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28 點擊:次
成功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經歷過產業體系現代化的過程,在某個或某些產業領域形成位居世界前列的制造或服務能力,成為支撐高效率社會生產和高水平國民收入的基石。比如,美國的電子信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金融和法律服務業,德國的汽車和先進裝備制造產業,日本和韓國的電子產品、半導體、造船、汽車產業,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現代農業、采礦業,都是支撐這些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反之,一些曾經的強國走向衰落,一些國家掉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經濟陷入長期停滯,重要的教訓也是沒有實現產業體系的不斷升級和現代化,沒有保持社會生產力的持續發展。因此,沒有產業體系的現代化,就沒有經濟的現代化;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成為全世界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220多種工業產品產量世界第一,在一些領域產業技術水平已經進入世界前列。但是同傳統發達國家相比,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我國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還不高,突出表現為產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產業鏈穩定性和抗沖擊能力不足,現代服務業不夠發達。比如,我國企業在核心零部件、核心軟件、關鍵材料、關鍵檢測設備等方面還大量依賴進口,國產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技術還普遍存在質量可靠性和穩定性差、市場范圍受限等問題,面臨“不好用、不能用、不愿用”的局面。產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且較為分散,基礎性技術積累不足,歷史欠賬較多,自主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和應對遏制打壓的需要。我國產業鏈整體上處于國際分工體系的中低端,大而不強、寬而不深,對全球資源的整合和控制能力不足,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上中下游不配套,產業鏈脆弱性明顯。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不足,科技、產業、金融之間的良性循環尚未形成。
當前,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面對嚴峻復雜的發展環境和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迫切要求,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經濟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瞄準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立足我國國情,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夯實產業基礎能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鞏固和提升我國產業體系完整的獨特優勢,鞏固普通消費品、工業原材料、一般機電產品等傳統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同時在半導體、軟件、先進材料和關鍵裝備等關系安全發展的領域加快補齊短板,提升能源、重要礦產等戰略性資源的供應保障能力,努力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要著眼未來發展,把握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機遇和產業升級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領域構建新的增長引擎。要大力發展設計、專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通過與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提升產業體系整體質量和效率,形成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