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模式”助力深圳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高地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8-12 點擊:次
今年7月,在深圳龍華區舉行的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生態峰會公布一組數字:截至2021年底,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出口占全國的14%,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的首位;規上企業聚集全國領先,產值超億元的企業95家,居全國各大城市之首;醫療器械企業產值及上市企業市值,雙雙居全國首位。
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全國一馬當先。分析其原因,除了工業制造及電子產業的強勁實力和基礎,更離不開背后的深層邏輯——高效產業創新生態的構建。
作為深圳高端醫療器械創新發展的“國家隊”、主力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與依托深圳先進院深厚發展基礎而籌建的深圳理工大學(簡稱深理工)(以下合稱SIAT),通過16年的探索,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堅持科學與產業一體設計、一體推進,跨界整合,融通重構,構建具有醫療器械領域特色“0-1-10-∞”的“蝴蝶模式”,助力深圳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高端醫療器械產業集聚發展高地。
學術引領服務產業
一塊幾平方厘米的芯片,可以像大型實驗室一樣實現對細胞、蛋白、酶、核酸等成分的快速準確檢測、分析、分選與操控。深圳先進院醫工所楊慧團隊利用微米和納米技術,開發出微流控芯片,大力提升我國自我管理健康的水平。
“芯片上的實驗室”不僅是我國重點發展的顛覆性技術之一,也是SIAT助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低成本健康研發的最新成果。
“歷經16年的技術攻關與應用推廣,我們探索了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低成本健康之路。”深圳先進院院長、深理工籌備辦主任樊建平表示,瞄準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和打破高端醫療設備洋品牌壟斷格局的需求導向,在低成本健康和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實踐了“巴斯德象限”,建立了“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形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高效強大共性技術供給體系。
醫工所是中國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單元之一,實現醫學成像、醫學電子信息、生物傳感、納米醫學、生物力學、生化檢驗和生物材料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推動臨床醫學技術現代化進程和醫療器械產業迅速發展。
“我們的理念是一直強調‘學術引領、服務產業’,沒有把基礎研究和產業轉化割裂分開,既要富有激情投身技術創新,又要帶著濃厚感情促進技術轉化、服務企業需求,這顯然離不開SIAT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創新模式的保障和支持。”醫工所所長梁棟表示。
自2007年成立至今,醫工所申請專利3327件,授權專利1301件,PCT申請590件;發表論文3504篇,其中SCI期刊論文2087篇;科研團隊及個人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5項、省部級獎項12項,學會協會獎項20余項;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現金收入超5億元,目前持股企業10家,持股金額近1.3億元。
近3年,醫工所獲批國家省市企業牽頭合作項目17項,企業橫向項目51項,留院合同總額超1億元。
“SIAT現有四五千人,大部分科研力量團隊都布局在生命健康領域。可以說,深圳醫療器械行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以及未來十年的發展,SIAT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舉足輕重的地位。”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主任劉新說。
核心技術攻關填補國內空白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持續向好,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綜合競爭力。然而,中國醫療器械的高端領域發展短板仍然突出。
“近年來,國產醫療器械在我國市場的占比持續增加,且已經大量出口,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醫療器械領域。高端醫療器械方面,高達80%仍靠進口,進口CT設備、磁共振成像儀、手術機器人、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占據了我國三級醫院的主要市場。”深圳先進院王磊研究員表示,一些醫療器械雖然實現了國產化,但其核心零部件、原材料仍然依賴進口。
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快速發展,解決“卡脖子”難題,已迫在眉睫。
2021年11月,深圳先進院與上海聯影合作完成的“高場磁共振醫學影像設備自主研制與產業化”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該項目成功研制了我國首型3T人體磁共振成像設備并實現產業化,打破了該領域的國際壟斷,使中國成為繼美國、德國之后極少數獨立掌握磁共振全部核心技術和整機制造的國家。
樊建平介紹道,該高場磁共振成像項目迄今歷時15年,是產學研醫跨領域、多學科合作的成功典范,也是我國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領域實現自主創新與突破的一項里程碑式成果,改變了磁共振國際產業和技術格局。
樊建平認為,深圳先進院與聯影親密合作,走出了一條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的創新之路,從學術和產業兩個不同維度,共同推動了影像醫學領域的一系列研究,這種產研緊密結合的模式已成為高端醫療器械創新模式的標桿,極大地促進了技術成果快速向產業化轉化。
近十年來,從國產3T磁共振成像設備到5T磁共振成像設備的啟用,再到7T磁共振、PET-MR等新技術研發,為我國下一階段在該領域全面攻克“卡脖子”技術、掌握重大醫學領域國際話語權積蓄巨大能量。
“蝴蝶模式”打造醫療器械產業高地
2020年4月,國創中心獲工信部批復組建落子深圳,承擔實現高端醫療器械自主可控、服務保障億萬民眾健康的戰略任務。
劉新表示,成立兩年多來,國創中心以“創新引領、高效生態、服務產業”為思路,在“創新與運營”雙輪驅動發展策略下,扎實推進產業鏈整合擴容,縱向積極做深研發鏈、產業鏈,橫向貫穿臨床鏈、應用鏈、資本鏈,初步形成了一個要素匯聚、垂直融通、精準適配醫療器械產業發展的創新生態體系,逐步發揮國家級創新平臺的產業樞紐與帶動作用。
目前,國創中心已組建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創新團隊近200人,同時SIAT支持協同團隊300人;完成2萬平方米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實現價值2億元科研設備開放共享;在協同攻關方面,與龍頭企業等產業鏈上下游優勢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從基礎材料、核心部件與重大裝備三個層面開展重大技術攻關。
“國創中心的建設,是SIAT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的一次嘗試。多年來,SIAT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的時代要求,率先探索實現了‘0-1-10-∞’的‘蝴蝶模式’。”樊建平說。
樊建平表示,醫療器械領域的“蝴蝶模式”,就是通過SIAT與國創中心匯聚各方要素,加速創新成果轉化,打造全鏈條垂直融通的創新生態體系,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以研究單元和大學為研發基礎的“蝶頭”、設備與開放平臺支撐企業發展的“蝶腹”、國創中心和產業園等發揮創新創業作用的“蝶尾”,以及“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為左右的“蝶翅”,跨界整合,融通重構,構建“五引”能力(人才引企、科研成果引企、儀器設備引企、資金引企、政策引企),實現科學與產業一體化設計、一體化推進。
樊建平表示,SIAT作為科技國家隊,經過16年發展,已形成一支超過5000人的科研隊伍,累計產業合作金額超30億元;申請專利1.2萬件,其中PCT專利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高校第一;孵化包括聯影在內的1300多家企業,其中參股超300家;與南山、光明、龍華、福田、寶安及龍崗等各區合作,建設集科研與產業一體化的研究機構,促進深圳“20+8”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未來,依托深圳先進院這一高起點,深圳理工大學的籌建將進一步推動SIAT從全球引才和培養高端醫療設備人才,引領我國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集群的壯大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