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發布《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6-19 點擊:次
產業是城市經濟運行的根基和命脈,也是推動城市蓬勃向上的核心動力。產業版圖上破與立、攻與守,關鍵處的騰挪轉換,彰顯的是一個城市的銳氣和定力。
6月15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產業強市建設推進會,發布《南京市推進產業強市行動計劃(2023—2025年)》。會議鮮明提出,要積極應對當前形勢,強化新時期、新階段全市產業的頂層謀劃,推進產業強市戰略,不斷壯大“4+2+6+6”產業集群。
看似簡單的“加法題”,實則大有乾坤。四大支柱產業重回政府行動計劃,轉型再出發。“2+6+6”創新型產業集群“綱舉目張”,一方面要聚力沖刺打開突破口,另一方面則是全力追逐風口捕獲“增長極”……
錨定高端化,筑牢“壓艙石”
“2022年鋼產量行業第21位、利潤第11位,實現營業收入1884億元。”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在會上獲頒“2022年度南京市工業總產值十強企業”獎牌,南鋼黨委書記、董事長黃一新介紹,南鋼在做強主業的同時,聚焦新產業布局,先后投入160億元搭建了新材料、新智造、新能環、新互聯等五大高端產業板塊,在全球控股35家高科技企業,擁有上市企業3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8家。
這次會議把最多的席位留給了企業家。大會為2022年度全市地方稅收綜合貢獻十強企業、工業總產值十強企業、服務業營收十強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性企業,以及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代表授牌或頒發證書。更多以往不“顯山露水”的制造業企業和南鋼一樣,站到了舞臺中央。
盡管從經濟發展長期規律來看,大城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制造業占比會逐步下降。但這一過程不宜過快、過早下降,這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大城市的共識。
日前,上海市發布了“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將繼續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確保“十四五”末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GDP)比重高于25%。廣東省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作為創新城市翹楚的深圳,制造業占GDP比重依然超過30%。浙江省則提出,到2025年,全省制造業比重預期由2020年的32.7%提高至33.3%左右。
對于制造業中的傳統產業,眾多城市經歷了更長時間的再認識過程。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南京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石化、鋼鐵四大支柱產業,在全市工業總產值和制造業納稅中都發揮著中流砥柱作用。
2022年南京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5萬億元,2022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29.3%。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這一比重顯然還有提升空間。
這次《行動計劃》明確,到2025年,南京要打造長三角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國家級服務經濟中心,屆時GDP總量將超過2萬億元,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穩定在30%以上。
“傳統優勢產業是產業強市建設的基石,要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南京市委此次鮮明提出,要避免“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的誤區,用新技術、新模式推動傳統制造煥發新的生命力。
《行動計劃》指出,鞏固四大支柱產業傳統優勢和整體帶動性。增強電子信息產業核心競爭力,延長電子信息產業鏈條,增強多領域產業競爭新優勢;推進汽車產業結構化調整,通過深化汽車龍頭企業合作,優化產品結構,壯大汽車產業規模;加快石化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強化與龍頭型石化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快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和產業向下游高端產品鏈延伸;推動鋼鐵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推進鋼鐵企業加快轉型和空間優化……
作為第一個企業代表發言,黃一新的發言刷新了與會者的“刻板印象”——揚起“創新驅動、數智化轉型、新產業裂變”三條高成長發展曲線,南鋼正聚力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企業。目前擁有柏中環境、中荷環保、金瀚環保等核心企業,涵蓋水廢、固廢、氣廢處理及能源領域,項目遍布全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正成為行業領先的環境解決方案綜合服務商。
從簡單的“減法”,到如今的“加法”,其背后是城市對支柱產業價值的全新審視,力圖捕獲的是產業向高端攀升的“乘數效應”。
這一判斷有規律和先例可循。從國際產業發展趨勢看,由傳統產業轉型而來的杜邦、巴斯夫、英國石油等跨國公司,正為新一代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提供重要材料,成為高端制造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支撐。
聚力破局點,沖刺“世界級”
“過去多年,我國很多工業基礎設施、大量采用國外操作系統。這叫‘把大樹種在別人的土地上’,一旦被‘卡脖子’就會連根拔起。”南京翼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李拓在會上介紹,作為一家做工業實時操作系統的企業,公司2006年從雨花臺區中國(南京)軟件谷起步,操作系統敲下第一行原始代碼,不借助任何國外的操作系統內核技術,開發了面向工業領域的大型實時操作系統“SylixOS”,成為國內第一款內核完全自主、整體自主化率最高的國產實時操作系統。目前近1000家用戶中,有南瑞、埃斯頓、十四所等本地伙伴,也有國家電網、中國鐵路、中國星網以及各大運營商。
放眼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聚集涉軟從業人員約85萬人,重點涉軟企業有4000家左右,其中營收達百億元企業就有9家。相比之下,2022年,南京翼輝公司簽約金額7000萬元,同比增長70%,論體量仍是“小而美”的公司,卻被這次大會格外青睞。市領導現場為它打廣告——“希望更多企業和翼輝交流合作”。
“杭州做的是數字產業化,我們南京更應該做強產業數字化,發展我們自己的工業數字基座。翼輝的操作系統就是工業的數字基座。”李拓說,在國內,工業操作系統不到1000億元的產業規模,但是作為基座向工業裝備以及智能制造場景衍生,可以擴大到數十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布局長遠,一個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爆發力是關鍵。《關于南京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一針見血地指出,除軟件和信息服務、智能電網、軌道交通等產業外,南京大部分重點產業還缺乏具備產業格局控制力和產業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
與之相印證的是,去年底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名單,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集群入圍。2022年,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規模約8000億元,同比增長8.9%,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新型電力(智能電網)裝備集群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680億元,省內第一,國內領先。
靶向聚焦,拉長長板。南京市提出,謀劃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增強兩大優勢產業集群全球競爭力。具體而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集群要鞏固既有優勢,加快發展高端工業軟件,全鏈布局信創產業,打造萬億級世界級產業集群。新型電力(智能電網)產業集群則要保持智能輸變電、調度自動化、智能變電站系統等環節整體實力全國領先,加強關鍵新興技術研發突破,打造國內領先的5000億級世界級產業集群。
培植新勢力,捕捉“增長極”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導未來發展的重要力量,未來產業正以顛覆性技術重塑新經濟形態。面對新賽道、新風口,城市如何抉擇?
