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園區經營現狀
我國農業園區經營現狀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8-14 點擊:次
我國農業園區建設逐漸趨于成熟并進入到提升質量階段,目前我國規模現代農業園已達4萬家,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已達5000多個,龐大數量的農業園群體已經遍及全國各地。農業的多功能性促使園區類型的多樣化,包括農業產業化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綜合園區、休閑類園區等。農業園區數量不斷地增加,如何提高園區的效益,探索園區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十分重要。本文對國內外農業園區發展模式進行了對比,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國內外園區經營的不同之處吧。
國外現代農業園區的模式
發達國家農業的發展經歷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園區的盈利模式也不斷完善,根據園區的特點有多種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1)規模化高效農業產業盈利模式。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農產品產量來獲取收益。主要通過機械化、自動化、精耕細作以及種植高附加值產品的途徑來達到這一目的。
(2)品牌盈利模式。通過最大程度的挖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營銷手段,例如展銷會、節慶活動、豐富產品形式等,增加產品品牌的影響力,利用品牌加盟等方式擴大規模,建立地域品牌、國家品牌,提升品牌的地位和影響力,進而通過品牌途徑創收。
(3)農業技術服務盈利模式。依托現代農業園以科技,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盈利,主要包括:面向國內外提供國際農業技術咨詢服務,進行各種形式的科技培訓,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等科技成果的展示、轉讓、出售,進行產業孵化推廣,提供科技中介服務。
(4)利用農業的多功能性盈利。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從農業的休閑、科普、觀光、生態文化功能中挖掘農業的價值,也是外國拓寬農業園盈利的渠道。產業觀光園、農業公園、市民農園以及科普農園等形式都為農業增收創立了全新的盈利點。
(5)社會公益性盈利模式。根據國家的政策導向,落實相關項目獲得政府支持,各國政府財政部門和銀行在資金供應、提供貸款等方面都采取了傾斜政策,采取減免稅收、 提供補貼、 提供技術、提供農資生產資料等政策補助。
國內現代農業園區模式
國內農業園區的經營主體主要有政府、科研機構、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民等形式,園區主要有農業產業化園區、農業科技園區、綜合園區、休閑類園區四類,收益模式也根據不同類型園區的有不同的方式。
(1)農業產業園,以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集農業生產、科技、生態、 觀光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示范園區,盈利特點是在銷售產品的基礎上延長產業鏈,提高抗風險能力,在不同的產業鏈環節上實現價值,農產品、餐飲、觀光、住宿等多點結合。
(2)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技園承擔較多的社會職能,必須有相應的產業支撐,通過推廣示范進行二次轉化,其盈利以科技為中心,通過技術轉化、旅游、培訓等途徑獲取收益。主要的盈利模式有:農業科技的孵化推廣收益、科技中介有償服務、科技成果轉讓、農業技術服務、培訓、展示場地的有償使用、會議收入、學生夏令營收益、園藝產品及會員卡的銷售、門票收入。
(3)綜合農業園區,是集農業、加工業、物流業、旅游業于一體的經濟實體,融合了第一、第二、 第三產業, 盈利模式遍及多個農業產業鏈以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4)休閑類農業園區,重點挖掘農業的多功能性,讓農業通過融合創意產業向著三產發展,滿足人們對鄉土鄉情的追求,進而拉動城市在鄉村的消費,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最終實現園區盈利的目的。
總結
國外現代農業園區,根據園區的特色,以資源為依托,通過產業化生產、創品牌、技術服務以及休閑科普觀光等途徑進行盈利,保證了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們運行園區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借鑒意義。在我國的現代農業園區融合了科技和農業的多功能性,開發出了多種不同的盈利模式,以產業為依托,通過整合一二三產產業鏈,實現了農業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盈利;科技的轉化輸出,包括自主研發技術的轉化輸出,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中試再轉化等方式,也帶來了較高的效益;休閑農業作為一個新的增長極,結合創意產業,形成了新的增加農業盈利的制高點,能夠帶動城鄉的發展,拉動城市經濟進入鄉村,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