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高新區:砥礪前行 創新不止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6-03 點擊:次
“‘十二五’時期,對于昆山高新區的發展而言,意義非同尋常。‘十二五’是昆山高新區‘國批’以來的第一個五年,回首這創業的五年,走過的歷程很不平凡,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值得總結。”在作昆山高新區2015年度工作報告時,昆山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黃健表示,五年來,昆山高新區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展望“十三五”,如何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將成為昆山高新區開展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
奮斗的五年收獲的五年
一分耕耘,一份收獲。
記者了解到,“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昆山高新區健全運行體制機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完成昆山高新區、玉山鎮“區鎮合一、以區為主”管理體制改革,設置“二辦一部六局”及監察室、總工會等機構,并根據工作需要,成立區城管委、農辦、便民服務中心、安環局,為挖掘發展潛力、提升發展質效提供體制保障。新增總注冊資本132億元、工業用地7963畝、建筑面積460萬平方米。搬遷改造通力電梯等156家企業、建筑面積38萬平方米,142家企業投入80億元完成技改。地區生產總值、一般預算收入、工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分別增長7.9%、12.8%、7.8%、14.2%。被列為國家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園區、知識產權試點園區、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入圍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8+1陣營”。2015年,根據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國家高新區綜合評價結果,昆山高新區綜合排名上升10位,名列第51名,其中企業上繳稅額增長率全國第一,可持續發展能力全國第五。玉山鎮連續多年蟬聯中國綜合實力百強鎮第一。
五年來,昆山高新區堅持科學規劃引領,產業結構日益完善。實施昆山高新區“十二五”、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規劃,建設陽澄湖科技園、新城北產業園、吳淞江產業園“三大板塊”,形成“6+3”產業發展格局,高新技術、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年均增長3.2和6.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51%。設立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中科院微電子所昆山分所,建成華測生物檢測中心等技術平臺,投運機器人、小核酸研發樓。將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制造產業作為“一區一戰略產業”重點培育,并成為國家火炬計劃機器人特色產業基地、江蘇省級大學科技園,新增企業超50個,年產值近300億元。模具產業基地集聚企業近千家,年產值占全國1/9。小核酸產業基地入圍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引進天格整車項目,集聚汽車模具等產業鏈企業50多家,年產值超50億元。
五年來,昆山高新區突出技術成果轉化,創新主體加快集聚。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91家、研發機構316家,獲批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等科技項目500多項,專利申請3.15萬件、授權1.6萬件,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2%。維信諾有機發光顯示、凱宮高效能精梳兩項技術分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永年激光3D金屬打印平臺面市,能訊第三代半導體技術應用于4G移動通信,全國首個小核酸1.1類新藥——瑞博夸克抗視神經病變藥物獲臨床批準,澤璟抗腫瘤新藥完成II期臨床。
五年來,昆山高新區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創新體系加快形成。出臺人才引培、上市獎勵等科技扶持政策,科技人才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超10%。創業中心獲批國家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引進美國杜克大學、加拿大國際學校等國際知名教學機構合作辦學,引進德國“雙元制”培訓中心。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江蘇省級院士工作站1個、中央“千人計劃”人才34名、“雙創”人才(團隊)近130個,萬名勞動力中高技能人才數超410名。獲批成為江蘇省級科技金融合作創新示范區,成立高新創投、科技小貸、融資擔保公司,形成基金規模超50億元。天瑞、乙盛、丘鈦3家企業上市,11家企業掛牌“新三板”,高新債(一期)成功發行。
在這五年中,尤其是2015年,昆山高新區實現了跨越式大發展。這一年,昆山高新區上下一心,砥礪前行,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
2015年,昆山高新區圍繞昆山市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六年行動計劃”,搶抓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機遇,開展“踐行‘三嚴三實’、我為‘昆山服務’做什么”專項教育活動,推進五位一體“520工程”,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穩中有進,實現質效提升。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5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7.39億元、工業總產值133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0億元,分別增長7.2%(按現價增長計算)、13.1%、5.8%、3.5%。
