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態勢與展望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6-30 點擊:次
在新一輪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浪潮中,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穩步發展、企業實力不斷壯大、載體建設亮點頻現、政策環境日益完善,形成了人工智能產業與智能電網、腦科學產業疊加發力,基礎研究扎實的發展特點。當前,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存在產業鏈結構尚有短板、產業規模占比尚低兩個短板,且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中的共性問題也影響著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的優勢發揮。面向未來,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將迎來底層創新和前沿創新加速發展。
一、基本情況
(一)產業規模穩步發展
2019年,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相關
產品和服務收入約80億元,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其中,中國(南京)智谷集聚人工智能企業240余家,帶動相關產業規模700多億元。根據《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地標行動計劃》,2020年,南京市培育人工智能核心領域領軍型企業30家,集聚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企業300家,全市人工智能軟件、產品和服務等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1000億元。到2025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預計將達到50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5000億元。
(二)企業實力不斷壯大
南京人工智能產業已形成“基礎支撐層、技術產品層和應用示范層”全覆蓋格局,并且在智能傳感器、芯片、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一定領先優勢。南京市培
育了國電南瑞、地平線、億嘉和等一批優質企業,引進了科大訊飛、曠視科技、字節跳動等一批人工智能技術水平突出的企業。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南京市涌現出硅基智能的AI智慧回訪平臺、云問網絡的疫情防控問詢服務機器人、小視科技的疫情智能防控管理平臺等優秀產品服務。58件產品被推薦到由工信部指導建設的全國人工智能支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平臺,產品數量在全國城市排名第2位。
(三)載體建設亮點頻現
南京市正在構建串聯人才培養、基礎資源數據庫、技術標準認定、協同研發等一系列服務的綜合人工智能載體。中國(南京)智谷原始創新優勢凸顯,擁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8家,匯聚了南京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南京高等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21家,創新資源富集。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南京)中心落戶江北新區,儲備了多組學數據、循證醫學知識以及真實世界數據等強大的數據資源。騰訊大數據中心落戶江寧開發區,作為騰訊華東乃至全國最大的數據中心,填補產業發展算力不足。
(四)政策環境日益完善
南京市連續多年出臺文件支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17年12月底,南京市《關于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2025年將南京打造成為全球有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城市。2018年,南京市出臺《南京市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18年重點工作實施方案》《南京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9年6月,《南京市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地標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成為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產業地標。
二、發展態勢
(一)優勢
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色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產業疊加發力。智能電網產業以應用牽引反哺技術創新,與人工智能領域密切相關,已經成為南京市重點發展的八大產業鏈之一。根據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數據庫數據,AI領域TOP10專利權人中,國家電網位居第四位,其直屬單位南瑞集團在智能感知、邊緣人工智能領域的核心技術突破和產品應用已取得一定成績,與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形成合力。此外,南京市積極布局腦科學產業,以技術創新驅動未來產業發展,為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提供了基礎研發成果轉化的想象空間。
二是基礎研究扎實。南京市人才投入、科教資源位于全國前列。根據《中國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8》顯示,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均入圍中國人工智能人才投入量前20。
此外,中國科學院系統作為主要人才投入機構,已在南京落地四家單位。根據《2020中國智能城市指數》,南京市研究排名第三,超過杭州、上海。2021年7月,科技部復函支持南京市建設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也為智力密集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帶來豐沃的創新土壤。
(二)劣勢
與此同時,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也呈現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劣勢方面。
一是產業鏈結構尚有短板。與合肥相比,企業所處產業鏈節點優勢不夠突出,與上海相比,產業鏈布局又不夠全面。悉尼大學《2020中國智能城市指數》企業維度排名也顯示,南京市還未形成大規模的人工智能高新技術企業集聚,企業招引尚有較大空間。
二是產業規模占比尚低。根據深圳市人工智能協會《2021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2020年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251億元,同期南京市人工智能軟件、產品和服務等核心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占比僅約3.08%,核心產業不具有規模優勢。
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具備某些共性特點,這些特點也影響著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的優勢發揮。例如標準規范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可能導致產業創新停留在調調參數、打打標簽的淺顯層面,甚至引發劣幣驅逐良幣。
