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上海在推進未來產業空間布局上有哪些考量?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現場發布會詳解!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1-24 點擊:

  市政府新聞辦11月23日上午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介紹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有關情況。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市教委副主任孫真榮、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宏韜、市科委二級巡視員陳宏凱、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以未來產業載體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同、市區聯動、政企合作,為各類創新型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政策支持和產業生態
 
  Q
 
  第一財經:《行動方案》中提出實施未來布局“領跑計劃”,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加速園和試驗場,請問下一步在推進未來產業空間布局上有什么樣的考慮和打算?
 
  A
 
  吳金城: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加速園以及試驗場,是根據未來產業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布局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載體空間。其中,先導區主要承擔創新策源、產業引領和制度示范功能;加速園主要承擔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加速功能;試驗場主要承擔未來技術和產品應用場景示范功能。
 
  關于未來產業先導區,我們將根據區域創新資源分布,在全市打造15個左右的未來產業先導區。這些先導區將在若干個細分產業領域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產業發展路徑模式上、體制機制上、制度政策上探索創新,成為未來技術策源地、基礎研究發源地。目前我們正在推動第一批3個先導區建設,分別是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和紫竹高新區。其中張江科學城擁有大量研究未來科技的科研機構和科學設施,將聚焦未來健康打造中國藥谷,已經在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力。同時,張江科學城是綜合性的,也會在未來智能方面打造全國智能發展高地。臨港新片區將依托氫能谷打造未來能源的策源地,依托生命藍灣等打造未來健康的重要引領區,依托信息飛魚等打造未來智能的示范區。紫竹高新區將促進大學校區與產業園區“雙輪驅動”,加強未來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成果轉化,打造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領域的技術策源地和產業引領區。
 
  關于未來產業加速園,我們將依托全市特色產業園區和重點大學科技園,瞄準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加快推動一批未來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目前上海已經發布三批53個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是上海未來產業的核心承載區;我們還將謀劃更多以未來產業為主題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同時,上海擁有復旦、交大、同濟、東華等14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有效推動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成為學術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未來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加速器。
 
  關于未來產業試驗場,我們重點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領域,推出一批融合性、綜合性應用場景。如以“產業未來化”為試點,支持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承載新技術、新場景、新變革的“未來工廠”,通過融合擴展現實(XR)、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在目前標桿性智能工廠的基礎上再升級、再迭代。以“生活未來化”為試點,在全市范圍內選取一批重點社區、三甲醫院和智慧商圈進行先行先試,打造一批改變未來生活范式的“未來社區”、“未來醫院”和“未來商業”。
 
  下階段,我們將以未來產業載體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同、市區聯動、政企合作,我們熱忱歡迎擁有創新技術、應用模式、解決方案等領域潛在優勢的各類企業、機構、團隊等,在滬投資興業、深耕發展,我們將全力做好相關的服務保障,為各類創新型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政策支持和產業生態。
 
  以重大需求、重大項目、重要平臺為牽引,讓創新人才近悅遠來,創新主體活力迸發,使上海真正成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一方熱土
 
  Q
 
  界面·財聯社:我們看到未來產業布局充分考慮融合了上海特色。能否補充介紹下上海在這些方面的產業基礎和優勢。
 
  A
 
  張宏韜:依托“3+6”新型產業體系,上海已經具備發展未來產業的扎實基礎,在五大領域集聚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批創新人才。
 
  未來健康領域,上海是中國合成生物學的發源地,是全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基因和細胞治療產業集聚地之一,集聚了全國1/3的細胞治療研發企業,在干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類器官和基因治療等領域領跑全國,在合成基因線路與精準治療、智能細胞藥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未來智能領域,上海連續五年成功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打造了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的上海“朋友圈”,2021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3057億元,在智能計算、通用AI、擴展現實(XR)、量子科技、新一代通信等領域都集聚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研究機構,張江人工智能島、西岸智慧谷等區域將成為未來智能創新應用的實踐地。
 
  未來能源領域,上海是能源裝備產業的重要研發、制造基地,不僅在火電清潔高效利用、第三代先進核能裝備、重型燃氣輪機、海上風電、太陽能裝備、智能電網等領域走在行業前列,而且在高溫氣冷堆、鉛基堆等第四代先進反應堆以及聚變堆技術、新型儲能等領域具有先發優勢,集聚了一批創新資源。比如臨港“國際氫能谷”、嘉定“氫能港”等特色產業園區吸引了包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集成、整車、關鍵零部件等產業鏈落地上海。
 
