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高新區建設 一次高水平智能化變革
來源:未知 日期:2015-11-30 點擊:次
南海特區深圳,黃海之濱鹽城,這兩個城市過去一直未曾有過緊密的聯系。但是,今年9月,隨著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鹽城國家高新區合作共建的智能終端研究院項目落地,兩城之間建起了“手機熱線”:十多個國產手機廠商從深圳北上鹽城,未來,這里有望成為華東地區大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
鹽城高新區建區以來,特別是今年升格為高新區后,對接“中國制造2025”,突出產業“高輕新綠”導向,鹽城高新區中軸線以西,45平方公里的“高新產業區”內,智能終端、高端裝備、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組成了一座正在崛起的東部沿海城市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強大引擎。
借風,打造新能源產業鏈
“風從天上來,電送千萬家”。鹽城國家高新區風電產業園國家風電質檢中心的宣傳標語不僅朗朗上口,還頗具詩意,讓人過目難忘。
鹽城擁有全省長的海岸線,海風無疑是大自然饋贈給這座海濱城市可以利用的清潔能源。而這座中國歷史上頗具革命精神的城市,沒有辜負大自然的饋贈。
從2012年,國家風電設備質檢中心在鹽城高新區正式破土動工建設至今,高新區已建成三個公共技術平臺,即國家能源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國家風電設備質檢中心和國家能源風電技術裝備評定中心,成為國家“海上風電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
據國家風電設備質檢中心主任王德祥介紹,該中心與英國勞氏RL、德國勞船級社GL、中國船級社CCS、國家海上風電技術裝備研發中心等國內外相關機構合作,已建成國內的國家海上風電設備防腐工程技術中心,建成為海上風電企業服務的風電標準信息及人員培訓公共服務平臺。此外,中心還與沈陽工大、寶鋼、武漢理工大學等機構合作,建成了高科技含量的海上風電場機組振動、油液監測、故障診斷及修復服務平臺。
依托風電技術平臺,園區內的風電裝備產業已初具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形成了以華銳總裝為核心、秦川風電增速機為支撐、英格大功率發電機組和馳翔齒輪等關鍵部件為配套的產業鏈。2017年,風電主機部件地產化率有望達到70%,實現百億能級。
當前,較早落戶園區的華銳風電正全力推動10MW級超大風電機組研發和產業化,搶占國際海上風電產業技術制高點,全力構筑以風機整機為龍頭、零部件配套為支撐、風電服務業為基礎的產業鏈。積極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燃料電池、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形成產業裂變式發展新格局。
引電,智能終端產業情定鹽都
黃海之濱的鹽城,地處蘇北平原腹地,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廣袤的土地面積,豐富的自然資源令江蘇所有城市為之側目。
但是,當發展車輪和轉型腳步越轉越快時,鹽城開始正視并著力修補“短板”:2014年,鹽城啟動申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將以智能終端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列為了首要發展產業。而在此之前,鹽城市的智能終端產業基礎幾乎為零。也就是說,這將是一次完全從無到有的嘗試。
高新區招商選資的目標毫無懸念地落在了作為智能終端產業“風向標”的珠三角核心區域——深圳。
2014年8月,深圳手機行業協會會長孫文平組織一支小型的企業家團隊赴鹽城實地考察。當車緩緩駛下高速公路,進入鹽城地界的時候,四通八達的路網、靚麗的綠化節點,道路兩側極具設計感的高樓大廈……這些赫然映入眼簾的城市風物徹底顛覆了孫文平和8位企業家代表們對鹽城的想象。
鹽城的第一次亮相讓孫文平和企業家們都頗感“驚艷”。然而,產業的遷移事關重大,必須考慮到交通、市場、人才、后續產業配套等方方面面的情況。雖然,鹽城是江蘇同時擁有空港和海港兩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的城市,但是,沒有直達深圳的航班這個明顯的硬傷,是逃不過商人們敏銳的眼睛的,有企業家剛下飛機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路通財通。得知考察團的顧慮之后,鹽城用3個月的時間就開通了直飛深圳的航班。截至目前,距離高新區僅13公里的南洋機場已可直達首爾、大阪、靜岡、臺北、中國香港、北京、深圳等24個國內外城市。鹽城超凡的行動能力,讓這次的考察之旅博得了極高的印象分。
2015年2月5日,鹽城高新區成功躋身國家隊,由省級高新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這是鹽城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重要標志,是鹽都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契機。
彼時,高新區同深圳手機行業協會之間的戰略合作談判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4月10日,鹽城市委書記朱克江應孫文平的邀請參加在深圳召開的第四屆中國手機產業年會。年會上,朱克江向所有與會客商發出邀約,共建高新區智能終端產業園。5月,戰略合作終達成。根據合作框架,深圳市手機行業協會將在5年內招引50家整機企業、50家關聯企業和5家研發企業抱團轉移落戶高新區智能終端產業園,實現手機產業集聚發展。
一個千億級的產業已經乘風啟航。
智造,高端裝備的轉型與國際之路
從初的燃煤鍋爐生產到轉型余熱鍋爐研發,從緊盯國內鋼鐵、水泥企業到放眼國際市場,從單純的鍋爐制造到嘗試能源解決方案設計……作為高新區高端裝備產業之一,東九重工當前的發展方向正代表了高新區高端裝備制造業的前進方向。
類似的創新和變革,在東九重工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并不鮮見。
2001年,東九重工從國企改制為民營企業。董事長劉祥斌上任之后的第一個重要決定就是把公司的主營方向從生產燃煤鍋爐轉為余熱鍋爐。這在江蘇省同時期的18家鍋爐企業來說,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另類”。
2004年,東九重工憑借余熱鍋爐賺到了改制之后的第一桶金,東九重工的銷售額達到了4000多萬元。兩年后,這個數字變成了1個多億。
2014年,為策應國家節能環保產業規劃,東九重工落戶鹽城高新區,新上年產68臺(套)的余熱利用節能鍋爐項目。而此時,曾經風光無限的一些同行業廠家早已難覓蹤影。相時而動,勇于創新讓東九重工實現了從裝備制造到高端裝備制造的華麗轉身,也實現了自身命運的反轉。
當前,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出,高端裝備制造業在整個產業鏈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其對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作用也愈發凸顯出來。瞄準了這一新興產業的廣闊前景,鹽城高新區從財稅金融扶持、創新體系建設、資源要素保證等方面對進入園區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給予了重點傾斜。
現在園區內已擁有余熱鍋爐、恒力機床、翔宇疏浚等一批技術、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細分行業領軍企業。高新區與清華大學共建的清華(鹽城)高端裝備研究院項目也已敲定。
制造變“智”造,一觸即發。
今年,除了開拓海外市場之外,東九重工在做的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向余熱回收工藝的前后端進行延伸,將企業從一個制造商轉變成制造服務商。
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延伸,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已經成為鹽城高新區內諸多高端裝備制造業企業的共識。從事組合機床研發的江蘇恒力公司,為中國商飛C919大型客機定制的“垂尾精加工平臺”,是制造現場使用的國產成套設備;以提供基建、填海疏浚、環保疏浚等相關工程服務為主營業務的翔宇疏浚裝備已憑借自己所提供的完整的疏浚解決方案在環保、基建等領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應。
這些企業初現輪廓的“微笑曲線”無疑代表了高新區高端裝備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明天,這里不僅將創造出百億級高端裝備“智”造財富,還將為擦亮中國制造的名片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