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路徑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5 點擊:次
2020年下半年,黨中央、國務院提出要創建以內循環為基礎、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這是針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對之前中國實施的“國際大循環”戰略的調整。
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更是對當前世界形勢作出的科學研判,有助于未來進一步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自主性、可持續性,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同時也為制造業轉型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而制造業轉型發展也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性內容。
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和路徑
1.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
推動國內制造業持續轉型升級,需要穩定需求,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加快國產化和國內產業鏈重構的進程,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加快建設和落地,合力維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繼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降低融資成本。
由政府規劃主導和落地一批產業基礎設施改造,要素基礎設施更新和擴張項目,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大要素基礎設施保障和供給。
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突出產業政策的戰略引導作用。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
2.以全國統一大市場重塑產業鏈
3.以核心技術攻關助力經濟循環
隨著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我國制造業需要不斷向價值鏈高附加值環節攀升。只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產品的保障能力,才能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給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持續動能。
第一,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支撐性作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壯大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聚力推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圍繞核心零部件的設計與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基礎材料、工業軟件等,設立專門的國家制造業關鍵技術研發基金,推動開展一批技術攻關的大項目與大工程。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創新能力,可將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基地作為關鍵共性技術的攻關平臺,由國家重點實驗室牽頭科研院所、高校和龍頭企業協同推進項目攻關,同時加強制造業關鍵技術研發人才的戰略儲備。
第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技術產業化進程。鼓勵企業整合創新資源布局具有市場潛力的關鍵技術,通過創新鏈上各主體的深度縱向合作,加速新技術從研發到產業化的進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運用體制和交易體系,優化制造業企業生產經營環境,激發創新創業潛力,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小企業成長。依托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創新制造業領域投融資機制,優化制造業投資結構,給予關鍵技術產業化足夠的金融支持。
第三,抓住數字經濟帶來的“創造性破壞”勢能。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蓬勃興起,給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歷史性機遇。我國制造業應主動擁抱數字化變革,以本土物聯網龍頭企業為核心構建共性技術平臺,協同國家實驗室與上游“隱形冠軍”推進數字經濟領域標準化建設,搶占數字經濟時代的技術標準高地。此外,還應重點培育生產性服務業中關鍵數字技術研究與咨詢服務企業,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4.以優化產業布局穩定制造業比重
在工業化中后期,知識、品牌、組織管理等服務中間投入占比逐漸提升,不僅傳統制造業的投入和產出端服務的比例開始增加,服務于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占比也逐漸壯大。因此,在構建新發展格局時需要因勢利導,協同推進產業結構升級與優化區域產業布局,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
首先,壯大東部地區制造服務業規模。東部地區中心城市以提升制造業發展質量為首要目標,主動嵌入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知識密集度高、制造復雜度高、附加值高的環節,加大設計、研發、營銷等生產性服務投入在制造業中間投入中的比重,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同時,壯大研發設計、倉儲物流、戰略咨詢、金融服務、工業軟件等制造服務業的規模,形成全產業鏈的制造服務業布局。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為載體,為城市群內的制造業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生產性服務,同時積極對接全國其他地區乃至海外的制造業集群,提升制造服務業的輻射能級。
其次,提升中西部與東北地區制造業集聚水平。在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與中部崛起的區域發展戰略導向下,強化中西部與東北地區稟賦條件較好的城市的產業承接能力,以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為主要抓手,推動區域間產業鏈上下游對接合作,引導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中的生產制造、數據存儲、倉儲物流等環節向中西部與東北地區有序轉移。以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與東北城市群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加快制造業向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