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工業產值近204億 產業鏈條基本形成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5-08 點擊:次
5月6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新聞辦舉行全省一季度經濟發展情況新聞發布會。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敖鴻介紹,一季度,貴州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5%、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4.9%,持續為全省工業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貴州聚焦風口產業,出臺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規劃,進一步優化“一核兩區”[“一核兩區”:貴陽貴安和“開陽-息烽”“甕安-福泉”核心承載區和銅仁、“黔西南-六盤水”兩大重點承載區。]布局,全力抓好要素保障,積極推動中偉新材料、振華新材料、裕能新材料、貴陽弗迪等重點企業穩步生產、釋放產能,同時奮力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加快打造數據中心、智能終端、數據應用三個主導產業集群,推動電子信息制造業持續保持向上向好發展態勢。
此外,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原材料工業處副處長毛旭峰介紹了當前貴州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發展情況及下一步工作重點。
國發〔2022〕2號文件賦予貴州建設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的重大使命。毛旭峰表示,近年來,全省上下搶抓“風口”機遇,推動貴州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呈現“規模躍升、集約集聚、龍頭引領、動能增強、體系完善”的良好發展態勢。2023年以來,貴州省有效克服市場需求趨緩、價格回調等下行壓力,推動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延續高速增長勢頭,2023年預計能夠實現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的目標任務。
一是產業規模持續壯大。今年一季度,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3.77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8.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5%,繼續領跑其他領域。
二是產業體系日益完善。“一核兩區”規劃布局得到有效落實,貴陽貴安和“開陽—息烽”“甕安—福泉”核心承載區和銅仁、“黔西南—六盤水”兩大重點承載區產業聚集效應明顯。2022年“一核兩區”布局范圍內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全省的95%以上;落地項目數達到全省的74%;計劃總投資達到全省的91%。
三是產業鏈條基本形成。省內已構建集“磷酸—磷酸鐵—磷酸鐵鋰材料—動力或儲能電池—梯次綜合利用”和“電池級錳鹽—三元前驅體—三元正極材料—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梯次綜合利用”為代表的新能源電池正極材料全產業鏈條;“煤焦油—針狀焦—負極材料”產業路徑正在加快突破。
四是發展動能持續增強。今年一季度,省級重點調度的65個在建項目完成投資55億元,占年度計劃總投資27.5%;預計今年內可建成投產項目22個,完成投資200億元以上。
毛旭峰稱,下階段,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培育后發優勢,加快形成競爭優勢,努力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搶先機”,在全球產業鏈擴張中“搶風口”,迅速提升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能規模和創新能力,確保2023年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加快將貴州省建成具有重要影響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
電池網注意到,日前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貴州省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規劃(2022-2030年)》(簡稱:《規劃》),從發展目標來看,《規劃》提出,到2025年,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鏈條日趨完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產值力爭達到3500億元,全產業鏈產值力爭突破5000億元,成為全省經濟又一重要增長極。
到2025年,形成年生產能力動力電池110GWh,正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300萬噸,負極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40萬噸,隔膜10億平方米,電解液及其上游原材料35萬噸,電池回收規模40萬噸。
到2025年,形成集鋰原料-基礎鋰鹽-電池四大材料及輔材-電池結構件/設備-電芯-電池模組-電池回收及電池檢測平臺為一體的產業體系,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全產業鏈產品種類比重達到50%。同時,充分利用各研發平臺實現成果轉化,新型先進技術及高端產品比重達到20%。
到2025年,建成數字化轉型或智能制造示范企業1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企業10家,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企業20家,上市企業5家。
到2025年,力爭申建成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產業相關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1-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0個,國家級第三方平臺1個。
到2030年,貴州省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取得進一步發展,全產業鏈產值規模力爭達到萬億級,成為全省支柱性產業之一;全產業鏈高度協同發展,先進技術及高端產品比重達到40%以上;全省范圍內企業數字化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顯著提升,全面建成國際化的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