  未來空間領域,集聚了一批鏈主企業和核心設備配套企業,在深海資源開采、極地科考用海洋裝備,新一代空天運載工具與載荷設備,以及基礎材料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集聚了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業和創新型、配套型中小企業。
 
  未來材料領域,材料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上海產學研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不僅在高端的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領域有傳統優勢,在新型領域,上海擁有全國領先的高性能膜材料、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團隊,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優勢明顯。高溫超導、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創新應用也在加快推進。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上海發展未來產業,就是要充分發揮上海的綜合優勢,依托9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4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等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群體,依托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機構,依托本市和海內外高校研發創新和開放式創新,以重大需求、重大項目、重要平臺為牽引,讓創新人才近悅遠來,創新主體活力迸發,使上海真正成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一方熱土。
 
  把“氫能與儲能”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供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能產業集群化發展
 
  Q
 
  東方網:氫能產業是當下關注的熱點,也是未來產業新賽道之一,上海市在推進氫能產業方面有哪些具體考慮與工作部署?
 
  A
 
  裘文進:當前,氫能產業發展正在步入快車道,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1萬億元,2035年產值有望達到5萬億元。國家和上海“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均把“氫能與儲能”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今年我市陸續出臺《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上海氫能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培育5-10家獨角獸企業;到2035年,上海將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目前,氫能應用的主要場景在交通領域,我市燃料電池汽車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當前迫切需要解決“汽車購置價格高、氫氣價格高、加氫站少、應用場景少”等“兩高兩少”問題。
 
  今年以來,結合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我市統籌國家、市、區三級財政資金,全方位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全市已累計推廣應用近2300輛,約占全國總量的21%,車輛類型包括乘用車、輕重型卡車、商用大巴等全領域,應用場景擴展到網約租賃、公交、通勤、物流等。全市已建成各類加氫站14座,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預計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催化劑、碳紙、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國產化,掌握燃料電池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制氫、儲氫、運氫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研發,開展氫冶金、氫能動力等前沿技術研究。
 
  二是強化供氫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推進生物質制氫、深遠海風電制氫,研究建立長江氫能運輸走廊,逐步構建以綠氫為主的供氫體系;加強市內輸氫管道的規劃建設,強化長三角區域的氫源互通互保。
 
  三是推動氫能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空間布局,支持金山、寶山建設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支持臨港、嘉定、青浦打造氫能產業集聚發展高地,全面支撐我市提升綠色低碳未來產業的發展能級。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大中小企業開放式、融合式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報告還提出要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請問未來上海在打造產業集群中如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未來范式?
 
  A
 
  張宏韜:上海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就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蓄能”。產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大中小企業開放式、融合式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一是加強企業創新主體隊伍建設。構建“行業領軍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梯隊。近三年全市科創板上市企業超過70家,全市專精特新企業近5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0家。前一個問題講了,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兩萬家,這樣龐大的并在不斷發展壯大的企業群體是我們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力量。企業創新中,企業的研發機構或者企業的技術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和平臺。現在已經形成了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網絡,全市各類企業技術中心超過三千多家,我們最近做過一個統計,我們發現8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80%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制造業百強企業都擁有企業技術中心。下一步,將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引導企業技術中心和產學研資源結合,向未來產業領域布局發展。
 
  二是發揮鏈主企業牽引作用。上海在重大裝備整機集成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在能源裝備(上海電氣、中國電氣裝備、中國重燃)、高技術船舶(中國船舶的LNG裝備、郵輪)、新能源汽車(既有本土企業,也有近年落戶的行業龍頭)、高端醫療裝備(聯影)、航空航天裝備(商飛、商發)等領域都擁有產業鏈“鏈主”企業,這些領域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能夠有效帶動整個配套產業鏈零部件、材料、軟件、控制器件、傳感器及芯片的發展,為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和舞臺。下一步,將繼續引導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和創新資源,實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推動新技術、新應用在上海落地生根、持續發展。
 
  三是培育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聚焦智能計算、智能機器人、材料數字引擎等方向,鼓勵發展一批產業生態型創新聯合體,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典型用戶單位,聚焦基礎底層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在技術創新、標準互認、產業配套等方面形成協同關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在今年本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上,已經簽約了3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下一步,將做好跟蹤服務,強化需求導向下的應用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盡早將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產業化的創新成果,以研發經濟的壯大加快未來產業的發展。
 
  繼續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加快布局前瞻基礎研究、增強顛覆性技術供給、融合創新體制機制,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Q
 
  上海電視臺: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請問市科委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支撐未來產業發展?
 
