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重塑 重慶加速創建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04-17 點擊:次
4月14日,市經濟信息委面向全市企業、科研院所及高校等創新主體,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重點建設領域,開展2025年度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申報,按照“成熟一個,推進一個”原則,全年接受申報。
重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認定自2019年啟動以來,目前全市企業層面建成1個國家級、11個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它們通過“技術創新、路徑創新、協同創新”共同賦能,系統性推進全市產業重塑,形成一批制造業“新場景、新優勢、新動能”。
技術創新
完成實驗室創新成果產業化升級
4月的重慶,春風拂綠,萬物勃發。在西部(重慶)科學城鳳棲湖畔的金鳳實驗室,一批科研人員正埋頭進行實驗研發。
作為重慶首批重點實驗室,金鳳實驗室通過引進一大批科研團隊及研發人員,正在加快建設金鳳干細胞中心,培育標準化病理資源數據庫。“通過技術創新,只要突破一項診療新技術,就能迅速催生一個‘新星’產業。”金鳳實驗室負責人說。
兩江新區明月湖,依山傍水的自然生態和資源富集的創新生態,吸引各類科創型企業相繼入駐,接連在此設立“重點實驗室”“科創中心”開展技術研發,招引一批高端人才“聚智賦能”。
不僅科研機構加大創新力度,企業層面同樣“快馬加鞭”,在技術創新方面不斷取得突破。
生產過程中有多少能耗?產品精度是否合規?要厘清這些生產中產生的數據,重慶宏揚電力器材公司負責人只需坐在辦公室,操作智慧管控平臺就能悉數掌握——通過這套平臺,讓企業產能提高30%,生產成本大幅降低。
提供這套平臺設備的,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在渝建立的重慶工業大數據創新中心。作為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一,目前它已累計帶動上千家制造類渝企“上云”。
在新興產業領域,重慶也有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快速生長。
比如面向近年高速發展的低空經濟產業,西北工業大學重慶科創中心、重慶三航新材料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科研院所和企業高校,共建市級“航空航天精密熱加工與智能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聚焦低空經濟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開展研發并取得一系列應用成果。
“在產業轉型升級中,通過創新中心可以彌補實驗室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缺失,這是創新中心的最大功用。”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之一,重慶市高端輕合金制造業創新中心負責人表示,當前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產業鏈銜接不暢、創新成果難以實現產業化等“痛點”,而制造業創新中心的作用正是“串珠成鏈”,讓技術創新在不同生產場景中投入應用,從而打通實驗室產品產業化“梗阻”,成為產業升級的“金鑰匙”。
路徑創新
“產業大腦+未來工廠”重塑產業生態
當前重慶正在以“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為目標,建立以數字化為引領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此進程中,多個建成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渝企,通過“產業大腦+未來工廠”這一創新路徑,持續重塑產業生態。
走進宗申動力發動機生產車間,在忽米網搭建的全產業鏈創新平臺上,操作工人只需掃描平臺標識,系統即自動把復雜的加工參數自動匹配到設備上,實現產品標識化和設備加工定制化。
“這個平臺‘產業大腦’既是對產業發展全面掌握、分析、研判的‘智慧大腦’,也是為企業制定發展決策的‘最強大腦’。”忽米網負責人稱,“產業大腦”包含3個維度:在政府端,可掌握產業動態,以此制定更精準的產業扶持政策;在產業端,可打通產業鏈資源循環,促進物流、金融等要素共享協同;在企業端,可降低數字化建設成本,集中一批“小、快、輕、準”應用,方便中小企業進行低成本使用。
截至目前,重慶已在汽摩、裝備等多個制造業領域布局,探索建立一批“產業大腦”。
“未來工廠”則是由AI應用、數字化裝備等組成的高效率工廠。這樣的創新“未來工廠”,在重慶制造業為數不少。
“生產車間里有越來越智能的硬件設備,越來越精密的軟件系統,還有越來越多既熟悉制造技術又懂人工智能的工程師團隊,這就是‘未來工廠’主要特點。”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重慶紫光華智電子負責人介紹,該企業“未來工廠”通過數字孿生、工業互聯網等技術,實現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協同化制造。比如智能貼片工藝生產線,智能機器人能夠在1分鐘內將上千張貼片全數貼裝到位,產品傳到后臺后,還可運用AI技術對焊接工藝進行設定,整個生產流程全都是自動化。
市經濟信息委表示,我市正按照“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未來工廠”三級梯次發展,建設一批“產業大腦+未來工廠”。力爭到2027年,將建設20個以上“產業大腦”、20個以上“未來工廠”,推動一批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
協同創新
帶動一批特色產業聚鏈成群
轉向、跟車、主動避讓行人……4月16日,在重慶西部科學城高新區金鳳城市中心,采用“車路云網圖”協同創新技術的智能駕駛小車穩定行駛,一系列“絲滑”操作顯現出精準的智駕特性。
這臺得益于“車路云一體化”方案完成智駕操作的車輛,是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研發成果。該創新中心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核心技術板塊,如智能車腦、智能云腦等,通過引進一批研發人才,推動成立多個科研技術中心,形成了“平臺+中心+企業”創新生態體系。
目前西部科學城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已聯動一批本地頭部車企,并與中國汽研、招商車研等機構建立合作,推動西部科學城集聚智能網聯汽車企業60多家,帶動整車、關鍵零部件、自動駕駛系統等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產業鏈條不斷完善。
以企業創新中心為“圓心”,推進創新鏈、產業鏈“集優聚強、聚鏈延鏈”,帶動一大批未來技術及產品“連點成線、織線成面”,逐步形成完整產業鏈,這是當前重慶推動制造業協同創新的“主要打法”。
“產業鏈協同的本質在于建立‘共生共贏’產業生態,產業協同并非簡單地企業聚集,而是通過資源共享和能力互補,形成有機生態。”長安汽車負責人表示,作為牽頭企業,長安汽車通過開展技術合作與資源開放,重構產業鏈關系,聯合中汽研、中國星網等合作伙伴組建“智能汽車安全技術創新聯合體”,集中攻關智能駕駛系統、車規級芯片等核心技術,并向中小企業開放實驗平臺和供應鏈資源。
與此同時,重慶圍繞汽車整車產業鏈實施精準招商,通過引進大洋電機、聚賽龍高分子等多個汽車電子配套項目,推動智能座艙等核心環節“補鏈強鏈”。這種鏈主企業技術引領、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的方式,讓全市汽車產業鏈配套率大幅提升,帶動特色產業“聚鏈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