國際有影響性。
檢驗兩江新區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湯宗偉最后表示,是不是實現了國務院賦予兩江新區的內陸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服務業基地、長江上游的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定位,這就是檢驗兩江新區最大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