其中,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昆山高新區成立了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出臺實施方案,落實四大領域“百項任務”。新認定國家火炬計劃項目2個、成果轉化聯合招標項目4個、高新技術企業58家,申請專利超3700件、授權超2800件,發明專利授權超450件。成立先進三維噴印裝備研究所、登云學院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與天津大學、上海大學合作共建智能機器人聯合實驗室。“四校一所”產學研合作、成果轉化取得突破。
比如,昆山啟迪科技園引進一批新能源、芯片研發等科技項目,加快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金融領域轉型,引入國際資本創辦創新型孵化器和“互聯網+科技園區”;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推進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氫燃料電池、生物柴油制備、綠色照明產業化,獲八大領域國家檢測資質,建成國內第一條自主設計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中試生產線、年產1萬升生物柴油中試生產線,智能照明系統開發、燃料電池規模化制備取得新突破,孵化企業桑萊特利潤增長200%;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新研究院推進衛星定位與導航應用產業發展,北斗產業園獲評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基地、衛星產業優秀單位,累計引進高科技企業24家,研發國內第一部北斗手機,3家孵化企業開展股改上市;浙江大學昆山創新中心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依托八大研發中心及智能裝備產業創新基地,設立艾博、塔米等企業研發中心,推動智能機器人、3D打印、智能檢測等技術產業化,孵化企業年銷售額超1.2億元,獲批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與園區共建機器人與自動化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昆山分所圍繞車載電子、智能養老、指紋識別、衛星導航、半導體材料等領域開發高科技產品,成功應用于汽車終端、養老服務及軍工領域,江蘇邦融等6家孵化企業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4年來增長超10倍等。
同時,昆山高新區建設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核心區工作扎實推進。一是陽澄湖科技園實質化運作,出臺股權分紅激勵、項目入駐管理、產學研創新載體考核管理等制度,向上爭取平臺建設、機制創新等16條扶持政策。海創大樓完成內裝,財富廣場主體封頂,啟用陽澄湖科技園大樓、核心區展示廳,啟動建設工研院加速器。建成“一站式”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與江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共建科技服務中心、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促進服務中心。開展陽澄湖科技園走進臺灣科技園、清華科技園、浙江大學等交流活動,舉辦銀企合作、企業沙龍等活動80多場。
二是創新創業生態加快優化。昆山高新區被認定為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報了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創業服務中心入圍首批省級眾創集聚區試點單位,近10家眾創空間投入運營,其中啟迪眾創工社、蘿卜社區入圍江蘇省級眾創空間,66個創業項目落戶,易能微電子榮獲第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企業組第一名。舉辦浙江大學昆山科技周、第五屆中國小核酸技術與應用學術會議、“陽澄湖?黑馬大賽”等系列活動,登云職業科技學院入圍江蘇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設立中央“千人計劃”專家俱樂部,新增中央“千人計劃”專家4名、“雙創”人才27個、高技能人才1000名,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院長鄒志剛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聘請中科院院士賈承造為南京大學昆山創新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另外,經濟發展轉型提升也是2015年昆山高新區立足提升質效促轉型發展工作中的一大亮點。為此,昆山高新區落實“六年行動計劃”,出臺配套政策、實施細則,推進“十個一批””項目,形成了多個作為“三篇文章”的典型企業。11個市級重大產業項目全面開工,普洛斯等20多個項目啟動建設,國軒、泰連等一批重點項目投產。80多家企業完成技術改造,投入38億元,占工業投資63%。淘汰“三高一低”企業,完成轉騰項目19個、用地812畝,處置16宗1400畝已批未開發土地。立足要素抓配置。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融資擔保公司,舉辦“贏在陽澄湖”科技金融對接等活動,新增上市(掛牌)企業6家、擬上市(掛牌)企業11家。
創新不止決勝“十三五”
“經過2015年扎實奮斗,‘十二五’圓滿收官,為下一步發展打牢了基礎。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是轉型升級、創新發展的關鍵之年。‘五年看頭年,頭年看當前’,昆山高新區發展面臨的條件和環境都發生了變化,必須要科學謀劃好事關長遠的重大問題,應對風險挑戰,把握有利機遇,在新一輪發展中搶占主動權。”面向“十三五”,黃健表示,昆山高新區將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昆山高新區將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個邁上新臺階”工作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搶抓上海自貿區及科創中心、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三大機遇”,堅持特色發展、跨越發展、爭先進位,全力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提質增效、城鄉統籌協調、綠色安全發展、民生共建共享等重點工作,保障“五位一體”和黨的建設各項事業邁出更快步伐、取得更大進展。
據悉,2016年,昆山高新區擬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是,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8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1億元、工業總產值136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分別達到74%和66%等。
