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鄉村產業的重要意義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3-24 點擊:次
發展鄉村產業,為鄉村振興奠定產業興旺的基礎。立足國內,發展鄉村產業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就業增收、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瞄準國際,發展鄉村產業是順應全球農業一體化趨勢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01
發展鄉村產業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定增長,有效解決了人民吃飽問題,肉奶蛋等生產能力持續提高,實現了人民吃好、吃健康,蔬菜水果豐產為人民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產品選擇。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66949萬噸,比上年增長0.9%,創歷史最高水平。盡管糧食連年豐產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基礎,但我國農業依然面臨勞動生產效率低、生產成本不斷攀升、生產對環境不友好、結構性矛盾突出、先進技術利用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生產率遠低于非農產業,僅僅是第二產業的四分之一,第三產業的四分之一;農業勞動力成本和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快速提高,土地租金上漲趨勢明顯;國內農產品的總量基本得到保障,但結構并不平衡,數量較為充足,但質量上未能滿足居民需要,與居民消費升級的發展階段不相適應。如何用有限的土地、有限的水資源、越來越稀缺的務農勞動力生產出更優質的農產品,是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鄉村產業順應了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一是夯實產業基礎的需要,發展鄉村產業要服務于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目標,要求以“藏糧于技”“藏糧于地”的理念保障糧食供給充足。二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的需要,要求在鄉村產業發展過程中促進農業生產方式轉變,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三是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要求謀劃鄉村產業類型布局,與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外環境變化相協調,與我國全面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居民消費需求相適應。
02
發展鄉村產業是保障農民就業增收的需要
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131元,與2019年相比名義增速為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3.8%。盡管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但是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仍高達2.56:1,收入差距的絕對值是26703元。城鄉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現,只有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加快農民收入增速,才能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升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從農民收入構成看,2019年的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占比分別約為41.1%、36%、2.3%、20.6%。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是農民收入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發展鄉村產業在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在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方面大有可為。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發展鄉村產業所萌生的新產業新業態,如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對農民充分就業、分享效益、就近提高收入大有裨益。尤其是國內外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農民進城務工背景下,農民收入取得的渠道縮窄,收入結構調整的空間有限,收入增長的壓力陡增,發展鄉村產業在“穩就業”和“保增收”方面具有特殊意義,是我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
03
發展鄉村產業是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2019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425萬人,占比接近60%,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一方面促進了國家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致使農村出現了空心化現象;農業比較效益偏低,農村二三產業規模小、層次低,一些地方過度開發農業資源,農村生態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眾多村集體收入不多,難以為村民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務,村民參與村莊管理的熱情不高,村“兩委”凝聚力號召力下降,不少農村面臨可持續發展的難題。解決這些問題,根本途徑是厚植鄉村產業根基,利用經濟發展帶動人員回流、資源保護、服務改善,實現農村可持續發展。應加快發展鄉村產業,推動鄉村產業集群集聚、提檔升級,吸引更多人才和其他要素流向農村,尤其是吸引城市要素向農村流動,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以城鄉產業協同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使農村社會重現生機活力。借助產業發展帶來的經濟實力增強,推動完善農村公共服務,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理順鄉村治理機制,進一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發展難以持續的問題。
04
發展鄉村產業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從世界農業發展趨勢看,國家間農業貿易競爭日趨激烈,國內農業面臨沖擊不斷加劇。農業生產的自然屬性使得農業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國內自然資源稟賦,這也是各國提高農業競爭力必須要面臨的客觀條件。歐美地區自然資源條件優越,人少地多,其大農場為主的農業經營體系具有天然的競爭優勢。不同于歐美,人多地少、以小農經濟為主的東亞地區想要提高農業競爭力,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我國人口數量眾多,農業資源稟賦先天不足,更加凸現了我國農業小規模生產經營的基本特征,農業承擔的生計成本很高,嚴重削弱了基礎競爭力。目前我國每公頃土地需要養活的農業人口約為5人,按照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計算,負擔的農民生計成本約為6萬元,而美國每公頃土地需要養活的農業人口僅為0.014人,負擔的農民生計成本約為5000元。高昂的生計成本最終轉化成農業生產成本,造成土地租金和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資源性農產品國內外價差持續拉大。但是資源稟賦的劣勢決不意味著要放棄對農業競爭力的追求,也不意味著無路可尋。恰恰相反,對于人多地少的國家,面對更為迫切的農業發展需求,提高農業競爭力需要另辟蹊徑。破解這個難題,必須調整農業發展理念,構筑農業核心競爭力,要充分意識到農業競爭力不僅僅是農產品的競爭力,更是整個鄉村產業的競爭力。在農業資源稟賦不足的條件下,提升我國農業核心競爭力,要在鄉村產業發展方面下大功夫,必須突出中國特色,發揮精耕細作的生產優勢,在勞動密集、技術密集乃至資本密集的農業產業拓展方面做大文章。充分發揮互聯網科技帶動、種質資源豐富等科技優勢,瞄準農業農村富含生態、文化資源等市場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附加價值和農村的多元價值,找準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在核心產業、關鍵領域形成強大的全球競爭力。必須突出鄉村產業整合,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和有機銜接的分工安排,分工分業,優化要素組合方式,利用組織資源和體制機制創新,利用聚合的力量來彌補個體能力的不足。發展中國特色鄉村產業,將有力推動我國建設成為世界農業強國,在全球范圍內塑造中國強勢農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