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獎:成都高新區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創新體系路徑研究
來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2-02 點擊:次
摘要:創新已成為影響和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變量,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外部形式和日趨激烈的區域競爭壓力,積極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和瓶頸制約,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自主創新強調在保持開放的前提下摒棄對引進技術的路徑依賴。如果把國家創新體系作為一個大系統,區域創新體系則是一個子系統,承擔著把科技創新轉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職責。本文基于對自主創新體系的研究和成都高新區工作實際的掌握,提出了成都高新區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創新體系的架構及任務。
關鍵詞:成都高新區自主創新體系架構路徑
站在全面開啟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的起步期,面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變的關鍵期,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牽住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成都高新區作為國家高新區第一梯隊的一員,不僅被賦予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任務,更肩負形成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的使命,本研究立足成都高新區自主創新實際,探索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創新體系,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一、深化認識,把握自主創新體系的內涵特征
(一)自主創新體系的構建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相繼發生的美國勞拉公司和休斯公司火箭發射事件、以色列預警機事件、捷克維拉(VERA-E)無源監視系統事件、美國SMIC公司投資建設芯片生產廠受阻事件等,促使黨中央深刻認識到,引進技術不等于引進技術能力,技術能力提升并不必然成為技術引進的結果。2005年,自主創新正式進入中央話語體系,加強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轉變增長方式的核心手段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06年,黨中央召開了新世紀以來首次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進一步明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
自主創新中的“自主”二字反映著特定的關聯背景,即我國在過去若干年對技術引進的過度偏重與依賴在實踐中逐漸發展為對自主開發的替代。技術是可以買到的,但能夠有效使用技術知識的能力則是工作組織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的集合,只有在技術研發的經驗中才能形成。強調自主創新能力即是強調在保持開放的前提下摒棄依賴于引進技術的“路徑依賴”和“路徑鎖定”,堅持技術學習自主性和主導權,把發展內生技術的能力作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的主要途徑,最終使中國通過“路徑創造”式創新驅動全球價值鏈攀升,保持經濟增長、保障政治獨立、捍衛國家安全。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一重要論斷闡明了國家創新體系效能的提升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是眾多環節緊密配合、良性互動的最終結果。如果把國家創新體系作為一個大系統,區域創新體系則是一個子系統,擔負著把科技創新轉化為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提升區域競爭力、促進區域內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職責。2021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更是以專章形式進一步明確了國家關于區域科技創新的體系部署,要求區域加強促進科技創新的主動性,通過科技計劃布局、科技園區建設、創新功能完善、創新環境優化等多元途徑,不斷提升區域創新策源能力,加快向創新鏈上游攀升,在立法層面進一步強調了自主可控的區域創新能力的建設。
(二)自主創新體系的內涵特征
當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
方興未艾,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逐步向科技創新體系的競爭演化。自主創新體系作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保障,具備以下五種內涵特征:
——內涵特征一:自主創新體系代表著大國意識形態,具有鮮明的政府主導特性。自主創新體系體現著一個國家自立自強的發展意識形態,表現為獨立思考和自主發展的能力,即通過走自主創新之路能夠減少對他國技術的依賴,降低技術風險,提高自主可控能力,確保國家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在這種意識形態的牽引下,政府不僅僅是自主創新體系的被動組成板塊,還能通過主動引導、積極調控使自主創新系統充分承載并反映政府的意志,這一點在后發國家(如日本、韓國)自主創新體系的架構中得到了充分印證。一方面,政府通過戰略規劃和組織動員,設計新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工具,塑造自主創新的“體系化”能力;另一方面,政府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加大投入實現資源保障,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特定知識和技術的產生、擴散和轉化,保障自主創新體系高效、穩定、平衡運作。
