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宜昌木姜子產業,首先做好產業規劃
發展宜昌木姜子產業,首先做好產業規劃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8-20 點擊:次
宜昌木姜子數千年來一直作為家庭餐飲調味品有零星種植,其產業化開發在最近十多年迎來爆發性增長。
宜昌木姜子是中性偏陽的淺根性樹種,產地選擇以溪旁、山地陽坡、雜灌林中或林緣為主,在低洼積水處則不宜栽種。土壤選擇以土層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紅壤、黃壤以及山地棕壤為主,有機質含量>1.5%,pH值5.5—6.0。由石灰巖發育而成的鈣質土、低洼積水處不宜栽宜昌木姜子。
建立地標品種示范種植園,形成山區新型主導產業
通過宜昌木姜子產業鏈的構建迅速形成宜昌農產品地標品牌的社會影響力,更重要的是能形成山區新型主導產業,徹底改變宜昌山區農業產業相對落后的面貌,成為全市城鄉統籌及休閑餐飲經營致富的樣板。
打造產業特色,構建山區農民高效脫貧致富平臺
宜昌市林產品專業技術協會近兩年已組織投資800萬元發展木姜子、木姜子附屬產品等木姜子示范種植基地萬余畝,宜昌木姜子自種基地已經有7000多公頃,最早從事宜昌木姜子產業化經營的宜昌山果果農產品有限責任公司在三峽大壩所在地樂天溪有占地面積3000平米的農產品倉儲中轉基地,經營范圍涵蓋木姜子的育種、種植 、收購、加工及品牌銷售,開發了宜昌木姜子油、木姜子調味品、木姜子風味休閑食品系列、木姜子風味農家樂、健康廚房系列產品等產品。
推廣茶椒兼作,創新特色生態農業新模式
茶椒兼作模式(宜昌木姜子也稱山胡椒,簡稱椒)就是木姜子屬于高桿作物,而茶葉則屬于低桿作物,形成了互補性;同時,在茶園邊沿栽植木姜子樹,通過木姜子刺激的氣味來抑制和減少害蟲對茶葉的侵害。通過茶椒兼種模式試驗,茶園不用噴灑農藥,保證茶葉自然生長,通過對比試驗,茶椒兼種可以減少50%以上被害蟲損害。
茶椒兼種、優勢互補,已經成為宜昌最負盛名的兩大茶鄉“鄧村”和“采花”試驗并推廣的高效農業模式,既減少茶園春茶蟲害,提升茶葉品質,又增加土地效率。茶椒兼作,已經成為全國產茶大市宜昌茶園生物防治的樣板,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
三產融合,打造宜昌農家樂及宜昌美食新名片
借勢農家樂的快速發展,聯姻宜昌美食名片“宜昌長江肥魚”和“宜昌白山羊”,以宜昌木姜子為調味品,開發最富宜昌風味的休閑系列風味小吃,讓宜昌木姜子風味餐飲成為宜昌農家樂及宜昌美食的新名片。
宜昌木姜子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后,將以產業鏈模式進行全面升級,作為實現山區產業脫貧、農業產業轉型、農旅互動的平臺進行重點打造,以宜昌木姜子的“國家農產品地標”品種登記保護、良種繁育和種植推廣、農產品民俗活動與三產融合發展等項目,構建高附加值的宜昌木姜子產業鏈,提升宜昌特色農業的整體形象。
宜昌木姜子種植技術
1、種子繁殖
采集種子:用來繁殖的種子要充分成熟。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變成紫黑色,油黑發亮,種仁紅色且堅硬,即是采收適期。
種子處理:采下的果實,用草木灰水浸泡搓洗去果皮和油脂,洗凈涼干。種子要采用層積沙藏法貯藏。
播種育苗:條播間距30-40 cm。于次年2--3月間搞好深翻、下肥、耙平后作苗床,并開溝條播,溝寬8--10厘米,溝距20厘米。先用40℃的熱水浸種催芽一天,再將種子均勻撒播或雙粒點播,蓋土厚1.5厘米,并蓋草保濕。
2、栽培技術
按5cm ×15cm用種子育苗,一年生苗高50-60cm時,便可出圃移栽。早春2-3月栽植,栽培密度開始可用1.5m×1.5m,每1ha栽4800株。栽后填土踏實,澆水。
3、田間管理
宜昌木姜子人工林的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施肥。宜昌木姜一般10 年左右生長開始衰退。可以進行追肥復壯、萌芽更新或更新造成林。
從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間,每年應中耕、除草、追肥2-3次;應保持林下衛生和通風良好。第3年后,每年至少松土1次。栽后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m高處,剪截主干頂部,促使側枝生長,形成矮化林,以便采果。當進入開花期,應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在疏伐時,要注意隔一定距離保留1株雄株作授粉樹,每1ha保留120-150株即可。
4、病蟲害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盡量多運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少采用化學防治。木姜子的主要蟲害為蛀干害蟲(天牛),防治方法主要采用毒簽進行防治,或冬季涂白預防。
5、果實采收與保存技術
采收期:4月上旬至7月上旬當宜昌木姜子果實呈鮮綠色,具有油光光澤時進行采收口感最佳。
采收與制干方法:本著早熟早收的原則,按成熟度分批、分類、分級進行采收。采收時應選在晴天進行,邊采收邊晾曬,以當天封存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