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壤塘文化產業規劃擔綱扶貧支柱 600多家庭因“文”謀脫貧
四川壤塘文化產業規劃擔綱扶貧支柱 600多家庭因“文”謀脫貧
來源:未知 日期:2019-10-17 點擊:次
畫草圖、勾墨線、涂顏色……10月14日上午,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中壤塘鎮壤巴拉文化產業園,上壤塘鄉長河村青年德青旺姆正專心致志地畫著唐卡。
德青旺姆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2010年,德青旺姆進入覺囊唐卡傳習所學習。畢業后,她被選派到壤巴拉非遺傳習上海基地學習。而今,她在壤巴拉文化產業園潛心創作。“現在每月有3000元的保底工資,還有作品出售分紅。”德青旺姆已成為家庭脫貧的“頂梁柱”。
不光德青旺姆。近年來,壤塘縣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潛力,實施文化強縣戰略,發展壯大文化產業規劃。目前,該縣共有2000余名青年從事非遺生產性保護、活態化傳承工作,其中,來自貧困家庭的有600多名。
受高山峽谷影響,壤塘農牧業發展資源貧瘠、潛力有限。2014年,該縣共識別44個貧困村、2150戶貧困戶、貧困人口9583人。精準扶貧中,壤塘縣找準“資源”所在:文化。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該縣有國家、省、州非遺名錄共41項,非遺傳承人63人。為此,壤塘縣確立了建設“川甘青結合部宗教文化旅游黃金地、川甘青結合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地、川甘青結合部多元民俗文化體驗地”的發展目標;還出臺《關于促進壤塘縣文化創新發展的決定》,將文化作為引領轉型發展的旗幟,制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2018-2025)》,鼓勵扶持傳承人積極創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目前,壤塘縣在縣內已建立傳習所27個,在上海、深圳建立18個傳習基地,涵蓋藏香、藏茶、藏藥等技藝;還投資2.7億元,建設壤巴拉文化產業園。壤巴拉文化產業園規劃用地42公頃,總建筑面積為8.3萬平方米,分為公共建筑、自建民居、基礎設施三部分。其中,公共建筑面積2.7萬平方米,規劃傳習、創作、交流及展示等中心12個。
記者在文化產業園和多個傳習所看到,一枚“黃財神”石刻標價2000元、一張“三世”唐卡高達300萬元……“目前,傳習所、文化產業園的訂單供不應求。”壤塘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非遺股股長羅進說。
據悉,最近,該縣還有5家藏式面具、藏刀制作等方面的傳習所要開門傳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