——內涵特征二:自主創新體系表現為技術策源能力,是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內生動力體系。自主創新體系體現為不依賴外部技術供給的自主開發模式,即以基礎研究為起點,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中試熟化為手段,以工程化為目標,最終轉化為產業競爭力和國家競爭力。技術策源能力表現為即使無法完全繞開技術許可或關鍵零部件的購買引進,但由于以產品開發為目標的研發活動的各個環節都包含了對技術知識的深刻理解,使其獲得了將外來技術知識消化、吸收并轉化為內生技術創新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的積累并不需要以研發的成功為前提。
——內涵特征三:自主創新體系呈現為產業發展狀態,以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為評判標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自主創新體系的核心目標就是不斷提高產業的自主可控水平,減少共性基礎技術及關鍵核心技術的對外依存度,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供應鏈自主安全。因此,以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為外在表現形式,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自主可控是評判自主創新體系優劣的重要標準。
——內涵特征四:自主創新體系是一種有效發展路徑,以四鏈融合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自主創新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區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效路徑,不僅區別于既有的技術引進推動經濟發展模式,也不再是科技系統的內生空轉。在這種現實訴求下,自主創新體系表現為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深度融合、層層遞進的網絡。“四鏈”融合的實質是不同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深化,以創新鏈作為原始驅動力,圍繞產業需求部署和推進,由人才鏈和資金鏈環繞創新過程確保資源集聚,并以成果轉化為主要形式鑲嵌在產業鏈各個環節中,以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價值攀升實現技術積累向經濟社會價值的轉化,形成了創新與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閉環。自主創新體系對經濟發展的提升主要表現為要素結構和產業結構的改善,使經濟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向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型轉變。
二、躬身自省,摸清成都高新區自主創新基本情況
經過35年的建設與發展,成都高新區位列國家高新區第一梯隊,連續兩年在國家高新區中排名第6位,獲批西部首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四川省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首批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試點園區等國家殊榮。2022年,成都高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15.8億元,形成電子信息、醫藥健康、數字經濟三大主導產業,市場主體存量超過33萬戶,上市及過會企業總數達5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4320家,在發展質量效益、科技創新實力、高科技企業密度等方面位居全國前列。
——培育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主體。成都高新區始終將創新主體培育作為“生命線工程”,構建“種子期雛鷹企業—瞪羚企業—(潛在)獨角獸企業—上市龍頭企業”為重點的四級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借力資本培育打造一批具有高水平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助力科技企業加速騰飛。成都高新區擁有著中西部地區基數最為龐大的科技企業集群,已累計培育平臺生態型龍頭企業3家、獨角獸企業(潛在)17家、瞪羚企業653家、種子期雛鷹企業805家,科技高新技術企業3301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132家,四級梯度培育企業總數達到1478家。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成效顯著。