  A
 
  陳宏凱: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定位和戰略要求。今年,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轉化醫學設施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硬X射線裝置、光源二期線站等加快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初顯成效,醫療機器人、流程智能等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籌建;各類戰略科技力量的不斷提升、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為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行動方案》的實施,市科委將配合市經信委和市發改委重點做好三個“強化”:
 
  一是強化源頭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繼續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探索者計劃”,引導高校、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設立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面向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科技等方面布局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在未來車腦芯片、精準蛋白質圖譜等方面加快實施新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
 
  二是強化創新供給。聚焦綠色低碳、6G、元宇宙等新賽道開展前沿技術布局。以“公開海選”“揭榜掛帥”等形式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聚焦碳基半導體技術、免疫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技術等方向,遴選了一批顛覆性技術項目,并探索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落地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三是強化創新生態。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所在地區領軍企業協同,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著眼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希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涌現一批高質量的原始創新成果,孵化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正聯合閔行區、寧德時代等,籌備建設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產業科技園,同濟大學將聯合楊浦區、嘉定區、上汽、百度等建設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市科委將支持更多市屬高校聯合所在地區開展相關建設試點。
 
  當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正進入關鍵時期,我們將繼續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加快布局前瞻基礎研究、增強顛覆性技術供給,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通過強化學科建設筑牢創新基礎,通過優化人才培養對接產業急需,通過布局平臺基地強化服務實效,通過加大融通協同提升服務能級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請問市教委在發揮上海高校科技、人才等方面優勢支撐服務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有什么考慮和舉措?
 
  A
 
  孫真榮: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一直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
 
  我市現有64所普通高等學校,15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我市高校集聚了由100余名“兩院”院士、3000余名各類高層次人才組成的高校人才隊伍;我市高校牽頭獲國家科技“三大獎”約占全市總數的65%;2021年源于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經費超過70億元,占高校年度科技總經費近30%,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數超過800個,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總的來看,我市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主動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落實《行動方案》,依托我市高校學科專業、人才資源和科研平臺,從四個方面支撐我市未來產業創新發展。
 
  一是通過強化學科建設筑牢創新基礎。學科是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關鍵依托。我們將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計劃,引育一批兼顧國際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戰略科學家、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高校學科整體實力,筑牢原始創新基礎。
 
  二是通過優化人才培養對接產業急需。高等學校第一要務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將圍繞落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這一要求,對接服務未來產業發展,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統籌制訂和實施我市高校急需人才培養專項計劃,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間、材料等未來產業領域布局相應的學科專業,針對性優化調整人才培養規模結構。今年將先期啟動卓越工程師培育專項工作,加快緊缺急需人才的培養。
 
  三是通過布局平臺基地強化服務實效。創新研究平臺基地是科研創新的關鍵平臺,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上海高校已建有近400個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其中不少平臺基地直接服務于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去年以來,我們還實施了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上海“3+6”重點產業,布局建設了一批前沿科學研究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強化有組織科研,提升科技攻關實效。
 
  四是通過加大融通協同提升服務能級。圍繞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著重于創新鏈條的融通和創新主體的協同。一方面,我們與市經信委共同實施了聯合創新計劃,組織商發、重燃等頭部企業與上海高校優勢力量推進產學研協同攻關,著力開展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風險性較大但潛在獲益較高的前沿技術研究。另一方面,我們與市科委協同推進我市14家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高質量發展,共同支持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現在第一批啟動了兩家:上海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我們還將重點推進“大零號灣”和“環同濟經濟圈”等區域科創載體建設,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
 
  臨港將以《行動方案》落實為契機,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匯聚高端科技資源,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上海“未來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策源地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請問臨港新片區在未來產業發展方面將分別承擔什么功能?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和支持政策?
 
