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開發區加快轉型創新驅動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8-25 點擊:次
經濟開發區作為中國區域發展的一種特殊模式,在過去三十年中發揮了重要的牽引作用。20日在天津舉行的2016中國開發區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以制造業為基礎發展的傳統經濟開發區模式亟待通過創新驅動,實現“二次創業”。
論壇上,由36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發起的中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綠色發展聯盟正式成立。聯盟將秉持推動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強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等領域的交流、合作和互鑒,共同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快轉型升級創新發展步伐。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經開區。據工委書記許紅星介紹,鄧小平同志30年前來到草創之初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在該區第一家投產的外資企業——丹華自行車公司參觀后,寫下了“開發區大有希望”。自此,中國開發區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國家級經開區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以及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區。”中國開發區協會會長師榮耀認為。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作為開發區的核心,截至目前,中國已有國家級經開區219個,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7611億元人民幣,占中國經濟總量比例達到11.5%。
師榮耀表示,國家級經開區自1984年創辦以來,已走過31年的發展歷程。到目前,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國家級經開區由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擴展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工信部規劃司司長羅文等與會人士認為,在過去30年里,開發區無疑是中國先進制造業的聚集區和區域經濟增長極。但在新的發展時期,開發區面臨的政策優勢弱化、土地資源緊缺、落后產能集聚等問題凸現出來,亟待“二次創業”開啟新的發展征程。
“目前中國經濟運行存在的主要矛盾還不是總量型矛盾,仍舊是結構性矛盾。”王一鳴表示,從日韓等國家先期發展經驗看,在經濟拐點到來后,人均鋼材消費量、用電量、汽車保有量增速都會出現下滑。對于開發區而言,從需求端出發加快供給側改革十分迫切。
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范文潔建議,中國開發區應調整經濟結構,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時還應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資源、兩個市場,提高國家級經開區的產業鏈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培育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羅文也認為,當前全球制造業分工格局和發展方式面臨深刻變革,對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深遠影響。這就要求中國開發區產業結構從發展加工組裝到打造核心產業轉型,產業集群從制造集聚向研發集聚轉型,產業政策從成本導向向創新導向轉變。
政府人士及專家表示,在“十三五”窗口期,開發區應從制造業為主逐漸轉向創新驅動,構建出眾的雙創平臺,打造有利于創新的發展體制生態。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現代化水平,構建區域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