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十四五”|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江蘇還有哪些可以完善
江蘇“十四五”|智能制造產業升級,江蘇還有哪些可以完善
來源:未知 日期:2020-06-22 點擊:次
工業4.0的提出引起全球關注。智能制造是工業4.0重要的特點之一,智能提升可以使機器人更加人性化,制造系統更有能力執行生產組織活動。近幾年,全國各地各類智能制造產業園區雨后春筍般出現,智能制造企業數量大規模增長。然而,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化升級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標準體系不完善限制智能制造作用范圍。嚴格的生產管理標準是生產質量管控的最重要保證。發展智能制造目前仍缺少行業性智造標準的支撐,造成系統集成困難、互操作性不足,智能制造智能在車間、工廠級別實現,在園區、集群層面很難形成基于智能制造的產業鏈協同。 第二,智能制造系統的安全性存在挑戰。智能制造需要在制造或加工單元之間與最終客戶共享實時海量信息。因此,在整個系統中對數據和信息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網絡的每個節點都應受到嚴格保護,防止外部攻擊和數據誤用。當前的智能制造系統在安全性方面還不成熟,存在一定隱患。 第三,數字化的投資回報率不明確。對智能制造的投資耗費巨大,但有時收益情況不明朗。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產品銷售困難的情況下,數字化投資的回報率具有不確定性。 第四,智能制造支撐體系還不完善。從內部看,智能制造發展需要關鍵智造裝備,關鍵智造共性技術的發展,從外部看,需要5G以上網絡基礎設施的支撐,需要一批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而這些目前都還在發展當中,形成對于智能制造的強大支撐能力還需要時間。
作為智能制造的基礎產業,江蘇軟件與信息技術產業發展一直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19年江蘇軟件業務收入接近1萬億,僅次于廣東、北京,占GDP高達10%,僅次于廣東的11%。在制造業向智能制造升級過程中,江蘇正快速有序地推進,蘇州智能制造成績更是突出。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智能制造升級仍有可待進步空間。此外,江蘇制造企業面廣量大,各類企業法人達200多萬家。目前智能化改造主要以大中型企業的單點的、局部的、部分環節的軟件應用及裝備升級為主,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大多未涉足,企業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建設還在推廣示范階段,未來具有廣闊的應用場景和巨大的市場需求。
一、原始創新匱乏,智能制造深度融入地標性產業集群是趨勢
為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江蘇省通過開展兩網融合、完善裝備產業、加強區域協同,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加快集聚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的智能制造園區(基地)和產業集群。
江蘇智能制造發展雖然在全國處于前列,但相比先進省份,也有一些差距需要彌補。 一是企業的綜合實力還要增強。從中國制造業五百強看,2019年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江蘇有47家,全國省市總數排第四,較北京、廣東和山東分別少了51家、12家和3家;江蘇企業平均營收規模為886.7億元,不及北京、上海和廣東。 二是試點示范數量還需增加。從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看,工信部最新一期授予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企業全國共307家,其中廣東34家、山東25家、浙江25家,江蘇僅19家,江蘇在全國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與江蘇工業大省地位不匹配。 三是平臺影響力還需提升。工信部2019年發布十大“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江蘇僅徐工信息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上榜,而北京有4家;同時,江蘇現有的徐工云、紫光云、雪浪云工業互聯網平臺、瀚云HanClouds工業互聯網平臺等影響力與廣東的華為OceanConnect IoT平臺、美的MeiCloud平臺和三一重工的根云及浙江的阿里云ET工業大腦平臺和中控工業supOS等還有差距。
江蘇一方面需要通過政府激勵示范等方式引導企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進一步提升智能制造在研發、產業鏈協同、服務型制造等方面的作用。
一是基礎理論核心技術亟待加強。江蘇省智能制造發展側重技術追蹤和技術引進,基礎研究能力相對不足,原始創新匱乏。同時,控制系統、系統軟件等關鍵技術環節薄弱,許多重要裝備和制造過程尚未掌握系統設計與核心制造技術,幾乎所有高端裝備的核心控制技術(包括軟件和硬件)嚴重依賴進口,特別是缺乏先進的傳感器等基礎部件,精密測量技術、智能控制技術、智能化嵌入式軟件等先進技術對外依賴度高。未來,江蘇需要組織高校科研機構,加大基礎理論核心技術的研究攻關;鼓勵企業申報國家、省級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加強產學研合作與協同。
二是總體戰略分業策略需要深化。盡管江蘇一直重視智能制造的發展,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文件,但總體戰略分業策略需要進一步深化。總體戰略方面,傾向于就智能制造談智能制造,缺少如何發揮智能制造對于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支撐作用,如何通過智能制造實現長三角協同合作、深化國際交流;實施策略方面,缺少像《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動計劃(2019-2021)》那樣綜合性的行動計劃,存在戰略與策略脫節的危險,對于不同的產業如何分類施策也需要進一步研究和細化措施。
