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永久无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Network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江門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4-21 點擊:

  江門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江府〔2023〕11號
 
  JMFG2023008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事業機構,中直、省直駐江門有關單位:
 
  《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業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江門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8日
 
  (聯系人:徐宇晨;聯系電話:3279831)
 
  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工作部署,優化提升“工業振興”“園區再造”工程,扎實推動江門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主戰場,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培育形成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5個產值超1000億元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食品、金屬制品、家電、石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電池6條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力爭不少于3000家;產值超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工業企業分別達到100家、15家、8家。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以鏈促群發展“大產業”
 
  1.推動產業鏈融通發展。深入實施“鏈長制”,持續完善重點產業鏈“五個一”工作體系,實施“一鏈一策”。充分發揮“鏈長+鏈主”協同作用,完善“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推進格局。制作產業鏈重點企業手冊,鼓勵和引導各產業鏈通過組建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等合作模式,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整合,融通供應鏈。支持企業研發全國領先的技術產品、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實施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優先、精準保障重點企業用電用能安全,對新增用能5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制造業項目或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加強窗口指導,提前實施專人跟蹤服務。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產業集群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市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金、市創業創新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力爭每年新增制造業投資不低于6億元,到2025年突破2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及銀行融資投入超過260億元。推動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落實降費讓利措施,加大對制造業企業融資擔保支持力度,確保制造業在保余額有序提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爭每年新增制造業貸款200億元,2023年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1000億元,到2025年突破1400億元。
 
  2.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金屬制品、造紙、小家電、摩托車、食品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對通過省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認定的項目,每個試點產業集群給予最高2000萬元的扶持;對獲得市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項目,每個產業集群給予最高500萬元扶持;對獲得市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的企業,單個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扶持;對獲得市級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項目的企業,單個項目給予最高60萬元扶持。增資“政銀保”項目風險資金池,對通過“政銀保”貸款開展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制造業企業予以貼息支持。2023-2025年,每年重點打造不少于1個省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不少于2個市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不少于30個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推動不少于22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
 
  3.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化工、建材、造紙等重點高碳排放行業開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到2025年,新增3家省水效“領跑者”稱號企業、5家省能效“領跑者”稱號企業。對新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優于全市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水平的項目全力保障項目用能需求。推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和制造,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2023年實現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到2025年新增6家。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對符合條件的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給予最高2000萬元扶持。持續推動清潔生產,對獲得“粵港清潔生產伙伴”(制造業)優越標志企業、“粵港清潔生產伙伴”(制造業)標志企業一次性分別給予8萬元、5萬元獎勵。2023年完成40家清潔生產企業認定,到2025年完成120家。
 
  4.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加快建設江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基地項目積極申報各類財政獎補資金,2025年前推動各縣(市、區)至少建設一個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加快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鼓勵企業建設海外倉,給予最高20萬元扶持;引導外貿企業使用海外倉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給予最高50萬元扶持。辦好“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積極組織和支持企業參加“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加強對接大灣區先進城市創新設計資源,每年定期組織工業設計師走進產業集群活動,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12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二、擴容升級打造“大平臺”
 
  5.高質量推動園區載體建設。加快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到2023年底完成園區51項規劃,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推動新會智造產業園、高新區-三江睦洲、蓬江-鶴山等3個先行啟動區向“萬畝千億”產業平臺發展。鞏固發展蓬江健康食品產業園、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銀洲湖紙業基地、中歐新材料創新基地、珠西新材料集聚區、臺山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開平水暖衛浴產業園、開平健康食品產業園等8個特色產業園,重點發展6個啟動區及硅能源、安全應急、新能源電池、智能家電、新會新能源汽車雙碳、新一代電子信息、盾構機、生物醫藥(開平園區)、臺山廣海灣能源雙碳、電力裝備、生物醫藥(臺山園區)等11個新謀劃特色產業園建設,以專業園區集聚特色產業。
 
  落實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系列政策,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與中山市開展對口產業協作,在開平市共建1個產業合作園區;推動臺山市、鶴山市、恩平市與中山市共建金屬新材料、硅能源、智能家電等3個特色產業園區。強化與珠三角兄弟城市的市場化產業合作,在汽車零部件、高端衛浴、智能家電、智能裝備等領域共建合作園區,加快謀劃與深圳市共建深江經濟合作區。對江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及恩平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內新投產并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給予資金獎勵。
 
