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國棉谷”正當時:安陽高新區路徑探幽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4-25 點擊:次
“無中生有”,并非“一無所有”
打造“中國棉谷”,棉是第一要素,也是貫穿全產業鏈的經緯和靈魂。
而棉,正是安陽最大的短板。因此,在許多人看來,安陽高新區打造“中國棉谷”,近乎是“異想天開”的事。
安陽曾經是中國北方棉花的主產區之一。高峰時期,安陽棉花種植面積高達120萬畝,產量達10萬噸。然而到了2014年,因為棉鈴蟲肆虐,安陽植棉面積僅存8.6萬畝,產量在5~6千噸,2015年減至8萬畝左右,而且都是零星分布,沒有大面積種植。此后,再也沒有恢復昔日的輝煌。
安陽棉花的窘況,其實是中國棉花的縮影。
目前,新疆棉花產量約占全國90%以上,包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廣西、湖北、湖南、甘肅在內的12個省/市不足10%。
隨著棉花產量的銳減,安陽紡織產業一度跌入谷底。以至今日,整個產業鏈因為前端資源的匱乏,在精紡、品牌、加工、物流、紡織設備、設計等方面的短板尤其突出。
主要表現為產品設計能力和創新意識不強,制約棉花產業邁向中高端。自主品牌和標準體系缺失,產品附加值和市場認可度較低。關鍵要素不足,生產工藝、印染環節和高端產品短板突出。市場主體規模小,規上企業僅百余家。
在這種產業背景下,打造“中國棉谷”,的確是“無中生有”,但非“一無所有”。
安陽有什么?說來又令人震奮!
——有一顆“皇冠上的明珠”——中棉所。作為國內唯一的、頂尖的棉花專業綜合科研機構,建所至今,涌現出院士2位,獲省部級以上成果獎勵92項,其中國家級獎23項,包括一等獎4項。育成棉花品種155個,在全國種植范圍超過1/4,高峰時甚至占到一半。中棉所先后完成了二倍體雷蒙德氏棉(D基因組)、二倍體亞洲棉(A基因組)以及棉花四倍體(A/D基因組)全基因組測序及圖譜繪制工作,在國際棉花基因組測序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有一個全國單體最大的制種基地。中棉所在試驗農場仍然保留著5000畝的制種基地,加上安陽縣6000畝的制種面積,使安陽縣成為國家級棉花制種大縣,也是全國單體最大的制種基地。
——有一個由兩支“國家隊”共建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安陽高新區提供8000平方米科技研發、孵化場地,為中棉所科研團隊每年提供1000萬科研經費。目前已有棉花輕簡化與智慧農業創新團隊、棉花分子遺傳改良創新團隊、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棉花生理生態創新團隊和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團隊5個科研團隊入駐。此外,孵化基地已引入創新創業平臺7個,引入科技企業24家,與企業共建科企合作聯合實驗室3個。
——有一個國家棉花產業聯盟(以下簡稱“聯盟”,英文縮寫:CCIA)。聯盟由中棉所牽頭,聯合新疆昌吉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和第七師、江蘇聯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永安紡織有限公司等大型涉棉單位共同發起組建成立,成員包括全國棉花“科研生產—加工流通—紡織服裝”等全產業鏈相關優勢單位,以及有關主產棉區地方政府、農業主管部門等共計208家。聯盟宗旨是以紡織企業需求為導向,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按照訂單生產的方式生產中高端品質原棉,推進我國棉花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被農業農村部列為“標桿聯盟”。
——有一個相對完整的產業鏈。安陽市紡織業歷史悠久,素有“豫北紗城”之稱,是河南省最大的針織布織造基地和印染基地,也是全國最大的針織童裝品牌中心。童裝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0%,0歲至3歲嬰幼童裝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具有超過500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自1903年豫北棉紡織廠的前身廣益紗廠建立至今已有100多年發展歷史。從中棉所在安陽建立,到如今已擁有紡紗、織布、印染、服裝、服飾門類齊全的紡織產業鏈。
——有一支人才隊伍。安陽高新區堅持政策引才,平臺聚才,產業興才,服務留才,圍繞“洹泉涌流”計劃,配套獎勵政策,強化院所共建、校企合作,依托“兩大國家級中心”“六大平臺”,為創新創業筑巢引鳳、搭建載體,建立高層次人才“一對一”分包服務制度。目前,轄區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管專家、省級學術技術帶頭人、科技創新杰出人才等239人,其中“兩院”院士5人,高端人才8人。
最為珍貴的是,擁有一個誕生于安陽的紅旗渠精神。1960年,勤勞勇敢的30萬林州人民,苦戰10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只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其“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仍然是安陽高新區打造“中國棉谷”致勝的法寶。
