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園區模式將引領產業園區轉型升級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4-18 點擊:次
曾經沉寂的產業地產,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持續和加緊,逐漸轉為紅海市場,老牌產業地產商加快布局全國的腳步,新型的及傳統住宅開發商也在謀求轉型,期望在這片紅海中分一杯羹,更有萬科這種地產大鱷在門口虎視眈眈,然而在產品同質化和營銷同質化的環境下,如何標新立異,形成差異化的致勝策略成為了各家產業大佬的研究課題。
本篇要討論的就是如何讓你的產業園區與眾不同,逼格閃閃。也許我們需要的是一道風,這道風就是互聯網思維,2014年它也許是充斥在你們眼前最多的詞匯,但這個在你由陌生到沖動了解,再到麻木和厭煩的詞匯里我們感受更多是顛覆和變革。產業地產如何嫁接互聯網思維也許是個偽命題,因為它不一定能帶去銷售轉化,但是我們卻要預見未來,要了解80、90后甚至于00后的消費習慣和社會組織關系,這樣才能知道如何創新,這種創新不僅僅是產品創新,更是服務和營銷模式的創新,這種創新足以讓我們成為風口上的豬,迎風飛舞。
組織關系轉變
信息技術推動著社會不斷進步,企業與人的關聯度未來將會日趨松散,隨著人們對個人價值感及自我認同感的增強,自組織將會取代企業模式,大的企業將會由個體的自組織組合而成,個人的價值實現通過項目組織團隊來完成,同一個人在項目完成后可以加入到其他組織中,人和項目組織間實現松耦合關系。隨著企業組織管理模式變更,未來企業對辦公物理空間追求更加弱化,但并不是不需要,未來企業對物理空間的更多體現在公共化、專業化、智能化、社交商業化的需求層面上,在產業服務層面,希望產業運營商的服務能夠虛擬化、數據化、共享化和去行政化。
商業模式創新
傳統的產業地產商還在用一條腿走路,產業地產這個詞匯,很多地產商只看到了地產的效益,看不到產業運作的后期紅利,因為產業運作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化的的工作,需要進行長期跟蹤投入,短期內還看不到收益,所以很多公司披著產業地產的皮在謀住宅地產之實,君不見某產業地產商一年營收300多億,而其90%的收益來自住宅部分。98%的產業商還是通過租賃、銷售、物業老三樣進行產業園區運作管理,剩下的部分也在提出新的概念,例如金融及股權運作服務植入、孵化器運作等,但真的有魄力去投入實踐的卻少之又少。
重招商銷售,輕管理運營是大多數產業園區營銷管理模式,產業地產商要學會兩條腿走路,而多數產業園區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售前,售中過程中,缺乏與客戶對話的平臺和機制,售后管理一盤子甩給物業,而物業解決的是園區管理問題,解決不了企業發展問題,產業園區運營需要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將銷售和運營并舉,實現售前,售中,售后一體化,從企業進駐園區到協助企業發展壯大,給企業提供一籃子服務應用,加強企業和園區運營平臺的粘性,讓企業離不開園區,讓園區企業的工作人員生活休閑更加便捷和輕松。
隨著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信息數據獲取變得更加敏捷、準確,產業運營商可以借助新工具和服務手段實現地產加產業服務的雙線戰略。以物理空間為核心,以產業服務為內容,實現硬件+軟件服務一體化。圍繞企業及企業人員搭建企業交互、工作、生活于一體的企業生態圈。
企業生態圈的構筑需要實現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需要通過智慧產業服務平臺實現產業客戶、產業運營商、終端企業和客戶的利益共贏化。目前有部分產業地產商通過構筑智慧園區平臺來進行服務植入和生態圈構筑,從而實現園區的服務能力提升和園區運營口碑傳播,加快政府、企業及個人對園區的認可度。智慧園區平臺的實現是以物理空間為核心,圍繞物理空間的使用者來構筑一套閉環模式的服務運營體系,幫助企業從孵化階段到加速階段甚至到上市升級階段,協助企業成長,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實現輕資產運營。
產業服務需要用心經營,需要花時間和投入,未來的空間發展軌跡一定是圍繞服務而展開的,相信過不了多久,產業服務收入一定會超過地產營收,產業地產一定會從地產轉入產業,而在這個過程中,產業地產人需要有智慧的思維和開闊的視野,以空間為聚合點,圍繞產業服務進行創新,讓產業運營商和企業共成長、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