南京市提出,要避免“發展新興產業一哄而上”的誤區,堅定不移突破有基礎有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提出要拼搶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等6大新興產業集群國內制高點,搶占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等6個引領突破的未來產業新賽道。
搶先布局的背后,是南京對于產業發展的清醒認知和發展焦慮——總體上,南京市產業體系整體還沒有邁入中高端,產業綜合實力和企業競爭力還亟待提高。拼總體體量,與頭部城市仍有差距,但南京發展制造業葆有獨特的稟賦優勢,一批創新型企業正在加快成長。日前,胡潤研究院《2023全球獨角獸榜》,南京8家新銳企業上榜,總數位列國內城市第八。這些產業“后浪”如果能夠形成爆發式增長,將對制造業形成強有力的帶動。
南京提出,下一步要在集群細分領域和新賽道培育方面持續發力,力爭再新增3—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涌現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生態主導力的“鏈主”企業。
先聲藥業是一家在南京“土生土長”的生物醫藥企業,創新賦能讓其贏得了高速增長的動能。“2022年收入63.19億元,較2021年增長約26.4%。創新藥業務收入41.28億元,占收入比65.3%。研發費用17.28億元,研發投入占比27.3%。”先聲藥業副總裁史瑞文介紹,公司獲批“神經與腫瘤藥物研發全國重點實驗室”,建立了以南京為主體的四大研發創新中心和6個國際標準的制藥基地,現已擁有6款全球創新藥。
放眼全省,南京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整體體量并不領先,但創新藥的研發表現搶眼。2022年,南京生物醫藥產業營收規模1821.2億元,增幅12%,新獲批上市藥品54個品規,占全省26%。
捕捉產業鏈微笑曲線的兩端,南京部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主攻方向時提出,壯大化學創新藥、中藥創新藥、影像設備、醫療高值耗材等細分領域規模,打響南京生物醫藥創新重鎮的品牌。
競速新賽道,更多新興勢力正在茁壯成長。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賽道,南京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混合增強智能等底層技術上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算力算法等領域的優勢將會帶動大模型、元宇宙等未來產業領域的發展。
硅基智能是一家南京“本土”人工智能企業,創業團隊高層幾乎都畢業于南京高校。從不足10人的團隊發展為今天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只用了5年時間。公司創始人司馬華鵬介紹,2021年公司研發了AIGC數字人直播,現在每天用數字人開播的直播間已經達到了3萬個。日前該公司發布了炎帝多模態大模型,研發的數字人服務拓展到短視頻、數字陪伴等多個領域,第一季度訂單超過了去年全年。
重塑產與城,打開“新格局”
新一輪的產業版圖煥新,正悄然推動城市空間的重塑。南京市委提出,要注重經濟的整體性、協同性,以集群強鏈的整體發展態勢,實現城市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在全市的產業大棋盤中,主城產業要實現能級躍升,發揮江南主城地區科教、文化、載體等稟賦優勢,打造宜居宜產宜商現代化、多元化、國際化主城區。江北產業則錨定倍增計劃,充分利用江北新區“三區一平臺”、浦口區“兩區融合”、六合區產業基礎等機遇和優勢。
東部“三區”推進融合,發揮仙林大學城創新圈、棲霞區孵化圈、南京經開區產業圈“三圈疊加”優勢。南部三區一體化發展,優化南部生產力布局、配套和基礎設施,推動江寧、溧水、高淳等南部一體化發展。西部板塊崛起,加快梅鋼片區與雨花臺區聯動發展步伐,加快打造數字城市樣板區、沿江轉型發展示范區。
從“鐵水奔流”到“數字跳躍”,在雨花臺區,轉型升級的梅鋼廠區,做強做精主業的同時,正在催生“新產業”。“在梅鋼,廢棄物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比如,企業每小時可提供5萬多立方米氫氣,我們正和南京市磋商,能否打造一條氫產業鏈,助力‘無廢城市’建設。”梅鋼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張勇介紹,結合雨花臺區“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依托區域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發展優勢,在梅鋼廠區規劃建設智慧產業新城、在梅山礦區規劃建設文創產業新城。謀劃中的“寶之云”梅山基地大數據中心項目擬打造中國寶武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及服務基地,全面服務鋼鐵生態圈、服務江蘇省及東部地區,輻射“長江經濟帶”全流域。
打開更大的空間,擁抱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南京市提出,要構建“圈層、組團”式的產業用地布局,按照半徑10公里、10-20公里、20-40公里、40公里以外劃分4個圈層,分別布局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一二三產融合等主導產業,統籌劃定“產業園區、產業社區”兩級三類工業用地控制線,穩定約300平方公里的工業用地規模。正在起草的《工業用地控制線管理辦法》擬明確,控制線內的工業用地原則上不得占用,確需占用的,也必須通過調整用地規劃的方式,保證工業用地規模不減少。
以產業引領城市發展,推動城市邁向更高能級。南京市提出,要讓支柱產業“壓艙石”作用更加牢固,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引擎”,未來產業“增長極”不斷凸顯,現代服務業“熱力值”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