——布局了一批高能級科創平臺。成都高新區著力構建“大科技”工作體系,突出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集中力量抓好公共技術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國家實驗室基地及預備隊等建設工作,高標準規劃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加速推進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前沿醫學中心)“兩大實驗室”建設,擁有國家級和省級研發機構225家,新型研發機構110家,設有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微波電真空器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擁有成都先導、倍特藥業、中自環保等20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建成超300家技術攻關平臺,落戶清華大學三維混合現實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成都前沿醫學中心、成電國際創新中心等一批前沿技術專業型、平臺型新型研發機構,為成都高新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持續提供“強引擎”和“硬支撐”。
——實現了高效率科技成果轉化。成都高新區持續實施“岷山行動”計劃,積極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推動揭榜項目轉化落地,力爭攻克“卡脖子”技術和產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果顯著,2021年全區擁有知識產權服務機構超600家,獲得授權發明專利數4977件,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12972件,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達353.28億元;聚焦重點產業打造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試研發平臺、行業類中試研發平臺,率先打造“一帶一路”中試產業基地,揭牌全國首個“中試+”生態園區,聚力打造以中試熟化、孵化培育、資本加速為核心的專業化、精準化服務,完善中試轉化生態,實現了“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技術應用—成果產業化”全過程無縫銜接,破解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瓶頸。
——聚集了高質量科創資源要素。在科技人才方面,成都高新區通過涵蓋“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助才”全階段人才政策的支撐,匯聚國家級人才440人,省級人才598人,市級人才502人,其中包含院士26人,從業人員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55.21%,外籍常駐人員占比1.23%。在金融資本方面,成都高新區持續構建“天使基金、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全生命周期產業基金生態,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能力,加速前沿科技項目孵化落地;創新設立“股債通”“高知貸”等政策性信貸產品,創建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務品牌“盈創動力”,持續為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化、專業化、多元化的資金支持;已擁有各類金融科技企業近70家,企業獲得創業風險投資達到50億元。在創新氛圍方面,成都高新區致力于營造良好的創新孵化環境,打造全面完整的梯度孵化載體體系,擁有國家級創業服務機構共154家,其中國家級孵化器17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18家,區內孵化總面積達520萬平方米,在孵企業達14000余家;持續開展“創業天府·菁蓉匯”“校企雙進”等各類雙創賽會活動,推動國際國內優質創新資源與成都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然而成都高新區長期面臨著資源約束日益趨緊和要素成本明顯上升的雙重壓力,距離成功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創新體系,有效支撐國家科技創新整體效能提升還存在諸多挑戰,在生態環境、體制機制、領軍人才、創新平臺、資源整合、產業能級等方面存在短板。
三、擘畫藍圖,成都高新區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的具體構架
堅持以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優化區域產業結構為核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聚焦營商環境、供應鏈持續優化生活生態和產業生態,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大力引聚實驗室、科研機構、高校院所、科技服務機構等創新主體,高效配置人才、平臺、資本等創新要素,統籌開展產業峰會、創新論壇等創新活動,鏈接全球創新網絡,實現“政產學研金服用”有機融合,構建知識創造迭代活躍、領先技術加快轉化、領先產品持續涌現、主導產業集群成鏈、城市標簽級科技企業引領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
四、落實目標,成都高新區構建自主創新體系的具體任務
為推動成都高新區構建以技術創新為引領的自主創新體系,以聚焦營造生態為基礎,通過及時迭代機制,發現領軍人才、前沿技術,堅持引導重點(PI)、搭建平臺(IP)、整合資源(IPO),實現產業集群成鏈(IC),發揮乘數效應(PI·IP·IPO·IC),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I4),高質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一)營造生態,全面強化創新承載能力
針對國際化營商環境尚不夠優問題,成都高新區實施科技創富行動計劃,以“指數化”為牽引,織密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提供區域科技創新能力和創新環境發展的動態視角,為持續優化生活生態和產業生態提供指導和引領,力爭營造一個宜居宜創宜業宜投的一流創新生態環境。一是建立健全“金熊貓”創新發展指數,強化對創新生態建設關鍵環節的運行監測、動態分析、階段評估。二是用活用好營商環境指標考核機制,對政務、法治、創新、融資、市場、社會六個維度的營商環境優化成果和創新政策推進成效進行常態化、階段性驗收考核。三是構建成都高新區國際化指標評價體系,持續、全面地監測園區國際化創新發展情況和競爭位勢,針對性提升創新資源整合能力、增強全球創新要素集聚度。四是關注人才“太太”滿意度,以精細化服務滿足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宜居宜業、無后顧之憂的服務生態。
