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變革30年:融入全球 建設內陸開放高地
來源:未知 日期:2018-12-27 點擊:次
40年前,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大幕,兩年后對外開放,開啟了從融入世界到成為世界經濟增長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的序章。
上世紀是一個風云變幻的百年,發軔于20世紀第二個10年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應對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戰,加速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我國在智力資源相對密集的大中城市設立多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都高新區即誕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從1988年籌建,啟動2.5平方起步區建設,到1995年基本完成起步區建設。成都高新人從一片農田、農舍和荒地上拓荒,一窮二白的7年間引進外資項目148個,總投資3.3億美元。
1994年10月14日,位于成都高新區的成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與德國西門子合資3000萬美元興建通信電纜廠,簽字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11月,成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是四川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企業,是成都高新區首家世界500強注資的合資企業。
如今,更名成都中康光纜有限公司的這個白色建筑群依然佇立在成都高新區西門子路1號,見證著成都高新區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世界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作為發展起點的雄心壯志。
除了大膽“引進來”,成都高新人也嘗試“走出去”。時任成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的周東兵就曾多次跟隨出國考察團去到歐洲、美國。
“我在奧地利考察,第一次看到了西方發達社會的情況,給了我極大的震撼。”30年后,回憶起當年受到的震撼,周學東記憶猶新。
不沿邊、不靠海,成都高新區如何對外開放?帶著問題前行,在拓荒、開發、建設與擴區過程中,不僅去海外,還頻頻前往東南沿??疾鞂W習管理經驗的成都高新人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與嘗試。
正如硅谷的出現使美國得以繼續領跑知識經濟,班加羅爾使印度信息軟件業異軍突起,成都高新區通過搭建各類工業園區平臺,使海內外資金、技術、人才、信息加速聚集。
1996年,新加坡工業園從武侯區劃歸成都高新區,就像一個火苗,照亮了成都高新區與其他國家共同建設合作園區的前路,也成為內陸園區實施對外開放、加強國際合作的“初體驗”。
隨后,通過組團式開發建設,成都高新區續建和新建火車南站加工貿易區、起步區工業區、石羊工業園、天府軟件園等10余個技工貿園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經濟發展的承載能力明顯提升,搭建了當時有利于招商引資的特殊平臺。
從1996到2001年,成都高新區共引進外資項目206個,引進荷蘭皇家殼牌、家樂福、香港怡和等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及國際知名企業。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在招商引資、加工貿易、國際援助項目安排和推動企業“走出去”等方面,都對中西部地區給予了政策支持,有力地促進了中西部地區的全面開放進程。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都高新區順勢而為,緊抓國家優勢政策,嘗試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拓寬發展空間。
2000年,成都高新區獲批中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科技工業園區,成為中國政府對亞太經合組織成員特別開放的科技工業園區之一。
邁入獲批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后第一個10年,成都高新區對外開放掀起了新篇章,成為中國西部第一個通過ISO14001中國認證和英國皇家UKAS國際認證的園區,獲得國內、國際的雙重認可,開始融入全球。
成都高新區對外貿易呈現質的飛越。到2005年,成都高新區生產型出口企業由16家增加到269家,外貿出口連續6年保持35%的高速增長,出口額達到3.85億美元,為1997年1500萬元的25.67倍。
在歷史長河中,一個國家在發展內涵和發展方向上,會做出多種選擇。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成都高新區伴隨對外開放的中國一道,在對外經濟貿易、高新技術產業等多個方面,按下了融入世界、擁抱世界的“加速鍵”。
2010年9月,四川和新加坡簽署合作備忘錄,新川創新科技園正式落定成都高新區。
作為新加坡和四川省合作的首個綜合型城鎮發展項目,新川創新科技園于2012年開工建設,目前已入駐34個項目,共吸引投資約339億元。
今年9月,在成都舉行的新加坡-四川貿易與投資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新川創新科技園新加坡創新中心正式啟動,將為新加坡企業落戶成都高新區提供空間載體,形成產業聚集效應。
