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區:引領安徽“雙創”潮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08 點擊:次
清華大學畢業的吳令周,在中科院上海光機所拿到博士學位后,前往柏林自由大學深造,后來又前往美國,成為一名全職大學教授,并在世界創新圣地硅谷奮斗了十多年。他坦言,之所以選擇合肥,除對家鄉的感情外,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合肥高新區的特殊人才政策以及完整的“雙創”服務生態系統。吳令周回國創業的項目獲得了相應政策資金扶持,并吸引了投資機構的注意。
越來越多的“吳令周”在合肥高新區涌現。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示范區,合肥高新區正成為創新創業資源的吸納池,亦成為國內建設“雙創”服務生態圈的范本。
全閉環的“雙創”服務之道
2012年,吳令周與幾名合伙人聚在一起,醞釀創業計劃,并在眾多創業備選地點中,選擇了合肥高新區作為追夢的起點,創辦了合肥知常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吳令周說,這里不僅是人才高地,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聚集地,是創新創業的好地方。
隨著創客空間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如今孵化器載體建設進展迅速、規模急劇擴張,創業項目和人才如何引進、引進之后孵化服務如何跟進,孵化器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備受關注的話題。
軟環境打造并非一日之功。合肥高新區孵化鏈條和孵化器集群的建設,要從1992年說起。當年,合肥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立,該中心是安徽首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003年更名為合肥高新創業園管理有限公司,以市場化的方式服務合肥創新產業園、合肥軟件園、合肥留學人員創業園、新材料園、機電產業園及合蕪蚌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這些產業園組成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的閉循環孵化鏈條,標志著合肥高新區已經形成“雙創”服務生態閉環。
基于完善的孵化服務鏈條和孵化器集群建設,合肥高新區斬獲頻頻。2016年,在全國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居第7位,園區企業180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215家、外商投資企業400余家、境外世界500強投資企業20余家、自主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03家、國家及省市創新型企業285家、上市企業18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6家。
五大合力鑄就“雙創”生態圈
通過聚集孵化新興產業,搭建專業服務平臺,科技金融結合,搭建專業技術平臺,政府服務運營模式創新等五個方面合力,合肥高新區走出了一條創新性、可示范性的道路。
首先是聚集孵化新興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是合肥高新區產業布局的重點,也是其優勢發展產業。
今年上半年,位于合肥高新區的合肥聯睿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自主研發的超低功耗鋰電池保護芯片,并被華米科技現場采購100萬顆,成為業界廣為關注的“新星”。
聯睿微電子也是一家海歸創業公司,其創始人李虹宇1991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本科畢業后,就前往美國求學,并在飛利浦、聯發科等全球知名芯片公司擔任核心芯片設計師。2015年,他回國創業,選擇了合肥高新區。“合肥高新區的政策很好,而且該園區大力發展的集成電路新興產業,也是我們創業的方向,因此選擇了合肥高新區。”李虹宇說。
其次搭建專業服務平臺。用市場之手調動各類創新創業資源參與“雙創”生態圈建設。2015年,合肥首個民營TMT行業小微企業孵化器5F創業園在合肥高新區內一家老舊廠房里誕生,此舉不僅使這些舊廠房實現了騰籠換鳥,同時也悄悄完成了城區功能的置換,目前已有十幾家企業經過孵化后走向市場,在孵TMT相關企業20多家,成為該區產業結構升級的范本。
與此同時,合肥高新區亦圍繞科技金融結合、搭建專業技術平臺兩個重要抓手,為孵化鏈條的建設和“雙創”生態圈構建提供支撐。比如,合肥高新區很早就設立了創新投資引導基金,目前,園區已集聚基金80余只,中信并購、中投中財、毅達資本、金通安益等國內知名基金管理機構先后落戶,管理規模近800億元。
最后,“雙創”生態圈的搭建離不開政府服務運營模式的創新。整合區內外資源,今年合肥高新區將全面建成“1+4+N”的“合創匯”活動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