  A
 
  吳曉華:按照國家和上海賦予的戰略任務,臨港把發展前沿產業作為踐行使命重要體現,“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信息飛魚”“AI創新港”“國際氫能谷”等特色產業示園區,已成為臨港前沿產業集群發展的靚麗名片,也是培育發展壯大未來產業的重要載體。
 
  我們將以今天發布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落實為契機,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匯聚高端科技資源,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上海“未來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策源地。如:
 
  在未來健康領域,我們將建設集“高端服務、精準醫藥、尖端器械”為一體的“生命藍灣”,發揮頂科國際聯合實驗室、臨港藥物實驗室以及中科院有機所等平臺優勢,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領域實現突破。
 
  在未來智能領域,我們將打造集算力、算法、終端、場景為一體的“滴水湖AI創新港”,做好元宇宙、軟件信息、服務機器人等“五大新賽道”的布局。
 
  在未來能源領域,我們將建設集研發、制造、檢測、設施、場景、制度創新為一體的“國際氫能谷”,在核能、氫能、儲能等領域提前布局。
 
  在未來空間領域,我們將發揮臨港“空天陸海能”高端裝備優勢,在航空、航天、深海裝備等領域集聚一批“國之重器”,把臨港打造成為上海建設國際動力之都的核心動力之城。
 
  在未來材料領域,我們將聚焦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加快建設國家級戰略新材料創新引領智造高地。
 
  關于臨港發展未來產業的優勢,至少有這三個方面:
 
  一是制度創新的優勢。制度性開放臨港對外開放的靈魂,臨港鼓勵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支持企業在臨港率先開展創新,初步形成了貿易自由、投資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數據便利的“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創新體系。同時,臨港將在自動駕駛和氫能應用等領域加快立法,在集成電路離岸貿易、保稅研發和封測領域開展創新突破。我們堅持“場景與產業聯動”,利用車路協同、公共交通氫能化、數字城市底座、研究型醫院等場景,支持未來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臨港“大膽試、大膽用”。
 
  二是人才政策的優勢。臨港牢牢抓住人才這一關鍵環節,著力增強海內外人才集聚能力,構筑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使臨港成為人才安家立業的最佳選擇地。第一,我們通過引進培育高端產業發展,給各類人才提供非常好的發展平臺,在臨港有事業可為。第二,我們特別強調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跨前布局,為各種人才在臨港的發展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配套環境。第三,我們積極利用好、制定好中央和市級的人才政策,使各類人才享受更好的人才政策。
 
  三是科技創新政策的優勢。臨港圍繞企業研發、創新平臺落地、孵化器建設等方面,出臺多個專項補貼政策,讓臨港成為上海生長高新企業的高地。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形成從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孵化生長的創新全鏈條布局。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上海在推進未來產業空間布局上有哪些考量?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支撐未來產業發展?現場發布會詳解!

2022-11-24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市政府新聞辦11月23日上午舉行市政府新聞發布會,市經濟信息化委主任吳金城介紹了《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有關情況。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市教委副主任孫真榮、市經濟信息化委總工程師張宏韜、市科委二級巡視員陳宏凱、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出席新聞發布會,并共同回答記者提問。來看文字實錄↓
 
  ——熱點問答——
 
  以未來產業載體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同、市區聯動、政企合作,為各類創新型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政策支持和產業生態
 
  Q
 
  第一財經:《行動方案》中提出實施未來布局“領跑計劃”,謀劃未來產業先導區、加速園和試驗場,請問下一步在推進未來產業空間布局上有什么樣的考慮和打算?
 
  A
 
  吳金城: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加速園以及試驗場,是根據未來產業不同領域、不同環節、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布局適合未來產業發展的載體空間。其中,先導區主要承擔創新策源、產業引領和制度示范功能;加速園主要承擔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加速功能;試驗場主要承擔未來技術和產品應用場景示范功能。
 
  關于未來產業先導區,我們將根據區域創新資源分布,在全市打造15個左右的未來產業先導區。這些先導區將在若干個細分產業領域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在產業發展路徑模式上、體制機制上、制度政策上探索創新,成為未來技術策源地、基礎研究發源地。目前我們正在推動第一批3個先導區建設,分別是張江科學城、臨港新片區和紫竹高新區。其中張江科學城擁有大量研究未來科技的科研機構和科學設施,將聚焦未來健康打造中國藥谷,已經在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力。同時,張江科學城是綜合性的,也會在未來智能方面打造全國智能發展高地。臨港新片區將依托氫能谷打造未來能源的策源地,依托生命藍灣等打造未來健康的重要引領區,依托信息飛魚等打造未來智能的示范區。紫竹高新區將促進大學校區與產業園區“雙輪驅動”,加強未來產業領域的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成果轉化,打造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領域的技術策源地和產業引領區。
 
