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高新區 聚力三大主導產業 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9-06-18 點擊:次
當今世界戰略格局、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形勢逼人,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時期的中國經濟,急需激發創新活力,找到發展新路。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要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國,必須走創新驅動,高端解決問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看就從高新科技園區開始。”這一論斷凸顯了高新科技園區“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戰略地位。
作為國務院首批批準成立的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沈陽高新區的走勢牽動著沈陽市發展的腳步,甚至東北全面振興的進程。不久前召開的沈陽市委城區經濟工作會議,為沈陽高新區的發展把脈定向。時不我待,沈陽高新區吹響了新一輪發展的集結號。
立足區域長板,把握時代特征,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在此振興發展的關鍵節點,沈陽高新區全面落實省市決策部署,深刻總結過去30多年的發展經驗,重磅推出《沈陽高新區發展規劃綱要》,在“高”“新”語境下重塑自身發展內核,全力為支撐沈陽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和新時代東北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根據該規劃綱要,到2025年,沈陽高新區綜合實力將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上實現大幅提升,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進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創新創業供給質量進一步優化,要素流動更加充分高效。
打造“一核、一區、兩帶、七園”主體格局
“一核”創新創業核,建設集“苗圃、孵化、加速”功能于一體的雙創核心區
“一區”高品質服務生活區,為高端人才提供完善便利生活環境
“兩帶”智能經濟產業帶和城市文化景觀帶
“七大專業園”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產業園、IC裝備產業園、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生物醫藥和健康醫療產業園、大數據及云計算產業園及“互聯網+”產業園
塑造三大優勢打造創新驅動先行區
三十而立!創建于1988年的沈陽高新區,經歷過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三個階段,正全面邁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肩負起新時代的新使命,奮力建設“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三十余年的風雨兼程、三十余年的砥礪奮進。從成立之初的一條街,到宜創、宜業、宜商、宜居的一座城、老工業基地振興的一處活力之源,沈陽高新區堅持創新與發展的理念,攻堅克難,成為沈陽市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創新高地。
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目前全區擁有各類研發機構171個,其中重點實驗室39個;培育遼寧省產業技術創新平臺36個;引導搭建沈陽市科技條件平臺服務機構47個、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6個、技術轉移示范機構10個。
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全區獲得科學技術獎項32項,東軟集團公司和東軟醫療公司科技研發投入增量超億元。
科技企業培育勢頭良好。全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33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132家,瞪羚企業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40家。培育壯大了一批創新水平高、成長性好、支撐作用強的科技企業,對區域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創新創業環境持續優化,沈陽高新區已經發展成為東北地區創新創業最為活躍的區域,全區共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61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6家),在孵創業企業、創業項目3500余個,集聚創業人員3萬余人;成功舉辦創響中國沈陽站、全國雙創周遼寧·沈陽分會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遼寧賽等各類創新創業活動800余場。
科技成果轉化作用日益凸顯。東北科技大市場引進中科合創成果評價沈陽分中心、沈陽市高企協會等服務機構44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各類資源供應商320家,收集成果8000余項,服務企業5200余次,促成服務合同交易額40.94億元。
三十年革故鼎新、重裝上陣。依靠持續而有力的創新驅動,沈陽高新區的微笑曲線高高揚起。“根據規劃綱要,我們要突出塑造三大長板優勢,一個就是創新源頭的優勢,這正是沈陽高新區30年來發展形成的良好基礎;第二個就是制造高地,我們突出了智能制造,這既符合國家的定位,也是沈陽高新區發展的產業基礎;第三個就是技術中樞,通過技術創新來推動整個產業發展。”沈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張書煒說。
六年跨越造就國內一流的“高新”產業體系
大型項目、強勢產業,正勾勒出沈陽老工業基地的嶄新風景線。
6月15日,恒大集團布局沈陽高新區,投資300億元,建設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制造基地,生產基于自主整車平臺開發的智能純電動車。與此同時,中科院機器人智能制造創新研究院內,六大“國字號”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平臺已經全面啟動,機器人未來城、東軟健康醫療產業園、毅昌國際設計谷、民用航空產業園等產業園區活力涌動,爭創佳績,全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發展。
