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如何申報?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0-27 點擊:次
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就必須大力發展鄉村產業強鎮。
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是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貫徹落實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舉措,其申報以縣級人民政府為主體,實施以鄉鎮為主體,以示范帶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整合各方力量,聚合各類資源,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中的重要支點。
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貫徹中央部署,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90億元,支持811個鎮(鄉)聚焦主導產業、聚集資源要素,建設產業鏈條延長、業態類型豐富、創業創新活躍、聯農帶農緊密的農業產業強鎮。
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如何申報?此次,小編分享一些申報要點供大家參考。
要點一:選產業
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作為農業農村領域明確資金支持的競爭性項目(一定要注意這是競爭性項目),在縣級層面來說,可選的產業可能不止1個,有些地方形成了2-3個支柱產業。我們要注意到,產業強鎮項目不僅是在本省的某一類產業中競爭,更多的是要在大農業中去評審排名,還要關注到本省已經創建的農業產業強鎮所涉及的主導產業,以湖北為例,從2019年開始茶葉和休閑農業產業在省級層面已不列入支持范圍。
綜上,縣級層面所選的主導產業一定是列入支持范圍且有區域特色、有發展基礎、有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的縣域主導產業,最好是確定一個主導產業,且主導產業能細分到某一類,比如紅安縣紅苕產業、南漳縣香菇產業、恩施市馬鈴薯產業。
要點二:選鄉鎮
農業產業強鎮分為創建和實施兩大階段。從創建階段來說,部分地方在做選擇的時候存在一定誤區,將產業大鎮選出來申報,而所謂的“大”僅僅是在規模上有所體現,殊不知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的創建在主導產業發展的多環節都有創建要求,要認真研究創建指南,可以說從科學規劃,到良種繁育、綠色生產、精深加工、倉儲流通、品牌培育、科技支撐、聯農帶農等領域都覆蓋了,這就要求縣級政府所選鄉鎮的主導產業發展一定是圍繞著生產、加工、流通等多環節全產業鏈來發展,且產業鏈條長、產業價值高、產業融合比較好的鄉鎮作為首選。
從后期實施來說,鄉鎮作為實施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項目的主體,鄉鎮主體選得好不好直接決定項目的建設成敗。縣級政府要綜合鄉鎮黨委領導班子來選,綜合能力強的優先考慮。
要點三:選重點
農業產業強鎮后續項目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圍繞種(養)基地、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科技支撐、品牌建設、融合發展等全產業鏈環節進行統籌謀劃,堅持“需要什么建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哪項弱補哪項”,重點在補短板、強弱項、延鏈條上下功夫,不能面面俱到。
在產業強鎮申報條件中明確了主導產業資源豐富、基地建設優勢明顯、種養業技術先進等必要條件,所以項目建設中要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擴大銷售環節作為重點。
要點四:選主體
項目的建設要依托市場主體,農業產業強鎮項目參與建設的市場主體不能一家獨大,也不能多個主體撒胡椒面,建議遴選5-10家市場主體參與建設,滿足項目實施周期內至少能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投資意向。所選主體要做到“產業確有需要、自籌資金有保障、建設積極、有聯農帶農的社會責任”,確保項目建設落到實處。
要點五:分資金
農業產業強鎮項目中央支持資金1000萬,結合要點三,要將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擴大銷售環節作為重點支持,同時項目資金不能列支與產業發展無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用于樓堂館所和園林綠化,不能用于基本農田、追溯系統、農機補貼等普惠性政策支持項目,不能列支項目規劃設計、土地招標、審計管理等經費。要合理利用中央項目資金,將其作為一個杠桿,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入到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同時要秉承高質量發展原則,不做低效重復建設。
要點六:做方案
實施方案的編制,要符合政策導向和產業發展實際,不能盲目的瞎編亂造,不能用“高標準就是高投入”的觀念謀劃項目建設。一般項目的申報時間在1個月左右,建議請專業的機構提前謀劃、深入調研、摸清需求、做實方案,單個項目明確到具體建設單位、實施地點,測算出投資及獎補額度,保證項目落地。同時,方案的編寫要圍繞農業產業強鎮申報的條件,將產業的發展優勢和發展成效用簡潔的語言和數據進行概況,避免出現題文不匹配、語句不通順、亮點不突出等問題。
那么,在產業強鎮建設中,可以總結出哪些模式分享?以產業為媒,建“圈”發展能迸發出怎樣的活力?