  6.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完成臺山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省產業園的擴園,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實施鎮、村級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蓬江康溪工業園二期和子綿工業園、鶴山長江工業園、新會子營山工業集聚區等9個村鎮工業園區的升級改造。推動建設一批“高標準、低租金、規模化、專業化”的符合主導產業特點的標準工業廠房,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新空間投資開發,到2025年建成超500萬平方米標準工業廠房,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產業載體平臺。
 
  7.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按照“九通一平”標準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2023年大型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少于90項,年度配套投資不少于100億元。加強園區5G、充電樁、智慧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園區創新發展。鼓勵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探索多種開發建設模式。
 
  三、引強扶優推進“大項目”
 
  8.加大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力度。實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市政府各分管市領導和各縣(市、區)長力爭各招引一個投資額超10億元項目。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系列產業鏈項目對接會等多種形式的投資促進活動,優化產業招商地圖,完善產業招商圖譜。強化招商服務保障,推動產業基金、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金融工具與項目精準對接,出臺促進招商引資的“工具箱”“政策包”。2023-2025年每年力爭引進制造業項目計劃投資額不少于1600億元,10億元以上項目每年不少于40個,重點產業鏈項目占比不低于80%。
 
  9.推動制造業企業增資擴產。對好項目、好企業不分“新舊內外”,大力支持本地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引導制造業企業擴大技改投資,鼓勵制造業企業申報省級技改政策,2023至2025年,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20%,給予最高5000萬元獎勵;支持未享受省級技改政策的企業參與申報市級技改政策,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建立技術改造企業庫,每年推動全市5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打造一批技術改造標桿項目,聯合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對重點企業開展“一對一”技改服務。
 
  10.優化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結合“鏈長制”優化并落實好市、縣(市、區)領導掛點聯系服務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每位領導至少聯系一個大項目,實施“一項目一專班”全過程跟蹤服務,確保重大項目投資和普惠性投資獎勵資金100%用于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優化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探索試行項目準入評審與并聯審批同步,推動制造業項目“拿地即動工”。鼓勵制造業項目優先選擇我市優質建筑企業開展工程建設,加快項目建成投產。力爭2023年全市完成工業投資超1000億元,2023-2025年每年制造業投資占比不低于80%。
 
  四、提質增效培育“大企業”
 
  11.加大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培育一批總部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對經認定的總部企業,經營貢獻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對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認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含冠軍產品所在企業)一次性獎勵120萬元,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35家總部企業、5家單項冠軍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庫,強化指導和服務,對新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獎勵,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商業銀行信用貸款給予貼息支持,2023年力爭新增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分公司轉為子公司,對符合條件的工業小升規、股改、上市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30萬元、530萬元獎勵,2023年推動不少于600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300家工業企業上規模發展,力爭4家企業上市。
 
  12.支持企業搶訂單拓市場。發布年度重點展覽計劃,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不少于100場展會并給予補助;每年舉辦RCEP(中國·江門)國際商品博覽會暨珠中江進出口商品展覽會,充分利用廣交會和其他境內外展會宣傳推廣“江門制造”產品。鼓勵企業提升海關信用等級,對首次通過海關AEO高級認證的企業給予5萬元補助。支持企業投保進出口信用保險,企業投保短期進出口信用保險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鼓勵企業擴大進口,對進口民生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增長較快的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對開展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境業務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補助。鼓勵澳門金融機構在對我市企業授信時參考第三方信用評級,擴大企業借用外債規模,暢通跨境投融資渠道。
 
  13.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制造業企業產學研聯合創新,深入實施“揭榜掛帥”制技術攻關,組建10家技術創新聯盟,培育200家創新標兵、尖兵,選派1千名科技特派員解決技術難題,培育服務1萬家創新主體。鼓勵引導行業骨干企業牽頭建設一批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創新平臺,對批準組建的國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1000萬元的配套資助,2023年新建20家以上省、市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7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力爭新增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持續做好“邑科貸”風險補償工作,2023年扶持科技企業超120家,授信金額超4億元。支持開展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推廣應用,按單臺(套)裝備產品售價的30%給予獎勵,支持額度不低于1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按規定進行稅前加計扣除或稅前攤銷。
 