無中生有,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大約在10年前,享有“豫北鋼都”之稱的安陽鋼鐵集團受鋼材產業產能過剩的沖擊,幾乎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危急關頭,安鋼人通過企業轉型,投資高端冷軋(精品鋼)項目和電磁新材料(硅鋼)項目,實現了華麗的轉身。
復星合力生產車間
安陽高新區緊緊抓住安鋼新建項目落戶高新區銀杏產業園區的機遇,培育“黑”產業、“硬”產品、建設千億級的鋼鐵新材料產業集群,初見成效。日前國家科技部公布的2022年創新型產業集群名單,安陽高新區先進鋼鐵材料制品制造產業集群晉級“國家隊”,成為“國字號”創新型產業集群之一。
眼下,安陽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棉都”,無疑給安陽高新區打造新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中國棉谷”只要瞄準棉花全產業鏈的空白點和薄弱環節,進行補鏈、延鏈、串鏈和強鏈,便能見到“彩虹”。
兩個成功樣本可供借鑒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177家國家高新區,打造的“高新谷地”近20個。其中,有些“谷地”的起步條件,甚至不如安陽高新區??v觀其成功的經驗,不外乎實干、苦干加巧干,最終“無中生有”“有中生優”“優中生特”,將一條“谷地”打造成現象級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律動高新區
在“中國棉谷”建設的過程中,至少有兩個成功樣本,可供借鑒。
一個是武漢東湖高新區的“中國光谷”樣本。1990年代后期,以光纖通信為代表的光電子信息產業蒸蒸日上。如何進一步做大做強,像硅谷那樣成為某個行業的領袖?2000年3月,許其貞等13位全國政協委員在京提交了一份《大力發展光電子產業,建議在武漢建立“中國光谷”》提案。當年5月,湖北省和武漢市一致確定:舉全省之力,建好中國光谷。
在萬眾矚目中,光谷閃亮登場。
2001年7月,原國家計委正式發文批復,同意在武漢東湖國家高新區建立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也就是“中國光谷”。
如今,“一束光”照亮了一座城。
光谷版圖從最初40平方公里拓展到如今518平方公里。
2021年,中國光谷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400億元,東湖科學城揚帆起航,5大湖北實驗室掛牌運營,3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獲批。
在這片創新創業的熱土上,一項又一項關鍵技術相繼取得突破。400G硅光芯片、128層三維閃存芯片、10萬瓦光纖激光器、百萬像素級雙色雙波段紅外探測器……皆為“國之重器”。
截至2021年,光谷的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20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200家。
無論是“中國棉都”,還是“中國棉谷”,都是落實中央和省委批示精神的具體體現。從光谷的參照維度看,為了起好步、早見效,安陽亦可組織安陽籍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或河南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深入高新區調研,為“中國棉谷”獻計獻策,或在全國“兩會”、省“兩會”上提交《關于安陽高新區建設“中國棉谷”的建議》提案。
另外一個是徐州高新區的“中國安全谷”樣本。2005年,徐州高新區的前身——銅山經濟開發區引進了中國礦業大學四位教授來園區創業,開啟了以礦山安全為主導的安全應急產業探索發展之路。
2011年,為集聚創新要素,實現創新發展,剛剛更名的徐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規劃建設了中國第一家安全科技產業園。正是因為“搶先”的這一步,徐州安全科技產業園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安全監管總局聯合批準為全國首家國家安全產業示范園區(創建單位),再獲一個國字號榮譽。
此后,徐州高新區用自己的創新實踐推動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部、應急管理部(國家安監總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署《關于推進安全產業加快發展的共建合作協議》,讓安全應急產業駛上了“快車道”。
在“蝶變”的過程中,徐州高新區年年舉辦多種主題的專業博覽會,為“中國安全谷”不斷制造注意力和影響力。目前,徐州高新區作為中國安全應急產業協同創新大會、中國安全應急技術裝備博覽會永久會址,已經成為中國安全及應急技術裝備的風向標。
由此可“鑒”,辦會也是“中國棉谷”走向成功的捷徑之一。
三大產業文化創意營造“中國棉谷”影響力
棉花產業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一朵棉花里,深藏著棉花科技文化、棉花產業文化、棉花詩詞、棉花散文、植棉農諺、服飾文化和棉事珍聞薈萃等。
安陽作為中國“紡織名城”,在長期的棉花生產、加工實踐中形成了積淀深厚、具有典型特色的棉文化和民俗文化。以棉花為載體,挖掘文化內涵,推介棉文化,傳承農耕文化,對于打造“中國棉谷”,意義非凡。