  關于未來產業加速園,我們將依托全市特色產業園區和重點大學科技園,瞄準未來產業細分領域,加快推動一批未來產業技術成果轉化。目前上海已經發布三批53個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融合,是上海未來產業的核心承載區;我們還將謀劃更多以未來產業為主題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同時,上海擁有復旦、交大、同濟、東華等14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有效推動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將成為學術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未來技術產業化的重要加速器。
 
  關于未來產業試驗場,我們重點圍繞生產、生活、生態等多個領域,推出一批融合性、綜合性應用場景。如以“產業未來化”為試點,支持創新型企業打造一批承載新技術、新場景、新變革的“未來工廠”,通過融合擴展現實(XR)、元宇宙等新興技術,在目前標桿性智能工廠的基礎上再升級、再迭代。以“生活未來化”為試點,在全市范圍內選取一批重點社區、三甲醫院和智慧商圈進行先行先試,打造一批改變未來生活范式的“未來社區”、“未來醫院”和“未來商業”。
 
  下階段,我們將以未來產業載體建設為抓手,加強部門協同、市區聯動、政企合作,我們熱忱歡迎擁有創新技術、應用模式、解決方案等領域潛在優勢的各類企業、機構、團隊等,在滬投資興業、深耕發展,我們將全力做好相關的服務保障,為各類創新型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條件、政策支持和產業生態。
 
  以重大需求、重大項目、重要平臺為牽引,讓創新人才近悅遠來,創新主體活力迸發,使上海真正成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一方熱土
 
  Q
 
  界面·財聯社:我們看到未來產業布局充分考慮融合了上海特色。能否補充介紹下上海在這些方面的產業基礎和優勢。
 
  A
 
  張宏韜:依托“3+6”新型產業體系,上海已經具備發展未來產業的扎實基礎,在五大領域集聚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高水平研究機構和大批創新人才。
 
  未來健康領域,上海是中國合成生物學的發源地,是全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基因和細胞治療產業集聚地之一,集聚了全國1/3的細胞治療研發企業,在干細胞和免疫細胞治療、類器官和基因治療等領域領跑全國,在合成基因線路與精準治療、智能細胞藥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未來智能領域,上海連續五年成功舉辦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打造了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的上海“朋友圈”,2021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3057億元,在智能計算、通用AI、擴展現實(XR)、量子科技、新一代通信等領域都集聚了一批創新型企業和研究機構,張江人工智能島、西岸智慧谷等區域將成為未來智能創新應用的實踐地。
 
  未來能源領域,上海是能源裝備產業的重要研發、制造基地,不僅在火電清潔高效利用、第三代先進核能裝備、重型燃氣輪機、海上風電、太陽能裝備、智能電網等領域走在行業前列,而且在高溫氣冷堆、鉛基堆等第四代先進反應堆以及聚變堆技術、新型儲能等領域具有先發優勢,集聚了一批創新資源。比如臨港“國際氫能谷”、嘉定“氫能港”等特色產業園區吸引了包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集成、整車、關鍵零部件等產業鏈落地上海。
 
  未來空間領域,集聚了一批鏈主企業和核心設備配套企業,在深海資源開采、極地科考用海洋裝備,新一代空天運載工具與載荷設備,以及基礎材料和共性技術研究方面集聚了一批大院大所大企業和創新型、配套型中小企業。
 
  未來材料領域,材料是產業發展的基礎,也是上海產學研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不僅在高端的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領域有傳統優勢,在新型領域,上海擁有全國領先的高性能膜材料、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研究與應用團隊,產業鏈上下游集聚優勢明顯。高溫超導、石墨烯等新材料的創新應用也在加快推進。
 
  黨的二十大再次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上海發展未來產業,就是要充分發揮上海的綜合優勢,依托93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841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等為代表的創新型企業群體,依托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機構,依托本市和海內外高校研發創新和開放式創新,以重大需求、重大項目、重要平臺為牽引,讓創新人才近悅遠來,創新主體活力迸發,使上海真正成為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一方熱土。
 
  把“氫能與儲能”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供氫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氫能產業集群化發展
 
  Q
 
  東方網:氫能產業是當下關注的熱點,也是未來產業新賽道之一,上海市在推進氫能產業方面有哪些具體考慮與工作部署?
 