  14.強化“江門制造”質量標準品牌建設。實施制造業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企業參評國家、省、市政府質量獎,獲得國獎、國獎提名獎、省獎、省獎提名獎、市獎的每家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資金補助。每年認定5家企業質量提升創新中心,給予每家10萬元補助。實施標準領航工程,2023年培育5個“企業標準領跑者”。支持我市企事業單位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灣區標準不少于30項,單項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依托質量基礎設施線上線下服務站點開展質量提升幫扶,每年服務企業不少于600家。每年支持建設20家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中心,推動形成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深入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按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實際支付利息的50%給予貼息補助,同一企業同一年度最高補助20萬元。推出質量貸專屬金融產品,為質量品牌企業提供融資授信支持。
 
  五、整合資源提升“大環境”
 
  15.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統籌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抓好制造業當家重點工作任務的領導機制。建立制造業當家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在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配備一批熟悉制造業的專業干部,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市領導干部重要培訓課程,進一步提升領導干部謀劃制造業發展的能力。
 
  16.強化制造業土地供給。加強工業用地供給,確保年度供應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1萬畝。加大土地整備力度,每年完成連片100畝以上新征土地45塊,其中500畝以上連片土地不少于10塊。推行“標準地”供應、彈性年限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帶項目”“帶方案”出讓、混合產業供地等多種供地方式,提高項目落地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升級改造,鼓勵工業項目擴容提質,擴大免費提升容積率的工業園區覆蓋面。
 
  17.強化人才支撐保障。籌建產業工程師聯盟,新建一批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完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擴大校企合作規模,打造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造就一批產業人才,2023-2025年,每年引進不少于30名制造業急需緊缺博士,新增產業工程師2000人,新增取得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技能人才2萬人次、高技能人才1萬人次。全面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每年培育企業首席質量官不少于500人。持續推進“園區技校”項目,每年對接服務園區企業不少于100家次,為不少于5萬人次勞動者提供技能服務,技工院校對接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項目,每年培養企業學徒不少于1500人。2023年全市產業園區內新增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3000套(間),符合條件的產業人才未成年子女100%安排入學,解決產業人才的安居和子女教育問題。
 
  18.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深入開展重點企業服務活動,完善工業200強企業服務專班和中小微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平臺,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全覆蓋的長效服務機制。進一步擴充“政銀保”融資項目合作銀行、保險、擔保機構,簡化申請和審批流程,2023年放貸金額不少于100億元,服務企業不少于6000家次。推出“企業服務年”系列措施,應用粵商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平臺,完善重大項目政務服務專班等機制,為企業提供咨詢、開辦、投資、訴求、政策兌現等一站式服務,為產業項目加速落地提供從簽約到投產全鏈條導辦幫辦服務。
 
  以上政策措施自4月29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具體政策措施有明確執行期限或上級政府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


 

主頁 > 新聞中心 > 產業規劃 >

江門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3-04-21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點擊:

  江門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江府〔2023〕11號
 
  JMFG2023008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有關事業機構,中直、省直駐江門有關單位:
 
  《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業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反映。
 
  江門市人民政府
 
  2023年3月28日
 
  (聯系人:徐宇晨;聯系電話:3279831)
 
  關于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
 
  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高質量建設制造強省的工作部署,優化提升“工業振興”“園區再造”工程,扎實推動江門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全省新一輪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力軍主戰場,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20%;培育形成先進材料、現代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5個產值超1000億元的戰略性產業集群,打造食品、金屬制品、家電、石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電池6條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鏈;高新技術企業力爭不少于3000家;產值超10億元、50億元、100億元工業企業分別達到100家、15家、8家。現結合我市實際,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以鏈促群發展“大產業”
 
  1.推動產業鏈融通發展。深入實施“鏈長制”,持續完善重點產業鏈“五個一”工作體系,實施“一鏈一策”。充分發揮“鏈長+鏈主”協同作用,完善“上下聯動、部門協同”的工作推進格局。制作產業鏈重點企業手冊,鼓勵和引導各產業鏈通過組建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等合作模式,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資源整合,融通供應鏈。支持企業研發全國領先的技術產品、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實施差別化資源要素配置,優先、精準保障重點企業用電用能安全,對新增用能5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制造業項目或產業鏈龍頭骨干企業,加強窗口指導,提前實施專人跟蹤服務。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投資戰略性產業集群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揮市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基金、市創業創新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的杠桿作用,力爭每年新增制造業投資不低于6億元,到2025年突破20億元,撬動社會資本及銀行融資投入超過260億元。推動各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進一步落實降費讓利措施,加大對制造業企業融資擔保支持力度,確保制造業在保余額有序提升。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的支持,力爭每年新增制造業貸款200億元,2023年制造業貸款余額突破1000億元,到2025年突破1400億元。
 
