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2-16 點擊:次
12月13日,福州高新區政府官網公示了《福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將福州高新區打造成為集高新區、大學城、創新城區為“三面一體”戰略格局的福建科學城。
其中部分規劃內容如下——
一、優化園區空間結構
01
打造"一帶一環兩核五片區三節點"空間格局
“一帶”即濱江創新帶,依托烏龍江、大樟溪優美的景觀,將高新區海西園、三創核心區、生態總部園、數字總部園、南嶼文化創意園等串聯成帶。
“一環”即旅游功能環,將雙龍溫泉、旗山景區、五都溫泉、水西林、南嶼各村歷史建筑群、宗教文化及旗山湖公園串聯成環。
“兩核”即以大學城和海西園為依托的創新核心和以南嶼鎮區水西林、浦口村公建群為依托的公建核心。
“五片區”即海西園創新片區、南嶼鎮片區、兩園高端制造片區、旗山旅游片區和雙龍溫泉康養片區。
“三節點”即位于兩園高端制造片區、旗山旅游片區和雙龍溫泉康養片區的三個服務中心節點。
02
著力推進重大功能板塊建設
大力發展海西科技創新板塊,依托海西園、高岐湖三創核心區優質創新資源,著力提升區域創業載體孵化能力,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強化科技資源鏈接,持續開展前沿基礎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
做大做強兩園高端制造板塊,以生物醫藥和電子信息產業園為產業主要增長區域,以數字經濟、光電、生物醫藥為主要發展方向,打造極具影響力和帶動力的區域優勢產業集群。
03
科學規劃和發展全域旅游
充分發揮旗山國家森林公園、兔耳山風景區等旅游資源集聚優勢,探索舉辦全民健康登山活動、旗山休閑文化節等活動,打造旗山特色文化品牌。
依托區內豐富的溫泉資源,加快培育一批溫泉民宿,謀劃建設溫泉康養基地,推動康養旅游蓬勃發展。
堅持“一村一品”,圍繞觀光旅游、休閑娛樂、農業生產、農事體驗、科普教育等業態,推動雙龍、九都、五都、中溪等統一規劃特色旅游小鎮。
深入挖掘高新區歷史文化名鎮紅色故事、名人軼事等文化資源,推進紅色旅游、主題教育基地等特色景點建設。
二、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01
加快工業用地升級改造
統籌推進騰籠換鳥、舊工業區改造等工作,加速推進“高岐后山舊工業區”改造等項目,推動原有粗放型工業區轉型升級、導入商業配套,通過“退二優二”、“退二進三”的方式轉化為研發、生產混合用地。
02
創新新型產業用地模式
爭取福州市支持,探索新型產業用地(M0)、創新型產業用地(M創)等供地模式,發揮新型產業用地配置靈活的特點,推動研發、生產、總部經濟、商業辦公、住宅等功能的集成配置。
嚴格新型產業用地供地監管,探索通過簽署投入產出監管協議、限定分割轉讓比例等方式,杜絕產業地產房產化。
03
爭取擴大園區空間面積
緊抓“福建科學城”建設戰略機遇,積極爭取省級、市級人民政府等相關部門支持,探索“南拓北進”空間布局戰略,北面向上街延伸、南面向南通拓展,加快擴大高新區的區域聯動發展范圍,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等用地。
推動高新區北向延伸,與大學城、上街形成功能互補新格局,充分激發大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區、上街商業配套集聚區、高新區產業集聚區三區協同發展活力。
加快高新區南向聯動發展,探索爭取將南通鎮作為發展聯動區,立足南通鎮土地成本優勢和南通物流園等產業基礎設施,通過跨區域收益分成、物流園和產業園共建共享等方式,整合利用土地、資金、人力等產業發展資源,全力支撐福州市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
爭取國家、省市支持以福州高新區為主體,整合或托管區位相鄰、產業互補的省級高新區或各類工業園區。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1、加快完善道路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江濱路、117縣道南港大橋連接工程、旗山大道二期、星湖路、智慧大道、廬隱路、新南大道、高新二路三路等道路工程建設和改造。
2、深入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加快實施星湖、晨胡、江口水閘擴建等工程。
3、加快構建醫療保障服務體系,探索與春雨醫生、北大醫療等知名醫療機構聯合共建福州分院,推動高新區醫院、融僑國際醫院、南嶼中心衛生院提升工程等醫療項目建設。
4、穩步推進區內兩園中心小學、閩江師專附中等教育配套項目建設,針對園區高端人才對子女國際化教育的需求,引進知名雙語幼兒園、國際中小學。
5、在規劃空隙地、遺忘地規劃建設一批微型人才公園、口袋公園,構建城市公園綠地步行五分鐘服務圈。
6、加快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以雙龍村美麗鄉村建設為示范,加快推進全區鄉村污水治理、裸房整治、環境綜合整治“三清楚”、廁所革命等項目。優化提升鄉村衛生所、養老幸福院、文體設施等項目建設水平。
7、加快完善養老服務。推進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福建家園(國際)生態養老老年公寓、雙龍養老公寓等養老機構建設。
四、大力推進保障住房建設
1、不斷優化住房結構,提供住房科學供給,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青年職工、引進人才、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提供滿足各自需求的住房。
2、加快中海左岸花園人才公寓、南湖公寓等居住配套項目,優化人才居住環境,吸引集聚高端人才。
3、推進柳浪安置房、南前五都安置房等保障住房項目建設,為拆遷居民提供居住保障。
4、建立租賃信息服務平臺、嚴格平臺準入,培育住房租賃經營機構,鼓勵開發商將其持有房源向社會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