  A
 
  裘文進:當前,氫能產業發展正在步入快車道,據中國氫能聯盟預測,到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產值將達1萬億元,2035年產值有望達到5萬億元。國家和上海“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均把“氫能與儲能”作為未來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今年我市陸續出臺《上海市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2-2035年)》《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提出到2025年,上海氫能產業規模將突破1000億元,建成3-5家國際一流的創新研發平臺,培育5-10家獨角獸企業;到2035年,上海將建成國際一流的氫能科技創新高地、產業發展高地、多元示范應用高地。
 
  目前,氫能應用的主要場景在交通領域,我市燃料電池汽車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當前迫切需要解決“汽車購置價格高、氫氣價格高、加氫站少、應用場景少”等“兩高兩少”問題。
 
  今年以來,結合建設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我市統籌國家、市、區三級財政資金,全方位支持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全市已累計推廣應用近2300輛,約占全國總量的21%,車輛類型包括乘用車、輕重型卡車、商用大巴等全領域,應用場景擴展到網約租賃、公交、通勤、物流等。全市已建成各類加氫站14座,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預計到2025年,建設各類加氫站70座左右。
 
  下一步,我們將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推動催化劑、碳紙、質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國產化,掌握燃料電池全鏈條關鍵核心技術,加強制氫、儲氫、運氫關鍵材料和零部件的研發,開展氫冶金、氫能動力等前沿技術研究。
 
  二是強化供氫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推進生物質制氫、深遠海風電制氫,研究建立長江氫能運輸走廊,逐步構建以綠氫為主的供氫體系;加強市內輸氫管道的規劃建設,強化長三角區域的氫源互通互保。
 
  三是推動氫能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南北兩基地、東西三高地”的空間布局,支持金山、寶山建設氫氣制備和供應保障基地,支持臨港、嘉定、青浦打造氫能產業集聚發展高地,全面支撐我市提升綠色低碳未來產業的發展能級。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大中小企業開放式、融合式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報告還提出要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請問未來上海在打造產業集群中如何形成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未來范式?
 
  A
 
  張宏韜:上海正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就是為現代化產業體系“蓄能”。產業的發展,關鍵是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大中小企業開放式、融合式創新,為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
 
  一是加強企業創新主體隊伍建設。構建“行業領軍企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梯隊。近三年全市科創板上市企業超過70家,全市專精特新企業近50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0家。前一個問題講了,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兩萬家,這樣龐大的并在不斷發展壯大的企業群體是我們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力量。企業創新中,企業的研發機構或者企業的技術中心是非常重要的載體和平臺。現在已經形成了國家級、市級、區級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網絡,全市各類企業技術中心超過三千多家,我們最近做過一個統計,我們發現8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80%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0%制造業百強企業都擁有企業技術中心。下一步,將持續加強隊伍建設,引導企業技術中心和產學研資源結合,向未來產業領域布局發展。
 
  二是發揮鏈主企業牽引作用。上海在重大裝備整機集成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在能源裝備(上海電氣、中國電氣裝備、中國重燃)、高技術船舶(中國船舶的LNG裝備、郵輪)、新能源汽車(既有本土企業,也有近年落戶的行業龍頭)、高端醫療裝備(聯影)、航空航天裝備(商飛、商發)等領域都擁有產業鏈“鏈主”企業,這些領域的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建設能夠有效帶動整個配套產業鏈零部件、材料、軟件、控制器件、傳感器及芯片的發展,為眾多創新型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和舞臺。下一步,將繼續引導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和創新資源,實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推動新技術、新應用在上海落地生根、持續發展。
 
  三是培育組建一批創新聯合體。聚焦智能計算、智能機器人、材料數字引擎等方向,鼓勵發展一批產業生態型創新聯合體,集聚產業鏈上下游重點企業、研發機構和典型用戶單位,聚焦基礎底層技術和行業共性技術,在技術創新、標準互認、產業配套等方面形成協同關系,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在今年本市產業技術創新大會上,已經簽約了3對企業牽頭的創新聯合體。下一步,將做好跟蹤服務,強化需求導向下的應用技術研究和基礎研究,盡早將關鍵技術突破轉化為產業化的創新成果,以研發經濟的壯大加快未來產業的發展。
 
  繼續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加快布局前瞻基礎研究、增強顛覆性技術供給、融合創新體制機制,搶抓未來產業發展先機,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Q
 
  上海電視臺:未來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顛覆性技術的突破,請問市科委如何通過科技創新支撐未來產業發展?
 
