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引擎”驅動,產業提質增效“加速跑”
“雙引擎”驅動,產業提質增效“加速跑”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0-11-27 點擊:次
在杭州萬向集團,一個約30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車間只有5個員工,而這里每年能生產約500萬套汽車配件。
反差鮮明的數字,折射出“智造”魅力。在杭州,先進的數字理念和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掀起一場場創新、變革與顛覆。
“十三五”期間,杭州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全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加快落實“新制造業計劃”。在數字經濟與新制造業“雙引擎”驅動下,全市工信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產業結構持續轉型升級,產業能級穩步提升。
今年1至9月,全市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575億元,同比增長2.5%,列全省第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主營收入7472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增加值2952億元,同比增長11.5%,占全市GDP的比重達25.5%。
數字經濟引領發展
11月12日,2020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軟件博覽會在杭州開幕。這場國際級軟件盛會落戶杭州,不僅能進一步推動杭州乃至全省軟件產業的發展,更為杭州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全面實施“新制造業計劃”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杭州持續做大做強信息軟件、云計算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全力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同時,杭州積極推進中欣晶圓、中電海康、紫光恒越等一批“芯”項目落地,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
數字產業發展持續走深走寬的同時,工業互聯網、5G、數據中心等“新基建”加速推進,無人駕駛、無人機、智慧車間、數字工廠等數字應用不斷涌現。杭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如今正激發出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力。
今年,杭州全面實施“六新”發展行動,加快推動以數字基建為核心的“新基建”布局建設,全面賦能新消費、新制造、新電商、新健康、新治理,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實體經濟實現跨界融合創新、發揮提質增效效應。
以融合載體工業互聯網為例,依托數字經濟先發效應和國際級軟件名城集聚效應,杭州加快構建“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率先走上了一條從“機器換人”到“工廠物聯網”再到“企業上云”“ET工業大腦”驅動的智能制造之路,有力地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截至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跨區域跨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1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4個(占全省31%);國家級和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試點示范項目70個;集聚各類數字化工程服務機構400余家,為全省輸出70%以上的數字化改造服務能力,為全國提供70%的云計算能力。
融合創新蓄積潛力
9月17日,在余杭臨平一個相對偏僻的工業園區內,保密很久的阿里新制造“一號工程”——犀牛智造工廠亮相。這座數字化工廠能為中小服裝商家提供智能化柔性制造平臺,實現100件起訂、7天交貨,未來還要賦能更多制造行業。
這是“數字經濟+新制造”融合發展的新樣板。去年,杭州以創新為引擎,推出“新制造業計劃”,重點推進“三提兩改一創”舉措,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
2019年起,杭州實施制造業數字化改造“百千萬”三年行動計劃。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實施數字化攻關項目318個、數字化應用項目2114項、數字化推廣項目10286項,規上企業數字化改造覆蓋率超過90%。
積極培育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集成電路、新能源材料等重點產業;蓄力改造提升以機械、化纖、橡膠等為主的傳統產業,為傳統制造業插上“數字翅膀”;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全面整治“低散亂”企業和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歷史經典產業的保護傳承,煥發經典產業新活力……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錢塘江畔上演一場場創新變革,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今年1-9月,全市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1644億元、1259億元、994億元,分別增長7.1%、9.5%和8.4%,占規上工業比重達63.9%、48.9%和38.6%。
融合發展,離不開企業的持續創新。杭州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激發企業創新創業活力。數據顯示,2019年全市列入創建的省級制造創新中心3家;認定國高企258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2613家;全市累計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9家、省級206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11家。
為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杭州還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累計完成14個省級產業創新綜合體的評審推薦以及12個市級產業創新綜合體的征集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