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梁堅定“生態立園、綠色發展”的工業發展理念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7-31 點擊:次
從造成小安溪嚴重污染、被國家環保部掛牌督辦,到銅梁工業園成為重慶市唯一的國家循環化改造重點支持園區,銅梁工業走過的道路曲折而艱辛。
但正是通過認真審視過去發展道路,讓現在的銅梁更加堅定“生態立園、綠色發展”的工業發展理念。目前,該區在已有的工業園基礎上,又著力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全面協調,推動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產業轉換 小安溪不再“臭名昭著”
清晨,小安溪河畔微微潮濕的空氣里,氤氳著草木的清香。
46歲的唐大琴在蛙鳴聲中走進小安溪畔的重慶長安離合器制造公司的廠房,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以前小安溪河水發臭,我們只好‘逃’到外地去。”唐大琴說,“現在環境好了,水清亮了,家門口有事可做,大家又回來了。”
唐大琴站在家門口,就能聽見小安溪嘩嘩的水聲。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小安溪兩岸的幾十家造紙廠,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但紙廠向河中直排廢水,使河水變成黑綠色,老遠就能聞到怪味。唐大琴說,污水所過之處,魚翻白肚皮,青蛙也不叫。最嚴重的時候,小安溪的水質達到劣V類。沿岸居民不再用河水澆灌田地,大家也不敢再到河邊洗衣,家家戶戶都鉆井抽水用。
銅梁的“母親河”,一度成為涪江流域水資源污染最嚴重的支流,被環保部掛牌督察整治。
現在,幾十家紙廠已基本被關停,一些新的基本無污染的企業開始入駐——如唐大琴現在上班的重慶長安離合器制造公司。這家機械制造企業基本沒有廢水、廢氣排放,生產出的離合器總成外銷30多個國家。更重要的是,企業300多名員工中,有七成家就住在企業周邊。
“紙廠當年能入駐小安溪,是因為它們能帶來稅收和就業,而這也一度成為小安溪治理困難的原因。”當地一位官員說。銅梁區采用“騰籠換鳥”的方式,逐漸引入一些無污染的企業,杜絕污染源同時,經濟仍能繼續保持增長,群眾也能就地務工實現增收,從而大大減少了污染治理的難度。
目前,銅梁嚴格工業企業進入門檻。從去年以來,該區拒絕了二十多家印染、原料藥業等污染企業入駐,限制紡織羽絨、食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規模。該區目前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制造產業集群、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新材料新能源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集群、智能制造產業集群、生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這六大產業,污染小、能源低,帶動就業顯著。
嚴格治污 “空中廠房”讓污水“滴水不漏”
位于銅梁城郊的重潤表面工程科技園,花團錦簇,灰色的板式廠房在藍天映襯下更顯簡潔、利落。
不過,這里的廠房有許多與眾不同之處:每幢廠房外墻上,都水平地鋪設了八九根暗灰色的管道;目前已入駐了十多家企業的廠房,一樓全部是倉庫、辦公室、會議室,二樓、三樓才是生產車間。
為何要建“空中廠房”?
“‘空中廠房’能第一時間發現滲漏、即時搶修,實現污水的‘滴水不漏’。”園區廢水處理站負責人陳華說。
在廢水處理站,記者看到,或灰黑或黃濁的污水,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后,變得清亮,有的指標甚至高于自來水。
表面處理是利用電解原理在材料上鍍上一層金屬膜的過程,可以提高工業品的耐磨、耐腐蝕度,增加其“顏值”。重潤表面處理園作為由市政府、市經信委、市環保局統一定點設立的表面處理集中加工區,讓我市的汽車、信息等產業企業不必再輾轉沿海,就能在本市加工處理。
“市內工業企業對表面處理有很大的需求。但以前表面處理企業分散,污水處理成本高,相關部門也很難監管。”銅梁區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這些企業全部集中到園區后,通過實現“生產線不落地,污水管網不落地”及“建立地下水和土壤的跟蹤評價制度”雙重措施,確保地下水和土壤不受污染。
“我們每天都會仔細巡查,這可不是走過場。”陳華說,“我就是銅梁人,怎么舍得污染自己的家鄉呢?”
三個循環 垃圾“變廢為寶”
在重潤表面處理園廢水站內廢渣儲藏室,摞著十來個高大的白色密封袋。陳華介紹,袋子里裝的是經過物理環節處理后,從水里沉淀下的廢渣。
“廢渣里面含有金、銀、鉻等元素,提煉出來就又是寶貝。”陳華說,每過一段時間,市內一家工廠就會來拉走這些廢渣,實現“變廢為寶”。
紅旗缸蓋使用的壓鑄造件覆膜砂,在完成覆膜后就成了“垃圾”。但這些“垃圾”被市內一家環保巡回型企業收購,經過再生處理后又成為該企業再利用的原材料,實現了資源在企業之間的循環利用。
落戶于重潤表面工程處理園的亙巨鋁氧化科技公司,每天會使用大量的水,其中40%是廢水處理站處理后的水,實現了企業內資源的循環使用。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循環,原來的廢棄物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資源化、減量化、再利用’,廢棄物還成了區外幾個企業爭搶的‘香餑餑’。”該負責人說。
瞄準未來 挺進“朝陽行業”
普通人的頭發一般直徑在0.06毫米,而天齊鋰業生產的鋰帶只有0.05毫米厚,而寬度則超過了130毫米。
這種比頭發絲還薄的鋰帶可作為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不僅比傳統鋰電更省空間,其續航能力也達到了500至800公里,是傳統鋰電池的4至5倍。目前,這種輕薄型鋰帶已出口歐美等多個國,廣泛應用于能源、醫療、航天等領域。銅梁則依托該公司,發展新材料、消費電子等新興產業群。
“隨著工業4.0、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工業發展不能再走以資源、要素消耗來換發展的老路,必須實施創新驅動,挖掘新的增長點。”銅梁區政府負責人表示。
目前,銅梁正努力建成輻射成渝、引領全國的大健康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大健康產業為先導,重點發展軌道交通制造、汽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產業、生態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帶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