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04 點擊:次
貴州茶園面積全國第一;太子參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一;辣椒產加銷規模全國第一;織金縣成為全國最大的皂角精加工集散地……從量到質,貴州農業產業體系的版圖格外精彩。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支撐。“十三五”以來,我省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聚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以市場為靶向、產業帶就業、就業促增收,實現了主要農產品提質增量,現代農業高產高效。全省農業增加值增速連續4年居全國前兩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
突出“特” 產業布局強優勢
念好“山字經”、種好“搖錢樹”、打好特色牌。
近年來,結合各地資源實際,貴州制定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山地生態畜牧業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推進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意見》等文件,助推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
優化農業品種和區域布局,調優調強優勢特色產業,如今12個農業特色優勢產業“閃耀”黔中,風生水起。
“我一天工作8小時,能種5000余株苗,每天有80元工錢。”近日,在玉屏自治縣朱家場鎮油茶良種苗木繁育中心溫室大棚內,村民夏萊娣正為今年新培的油茶苗裝杯。
玉屏自治縣是貴州油茶重點產區之一,資源豐富、栽培歷史悠久,是當地主要經濟來源。如今,這里建起了現代化油茶加工廠、綜合性網絡交易平臺、高標準油茶示范園區,并與林下經濟、林旅一體化協同發展,延長產業鏈條,全面擦亮“中國油茶之鄉”的金字招牌。
推動農業高質高效,實現農民富裕富足。2020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675.59億元,比上年增長6.3%。
著力“興” 產業升級增活力
貴州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曾經,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戶自為戰的組織形態、低效粗放的生產方式,形不成規模,談不上標準,接不上市場。
如今,我省農業生產發生根本性變化,產業有特色,發展有活力。各地因地制宜,明確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
六盤水市依托資源優勢,積極發揮刺梨產業。在加工基地方面,現有刺梨系列產品加工企業4家,加工能力達40萬噸,形成了中國體量最大的刺梨原汁、果汁、果脯、果酒、口服液、含片、有機肥等多元化的加工體系。
三都自治縣結合市場變化和價格導向、群眾生產實際、區位優勢等因素,自2018年起,選擇了集中養羊的方式,大力發展“水家桑羊”產業。兩年間,項目不僅突破了三都養殖產業長期處于“小、散、弱”的困局,還擴展出多條助力群眾增收的渠道,同時也成為了循環綠色農業的成功案例。
納雍縣大力推進農旅融合,2020年9月,納雍總溪河旅游景區成功獲批國家AAAA級景區。一年僅櫻花盛開與櫻桃成熟時期,便實現住宿接待收入220余萬元、特色農產品銷售收入300余萬元,為當地村民人均創收11564元。
著眼于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強鏈補鏈,加快“農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貴州農業產業不斷朝著標準化、市場化、品牌化的目標實現新突破。
立足“穩” 利益聯結富百姓
“我們又分紅啦!”近日,在湄潭縣興隆鎮興隆村,貴州耕田現代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為入股的茶農們分紅。“我家有近20畝茶園,全部入股村股份經濟合作社,這次分紅3680元。”領到紅利的付紅臉上洋溢著笑容。
湄潭人守著青山綠水實現增收致富,是貴州大力發展茶產業的一個縮影。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園總面積700萬畝,連續8年排名全國第一。全年茶葉總產量43.6萬噸、總產值50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7%、11.7%。涉茶人數340萬人,年人均收入12351元。
近年來,我省不斷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健康發展。
2020年,清鎮市衛城鎮栽江村村民韓本林的“菌子地”榮獲了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的稱號。身為殘疾人的他,吸納了當地10多名殘疾人到基地務工。去年,基地產值達到100萬元,務工的村民也收獲滿滿。
2019年,全省納入全國名錄系統的家庭農場數量只有5408家,2020年達到29674家,增加24266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652家、縣級以上示范農場1900家。
山地,曾經桎梏貴州農業。而今,貴州農業產業用豐收唱著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贊歌。
調整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特色,從盲目生產轉向市場導向;改變種植方式,用足用活科技,從靠天吃飯轉向技術支撐;改變銷售方式,創新創造價值,從提籃小賣轉向精準銜接……站在新起點,貴州農業產業乘勢而上、乘勝前進,不斷書寫著鄉村振興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