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創新成為全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
來源:未知 日期:2016-09-28 點擊:次
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堅持以“創新”為永恒的主題,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使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跨越發展的內生動力。截至2016年5月底,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值140.88億元,主營業務收入151.75億元,利稅8.04億元,利潤7.01億元,分別占全區的61.79%、63.14%、90.4%和112.4%。科技創新與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引領驅動作用越來越明顯,科技創新成為全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極。
引進創新人才 凝聚創新力量
在2016年7月11日召開的河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由康泰醫學系統(秦皇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坤帶領的“遠程醫療與健康物聯網創新團隊”、秦皇島方華埃西姆機械有限公司周超帶領的“金屬型材創新團隊”獲得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重點培育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企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而核心技術的研發,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隊伍的建設。多年來,康泰醫學逐步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和具有顯著激勵效果的“薪酬體系”,積極與國內外多所重點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讓更多的科技研發人員有廣闊的發展舞臺。
康泰醫學的發展還得益于“平臺組合立體開發模式”。“傳統的產品開發,往往是一個項目組‘一包到底’,而平臺式開發則是當一個項目來了以后,專業的平臺組織完成自己相應的工作,平臺與平臺間有著明確的分工。這既能夠激發各個平臺員工的創造力,又有效提高產品的研發質量、速度和效率。”康泰醫學董事長胡坤說。新模式的采用,優化了康泰醫學的研發結構,形成了高、中、低三個階梯人才相結合的立體式開發格局,公司研發中心成為康泰醫學的核心競爭力。
2016年5月,康泰醫學與中科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九院十三所所長王巍團隊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雙方將依托新建院士工作站,在高端人才培養、關鍵技術支持、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至此,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建成9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充分發揮了中科院對地方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以人才、技術支持等方式,幫助企業搭建高層次科技創新平臺,為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秦皇島方華埃西姆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金屬型材三維拉彎成型工藝及設備、板材滾壓成型工藝、模具設計與制造工藝研究的高新技術企業,以三維拉彎成型工藝及設備為特色,已成為美國Cooper Stand Automotive和德國WKW集團等國際汽車零部件巨頭的首選工藝裝備提供商,產品遠銷德國、美國、加拿大、法國、墨西哥、巴西等主要汽車生產大國。“技術創新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更是企業增強發展能力、應對市場競爭的必然選擇。”秦皇島方華埃西姆機械有限公司企業管理部經理薛鵬說,“公司高度重視以老帶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和培養團隊及個人的創新能力,技術人員數量已增至原來的3倍多。”
金屬型材三維拉彎項目是一個集工藝、模具、機械、液壓、電氣、氣動為一體的綜合性研究項目,摒棄了以液壓缸牽引型材毛坯產生拉力進行彎曲的傳統方式,采用液壓執行元件驅動精確設計的機械機構,通過機構的運動來控制與機構相聯結的多段模具的空間運動,控制毛坯變形區金屬的軸向平均延伸率,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目前,此項目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產品占有率達到80%以上。
一臺電腦、一臺與普通打印機差不多大小的3D打印機,這就是能夠打印出立體實物所需要的全部“裝備”。這項能給工業領域帶來全新革命的技術是秦皇島天秦三維數字化技術有限公司的“看家本領”,而這項技術的成功得益于我國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領域著名科學家盧秉恒院士的傾力加盟。盧秉恒研發的出光固化、金屬熔敷、陶瓷成型、激光燒結、金屬燒結、生物制造等類型的增材制造裝備和材料,助力3D打印技術的研發與發展。
區域經濟實力的強弱往往取決于科研創新力量的強弱。為此,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采取政府強力引導與企業主動結盟兩種模式,吸引科研創新團隊入區開展科研創新研究和科研創新成果應用,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河北省數據產業技術研究院、清華大學智能裝備研究院等30多家科研創新機構相繼落戶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盧秉恒、譚天偉、顧行發等20余名兩院院士及百余名京津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匯集開發區,成為帶動區域創新創業龍頭、輻射帶動中心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領頭雁。同時,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大力實施推廣“科學家+企業家”模式,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形成“1+1>2”的創業要素裂變效果。
眾多科研機構的入駐和創新團隊的匯聚,帶動培養了大量本地技術人才,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型企業。2011年以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共有44個項目獲得省、市級科技進步獎,197個項目獲得國家、省、市科技計劃立項;全區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395家,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24家,分別占全市總數的38%和41%。
構建創新平臺 激發創新活力
“公司選擇e谷,主要是看中了這里和中關村一樣的創業服務和創業氛圍。這里有很多‘鄰居’跟我們的業務都相關,我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并且e谷還可以為我們將來申請證書、專利提供服務。我覺得我們來得太對了!”秦皇島快點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滕麗麗說。
2015年8月10日,由漫游世紀(北京)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創辦的e谷(秦皇島)創想空間正式啟動。e谷(秦皇島)創想空間在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通過復制中關村海淀園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小微企業提供“中關村式”的技術、市場、人力、培訓。截至目前,共有快點兒網絡科技、天辰科技、丹鹿科技等62家企業與e谷簽署了入孵協議。秦皇島快點兒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作為首家入孵企業,看中的是以相對低廉的生產生活成本,收獲“中關村式”的運營理念。e谷創想空間負責人關耀渠說:“我們的目標是模擬中關村生態,力爭三至五年內打造100家從事互聯網行業的小微科技型企業,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濃厚氛圍,使這里成為具有影響力的新興產業發源地、創新創業人才聚集地。”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真正實現創新驅動。近年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了數谷翔園、創業港灣兩大創新創業載體,打造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匯聚的高地。占地443.7畝,環境優美、設施完備的數谷翔園,作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承接京津項目轉移、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優質平臺,聚集了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河北省數據產業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學環渤海生物產業研究院等3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項目。