三是政策聯動資源整合開展不足。智能制造深度融入地標性產業集群打造是大勢所趨。加快建設地標性產業集群,對于江蘇高質量發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江蘇智能制造與產業集群的政策聯動,資源整合還沒有充分展開,智能制造對于產業集群,特別是地標性產業集群的強大支撐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二、從高端紡織業集群看智能制造對產業集群的影響路徑
推進智能制造實現產業集群發展,需要針對集群特點,設計推進路徑。 江蘇未來打造地標性產業集群的重點對象,包括新型電力(新能源)裝備、工程機械、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紡織4個集群,作為推進智能制造與先進制造業集群結合的重點。
以高端紡織集群為例,雖然企業緊跟步伐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智能化升級改造,提升裝備,但是整體上還是有需要提升的空間。江蘇高端紡織形成了以盛虹、恒力、海瀾等民營企業為發展主體,同時具備從紡織機械、紡織原料到終端產品的關鍵核心技術領先,具有顯著的規模優勢、創新優勢、競爭優勢的產業鏈。
如聚酯纖維行業的領軍企業江蘇國望高科,率先建成了世界領先的滌綸長絲生產智能車間,整個生產流程全面實施自動化作業,快速、低成本高質量滿足客戶大規模定制化要求,推動實現智能制造模式轉變,在裝備自動化方面實現了較高水平。但是,在裝備與裝備、裝備與系統、系統與人之間的互聯互通方面還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購買的國外高端數控設備未獲得設備數據接口開放權限,致使大部分設備數據還不能自動采集,難以實現車間聯網。所以,未來要加快提升智能化水平。
作為典型的流程型行業,高端紡織主要生產環節可靠的成套生產設備缺乏,生產信息不透明造成生產效率不高。未來要加快智能制造,完善各個環節的智能化生產線,推進裝備升級,加快技術突破,解決發展痛點,提升智能化和數字化運營水平。
雖然不同產業集群的痛點、裝備、技術都不相同,但總體看來,智能制造的集群效應主要是通過解決發展痛點、推進裝備升級和促進技術突破等路徑實現。
三、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智能制造事業,進一步設計實現路徑
當前,全國主要制造業集聚省份都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智能制造的政策,接下來政策措施制定要注重在廣度、高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廣度上,要將智能制造與產業集群打造戰略深度融合,在更廣闊的范圍內定位智能制造工作。高度上,要進一步推動智能工廠建設,引導更多企業和社會資本推進智能制造事業。深度上,要進一步深化指導政策,分業施策,根據行業的痛點、難點、發展的重點設計智能制造實現路徑。
(一)聚焦智造提升,推動集群高質量發展
推動政策向先進制造業集群傾斜,特別是地標性產業集群傾斜,加強智能制造對地標性產業集群的支撐作用。一是摸清集群智能制造現狀,搭建科學統一的集群統計監測體系,推動形成產業集群競爭新優勢。二是圍繞地標性產業集群智能制造需求、重點裝備、重點技術,進一步完善集群政策配套體系。三是加大統籌推進力度,加強省市聯動,持續推進智能車間、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示范區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
(二)加強標準制定,推動區域高效率協同
鼓勵支持區域企業、高校院所組成聯合體開展智能制造標準制定,推動區域共同制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評價標準,打造一批國際先進、模式創新的示范性智能工廠。鼓勵企業、高校院所參與智能制造國際標準制修訂,加強智能工廠、智能裝備、工業網絡等領域的標準互認,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推動智能制造裝備企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拓展海外市場,有效釋放優質產能。
(三)加快示范應用,推動科技成果見實效
圍繞高端紡織、新型電力裝備、工程機械等重點行業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項目。在智能設計、智能制造、智能裝備、企業資源計劃管理、供應鏈管理、生產性企業電子商務六大環節各篩選典型示范企業,樹立標桿企業并宣傳推廣,以“點”示范。以智能工業全系統做示范,側重整個重點行業,進行智能工業全系統應用示范,解決系統集成技術,為全面推廣智能工業奠定基礎,以“面”示范。
(四)推動配套完善,支撐智能制造加快發展
圍繞企業智能制造的關鍵核心需求,加快推動相關產業和智造服務發展,構建高效的智能制造支撐體系。
一是構建一批公共服務平臺。以產業技術需求為導向,采取“企業為主、政府資助、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方式,建設若干智能制造領域關鍵共性技術公共創新平臺,提供資料檢索、科技咨詢、技術轉讓、重大設備共享等綜合服務,強化智能制造基礎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增強智能工業整體研發創新能力。
二是支持工業軟件發展。重點發展面向工業行業應用需求的操作系統、智能硬件輕量級操作系統、智能成套裝備嵌入式實時工業操作系統、工業實時數據庫和生產管控軟件,加大相關產品的推廣應用支持力度。
三是壯大提升智能制造供應商隊伍。面向制造業企業不同環節需求,支持裝備制造企業、自動化工程公司、信息技術企業向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支持現有的智能制造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壯大,鼓勵有實力的裝備供應商、軟件供應商和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五)堅持分業施策,推進政策服務精準化
注重實施分行業、分類型、分企業的智能制造引導政策,推進服務精準化。一是加快制定《智能制造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作為智能制造發展策略的總指導,以及智能工廠、智能車間、以及分行業實施方案制定的依據;二是支持高端紡織、工程機械等國內地標性產業集群作為擬定智能制造分行業實施方案的第一批行業,加強智能制造對于產業集群打造的支撐作用;三是支持鋼鐵、化工等流程制造行業,從生產過程數字化建設起步,加快向智能化、精密化、綠色化發展;四是裝備、汽車、電子等離散型制造行業,加快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無人車間和無人工廠建設,提高傳統制造業設計、工藝、制造和管理水平,推動生產方式向柔性化、智能化、精細化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