  2.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加快金屬制品、造紙、小家電、摩托車、食品等傳統產業數字化改造。對通過省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認定的項目,每個試點產業集群給予最高2000萬元的扶持;對獲得市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試點項目,每個產業集群給予最高500萬元扶持;對獲得市級工業互聯網標桿示范項目的企業,單個項目給予最高100萬元扶持;對獲得市級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項目的企業,單個項目給予最高60萬元扶持。增資“政銀保”項目風險資金池,對通過“政銀保”貸款開展數字化轉型發展的制造業企業予以貼息支持。2023-2025年,每年重點打造不少于1個省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不少于2個市級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示范項目,不少于30個工業互聯網示范項目,推動不少于220家規上工業企業實施數字化轉型。
 
  3.推動制造業綠色化發展。提升制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推動化工、建材、造紙等重點高碳排放行業開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到2025年,新增3家省水效“領跑者”稱號企業、5家省能效“領跑者”稱號企業。對新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優于全市2025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水平的項目全力保障項目用能需求。推動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和制造,鼓勵企業創建綠色工廠,2023年實現新增國家級綠色工廠2家,到2025年新增6家。提升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水平,對符合條件的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給予最高2000萬元扶持。持續推動清潔生產,對獲得“粵港清潔生產伙伴”(制造業)優越標志企業、“粵港清潔生產伙伴”(制造業)標志企業一次性分別給予8萬元、5萬元獎勵。2023年完成40家清潔生產企業認定,到2025年完成120家。
 
  4.推動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加快建設江門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基地項目積極申報各類財政獎補資金,2025年前推動各縣(市、區)至少建設一個產銷冷鏈集配中心。加快推進跨境電商綜試區建設,鼓勵企業建設海外倉,給予最高20萬元扶持;引導外貿企業使用海外倉擴大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給予最高50萬元扶持。辦好“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積極組織和支持企業參加“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加強對接大灣區先進城市創新設計資源,每年定期組織工業設計師走進產業集群活動,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12家省級工業設計中心。
 
  二、擴容升級打造“大平臺”
 
  5.高質量推動園區載體建設。加快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到2023年底完成園區51項規劃,形成完整的規劃體系。推動新會智造產業園、高新區-三江睦洲、蓬江-鶴山等3個先行啟動區向“萬畝千億”產業平臺發展。鞏固發展蓬江健康食品產業園、廣東軌道交通產業園、銀洲湖紙業基地、中歐新材料創新基地、珠西新材料集聚區、臺山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開平水暖衛浴產業園、開平健康食品產業園等8個特色產業園,重點發展6個啟動區及硅能源、安全應急、新能源電池、智能家電、新會新能源汽車雙碳、新一代電子信息、盾構機、生物醫藥(開平園區)、臺山廣海灣能源雙碳、電力裝備、生物醫藥(臺山園區)等11個新謀劃特色產業園建設,以專業園區集聚特色產業。
 
  落實省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系列政策,建設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與中山市開展對口產業協作,在開平市共建1個產業合作園區;推動臺山市、鶴山市、恩平市與中山市共建金屬新材料、硅能源、智能家電等3個特色產業園區。強化與珠三角兄弟城市的市場化產業合作,在汽車零部件、高端衛浴、智能家電、智能裝備等領域共建合作園區,加快謀劃與深圳市共建深江經濟合作區。對江門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及恩平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內新投產并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給予資金獎勵。
 
  6.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完成臺山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省產業園的擴園,提升園區承載能力。實施鎮、村級工業園區提質增效,加快推進蓬江康溪工業園二期和子綿工業園、鶴山長江工業園、新會子營山工業集聚區等9個村鎮工業園區的升級改造。推動建設一批“高標準、低租金、規模化、專業化”的符合主導產業特點的標準工業廠房,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新空間投資開發,到2025年建成超500萬平方米標準工業廠房,為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產業載體平臺。
 