AILab的發展低潮從一個側面說明,市場主體對商業利益的追逐,一方面可能帶來以商業模式驅動的技術創新,但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目光短視、急功近利,從而浪費大量人力、資金投入,損害創新環境。除此以外,我國人工智能學習框架依賴于國外開源、芯片制造與設計能力不匹配,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扶持力度薄弱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產業創新水平和收益。
三、發展展望
趨勢一:以算法芯片為代表的底層創新和以腦科學為代表的前沿創新加速發展
南京市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發領域。《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重點突破人工智能基礎軟件、算法芯片、處理框架等技術。《市政府關于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傳感芯片、系統集成等關鍵共性技術上實現突破。依托智能計算中心、大數據中心、“AI+”領域專用設施等人工智能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建設先進工藝晶圓制造、特色工藝集成電路制造基地”等信創產業布局機遇,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有望迎來基礎研發的爆發式增長期。
同時,“江蘇大腦計劃”啟動后,一系列腦科學研究在南京蓬勃興起。2019年1月,江北新區率先開展腦科學研究,與北京大學合作共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南京轉化研究院;2019年7月,歐洲藍腦計劃(BlueBrainProject)和東南大學在南京簽署合作協議,基于神經元形態學研究和腦模擬實現全腦重建,為類腦智能提供基礎;2020年12月,南京腦觀象臺正式揭牌,為重大項目研發提供公共技術服務;2021年,腦科學與類腦智能創新中心落地,致力于開展漢語言腦功能解碼研究。可以預見,腦科學前沿創新將保持穩步發展,有望塑造細分領域引領優勢。
趨勢二:智能制造和智慧醫療場景牽引力不斷增強
南京都市圈具有優良的工業基礎,加之老齡化人口不斷增多,在工廠智能化替代和養老服務方面市場前景廣闊。
一是南京都市圈傳統材料、能源、家電、裝備工業轉型升級需求迫切,車間工廠、產業園區的數據資源亟待挖掘,小微企業信息化任重道遠。同時,國家提出雙碳目標以及沿江產業綠色轉型要求,在上述背景中,各地積極探索可持續、高質量的智能制造發展模式,而人工智能推動的下一代工業機器人正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基礎。根據南京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南京市工業機器人2020年產量10005套,同比增長39%,增速是同期全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的兩倍。2021年,南京市舉辦首屆中國力觸覺技術與應用會議,賦能機器人產業發展。可以預見,伴隨著工業機器人泛在互聯、云端融合、智能服務的發展趨勢,數字化生產場景將大力推動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不斷進化。
二是南京都市圈擁有6.6萬平方公里土地面積,3500萬常住人口(2019年末數據),除南京外,各地65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接近或超過15%,人口老齡化趨勢明顯。老年人對日常生活輔助和陪伴、隨叫隨到的醫療需求突出,養老服務市場廣闊,“銀發經濟”呈現上揚發展態勢。2021年6月,中國(南京)智谷發布20款“AI+生物醫藥”產品,
簽約8個生物醫藥類合作項目,致力于將自然語言理解、計算機視覺應用于醫藥研發。可以預見,在人口結構轉變的大背景中,都市圈綠色食品、文旅康養、生物醫藥產業都將與“AI+”緊密結合,共同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養老服務。
趨勢三:“專精特新”型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簇團涌現
一個現象是,南京市軟件企業數量眾多,雖然長期存在缺少龍頭企業的問題,仍然創造了2020年全國副省級中心城市軟件業務收入第二名的成績。而根據《2018年南京市、各板塊及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雙創指數研究報告》,南京市雙創指數由2015年的69.50穩步增長至2018年的163.38。這些事實表明,南京市的產業發展環境適宜初創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2019年,中國(南京)智谷人工智能企業達到240家,新引進重點項目42個,同比增長21%。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圖靈人工智能研究院孵化的精診科技、燧坤智能兩家企業推出新冠肺炎診療、冠狀病毒篩選人工智能平臺和技術,并應用于多家臨床機構、科研院所和生物醫藥企業。初創企業棲木智能的物流機器人承擔了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等院內高風險場景下的無人化物資配送工作。目前,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初創企業集聚態勢凸顯,產業鏈格局仍在孕育,216平方公里的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企業家提供支持。可以預見,以“專業化、特色化、精細化”為方向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將加速孵化落地。
四、對策建議
建議一:構建領先的產業生態和創新生態
加大知識產權保護、企業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南京市人工智能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加強中小企業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教育。聚焦“一帶兩極”人工智能戰略布局區域,加快數字化車間、智慧診療、智能電網等應用場景落地。啟動編制區域性人工智能標準規范,促進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評價推薦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規范化應用。注重政策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保證重點領域財政投入的合理性和可預期性。統籌落實國家、省級科研經費管理、科技成果評價機制舉措,激發科研人員、企業主體雙創活力。
建議二:瞄準基礎研究方向開展協同創新
聚焦人工智能技術及其理念的迭代演進規律,召開專門性國際專家研討會,起草相關研究報告。面向社會征集人工智能基礎研究方向建議,圍繞技術影響力、可行性、應用前景等方面形成相關建議報告。以專家、社會意見建議為參考,
區分基礎研究領域細分賽道,爭取國家項目落地,與上海、合肥等地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協同創新局面。建立支持人工智能研究的大數據體系,培育第三方數據服務機構,促進數據安全有序開放、流動。培育跨區域創新聯合體,建立以龍頭企業、中小企業為“出題人”的多層次產學研賦能機制,加強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
建議三:瞄準高價值、高成長性企業大力招引
緊跟人工智能產業商業模式變化,瞄準人工智能產業領先企業,積極引入并壯大本地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舉辦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評選活動,打造活動品牌,引領產業發展。以中國(南京)智谷為牽頭單位,定期開展全市各級園區的招商引資、企業服務培訓,提高招商人員、企業服務人員的產業知識水平和敏感度。借鑒美國YCombinator的發展模式,發展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科技企業加速器,為高成長性企業提供一流的建筑空間、公共技術服務、人才激勵服務支撐,轉化本地領軍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