  A
 
  陳宏凱: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是中央對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定位和戰略要求。今年,超強超短激光裝置、軟X射線裝置、轉化醫學設施等新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硬X射線裝置、光源二期線站等加快建設;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初顯成效,醫療機器人、流程智能等領域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籌建;各類戰略科技力量的不斷提升、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為未來產業創新體系的構建完善,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圍繞《行動方案》的實施,市科委將配合市經信委和市發改委重點做好三個“強化”:
 
  一是強化源頭創新。在基礎研究方面,繼續深入實施“基礎研究特區計劃”“探索者計劃”,引導高校、企業增加基礎研究投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設立區域創新聯合基金,面向腦科學與類腦智能、量子科技等方面布局一批前瞻性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在未來車腦芯片、精準蛋白質圖譜等方面加快實施新一批市級科技重大專項。
 
  二是強化創新供給。聚焦綠色低碳、6G、元宇宙等新賽道開展前沿技術布局。以“公開海選”“揭榜掛帥”等形式舉辦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聚焦碳基半導體技術、免疫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技術等方向,遴選了一批顛覆性技術項目,并探索技術轉移、成果轉化、落地產業化的有效途徑。
 
  三是強化創新生態。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所在地區領軍企業協同,依托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建設未來產業科技園;著眼未來產業重點方向,探索“學科+產業”的創新模式,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希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涌現一批高質量的原始創新成果,孵化一批高成長性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目前,上海交通大學正聯合閔行區、寧德時代等,籌備建設未來能源與智能機器人產業科技園,同濟大學將聯合楊浦區、嘉定區、上汽、百度等建設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市科委將支持更多市屬高校聯合所在地區開展相關建設試點。
 
  當前,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正進入關鍵時期,我們將繼續突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加快布局前瞻基礎研究、增強顛覆性技術供給,為未來產業發展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通過強化學科建設筑牢創新基礎,通過優化人才培養對接產業急需,通過布局平臺基地強化服務實效,通過加大融通協同提升服務能級
 
  Q
 
  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請問市教委在發揮上海高校科技、人才等方面優勢支撐服務未來產業創新發展方面有什么考慮和舉措?
 
  A
 
  孫真榮: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關鍵結合點,一直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策源地和人才培養主陣地。
 
  我市現有64所普通高等學校,15所高校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我市高校集聚了由100余名“兩院”院士、3000余名各類高層次人才組成的高校人才隊伍;我市高校牽頭獲國家科技“三大獎”約占全市總數的65%;2021年源于企事業單位委托科研經費超過70億元,占高校年度科技總經費近30%,與企業共建研發機構數超過800個,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總的來看,我市高校深化產學研合作主動服務產業發展的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下一步,我們將圍繞落實《行動方案》,依托我市高校學科專業、人才資源和科研平臺,從四個方面支撐我市未來產業創新發展。
 
  一是通過強化學科建設筑牢創新基礎。學科是高校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關鍵依托。我們將圍繞“雙一流”建設目標,持續推進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實施高等教育人才攬蓄行動計劃,引育一批兼顧國際科技前沿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的戰略科學家、高水平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提升高校學科整體實力,筑牢原始創新基礎。
 
  二是通過優化人才培養對接產業急需。高等學校第一要務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我們將圍繞落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這一要求,對接服務未來產業發展,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統籌制訂和實施我市高校急需人才培養專項計劃,聚焦健康、智能、能源、空間、材料等未來產業領域布局相應的學科專業,針對性優化調整人才培養規模結構。今年將先期啟動卓越工程師培育專項工作,加快緊缺急需人才的培養。
 
  三是通過布局平臺基地強化服務實效。創新研究平臺基地是科研創新的關鍵平臺,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目前,上海高校已建有近400個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基地,其中不少平臺基地直接服務于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去年以來,我們還實施了高校創新策源能力提升計劃,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和上海“3+6”重點產業,布局建設了一批前沿科學研究基地和協同創新中心,強化有組織科研,提升科技攻關實效。
 
  四是通過加大融通協同提升服務能級。圍繞未來產業發展方向,著重于創新鏈條的融通和創新主體的協同。一方面,我們與市經信委共同實施了聯合創新計劃,組織商發、重燃等頭部企業與上海高校優勢力量推進產學研協同攻關,著力開展技術成熟度相對較低、風險性較大但潛在獲益較高的前沿技術研究。另一方面,我們與市科委協同推進我市14家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高質量發展,共同支持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現在第一批啟動了兩家:上海交通大學和同濟大學。我們還將重點推進“大零號灣”和“環同濟經濟圈”等區域科創載體建設,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
 
  臨港將以《行動方案》落實為契機,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匯聚高端科技資源,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上海“未來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策源地
 
  Q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請問臨港新片區在未來產業發展方面將分別承擔什么功能?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和支持政策?
 