  7.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按照“九通一平”標準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2023年大型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少于90項,年度配套投資不少于100億元。加強園區5G、充電樁、智慧交通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園區創新發展。鼓勵國有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探索多種開發建設模式。
 
  三、引強扶優推進“大項目”
 
  8.加大先進制造業招商引資力度。實施“一把手”招商工程,市政府各分管市領導和各縣(市、區)長力爭各招引一個投資額超10億元項目。舉辦全球招商大會、系列產業鏈項目對接會等多種形式的投資促進活動,優化產業招商地圖,完善產業招商圖譜。強化招商服務保障,推動產業基金、銀行貸款、融資租賃等金融工具與項目精準對接,出臺促進招商引資的“工具箱”“政策包”。2023-2025年每年力爭引進制造業項目計劃投資額不少于1600億元,10億元以上項目每年不少于40個,重點產業鏈項目占比不低于80%。
 
  9.推動制造業企業增資擴產。對好項目、好企業不分“新舊內外”,大力支持本地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引導制造業企業擴大技改投資,鼓勵制造業企業申報省級技改政策,2023至2025年,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20%,給予最高5000萬元獎勵;支持未享受省級技改政策的企業參與申報市級技改政策,單個項目按不超過新設備購置額的10%,給予最高300萬元獎勵。建立技術改造企業庫,每年推動全市500家企業開展技術改造,打造一批技術改造標桿項目,聯合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對重點企業開展“一對一”技改服務。
 
  10.優化項目建設全流程服務。結合“鏈長制”優化并落實好市、縣(市、區)領導掛點聯系服務重點項目工作機制,每位領導至少聯系一個大項目,實施“一項目一專班”全過程跟蹤服務,確保重大項目投資和普惠性投資獎勵資金100%用于支持制造業企業發展。優化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探索試行項目準入評審與并聯審批同步,推動制造業項目“拿地即動工”。鼓勵制造業項目優先選擇我市優質建筑企業開展工程建設,加快項目建成投產。力爭2023年全市完成工業投資超1000億元,2023-2025年每年制造業投資占比不低于80%。
 
  四、提質增效培育“大企業”
 
  11.加大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培育一批總部企業、單項冠軍企業,對經認定的總部企業,經營貢獻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對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認定的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含冠軍產品所在企業)一次性獎勵120萬元,到2025年培育不少于35家總部企業、5家單項冠軍企業。建立專精特新企業庫,強化指導和服務,對新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認定的企業給予100萬元獎勵,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的商業銀行信用貸款給予貼息支持,2023年力爭新增1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鼓勵企業分公司轉為子公司,對符合條件的工業小升規、股改、上市企業分別給予最高20萬元、30萬元、530萬元獎勵,2023年推動不少于600戶個體工商戶轉型升級為企業,300家工業企業上規模發展,力爭4家企業上市。
 
  12.支持企業搶訂單拓市場。發布年度重點展覽計劃,每年組織企業參加境內外不少于100場展會并給予補助;每年舉辦RCEP(中國·江門)國際商品博覽會暨珠中江進出口商品展覽會,充分利用廣交會和其他境內外展會宣傳推廣“江門制造”產品。鼓勵企業提升海關信用等級,對首次通過海關AEO高級認證的企業給予5萬元補助。支持企業投保進出口信用保險,企業投保短期進出口信用保險給予最高100萬元補助。鼓勵企業擴大進口,對進口民生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增長較快的企業給予最高50萬元補助。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對開展保稅物流中心進出境業務的企業給予最高200萬元補助。鼓勵澳門金融機構在對我市企業授信時參考第三方信用評級,擴大企業借用外債規模,暢通跨境投融資渠道。
 
  13.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支持制造業企業產學研聯合創新,深入實施“揭榜掛帥”制技術攻關,組建10家技術創新聯盟,培育200家創新標兵、尖兵,選派1千名科技特派員解決技術難題,培育服務1萬家創新主體。鼓勵引導行業骨干企業牽頭建設一批制造業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創新平臺,對批準組建的國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分別給予最高3000萬元、1000萬元的配套資助,2023年新建20家以上省、市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到2025年建成不少于7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力爭新增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持續做好“邑科貸”風險補償工作,2023年扶持科技企業超120家,授信金額超4億元。支持開展重大技術裝備首臺(套)推廣應用,按單臺(套)裝備產品售價的30%給予獎勵,支持額度不低于100萬元。對符合條件的制造業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按規定進行稅前加計扣除或稅前攤銷。
 