“新加坡創新中心不僅將幫助新加坡企業進駐成都高新區、促進新加坡企業與中國企業合作,還將助力中國企業進入新加坡市場,進一步打通南向通道,打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市場。”中新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如果說新川創新科技園是成都高新區與其他國家共同建設合作園區的第一步,那么2016年,以締結“姊妹園區”為代表的園區合作共建模式,則成為成都高新區構建國際合作生態體系的新注腳。
2016中國·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期間,歐洲最大的科技園區法國索菲亞科技園與成都高新區簽訂“姊妹園區”協議,雙方將在技術創新、經貿、投資等領域開展交流合作,使彼此成為在對方國家進行開放合作的窗口。
2017年歐洽會期間,雙方互設的創新中心正式啟動。
“互設創新中心,是為了雙方深入構建起國際合作生態體系,由此引發更多科技研發成果的誕生,以及創新思想、開放理念和合作模式的形成。”索菲亞科技園主席讓·皮埃爾·馬斯卡赫利的這一番感嘆,道出了成都高新區擴大對外開放、探求國際化合作路徑的實質所在。
事實上,通過資源整合,成都高新區正以多樣化的園區合作模式,挖掘國際合作的潛力,并推動對外開放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
2018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成都高新自貿試驗區針對新型全球化給出了“成都高新方案”,發出率先實施全球頂級科技園區合伙人計劃(TSPPP)、打造科技園區命運共同體的聲音,以促成全球化科技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區域和人民。
從創新活力迸發的美國硅谷,到創新實力雄厚的以色列,在TSPPP的框架下,成都高新區積極融入全球化進程,搭建更具國際視野的科技產業全球化發展平臺,形成最適宜引進和培育創新資源的國際化生態環境。
成都高新區日益國際化的區域環境,吸引的不只是全球500強、全球頂級科技園區,還有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者。
“朋友說這里吃得好,耍得好,我就想,去看看吧。”挪威小伙盧米沒想到,他在成都一呆就是7年,如今已是一家運動品牌的聯合創始人。
米盧說,來到成都高新區后,被這里提供的創業政策驚呆了,“像我們這樣的創業項目,可以申請免費辦公室,還有各類配套服務,對初創期的小公司來說,太有幫助了。我希望歐洲更多國家也能夠提供這樣的一些服務。”
除了創業,先來的老外還想到為更多老外服務。成都高新區“老外HERE”由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和中國4個國家的年輕人聯合創立,是西南地區第一家專門幫外國人提供人力資源服務的公司。
作為成都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區域,成都高新區多方位培育國際化創業土壤,連續六年組織科技型企業開展歐洲行,達成豐碩的合作成果。歐洽會成功舉辦13屆,已發展成為歐盟成員國參與最多、歐方企業參與最廣泛、中歐交流規模最大的投資、貿易和技術創新合作盛會之一,極大提升了成都在歐洲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目前,成都高新區常住外籍人士超過3000人,入駐Intel、摩托羅拉、康寧、住友、西門子、阿爾卡特、微軟等世界500強企業115家,外商投資企業1575戶,注冊資本(金)455.5億元。擁有國際社區、國際學校,設立“外籍人士創新創業之家”為外籍人士的生活、工作提供一站式國際化服務。
隨著ICON·云端項目的啟動,成都高新區的對外開放有了面向世界的新舞臺。
在2017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期間,這棟由芬蘭薩米寧建筑師事務所設計的北歐風情超高塔樓,被命名為“中國—歐洲中心”正式啟用。大樓內包含云端塔、音樂廳及小劇場和酒店公寓,成為區域建筑新地標。
這里先后舉辦了歐洲日、歐洲國家宣傳展等一系列活動,接待了來自法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埃及、阿塞拜疆等多個國家的藝術演出團體。截至目前,已有歐盟研究與創新中心中國西部中心、歐洲企業網絡中國西部中心、歐盟—中國教育文化協會等48家歐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機構、研究機構、企業入駐“中國—歐洲中心”。
30年來,成都高新區把握國家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建設等歷史機遇,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加工貿易到科技創新合作,從開放大通道到國際交往,從自貿區建設到承辦重大涉外會議,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融入全球、走向世界。
成都高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將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先行區,建設通關便利示范城市,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開放高地,高質量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為成都高質量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城市和國際樞紐城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