(二)及時迭代,鏈接全球科技創新前沿
針對集聚國際高端創新資源要素的能力較弱、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交流合作平臺問題,成都高新區將打造岷山論壇品牌等,建立鏈接全球的科技創新開放協作“生態圈”。一是高規格打造岷山論壇品牌,升級舉辦“金熊貓”全球創新創業大賽、產業(人才)峰會等高能級創新活動,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參與論壇會議、技術交易、展覽展示、成果發布、前沿大賽等活動,促進全球高端創新資源規模性集聚。二是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依托自貿試驗區、綜保區以及新川、中日、中韓等國別合作園區載體,推動中國—歐洲中心能級提升,打造中國與歐洲開展投資貿易和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推進項目、技術、資金、人才等科技創新資源互聯互通。三是及時迭代升級能夠適應科技創新趨勢不斷更迭且有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落實機制、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制度機制。
(三)引育留用,打造世界頂尖人才高地
針對人才梯隊存在結構性短板問題,成都高新區實施領軍智薈行動計劃,聚焦人才“引育留用”工作持續加碼。一是“量體裁衣”精準引才。圍繞產業建圈強鏈需求形成全球領軍人才網絡圖和引才線索清單表,內外聯動招引全球高端人才。提升蓉漂人才日、蓉漂人才薈、“蓉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品牌影響力,加強對大賽獲獎項目落地的服務力度。二是“因材施教”精細育才。加強園區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聯合高校共建產業人才實訓基地,鼓勵區內重點企業訂單式培育高層次人才,打造蓉漂人才發展學院,組織區內企業家人才赴先進地區開展培訓。三是“真心實意”精誠留才。推行金熊貓人才榮譽制度,每年評選金熊貓“人才獎”“成就獎”;打造國際專家公寓,完善購物、就醫、文化及娛樂休閑場所等配套設施建設,進行“一對一”服務。四是“才盡其用”精心用才。圍繞重點產業鏈方向分類建立人才庫,摸清人才底數;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任用機制,打通人才在體制內外的流轉通道。
(四)搭建平臺,加速創新成果轉移轉化
針對科技成果在地轉化能力不強問題,成都高新區實施平臺策源、岷山行動、中試跨越、雙創提能行動計劃,搭建各類創新平臺,打通技術成果高效轉化的創新鏈條,實施蓉耀首創、卓越IP行動計劃,形成海量優質初創備投企業和領先產品。一是爭取新增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天府錦城實驗室(前沿醫學中心)、天府絳溪實驗室。二是加快建設產業技術開發平臺,推動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應用場”。三是重點建設中試驗證轉化平臺,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小批量試生產等面向社會開放的中試平臺,推動成立行業性中試產業生態聯盟,聯合高校院所建立被投中試項目庫,探索形成“實驗室+中試機構+孵化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鏈條。四是打造創新產品應用場景。實施創新應用場景示范工程,重點針對首臺套等設備,采取國企資金直接購買、研發獎勵、企業使用補貼等形式,促進產品的應用使用和迭代研發。
(五)整合資源,打通資本賦能科創鏈條
針對對早期硬科技企業投入不多等問題,成都高新區實施“應投盡投行動計劃”,構建創新資本“朋友圈”,打造全國投資機構聚集高地。一是設立3000億元產業資金,建立覆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并購重組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性母基金群,引導創投機構、社會資本重點投向具有市場前景的實驗室成果項目、中試研發項目等。二綜合運用貸款貼息、風險補償、融資擔保、保費補貼等方式,引導銀行、證券、保險、擔保等傳統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服務力度。三是成立一個天使投資協會、建立一個天使投資峰會品牌、持續籌辦A30天使投資人培育計劃等系列活動,建優創投生態,讓“優質備投、皆會被投”“要投資來高新”成為社會共識。四是建立政府基金與風投創投之間的項目信息交流對接機制,持續完善“政策性補貼(支持)—天使子基金—天使直投—產業基金—產業直投”密切銜接流程,打通形成從科技創新到產業發展的投資鏈條。
(六)集群成鏈,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針對主導產業科技成色、產業鏈價值層級不高等問題,成都高新區打造“5+N”未來產業發展生態,實現技術創新引領下的全鏈條企業集群成勢、重點產業融通成鏈、未來產業加速孵化。一是系統性布局現代化產業體系,建立多部門項目策劃聯席機制,圍繞企業現實需求精準發力,持續生成和落地產業項目。二是精準化支持鏈主企業延鏈補鏈強鏈,強化產業鏈上下游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壯大全鏈條企業集群。三是引導存量企業緊盯產業鏈上下游重點環節和細分領域轉型升級,打造上下游貫通、左右岸齊備的全產業鏈體系。四是圍繞量子通信、合成生物、車載智能系統等未來產業機會,搭建“政產學研金服用”有機耦合的創新主體體系,通過引育未來產業鏈主企業、打造公共平臺、集聚服務機構、設立產業基金、引聚領軍人才等舉措務實發力,打造“5+N”未來產業發展生態,加速未來產業孵化。五是對產業鏈關鍵環節實現國產化的產品進行首發首用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