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威海高新區摁下“加速鍵”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4-20 點擊:次
4月17日,在位于雙島灣科技創新園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項目工地上,目前基坑止水帷幕施工完成70%,8萬平方米的地下車庫土石方工程施工完成50%,下一步樁基準備進場施工。
去年9月,我市出臺《關于建設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的意見》,正式提出打造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整合骨干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各類創新資源,形成“一中心三平臺”的創新研發格局,并拓展形成“1+3+N”創新模式,打造立足山東半島、以“兩化”融合為特色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放眼整個項目工地,未來這里將是“一中心”所在地——建筑面積達36萬平方米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一中心”是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創新型科研經濟實體,是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的“心臟”。
“我們已編制完成了《國家(威海)區域創新中心公司組建方案》,并成立區域創新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主要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投融資服務、技術服務、人才服務等業務。”該項目負責人說,公司由市政府、高區管委、工信部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哈工大創新創業園、國家制造業(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五方出資組建,后期還將吸納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創新機構和社會資本加入,實行董事會管理。
當前,我市正處于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實現轉型跨越的關鍵時期。高區作為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的核心區域,一中心、三平臺建設均已取得可喜進展。
三大平臺之一的國家制造業(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聚焦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集群,采用“實體公司+外圍聯盟”的模式組建。去年3月,由威高集團牽頭,與國內8家公司發起成立山東高創醫療器械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作為創新中心的實體公司。同時,與多家企業和科研單位組建聯盟。
“目前已與多家排名前十的醫療器械企業洽談加入到高創公司,并有80多家高校、院所、企業加入創新聯盟?,F在已經投入300萬元開展6個項目的研發,下一步將遷入醫療器械與生物醫藥產業園內,并引進高端人才組建創新團隊。”高區經發局負責人說。
從國家制造業(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向東再向南,工信部威海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也在加速建設中。這一平臺將成為除北京以外工信部在我國北方的唯一分支機構,建設成為國家電子信息領域行業發展的頂層規劃制定平臺和基礎綜合支撐平臺。
據介紹,依托工信部在威海的這一中心,高區已成功引進天津海之星海洋高端裝備、青島云世紀無人機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海洋電子與智能裝備研究院。同時,協調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相關人員指導威高集團、迪尚集團開展工業互聯網國家級平臺建設。此外,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山東省通信管理局、威海市政府、工信部威海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四方共建的工業互聯網山東(威海)創新中心也在籌備中。
一期工程2.3萬平方米的主體工程已經封頂;搭建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主體框架,建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研究院、天鑫現代服務技術研究院、中歐膜技術研究院、船舶技術研究院4個專業研究院;培育7家科技企業,在孵9個項目……眼下,哈工大威海創新創業園邊建設邊運營。
“我們計劃3至5年內轉化成果50個、吸納人才1000人、畢業上市企業5個,目標是建成‘威海的硅谷’。”哈工大創新創業園負責人表示,預計年底完成園區大樓內部裝修,科研、辦公設備安裝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穿行在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各個在建項目工地,創新與科技一同迸發著熱情,這是我市以科技引領創新,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最好詮釋。
按照規劃,今年將完成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基礎設施建設,實體公司組建完成并開始運營,三大平臺正式開展相關業務工作;到2020年,計劃入駐創新機構10家以上,建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5個以上,申請發明專利500個以上,產業化項目、孵化企業100個以上;到2025年,中心將進一步拓展形成“1+3+N”格局,發展成為引領行業發展的研發高地、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高地、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才集聚高地,建成創新能力突出、輻射帶動能力較強、技術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引領支撐作用的國家區域創新中心。
“建設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是搶占發展新優勢、關系威海在新一輪競爭中位次的重大決策部署,高區正舉全區之力推進各項工作。”高區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