黃健表示,圍繞這些目標,昆山高新區將進一步統一思想、凝心聚力、激發干勁,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自主創新、特色發展、跨越提升的道路,以“創新”為主旋律,抓好各項工作的開展,實現“十三五”的良好開局。
一是以創新發展引領轉型跨越、質效提升。順應創新創業浪潮,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讓創新創業成為昆山高新區的鮮明特質。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比如,抓好國軒新能源、九豪應材等13項市級重大項目建設,總投資61.8億元,當年計劃投資15.7億元。新增技改投入36億元,鼓勵傳統企業從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和服務等高附加值環節延伸,抓好“騰籠換鳥”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拓展機器人產業基地及生物醫藥產業園二期發展空間,突破機器人及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核心零部件瓶頸。打造復旦—昆山生物醫藥技轉服務中心。發展金融服務、現代物流、研發設計等新興服務業態,高效運營天環冷鏈物流平臺,加快建設普洛斯倉儲用房、華潤萬象匯,虹祺路商業街年內開業。
比如,集聚創新資源要素。圍繞蘇南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完善督查推進機制,落實先行先試政策,探索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收益分配等創新激勵機制。通過訂制儲備、引進落地、培育轉化等途徑,支持企業攻關核心技術、創新產品服務,搶占品牌、標準、市場話語權,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超30家、研發機構超30家,專利申請超3000件、授權超1800件。以爭創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為推動,高效運作中央“千人計劃”專家俱樂部,新增中央“千人計劃”人才5名、“雙創”人才和團隊25個、高技能人才超600名。
比如,發揮新設立的啟迪金融服務集團、科技信貸補償資金、東吳股權基金作用,鼓勵社會資本投入創新創業,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新增3家掛牌(上市)企業。構建創新綜合生態。依托陽澄湖科技園建設,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共享、科技金融等平臺,提升成果轉化、項目孵化、科技服務、宜居宜業、高端教育等功能,高效運作“一站式”科技創新服務中心。
比如,深化“四校一所”產學研合作,啟迪科技園主攻科技服務、金融和實業“三位一體”商業模式創新;南大創新研究院主攻氫燃料電池、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化;浙大創新中心主攻機器人及智能自動化技術應用,建設機器人與自動化創新研究院、浙大昆山創新園;西電創新研究院主攻北斗導航、無人機智能裝備等技術轉化,打造北斗產業園;中科院微電子所昆山分所主攻傳感器與物聯網技術應用,籌建國家技轉中心昆山分中心。同時,啟動建設物聯網創新園。舉辦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培養企業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是以協調發展引領城鄉統籌、產城融合。平衡好產業發展與城市布局、新城建設與老城改造、經濟建設與環境改善的關系,實現板塊均衡、城鄉一體、人文和諧。深化“四個滲透”理念。
具體而言,就是在工業區滲透商貿服務,有效配置鄰里中心、社區商業、人才公寓等功能設施,滿足從業者餐飲娛樂、醫療服務、教育培訓、文化休閑等日常需求,提升園區吸引投資、吸納就業、產業創新水平。在居住區滲透智慧服務,立足社區便民智慧服務和智能家居,導入物聯傳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形成新型高效、科學便捷的智慧社區治理模式。在商貿區滲透文化服務,運用創新文化促進商品服務增值,實現文化創意的價值發現、資源整合、商業回報,打造獨具高新特色的文化創意業態和商貿商務文化環境。在農業區滲透旅游休閑服務,依托江南水鄉獨特風光,開展農事體驗、景觀設計、民俗文化開發,保護村莊原始風貌、傳統農耕文化、古村文化遺產,促進精致高效農業與休閑旅游產業融合提升等。
三是以綠色發展引領宜居宜業、生態提升。圍繞科技新城建設,統籌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保障生產集約高效、生活宜居適度、生態山清水秀。促進板塊協調互補。
四是以開放發展引領高端開放、創新合作。瞄準全球產業鏈重點領域、技術鏈主流方向、價值鏈高端環節,堅持招商引資與招才引智“兩手抓”,促進外貿優進優出,打造開放創新融合高地。
要發揮沿滬對臺優勢。學習復制上海自貿區及科創中心發展經驗,承接科技產業溢出效應,導入上海高校、科研院所創新資源,突破引進智能裝備、能源物聯網、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項目,加快引進區域總部、科技金融、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項目。深化兩岸創新創業、現代物流、生物醫藥等領域交流合作,支持臺資企業向自主品牌、研發銷售轉型,研究支持區內民營企業與臺資企業聯合開辟第三方市場。發揮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國字號品牌,引進一批兩岸創新創業項目入駐孵化加速載體。
要創新外資外貿工作。堅持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服務貿易與貨物貿易、現代服務業與高端制造業、“走出去”與“引進來”、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六個并重”。推動綜保區(西區)轉型發展,鼓勵工貿企業引入先進工藝設備,向研發、投資、分撥、銷售等環節拓展,推動富士康等龍頭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運營。推進與泰州姜堰開發區合作共建、銅仁碧江開發區對口幫扶工作,深化經濟技術、人才交流、資源開發、資本運作、生態旅游等方面合作。
要深化對外科技合作。注重“購并、引進、吸引、消化”實現再創新,參與國際技術創新、產業鏈價值鏈分工。例如,借鑒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經驗,發揮工研院國家技轉示范機構作用,導入芬蘭粉塵檢測傳感、以色列小核酸等國際技術,圍繞元器件開發應用重組工業機器人研究所,推進新能源、新材料技術產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