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發展!我國大數據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
來源:中國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7-23 點擊:次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數據中心的規模從2015年的124萬家增長到2020年的500萬家。
數據快速增長,對“算力”提出迫切需求。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數據,盡管建設持續加快,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仍存在數據中心供不應求的現象。
今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會同有關部門印發《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提出在不同地區布局建設樞紐節點,并進一步打通網絡傳輸通道,加快實施“東數西算”。
超級計算、云計算、智能計算……各種“算力”又有不同用途。中國大數據與智能計算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云泉表示,上述三類計算中心各有側重。超級計算是一種通用算力,在油氣勘探、天氣預報、材料開發等領域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云計算重點做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基礎架構,解決高并發訪問和算力按需調度的問題;智能計算則是一種專用算力,主要涉及語言、圖像處理、決策等人工智能領域的應用。
“各種‘算力’開放包容、通用融合、綠色低碳、自主安全,是我們希望倡導的理念。”張云泉說。
質量賬:看速度,也看精度
同樣的計算速度,一個是“雙精度”浮點運算能力,一個是“單精度”運算能力,導致二者的實際計算能力、應用場景大不相同。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混淆不同類型的“算力”,導致個別地方以為花小錢建成先進的多功能計算集群,卻只能應用于特定領域,其實多花了冤枉錢。
還有個別地方,可以只建用于特定領域的智能計算中心,卻“大馬拉小車”,花了大價錢建設超級計算中心。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林波表示,不同的計算中心相互無法替代,適宜各自發揮特長,“算”自己擅長的數據。
張云泉認為,針對不同類型的“算力”,可制定一把統一度量的“尺子”。當前,超級計算中心的衡量標準相對明確,但智能計算中心還需要一把更精確的“標尺”。
效率賬:算力重要,應用更重要
“中國的大數據產業將進入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在2021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工信部有關負責人這樣表示。
助力大數據產業的創新發展,各類計算中心正在抓緊夯實“地基”。“算力”如何更加高效、更加經濟適用,成為多方努力的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表示,不管是超算中心還是智算中心,首先要明確應用是什么。成熟的應用匹配,將帶動“算力”健康發展。
“便宜的否定貴的,或者貴的否定便宜的,都不行。”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袁國興說,不同領域有不同要求,適合自己應用的就是好機器。
受訪專家提醒,“算力”建設不僅包括基礎硬件投入,還包括后期軟件、應用、人才等投入,不必一味追求平臺規模。在硬件平臺與產業應用已經匹配的基礎上,可將更多資源投向軟件開發、人才培育等需要長期投入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