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回望報告》發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19 點擊:次
1月18日,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中國民營文化產業商會、騰訊文旅,共同發布《202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概況回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22年受新冠疫情反復影響,疫情防控政策較為嚴格,我國經濟進一步受到嚴重影響,文化和旅游產業首當其沖,遭受到更加嚴峻的沖擊,全年文化產業發展保持增長但增速進一步收窄。隨著12月初國家放開疫情管控,全國多個省市已度過第一波感染高峰,預計春節文旅消費會部分回暖。雖然文娛休閑服務等線下文化產業遭受挫折,但是數字文化新業態發展動力持續增強,對外文化貿易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效明顯。同時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文化+科技”新意頻出,文旅行業進入深度數字化階段。我國文化產業將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繼續發揮更為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
深度解讀“二十大”報告,
六個維度助力我國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2022年黨的二十大成功召開,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二十大報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也為文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報告》深度解讀了“二十大”報告內容,提出要從六個維度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是要守正為本,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二是要創新驅動,強化文化產業發展核心動能;三是要推動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四是要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五是要加快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全面綠色發展;六是要促進文化和旅游貿易,助力貿易強國建設。
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斷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回望2022年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增速收窄但結構穩定,文娛休閑服務下滑較為嚴重
根據對國家統計局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規上文化企業”)數據分析,2021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全國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總體保持增長。2021年全國規上文化企業比2020年增長16%,兩年平均增長8.9%,但受新冠疫情反復的影響,文化和旅游產業繼續受到嚴峻沖擊,2022年前三季度比上年同期僅增長1.4%,增速進一步收窄。尤其是以線下接觸性、聚集性服務為主的文娛休閑服務下滑趨勢較為嚴重,大量企業面臨業績低迷、經營困難、人員流失等窘境。但是,同期的內容創作生產、文化裝備生產保持了較好的增長率。
《報告》指出,在國家持續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以文化傳播渠道、創意設計服務和文化輔助生產等為代表的文化服務業近年來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在疫情之下繼續保持穩定,文化產業不斷從低端制造向高端創造升級轉變,產業結構更為優化。同時,規上文化企業數量繼續增長,數字文化新業態發展動力持續增強,對外文化貿易成效明顯。
此外,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中部地區規上文化企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8.4%,同期增長率遠遠超過其他地區,實現逆勢突圍。
廣拓外源、深挖內潛,積極推進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和國家文化公園的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對外文化貿易工作,文化進出口快速增長,對外文化貿易成效明顯。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數據,2021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報告》第三部分對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進行了專題解讀。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是為文化和旅游貿易企業提供健全、高效、專業的服務的文化和旅游貿易服務平臺,是服務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依托。2011年以來,原文化部先后批準命名了上海、北京、深圳3家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經過十余年探索,三家基地在推動對外開放政策落地、建立產業國際合作渠道、完善綜合配套服務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發布《關于開展新一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申報工作的通知》,對基地的功能定位、申報條件、建設標準等進行了新的闡釋,這是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的適時之舉。《報告》對新一批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申報工作進行全面解讀,指出基地的建設是落實國家發展對外文化貿易要求的重要舉措,要定位于打造區域性專業化的文化和旅游貿易服務平臺,同時要注重創新服務管理模式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是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空間載體,更是延續中華文化精神的重要抓手。《報告》第四部分進行專題研究,深度探討文化數字化戰略背景下國家文化公園的發展向度和建設思考。《報告》對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內涵與演進特征進行闡述,分析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下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動力與發展向度,提出對于國家文化公園數字化建設的現狀、問題和相關思考。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數字化發展成為高質量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關鍵一環,是全景呈現國家文化公園文化資源信息、推動各類資源安全創新轉化的必要手段。在五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大運河、長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出臺早,建設時間相對較長,形成了一系列建設經驗,可為后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參考。
數字科技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技術催生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
《報告》指出2022年文旅融合、跨界融合、數實融合的大門不斷開啟,文旅產業邁入深度數字化階段,成為推動文旅行業復蘇、促進消費擴容提質的重要內容。數字技術加速了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程,給消費需求、消費習慣、服務和管理、產業模式等也帶來了巨大的重塑。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演進,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綜合疊加應用,帶來了新內容創意不斷激發,新文旅業態大量涌現,新消費場景相繼解鎖,不斷釋放出活力和想象空間。《報告》通過分析北京冬奧會、河南衛視《唐宮夜宴》《洛神水賦》、故宮騰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等一系列具體的場景應用和案例,去詮釋數字科技在助力文旅融合,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中的價值。同時數字科技的發展,AI持續助力文化內容生產和公共服務,數智人有望成為行業標配,也助力數字資產的創意創造,推進文化遺產的開放共享新進程。
全球首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創平臺
展望2023,數實融合成大勢所趨,隨著“文化+科技”融合的逐步深化,數字技術將從“深度、廣度、速度、寬度、效度、強度”等方面持續賦能文化產業迭代升級,為新業態、新模式的不斷催生提供新空間。
此《報告》得到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中國文化產業協會副會長范周、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王強、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繁文,騰訊云副總裁、文旅行業負責人方騰飛等行業專家的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