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一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農業力量
來源:未知 日期:2016-10-12 點擊:次
前不久,國家農業部調研組到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調研考察,對開發區堅持用抓工業理念推進現代農業,通過工農互動提升農業附加值,在農業用地范圍內打造現代農業新亮點的經驗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農業興則全局興,農村穩則全局穩,農民小康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十三五”開局之年,臨沂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區上下搶抓發展機遇,加大創新力度,不斷破解制約“三農”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持之以恒抓好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等“重頭戲”,助推“三農”發展實現新跨越,以現代農業的轉型力量托起建設“一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開發區夢想”。
國家蔬菜標準園成功創建,醋莊葡萄獲批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中國毛皮產業基地獲批授牌,梅家埠甜香瓜的地理標志認證工作積極推進……作為工業項目集聚區和創新區,寸土寸金的開發區“三農”工作同樣大放異彩,其背后是開發區長期以來對現代農業特別是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精耕細作”。
遵循“綠色、循環、低碳”的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開發區沿境內沂河、沭河兩條河流,建設高效生態特色農業長廊,打造5處糧食高產示范基地、1.5萬畝設施蔬菜基地、2萬畝優質瓜果生產基地、2萬畝特色花卉苗木、萬畝休閑漁業產業基地、4處高檔設施園區相間,多種特色產業相互輝映的高效特色農業生態長廊。
標準化基地建設為特色產業發展打牢了基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則為特色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開發區通過“陽光培訓工程”和產、學、研合作項目,邀請西南大學、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市農業局、畜牧局等院校機關的專家舉辦各種講座20余期,培訓4000余人次。一批扎根土地、懂得技術、善于營銷的新型職業農民開始挑大梁。
為更好地服務產業發展,推動農業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品牌營銷化,開發區加大“三引一促”力度,吸引工業企業、社會資金投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中國再生資源公司、煙臺農資總公司、山東臨工、山東裕隆集團、臨沂九州、臨沂元豐等30余家工業企業投資農業產業園區,發展苗木花卉、葡萄、甜瓜等特色產業。以中印軟件園的“齊魯苗木網”為依托,不斷拓展業務,發展線上線下交易,打造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苗木交易平臺。積極落實化肥、農藥零增長計劃,推廣小麥“一噴三防”、玉米“一增四改”、精準施藥、配方施肥等技術,推進開發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確保農業生態環境良好。開發區農林畜牧機械局配合開發區財政局,整合利用好中央、省、市的惠農資金項目,做好中央、省、市下達的補助資金的分配、管理和監督工作,確保專款專用,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為構建綜合性、規模化、可持續的為農服務體系,開發區今年投資100余萬元,改造提升了為農服務中心,推出的測土配方、智能配肥、農民培訓、農機服務、食用菌技術、土地托管等服務,廣受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們的歡迎。
綠樹成蔭,河水潺潺,高樓林立,商賈興盛。如今的開發區因城鄉統籌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
為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步伐,開發區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加快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步伐,建設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引導土地等要素資源依法有序流轉。截至目前,118個村居確權登記頒證方案獲得市級批復,首批24個村居已經基本完成。另一方面發展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業化發展水平,使農業人口有脫離土地進城的條件。目前,開發區涉農企業達到80余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165家,家庭農場8家,吸納就業人數5000余人,每人年平均工資達到2.6萬元。
針對農業轉移人口因為承包地、宅基地上的各項權益而不愿市民化的問題,開發區創新思路,讓農民帶著“土地權益”進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后,繼續保留其原有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權和流轉權等合法權益;對自愿退出承包地、宅基地的農業轉移人口,由村委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
開發區打破傳統“一產”思維,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抓工業理念推進現代農業,實現了一產“接二連三”,農業特色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步推進,一幅業興、民富、景美的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