  A
 
  吳曉華:按照國家和上海賦予的戰略任務,臨港把發展前沿產業作為踐行使命重要體現,“東方芯港”“生命藍灣”“大飛機園”“信息飛魚”“AI創新港”“國際氫能谷”等特色產業示園區,已成為臨港前沿產業集群發展的靚麗名片,也是培育發展壯大未來產業的重要載體。
 
  我們將以今天發布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落實為契機,發揮制度創新優勢,匯聚高端科技資源,加快布局未來產業,形成發展新動能,成為上海“未來產業”的重要承載區和策源地。如:
 
  在未來健康領域,我們將建設集“高端服務、精準醫藥、尖端器械”為一體的“生命藍灣”,發揮頂科國際聯合實驗室、臨港藥物實驗室以及中科院有機所等平臺優勢,在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領域實現突破。
 
  在未來智能領域,我們將打造集算力、算法、終端、場景為一體的“滴水湖AI創新港”,做好元宇宙、軟件信息、服務機器人等“五大新賽道”的布局。
 
  在未來能源領域,我們將建設集研發、制造、檢測、設施、場景、制度創新為一體的“國際氫能谷”,在核能、氫能、儲能等領域提前布局。
 
  在未來空間領域,我們將發揮臨港“空天陸海能”高端裝備優勢,在航空、航天、深海裝備等領域集聚一批“國之重器”,把臨港打造成為上海建設國際動力之都的核心動力之城。
 
  在未來材料領域,我們將聚焦關鍵戰略材料、先進基礎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加快建設國家級戰略新材料創新引領智造高地。
 
  關于臨港發展未來產業的優勢,至少有這三個方面:
 
  一是制度創新的優勢。制度性開放臨港對外開放的靈魂,臨港鼓勵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支持企業在臨港率先開展創新,初步形成了貿易自由、投資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和數據便利的“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創新體系。同時,臨港將在自動駕駛和氫能應用等領域加快立法,在集成電路離岸貿易、保稅研發和封測領域開展創新突破。我們堅持“場景與產業聯動”,利用車路協同、公共交通氫能化、數字城市底座、研究型醫院等場景,支持未來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在臨港“大膽試、大膽用”。
 
  二是人才政策的優勢。臨港牢牢抓住人才這一關鍵環節,著力增強海內外人才集聚能力,構筑具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使臨港成為人才安家立業的最佳選擇地。第一,我們通過引進培育高端產業發展,給各類人才提供非常好的發展平臺,在臨港有事業可為。第二,我們特別強調城市的基礎設施,在基礎教育、公共醫療、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跨前布局,為各種人才在臨港的發展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配套環境。第三,我們積極利用好、制定好中央和市級的人才政策,使各類人才享受更好的人才政策。
 
  三是科技創新政策的優勢。臨港圍繞企業研發、創新平臺落地、孵化器建設等方面,出臺多個專項補貼政策,讓臨港成為上海生長高新企業的高地。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合作與交流平臺,形成從基礎創新、應用創新、產業應用、孵化生長的創新全鏈條布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欧美| 都市激情 在线 亚洲 国产| 俺去啦最新地址|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国产香蕉| 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手机视频|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豆芽| 中国丰满熟妇xxxx性|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99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产边摸边吃奶叫床视频|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欧美老妇与禽交| 久久久久久九九99精品|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不卡无码av| 国模大尺度啪啪| 妓女妓女影院妓女网妓女视频| 爆乳女仆高潮在线观看| 天堂新版在线资源|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新狼窝色av性久久久久久|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一| 男男黄gay片免费网站www| 四虎影院海外永久| 欧美人与动牲交片免费| 色愁愁久久久| 精品香蕉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浓毛少妇毛茸茸|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v免费观看| 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www|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人妻在线日韩免费视频|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福利试看120秒体验区| 男女性爽大片在线观看| 青青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