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倡導的農業新質生產力,其背后的四大農業產業鏈機遇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3-19 點擊:次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舞臺,農業領域又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浪潮?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
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
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及時應用科技創新成果
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布局產業鏈
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圍繞戰略任務科學布局
要圍繞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和農業強國等戰略任務科學布局科技創新、產業創新。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
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農業新質生產力
農業芯片,自主可控筑基石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種業振興行動,完善聯合研發和應用協作機制,加大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推廣生產急需的自主優良品種開展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擴面提速。
種子這個農業“芯片”,內蘊著新質生產力的特征。我國于2021年起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明確“一年開好頭、三年打基礎、五年見成效、十年實現重大突破”總體安排,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創新攻關、企業扶優、基地提升、市場凈化五項行動。
作為種業振興行動的“第一仗”,2021-2023年,我國用3年時間完成了第三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摸清了種質資源家底,共新收集農作物資源13.9萬份、畜禽資源27萬份、水產資源12萬份,而且搶救性保護了一批瀕危珍稀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發展現代種業的骨干力量,是否擁有一批具備集成創新能力、適應市場需求的種業龍頭企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種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水平。目前,我國國家種業振興企業陣型已初步構建,69家農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產優勢企業,形成了種業振興骨干力量。在國家一系列好政策帶動下,種企國際影響力逐漸提高。2022年,我國農作物種子出口額達2.6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10%。“走出去”,開拓全球市場也是必由之路。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常委、寧夏區委會主委王春秀建議,提升種企綜合國際競爭力,需要相關行業部門聚焦國際種業市場發展,加強對我國種業“走出去”的布局研究,進一步深化我國種業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行業規劃,為種企“走出去”提供政策指引。同時,應當鼓勵有條件的制種企業在境外建設種子基地,一方面更好地為境外客戶提供便利服務,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并提升我國種企影響力。
未來,種業發展、種企發展無疑將成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一大亮點。
金戈鐵馬,馳騁阡陌興農桑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完善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開辟急需適用農機鑒定“綠色通道”。
目前,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已超過73%,全國安裝北斗終端農機已達220萬臺,植保無人機總量近20萬架,年作業面積突破21億畝次。
當前,農業生產各領域對農業機械的需求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農機行業供給總量過剩和結構性短缺的矛盾依然突出。例如,適用于丘陵山區的微型小眾機械發展一直在“艱難爬坡”。
數據顯示,我國丘陵山區的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近20個百分點。加快丘陵山區適用的特色作物專用機械供給,補齊微小型農機具創制短板,不僅是丘陵山區農業生產一線的迫切需求,更是答好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答題。
研發和制造是農業裝備產業鏈中的兩個重要環節,而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完成從科技成果到產業轉化的躍升,同時離不開行業頭部企業的示范帶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農機裝備領域涌現出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應明顯、創新程度較高的企業集群,成為推動新技術、新裝備的主力軍。
當然,構建現代化農機裝備體系,不僅是一個長期工程,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構建更適宜的應用場景,以一體化的思維,推動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融合,利用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探索確定適合于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情的發展道路。
強農重器,耕山耘海添動力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進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支持深遠海養殖,開發森林食品,開展高標準農田和設施農業建設等涉農領域貸款貼息獎補試點,優化糧食倉儲設施布局,提升儲備安全水平,出臺首部全國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規劃,啟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行動并取得良好開局。
現代設施農業是農業現代化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攻克的“新高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設施農業大有可為,要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
例如,在畜牧業中,立體化設施養殖越來越多,最典型的就是樓房養豬。高層樓房養豬能夠極大節約土地資源,加之配備全流程高效生產設備和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了生豬養殖的規?;?、智能化水平。
在設施漁業領域,水質監測儀、智能投喂機等設備的應用有效提高了養殖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
可見,現代設施農業能夠極大拓展農業生產的可能性邊界,是“大食物觀”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挖掘的新“藍海”。而如何挖掘這一“藍海”,成為農業產業探索的重點。
超級大腦,數農融合立潮頭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發展智慧農業,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植物工廠”、智慧養雞場、智慧化魚塘……近年來,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產業正在深度融合、加快迭代,覆蓋種植、畜牧、漁業等各行業,貫通生產、加工、流通、經營、管理、服務各領域。專家認為,發展智慧農業,不同地區都有潛力,不同行業都有前景,大、小農戶都有干頭,關鍵是要根據各類場景需求,分類施策、精準發力。
例如在畜牧養殖領域,智慧農業在破解精細化管理和疫病防控這兩大難點上,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
在智慧農業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智能裝備等領域應加強自主研發和推動國產化,這有利于降低成本。
誠然推動智慧農業落地還面臨不少困難,包括,鄉村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覆蓋率還有待提高,沒有足夠的大數據支持,此外,研究成本、建設成本和使用成本也是影響智慧農業普及度的關卡。
對此,除了專項補貼的實施,加強對農民和農業企業的技術培訓和指導之外,在智慧農業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智能裝備等領域加強自主研發和推動國產化,也有利于降低成本。
這些需求和趨勢都將成為未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宏觀背景,也是未來農業投資的新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