  14.強化“江門制造”質量標準品牌建設。實施制造業質量提升行動,支持企業參評國家、省、市政府質量獎,獲得國獎、國獎提名獎、省獎、省獎提名獎、市獎的每家分別給予200萬元、100萬元、100萬元、50萬元、50萬元資金補助。每年認定5家企業質量提升創新中心,給予每家10萬元補助。實施標準領航工程,2023年培育5個“企業標準領跑者”。支持我市企事業單位參與制修訂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灣區標準不少于30項,單項給予最高30萬元獎勵。依托質量基礎設施線上線下服務站點開展質量提升幫扶,每年服務企業不少于600家。每年支持建設20家高價值專利培育布局中心,推動形成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深入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按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實際支付利息的50%給予貼息補助,同一企業同一年度最高補助20萬元。推出質量貸專屬金融產品,為質量品牌企業提供融資授信支持。
 
  五、整合資源提升“大環境”
 
  15.實施制造業當家“一把手”工程。建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統籌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抓好制造業當家重點工作任務的領導機制。建立制造業當家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將考核結果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在各縣(市、區)黨政領導班子配備一批熟悉制造業的專業干部,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納入全市領導干部重要培訓課程,進一步提升領導干部謀劃制造業發展的能力。
 
  16.強化制造業土地供給。加強工業用地供給,確保年度供應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1萬畝。加大土地整備力度,每年完成連片100畝以上新征土地45塊,其中500畝以上連片土地不少于10塊。推行“標準地”供應、彈性年限出讓、先租后讓、租讓結合、“帶項目”“帶方案”出讓、混合產業供地等多種供地方式,提高項目落地效率,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推動低效工業用地升級改造,鼓勵工業項目擴容提質,擴大免費提升容積率的工業園區覆蓋面。
 
  17.強化人才支撐保障。籌建產業工程師聯盟,新建一批博士博士后科研平臺,完善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擴大校企合作規模,打造一批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養造就一批產業人才,2023-2025年,每年引進不少于30名制造業急需緊缺博士,新增產業工程師2000人,新增取得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技能人才2萬人次、高技能人才1萬人次。全面推行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每年培育企業首席質量官不少于500人。持續推進“園區技校”項目,每年對接服務園區企業不少于100家次,為不少于5萬人次勞動者提供技能服務,技工院校對接企業開展新型學徒制項目,每年培養企業學徒不少于1500人。2023年全市產業園區內新增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不少于3000套(間),符合條件的產業人才未成年子女100%安排入學,解決產業人才的安居和子女教育問題。
 
  18.持續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深入開展重點企業服務活動,完善工業200強企業服務專班和中小微企業訴求快速響應平臺,形成大中小微企業全覆蓋的長效服務機制。進一步擴充“政銀保”融資項目合作銀行、保險、擔保機構,簡化申請和審批流程,2023年放貸金額不少于100億元,服務企業不少于6000家次。推出“企業服務年”系列措施,應用粵商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等平臺,完善重大項目政務服務專班等機制,為企業提供咨詢、開辦、投資、訴求、政策兌現等一站式服務,為產業項目加速落地提供從簽約到投產全鏈條導辦幫辦服務。
 
  以上政策措施自4月29日起實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具體政策措施有明確執行期限或上級政府有明確規定的,從其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综合网网欲色|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电影| 亚洲熟妇无码八av在线播放|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国产卡一卡二卡三乱码手机| 日韩毛片无码永久免费看| 老师黑色丝袜被躁翻了av|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樱花影院电视剧免费|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污污内射久久一区二区欧美日韩| 国产极品白嫩精品| 污网站免费| 国精品99久9在线 | 免费| 扒开腿狂躁女人爽出白浆|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欧美一性一乱一交一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99| 亚洲爆乳成av人在线视菜奈实| 国产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性激烈的欧美三级视频|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 特黄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麻豆国产av超爽剧情系列|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欧美就去吻| 国产成人无码a区精油按摩|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久久亚洲精品11p|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亚洲av无码久久寂寞少妇|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