拉長板,塑品牌。沈陽高新區正以新一輪規劃為引導,發揮傳統制造業的基礎優勢與科技創新的資源稟賦,凝聚各方主體力量,優化提升以智能制造為引領、新能源汽車為亮點、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為特色支撐的三大“高新”產業體系。“我們正根據國家及省市的有關要求,結合沈陽高新區的區情,提出未來六年重點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等三大主導產業,及16個細分領域的系列發展規劃。”此次規劃的參與方——長城戰略咨詢負責人吳勇說。
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智能制造產業中心。把握新時期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趨勢,發揮高新區在機器人、軟件服務、IC裝備制造、新材料、民用航空等領域基礎優勢,以“智能裝備+先進制造”為著力點,以構建新型未來生產制造體系為目標,重點發展機器人、IC裝備制造、民用航空、人工智能、軟件及信息服務業、先進材料6個核心細分領域。著力提升關鍵技術掌握能力,著力增強制造基礎支撐能力,著力完善信息技術產業政策法規環境,著力提升集成應用水平,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業態,為高新區培育增長新動能,打造競爭新優勢,建設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智能制造產業中心。
打造沈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核心區、東北地區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高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深度洞悉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趨勢,逐步實現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重點聚焦新能源整車、新能源關鍵零部件、新能源汽車后服務、智能網聯汽車四大細分領域。
發展國家級生物醫藥與健康醫療產業的創新型產業集群。依托東北生物醫藥產業優勢和豐富的健康醫療場景,抓住全球“治未病”時代來臨、互聯網+醫療、基因測序技術不斷成熟、國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機會,做大產業規模、豐富企業類型、健全產業鏈條,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及服務外包、互聯網+醫療健康、高端醫療器械、眼健康、精準醫療、細胞產業等六大細分領域。
六大賦能助力高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裝備制造業是國之重器,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要提高競爭力,要靠實體經濟。”
東北振興必須要靠高質量的制造業為支撐,沈陽作為東北最大的中心城市和我國重要的裝備制造業基地,沈陽高新區要當先鋒、打頭陣,爭做領頭羊,關鍵是要解決傳統產業“卡脖子”的問題,確定優先發展領域,提升從基礎研究到技術創新再到工程應用等產業全過程創新水平,推動新技術、新模式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
船至中流,奮楫者先。沈陽高新區將通過六大賦能,全面推動整個高新區的創新環境的建設、產業的發展,利用5到10年的時間,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進入到全國一流高新區的行列。
數據賦能,構建高質量的智能產業體系。把握新時期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趨勢,立足高新區裝備制造及科技創新基礎優勢,緊跟市場需求,培育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打造要素富集、企業集聚、協作緊密、創新突出的產業生態,把沈陽高新區打造為我國智能制造的能量高地。
技術賦能,構建高質量的技術創新體系。沈陽高新區集聚眾多“國字號”創新資源,要在機器人與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優勢領域開展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開發與前沿技術突破,找準技術突破發力點,按照重點突破、以點帶面的思路,以完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切入點,以技術產業化應用為核心路徑,以技術賦能打造輻射東北、服務全國、影響世界的國之重器技術領袖,將沈陽高新區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工業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應用示范基地。
生態賦能,構建高質量的創新創業體系。沈陽高新區將構建科學家深度參與、科技迅猛突破、資本持續注入、人才跨界集聚的創業生態,不斷提高創新創業供給質量,著力推動高端創業,加快實現“雙創升級”,形成大量技術成果轉化、涌現大量企業主體,推動產業創新與經濟動能雙提升,以生態賦能把沈陽高新區建成創業有成的高新天地。
場景賦能,構建高質量的數字科技園區。堅持“以人為本、智慧數字、多維融合”理念,進一步明確沈陽高新區板塊功能定位和專業園發展方向,加快社會各領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將沈陽高新區打造為“萬物智聯的云化城市”。
開放賦能,構建高質量的開放協同體系。發揮沈陽市東北亞中心區位優勢,緊抓“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機遇,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打造內外聯動開放發展新局面,構建輻射引領開放經濟新體系,加速塑造全市開放共享標桿區新形象。
改革賦能,構建高質量的政務服務體系。突出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破除一切束縛科技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管委會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優化園區政務營商環境,構建精簡高效政府職能體系,以深化改革為高新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持續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