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區首個省級層面國際合作園區規劃在四川出爐
中西部地區首個省級層面國際合作園區規劃在四川出爐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1-13 點擊:次
繪就未來四年全方位“規劃圖”
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四川省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發展規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中西部地區首個省級層面出臺針對國際合作園區的發展規劃。《規劃》透露的數據引人關注——全省現有16個國際(地區)合作園區,全部分布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均無國際(地區)合作園區。從開放型經濟的構成看,成都、德陽、綿陽3市對外貿易總額占到全省總額的九成,外商投資也主要聚集在成都平原經濟區,占全省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近九成。
如何破解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將國際(地區)合作園區打造成推進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推動開放合作的新平臺,《規劃》為未來四年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發展繪就了全方位“規劃圖”。
破解地域分布不均衡
力爭川南川東北等區域新建園區
省商務廳國際合作產業處負責人介紹,由于我省對外經濟資源過于向成都平原經濟區集聚,區域發展不平衡因素較為突出,一些偏遠欠發達地區在擴展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入駐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規劃》在規模布局方面著墨較多,以全省五大片區為基礎,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核心,圍繞打造核心產業鏈條,布局形成具有一定示范效應的高質量國際合作載體,力爭未來四年新建國際(地區)合作園區4家。
“經過前期調研,最終確定新增4家的目標。”該負責人說。突出南向,宜賓、瀘州有望落戶與東盟合作的園區;提升東向,眉山有望新增與日韓合作的園區;深化西向,內江正在與歐美發達國家對接,積極尋求合作;擴大北向,廣元力爭與俄羅斯合作建設鋁材料研發與應用、清潔能源轉化等國際合作園區。“東南西北各一個,并且在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實現國際(地區)合作園區零的突破。”該負責人表示。
破解產業基礎較薄弱
高標準集聚高端產業項目
我省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發展還面臨主導產業弱、外資項目少,與其引進合作國家(地區)優勢項目、對接先進技術的定位不匹配等問題。以中法成都生態園為例,目前已引入神龍汽車及配套企業17家,但園區直接利用外資水平較低。中德(蒲江)中小企業合作區龍頭企業博世電動工具蒲江工廠2018年產值2.6億元,不到園區總產值的3%。中韓創新創業園區(成都)入駐企業1890家、韓國企業占比不到3%。中德創新產業合作平臺、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相關園區未設立單獨發展區域,依托所在區域開發區開展對德和川臺產業合作,未形成外資企業集聚效應。
“吸引國(境)外項目落地難問題成為制約國際合作園區發展的瓶頸之一。”省商務廳國際合作產業處負責人說,為破解此瓶頸,《規劃》的重點任務之一即是瞄準產業,提出高標準集聚高端產業項目。為此,國際(地區)合作園區將加快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推動園區的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鼓勵外資參與園區建設運營,鼓勵外資通過參股、戰略投資、增資、兼并重組等方式到國際(地區)合作園區進行投資;同時,以重點國家(地區)世界500強和國際行業龍頭企業為目標,聚焦新興產業、高新技術及節能環保領域,開展產業鏈定向招商,通過落戶一家龍頭企業,引進一批關聯公司,形成一個新興產業。
破解對接平臺和機制欠缺
創建國際合作園區聯席會議機制
目前還有一大突出問題是,各園區僅依靠成立政府領導小組或委員會推動建設,工作聚焦度及專業性不夠,獲取與對接國際間交流信息渠道較少,缺乏持續推動國際合作的長效機制。全省各園區普遍存在外方對接平臺缺失,造成園區建設缺少專業性服務,資源信息呈現碎片化,無法形成集聚效應。此外,促進園區發展的舉措也較為缺失,省級層面,缺乏相關指導全省國際合作園區建設的政策文件以及考評管理機制。
《規劃》強化“頂層設計”,創建全省國際合作園區聯席會議機制,協調財政、產業、外貿、交通、能源等促進政策。推動形成政府、商會、企業及園區各方協同推進的有效機制。研究制定支持國際(地區)合作園區的政策措施。
在加強與外方的對接平臺建設方面,《規劃》提出探索創新合作模式,從產業單項落戶延伸到孵化器、服務中心、科創中心等全面合作,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產業園、院士(專家)產業園;園區可探索建立展示中心、貿易平臺,協助對方國家(地區)的先進產品、先進技術拓展中國市場,以市場吸引優質企業落戶園區。同時構建靈活開放的運營開發模式,鼓勵和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包括來自合作國家(地區)的資本參與園區建設,積極嘗試園區市場化運作,探索建立靈活高效運作的園區開發公司,并在條件成熟時探索園區開發公司的整體上市;爭取合作國家(地區)的機構以派員等方式積極參與園區開發公司的管理和運行,通過開發模式創新形成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