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火炬高新區“造夢空間”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圈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2-13 點擊:次
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云知聲在這里謀篇布局,科技小巨人物之聯在這里給軌道交通戴上安全“手環”,中國三大通訊運營商的動漫服務大師——翔通動漫正在將人們帶進二次元的世界……仲冬時節,寒意愈濃,廈門軟件園三期建設卻如火如荼。12月7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廈門日報新聞大篷車“走基層 看變化”大型采訪活動走進廈門軟件園三期。這個巨大的“造夢空間”承載了不小的期望,雖然高鐵動車站和地鐵一號線站點離這里很近,但是有著近兩萬名員工的軟件園三期在喧囂中保持著一份特有的寧靜。
來自廈門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底,軟件園三期的注冊企業數量已達1703家,相比去年年底增加了五百多家。作為廈門軟件和信息服務業跨島發展、跨越發展的新引擎,廈門軟件園三期正在成為廈門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今年也是廈門軟件園發展二十周年。二十年砥礪奮進,如今的廈門軟件園,規模以上企業本土企業培育率占比93%以上,在已投入使用的1.46平方公里的園區里,實現每平方公里營業收入超600億元。預計到今年年底,廈門軟件園的營收將突破一千億元。廈門軟件園既折射出改革開放廈門自主創新的滄桑巨變,更為產業創新發展創造了經驗模式。
從空間到產業到生態
軟件園發展“三級跳”
從鑲嵌于環島路珍珠灣畔的軟件園一期,到廈門島東部、虎仔山下的軟件園二期,再到與集美新城同生共長的軟件園三期,廈門軟件園物理空間的拓展,皆伴隨著對園區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
“軟件園一期主要是空間載體,建立一個相對集中的專業化園區;到了2005年建設軟件園二期時,我們對于軟件產業更進一步的認識,將園區按細分領域分為若干個區域,通過入園審核面向具體行業篩選企業;2011年軟件園三期開建時,我們想的是做生態,圍繞企業、員工需求完善產業配套和生活配套,同時還強化了園區的孵化培育功能。”火炬高新區管委會軟件園管理處負責人倪杰說,廈門軟件園的發展幾乎是每七年就進入一個新階段,從“空間”到“產業”,再到如今的“生態”,軟件園逐步升級。
漫步軟件園三期,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構建:高配置高顏值的辦公樓、研發樓拔地而起,相關配套如影隨形、快速跟進,涵蓋人才公寓、地鐵、公交線路、食堂餐廳、便利超市、體育館、幼兒園等,員工足不出園即可享受到各類便捷的生活服務;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創意、電子商務、智慧城市與行業應用、移動互聯等五大行業細分領域,人才、項目、資本以及孵化機構、中介機構、龍頭企業等各類要素加速集聚,營造更加適宜的“氣候”,各創新“物種”在相互競合的過程中為創新創業生態圈夯實基礎。
小政府大服務理念
全力優化營商環境
每兩周,廈門軟件園“創+驛站”都會上演一場腦力激蕩的園區早餐會,出席者是廈門軟件園發展戰略咨詢委員會(SAC)聯盟成員。SAC由園區企業家代表組建而成,大家在早餐會上圍繞有關軟件園的發展議題建言獻策,一些園區規劃、產業發展、企業合作的好點子,就這樣在早餐會中碰撞并成為現實。此外,火炬高新區引導二十多家軟件園龍頭企業成立SAC聯盟大學,有效整合培訓資源、共享資源,為人才搭建成長平臺。
SAC聯盟彰顯廈門軟件園園區治理模式的創新。“廈門軟件園一直堅持因勢利導,順應產業發展的趨勢、企業的需求來為企業服務。”在倪杰看來,廈門軟件園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種準確的定位,使得政府在服務、管理中“不越位”“不缺位”,軟件園的創新生態得以形成最佳環境。
多年來,以廈門軟件園為代表,廈門火炬高新區秉承“小政府、大服務”理念,創新管理體制和社會治理模式,努力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審批程序,推進“互聯網+政務”,給企業松綁,放手讓企業家創新;按照“班子成員+業務處室+園區單位”的工作機制,開展企業“大走訪”,實現精準扶持;通過打造高效、專業的服務隊伍為園區企業提供“管家式”服務,打造有溫度的園區,讓各方人才近悅遠來、扎根發展。近期,火炬高新區還對“火炬創新券”政策進行了修訂,以更好地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積極使用技術、金融、人才、中介等創新服務。
促進創新要素融合
推動高質量發展
倪杰說,“融合”是軟件園下一步發展的關鍵詞。所謂融合,就是把產業縱向的上下游和橫向的關聯方串聯起來,發揮最大合力。“最典型的就是人工智能產業,我們不單是布局人工智能產業,而且致力于推動人工智能產業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協作。”倪杰介紹說,軟件園已成立園區人工智能聯盟,將園區上百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聚集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個縱向的聯盟,把有人工智能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做技術集成的企業,以及下游的有人工智能技術需求的企業如動漫企業、移動互聯企業等都聚集在一起,將本來分屬于不同細分領域的企業串聯起來,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
“人才工作方面,也同樣是‘融合’的思路,圍繞具體的細分領域做系統工程。”倪杰說,軟件園將主動謀劃,聯合知名中介機構、園區企業在招聘企業所需人才的基礎上,推進前端的高校“訂單式”人才培養,以及后端的應用型人才培訓。
倪杰表示,軟件園將著力打造新業態,新形態,新生態。張開雙臂擁抱新業態,重點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與民生應用領域的融合,打造未來十年新的支柱產業;利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園區智慧化運營、服務,建設園區新形態;主動謀劃、提前布局,引進各類高水平研究院,推進各類創新要素融合,打造“生態2.0版”,推動高質量發展。
企業故事
翔通動漫:
從島內到島外
15年來與軟件園共成長