由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中科院北京分院合作建立的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依托中科院人才、技術、科技信息等優勢,圍繞數據挖掘、數據處理、數據應用、數據服務等方面開展應用型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成立至今,已經引進中科院遙感所、地理所、自動化所、過程所等12家科研院所的19個項目,成立了16個實體企業和3個所企共建平臺,促進多家企業與中科院開展技術與項目合作。基地的成果轉化合作項目涉及空間數據采集與處理、建筑數字化節能監管、電子商務和智慧教育等諸多領域,逐漸形成了中科院在北京周邊區域特色鮮明、引領和服務當地新興產業發展的創新與轉化集群。
2014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全國京外首個分園——秦皇島分園正式開園,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了優質環境,目前,該園已成功引進了智能交通、創業孵化、信息教育等領域的94個高新技術項目,碩果累累,生根發芽。秦皇島千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一家落戶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200余項,其中專利近100項,多年來在智能交通領域承擔了多項“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持計劃項目。短短的一年時間內,千方科技設計研發的公交智能站牌已在秦皇島市投入使用;秦皇島出租汽車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已完成出租車車載終端的實裝測試,正在進行全面推廣。
創業港灣,則是用于培育、扶持、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舞臺。園區主要包括科技大廈和11棟標準廠房,總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包含了北島博智、e谷創想空間、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多個孵化平臺,吸引了16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孵發展。北島博智作為河北省首家民營孵化器,運用“孵化+投資+市場”的模式,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企業生態體系,致力于打造產業立體生態圖譜,使得在孵企業與團隊有真正實現其商業閉路的可能。孵化器現有涉及智能制造與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智慧城市、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的入孵企業與團隊80家。2016年6月,天地一體化民用成果轉化基地、智慧消防物聯網系統、七維工業無人機、家用服務機器人、酸性氧化電位水、水污染治理等10個項目入駐北島博智,投資規模超過1.2億元。
此外,燕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創業中心、秦皇島科泰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創智港先進制造基地等13個平臺相繼建成,以這些平臺設施作為發展基地,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實現了持續發展。
創新服務模式 優化服務環境
“科技型中小企業按照‘成長路線圖’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壯大期三個階段,在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過程中,對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必須滿足幾個基本指標……”筆者在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e谷創想空間創業服務驛站看到,工作人員正在耐心為秦皇島鉆億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金鑫解讀科技型中小企業認證政策。2016年3月,e谷創想空間創業服務驛站掛牌成立,以政策解讀、增值服務、能力培養為核心,采用“常駐人員+聯絡員”的工作服務模式,為創業企業和個人提供主動上門的前置服務,助力創業企業和創業者的成長。
“公司創業初期人員緊張,安排專人跑審批、參加培訓耗時耗力,創業服務驛站的工作人員得知情況后,為我們詳細解讀了工商注冊、稅務登記等方面的政策,提高了工作效率,讓我們少走了不少彎路。”王金鑫說。
無獨有偶。在意大利生活多年的葛峰想成立一家致力于建設跨境電商互聯網平臺的“互聯網+進口商品”科技型企業,剛剛回國、不熟悉情況的他在創業服務驛站的幫助下順利辦理了公司成立的一系列手續并成功落戶e谷,很快就正式投入運營。
審批流程簡化、工作效能提高是企業對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政務服務的又一切身體會。“我們辦理食品生產許可證時正值春節放假的前一天,行政審批局的工作人員為了不影響公司在春節期間的正常生產經營,將出證時限由原來的10個工作日縮短到1個小時,真是太方便快捷了!”2016年2月,秦皇島長勝營養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拿到全區發出的首張新版食品生產許可證后,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
這只是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供高效服務的一個片段。2015年10月,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行政審批局掛牌成立,137項審批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審批服務大廳,工業投資項目核準備案、工程規劃許可和施工許可實行并聯審批,辦理業務時間縮短為10個工作日。管委直屬11個審批部門的74個行政許可事項轉化到行政審批局,8個市垂管部門的63個行政審批及服務事項進駐行政審批大廳,審批印章由34枚削減為1枚,真正實現了一枚印章管審批,讓企業和群眾享受到便捷、高效、優質的服務。
近年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始終把打造良好的政策政務環境作為興區之本,相繼出臺了《扶持創業中心在孵企業暫行辦法》《關于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實施意見》《秦皇島市留學人員創業園管理辦法》等,在場地租金、增值稅、所得稅等費用上給予創新創業財政支持。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入駐的科研機構和創新企業提供辦理工商注冊、稅務登記、銀行開戶、企業代碼等手續的一站式服務,安排專人協助科技創新企業辦理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成果鑒定、登記和申請國家、省有關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各項基金等手續。
為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緩解企業融資難、成本高問題,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深創投合作設立紅土基金、成立展誠節能環保產業創業投資基金,引進省信投、省科投集團、銀通擔保等十幾家投資擔保公司,整合各類社會資本支持創新創業。2009年以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累計投入資金1.15億元,支持64家企業創新發展,帶動企業技術創新投入達6.2億元,極大地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
發展環境的持續優化,帶來發展活力的進一步釋放,為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創新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到2016年6月,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112家,已完成全年目標任務63%,為開發區科技創新隊伍再添生力軍。
面對“十三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正積極把握有利契機,利用自身優越的地理優勢,大力引進數據產業、節能環保、高端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走在轉型跨越發展的快車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