蓬勃發展的安陽高新區
講好棉花故事,“中國棉谷”需要一個文化載體——
特別是在“中國棉谷”的初創期,講好產業故事非常重要。目前,安陽高新區投資近500萬元,正在打造中國棉花博物館。一期展廳約770平方米,分棉花起源、棉花一生、棉花技術、棉花應用、棉花經濟、棉花未來和新區展望等八個序廳,預計將于5月底竣工。屆時穿行其間,古今中外的棉花文化盡收眼底,棉花產業的“進化史”一覽無余。
展示棉花產業,“中國棉谷”需要一個文化節日——
在中國,與棉花有關的故事和傳說非常多,其中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人物有兩個,一個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被后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黃道婆。她總結出"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織造技術,并改進紡織工具,制造搟、彈、紡、織等專用機具,織成各種花紋的棉織品。另一個人物就是《天仙配》中的“牛郞織女”,一句“你耕田來我織布”的經典對白,不僅道出了當時的社會分工,還唱出了夫妻間的樸素情愛。由于黃道婆的出生時間不詳,安陽高新區可以將農歷“七夕”日設立為“中國安陽棉花日”,配套舉辦“中國棉谷產業博覽會”“中國棉谷產業高峰論壇”“中國棉谷設計大賽”“中國棉谷童裝內衣潮流發布會”等全國性會展,營造“中國棉谷”的曝光率和新聞熱度。
塑造品牌形象,“中國棉谷”需要一群代言人——
棉花品質純潔柔和、樸素陽光、縝密綿長、衣被天下。安陽高新區在打造“中國棉谷”之初,在全球范圍內聘請一批政策顧問、產業顧問、設計顧問、金融顧問和文化顧問,為“棉谷”組建智囊團,提升品牌形象。
洪河公園
虛懷若谷做“六者”兼備的“中國棉谷”
《棉都規劃》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棉花產業鏈供應鏈地理新版圖加快重塑,棉花科技創新、生產組織和市場運營方式發生深刻變革,棉花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是棉花產業全過程、各環節、各領域加速變革,帶動產業集群化智慧化發展,有利于安陽增強棉花育種優勢。二是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加速轉移集聚,為安陽搶抓機遇打造中國棉都注入持久發展動力。三是打造中國棉都契合國家安全發展和穩定、區域經濟布局優化等戰略要求,可得到國家和省級層面的重點關注和政策支持。
面對機遇,“中國棉谷”必須虛懷若谷,內外兼修。
做理論的創新者。依靠中棉所的科學家和入駐“中國棉谷”的實業家不斷完成科研理論的創新和產業理論的創新,突破制約我國棉花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解決制約棉花質量提升的產業分割問題,為全國棉花全產業鏈提供創新動力。
做標準的制定者。依靠國家棉花產業聯盟(CCIA),推動省有關單位與國家標準委員會建立合作關系,引導全國涉棉企業尤其童裝企業使用國棉聯盟CCIA標準,推動國棉聯盟CCIA標準在全國范圍的推廣,替代BCI標準;通過制訂《CCIA棉花生產技術指南(試行)》《CCIA棉花加工技術指南(試行)》等重要標準文件,設置技術壁壘,創響國棉品牌,提升我國棉花產業國際競爭力。
做要素的整合者。“中國棉谷”的建設是一項龐大、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學會整合市場要素,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如爭取讓“中國棉都”重點區域享受中國(河南)自貿試驗區有關政策;促成有關部門協調鄭商所、鄭州棉花交易市場在安陽設立涵蓋棉花產業數據支撐服務、檢驗檢測認證分級、交易交割結算、現貨期貨融合發展的區域性特色產業交易平臺。請求省財政撥付3~5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在安陽高新區設立國棉產業引導基金,用于棉花科研、育種、加工、紡織、服裝等環節高質量發展。
做趨勢的發布者。安陽的針織服裝、0~3歲嬰幼童裝和內衣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5%、70%和20%,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中國棉谷”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結合入駐“棉谷”總部企業的特長和類型,研究未來的產業趨勢,并適時發布年度趨勢,讓“中國棉谷”成為流行趨勢的“風向標”。
做文化的傳播者。通過中國棉花博物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國家棉花產業聯盟(CCIA)等平臺,傳播產業文化、科創文化和標準文化。
做產業的引領者。“中國棉谷”要秉承集約創新、集成創新、聯合創新、協同創新的理念,不斷提升棉花全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和引領力,做棉花產業迭代升級的創變者與引領者。
尚柏奧萊棉制品銷售基地
“我們將倡導‘以畝產論英雄’的發展理念,實施以‘畝均產出’為導向的發展行動計劃,瞄準‘一黑一白’‘一軟一硬’產業,打造‘頂天立地’的產業鏈。”崔元鋒如是說。
四月,恰是棉花播種期。
安陽高新區打造“中國棉谷”,正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