模式一:強化基地建設型
加強原料基地建設 從源頭強化產業基礎
突出主導產業優勢,強化原料基地建設,引導企業重心下沉,從源頭強化產業基礎,是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
案例:陽王鎮以農業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建設為契機,發展標準化中藥材種植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和標準化生產速度,完善產業鏈條,逐步建成“基地+加工+市場+服務”全產業鏈生產新格局。如今,博大農產品公司、山西康莊藥業等知名企業已相繼與陽王鎮中藥材專業合作社建立了初級加工基地;北京同仁堂、葵花藥業、振東集團等多家知名藥企也與合作社建立了長期供貨合作關系,陽王鎮的農業效益正不斷提升,產業融合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也在逐步加強。
模式二:加工物流帶動型
做強農產品加工業 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值
農產品加工業作為全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既能反向促進生產端專業化、標準化生產,又能使農業上下游相關產業、環節有機融合,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中,農產品加工業對鄉鎮形成生產與加工、產品與市場協調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
案例:遼寧省莊河市石城鄉在加工業上致力于產品創新,充分發揮大連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重點發展精細化水產制品,大連上品堂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加工的“即食海參”“原味海參”,開創了行業即食海參的先河,被授予“國家海洋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品堂大連海參產業化基地”,是全國唯一一個海參產業化基地。
模式三:帶動社會投入型
帶動社會力量投入 多方參與共建共享
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是一項政府統籌、多方參與的共建共享工程。在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過程中,政府部門牽頭提供扶持政策和財政資金支持,社會資本、資源、技術、人才等產業發展支撐要素陸續進駐,方能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建立長效運營機制,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案例: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千里山鎮一方面依托農業公司吸納當地貧困戶和村民種植葡萄,采用四統一模式(統一苗木、統一技術、統一肥水、統一管理)進行指導,并在葡萄成熟后由農業公司進行統一收購,保證產業原材料的高品質生產;另一方面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成立葡萄研究所,組織專家、技術人員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推廣,通過實施葡萄架形改造、品種改良和立體種養,葡萄產量大大增加,畝產由1000公斤/畝提升至2000公斤/畝,葡萄種植每畝實現增收2萬元。
模式四:綠色循環發展型
發展生態循環產業鏈 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
推進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發展是實施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戰略的有效切入點,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意義重大。農業產業強鎮建設與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發展在建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延伸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產業鏈,以及加強質量管理和品牌運營服務等項目上是相輔相成的。
案例:湖南省湘鄉市東郊鄉的綠色循環發展則著重在立體種養上。東郊鄉始終堅持“生態+農業”“創新+農業”“科技+農業”的基本核心理念,著力發展特色生態綜合種養產業,目前已形成稻田綠色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新模式、稻—魚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模式、稻—N立體生態循環種養模式、芡田綠色生態循環綜合種養新模式等多種模式同步發展的原生態、高品質生態循環農業。
模式五:產城融合發展型
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引領鄉村振興
產城融合既是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推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重要手段。產城融合要求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注重主導產業與城鄉建設的同步規劃、同步發展,最終實現資源共享、鏈條共建。
案例:山東省禹城市倫鎮自喻為三產融合的“保姆”,在農業產業強鎮建設中,把產業發展作為基層黨建的重要內容,抓好服務架構建設,實現產業發展與城鄉建設網格化推進。黨建中,以行業黨委“倫鎮‘三農’服務綜合黨委”為龍頭,與各黨總支、各村黨支部構成三級黨的組織網格;經濟組織中,以鎮“三農”服務中心為平臺,與各區域聯合社、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構建三級產業經濟組織網格;服務機構中,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龍頭,形成“黨支部+合作社+社員”的村合作社服務網格。
模式六:創響特色品牌型
創響鄉村特色品牌 為優質農產品賦能
傳統農業產品之所以價值不高,很大程度上源于規模不大、品牌不顯。作為品質和服務的象征,農產品品牌為農產品賦予了一定的特殊標識,更有助于農產品開拓市場,幫助農民增收致富。農業產業強鎮建設旨在扶持鄉村經濟,推進產業融合,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更要在品牌建設上狠下功夫。
案例:廣東省珠海市白蕉鎮緊緊圍繞“‘姓’鱸、為鱸、興鱸”的建設宗旨,發揮“白蕉海鱸”國家地理標志和“中國海鱸之鄉”的品牌優勢,在2017年至2019年間連續舉辦“白蕉海鱸”形象設計大賽和三屆“白蕉海鱸”旅游文化節,2018年“白蕉海鱸”被列入農業農村部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100個農產品品牌名單。白蕉海鱸儼然成了白蕉鎮的一張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