廈門翔通動漫有限公司展廳里的“綠豆蛙”“酷巴熊”“功夫包子”等動漫形象及其衍生品,將人們帶入二次元的精彩世界。
走進廈門翔通動漫有限公司,展廳里調皮可愛的“綠豆蛙”、憨態可掬的“酷巴熊”、勇敢善良的“功夫包子”等動漫形象及其衍生品,將我們帶入二次元的精彩世界。作為我市自主培育的動漫龍頭企業,翔通動漫近年通過原創設計、形象征集、形象采購積累了逾千個自有版權形象,又通過多樣化的新媒體傳播途徑使IP滲透到動漫、游戲、影視、文學等多個文化產業領域。
從2003年在島內軟件園一期成立,到2005年成為首批進駐軟件園二期的企業,再到今年10月入駐位于集美的軟件園三期,翔通動漫是廈門軟件園創新發展的見證者和參與者。翔通動漫董事長王偉志表示,十多年來,翔通動漫伴隨軟件園共成長,軟件園完善的動漫產業鏈及產業集聚效應,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動力。
王偉志回憶說,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翔通動漫一度陷入谷底。面對困難,翔通動漫堅守主業,終于在2009年政策驅動的背景下迎來發展的拐點。2009年起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動漫基地在廈門軟件園落地,吸引知名動漫公司在軟件園聚集,動漫產業氛圍逐漸濃厚。翔通動漫抓住時機,將制作的視頻短片、漫畫、表情在三大運營商上的平臺上發行。借助三大運營商擁有的數億用戶,翔通動漫從承接國外的外包訂單逐漸轉型到以國內市場為主。此后,公司駛入發展的快車道。
在王偉志看來,布局早、重視原創IP和強大的運營能力是翔通動漫取得今日成就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翔通動漫依托母公司祥源文化文旅地產優勢資源,布局動漫線下業務,如動漫小鎮、動漫體驗館等業態。以知名IP綠豆蛙為例,翔通動漫積極打造以綠豆蛙為主題的兒童樂園,在文化旅游景區展示綠豆蛙元素,大力發揮其品牌價值。同時,翔通動漫還積極開展動漫教育,助推本土動漫人才培育。
云知芯:
計劃成立廈門首支
人工智能產業基金
廈門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陽向記者介紹公司智能產品。
“你好,拍拍!請拍照!”話音剛落,一幅合照就出現在大屏幕上。在廈門云知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知芯”)展廳,一臺叫“拍拍”的機器人通過識別語言指令,為我們留下精彩瞬間。
這時,一旁的接待機器人“小云”迎了上來,“您好,請跟我來。”在它的帶領下,多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呈現于眼前——家里的大小物件都能“聽懂”人話,智能家居既能執行命令,也能準確判斷家中情況,即時反應;醫生問診時,無需手打病歷,口述病情即可精準錄入;兒童陪伴機器人,云端存儲著豐富的教育內容,為孩子快速提供有效、優質的信息。
這些創新應用的核心,是云知芯自主研發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作為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云知聲的全資子公司和東南總部,云知芯專注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擁有世界頂尖智能語音識別技術。云知芯總經理陸陽說,從信息互動到項目落地,云知芯落戶廈門軟件園三期僅用時幾個月時間,正是廈門對人工智能產業表現出的誠意和效率,讓云知聲決定落戶廈門。廈門優質的營商環境、軟件園三期日益完善的配套、濃郁的產業氛圍以及火炬高新區管委會等部門的貼心服務等,助推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落戶我市一年來,云知芯的龍頭效應逐步凸顯,其投資建設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已初具規模;結合我省特色與自身優勢,云知芯做精做強智能家居、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領域的人工智能應用,為行業賦能;云知芯運營的人工智能眾創空間,吸引多家人工智能、大數據及物聯網領域相關創業企業、團隊入駐,推動我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陸陽告訴記者,云知芯計劃成立廈門首支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帶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同時,云知聲推出的首款物聯網AI芯片也將在廈門量產。
物之聯:
自主研發傳感器
軌道交通用處大
廈門物之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張澤華向記者介紹公司發展歷程。
“物之聯是2015年初入駐軟件園三期的,這里的確是創業者的福地,一路走來,離不開政府各有關部門的支持。”在廈門物之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多功能廳里,向我們介紹公司發展歷程的物之聯總裁張澤華感慨地說。這家以“物聯網+數字城市規劃運營服務商”為企業愿景的公司,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企業立足的根本,如今已是我省科技小巨人企業、中國制造隱形冠軍入選企業,在軌道交通、食品安全、軍警消防等領域擁有多個成熟產品及解決方案。
集健康監測、智能診斷、生產作業、決策支持與應急處置等功能為一體的軌道交通智慧運維管理平臺,是物之聯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已運用于部分高鐵、地鐵等軌道交通領域。而智慧運維的實現,離不開物聯網的“末梢神經”傳感器——物之聯已自主研發了多款軌道交通傳感器。
“在軸箱、齒輪箱等關鍵部位加裝傳感器,可以自動感知車輛異常情況并及時報警。”張澤華形象地解釋說,車輛傳感器好比給車輛戴上智能手環,能監測車輛的運行情況,做到防患未然。此舉相比傳統的人工監測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值得注意的是,軌道交通智慧運維管理平臺是典型的產學研合作項目,平臺的自主創新離不開高校“智庫”的支持。張澤華表示,物之聯已與西南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中鐵西南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在合作中,公司逐步總結出了一條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