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開發區:以“創新”內涵推動產業發展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10 點擊:次
對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而言,當前正在實踐的一個課題是: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構建“雙創”生態體系,集中精力厚植創業創新土壤,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化。
而就在近日,浙江省科技廳發布了最新的全省高新區評價“榜單”,余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位列全省綜合排名“季軍”。作為開發區創新創業的主平臺,余杭高新區新斬獲的榮譽,無疑將為開發區全面構筑創新驅動發展再添新優勢。
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引領,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為支撐,讓新動能挑起大梁,讓舊動能煥發生機,開發區創新發展的“洪荒之力”持續發力。創新元素的“四兩”之力,正撥動著開發區的“千斤”發展,“科技型開發區”的打造將指日可待。
拓新:產業轉型“吐故納新”
“在智慧產業、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要比拼的是頭腦和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開發區,有大批“金鳳凰”飛入,創新因子正不斷植入、融合、滲透。
高擎創新這一旗幟,開發區已集聚了眾多行業引領者。老板電器創新研發的搭載ROKI智能系統新一代吸油煙機,連續兩年穩居全球吸油煙機自有品牌市場份額第一;春風動力堅持20年自主創新發展模式,使其成為高端產品制造的標桿之一,即將迎來IPO上市;西子智能停車研發的“智能停車——泊車機器人”系統,打通了國內停車難這一“痛點”……褪去了傳統制造業的粗獷,披上了智能、科技等產業的輕快,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正迎來創新發展的“吐故納新”。
一張能發電的紙,把生活變“聰明”
8月15日,在開發區荷禹路上的兩座能給手機充電,還自帶wifi的“聰明”公交站要跟市民朋友見面啦!公交站以光伏發電供給所需能源,只要有陽光,車站就能自己發電,且不排放任何污染物,真正實現低碳節能、綠色環保。
據了解,這兩座智能光伏公交站是由尚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計研發的,其中的光伏發電功能就是用了尚越光電“金字招牌”產品——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
“以前人們常常看到的太陽能電池多以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為主,重量大、不易攜帶,而且易損壞、應用場景單一。”尚越光電創始人任宇航說,而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就像一張紙,可以任意折疊,貼在物體表面,接收到太陽光后就可發電蓄電。
別小瞧了這塊薄膜,貼到私家車車頂,可以為家用電器提供源源不斷的電源;貼到背包外面,既可以給手機充電,還能防盜和GPS衛星定位。還有高速公路、汽車、電子攝像頭、城市景觀照明、無人飛機的電源……在很多你沒想到的地方,尚越光電的工程師們已經“點石成金”,悄悄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憑借這張“能發電的紙”,尚越光電一舉打破了歐美發達國家對柔性薄膜太陽能電池的技術壟斷,還取得了各類太陽能電池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近40項。
造房子就像搭積木,建筑更“神奇”
如今,建筑行業里興起了一種全新的建筑模式:不需要大批的建筑工人,不用天天在工地監工,更不必為買建材“跑斷腿”,造房子像搭樂高積木一樣,六、七個工人就能搭出來。這就是被李克強總理大力推廣的“智能裝配式建筑”。
擅長在產業領域先人一步的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早以“裝配式建筑”為切入口,搶灘“新型建筑工業化”。余杭區首家利用裝配式方式建造的民生配套項目——城西三幼,就是由開發區內企業華臨綠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預制構件的。而華臨綠建,也已是“裝配式建筑”領域的“實力派”成員。
“運用裝配式建筑方式,原本需要一年才能建造完工的房屋,現在只需要六個月就能完工。” 華臨綠建董事長鄒華說,裝配式建筑不但大幅縮短施工周期、提高效率,還能有效降低能耗、揚塵、噪音、建筑垃圾,提升產品質量。
目前,華臨綠建在開發區投資了5億元,在“裝配式”基礎上融入了“被動式”技術,目標是打造國內首家裝配式綠色建筑、被動房及智慧建筑的創新型綠色建筑研發基地。鄒華說:“開發區的創新創業熱潮鼓舞了我,這片熱土上正不斷誕生一個又一個商業奇跡!”
該基地位于開發區寧橋大道與興國路交叉口,占地70余畝,綜合運用了高效新風熱回收系統、高性能外保溫系統、智能化樓宇自控系統等應用,其建筑節能高達90%以上。基地達產后,可實現年生產綠色預制構件約100萬平方米,有效推動開發區建筑業的全面革新和可持續發展。
用0.35納米,變出多樣的“工業魔術”
如果說,旺盛生長的中小企業證明了產業的“厚度”,那么,僅0.35納米的石墨烯,這個世界上最薄的材料,如今正“丈量”著開發區這片創新創業之地的新“高度”。
“我們創新研發了‘石墨烯+碳納米管+碳纖維’的系列先進納米碳材料,并以它為核心,做成了電池。”汪訓國手中這個方形鋰電池電芯,就是浙江極力動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與順豐等物流企業合作研發的石墨烯鋰電池,用于物流配送的電動三輪車,安全性能高、壽命長、充電快。
與以前使用的鉛酸電池相比,石墨烯鋰電池不僅重量從原來的100公斤減重到了15.8公斤,更重要的是客戶無需充電,便可輕松換電池,利用夜間削峰填谷的谷電來充電。以一位快遞小哥為例,用石墨烯鋰電池代替鉛酸電池,每個月電池損耗和電費支出可節省480元,換電池每天一次只需8元。
作為極力動力的創始人兼技術研發人員,汪訓國表示:石墨烯的用途不僅于此。他的最終目標是以石墨烯、碳納米管、碳纖維等先進納米碳材料為核心,輻射各應用領域的材料產業集群,勾勒出開發區工業“新骨架”。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汪訓國打算在開發區建一個石墨烯產業基地。目前的計劃是:前期引入可產業化的項目6個,在未來孵化20家以上石墨烯材料、氣相納米碳纖維、納米碳管、先進石墨烯超級鋰電池、納米氣相納米碳纖維等相關產業的企業,并投資孵化石墨烯應用下游產品,打造先進碳材料產業鏈的總部經濟。
厚積:政府扶持“春風化雨”
若把企業比作種子,那么在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錢江經濟開發區),政策扶持就是“陽光”,政府服務則是“水”。把政府和市場有效結合在一起,才能潤物細無聲,為企業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以構建“雙創”生態為重點,開發區的做法是:讓政策先行,服務緊跟,全面提升創新創業軟實力,打造更具活力的、更具包容性的創新環境。
政策福利的“通幽曲徑”已然明朗
“2016年我們一共申報發明、實用新型專利58件,同比增長了480%。”浙江雙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施經東說,雙林機械還獲得了開發區專利申請補助、授權補助逾13萬元。企業將政策紅利用于鼓勵研發技術人員,大大提高其研發積極性,從而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內生動力。
針對現有的專利補貼申請周期較長等問題,開發區實施了一系列新的專利資助政策,將政策兌現時間提前至專利申請階段。具體來說,不享受官費減免的專利每項最高可獲得5000元申請補助,享受官費減免的專利每項最高也能獲得2000元申請補助,專利申請代理指數累計達500分以上的,可獲獎勵10萬元。
目前,開發區已為60余家企業,逾400件專利兌現了專利申請政策,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
此外,為幫助企業緩解融資難題,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修訂出臺了《“助保貸”小微企業金融資金池管理辦法》和《科技企業貸款風險池基金管理辦法》。1至7月,開發區已有6家企業獲“助保貸”、“風險池”扶持,扶持資金達1650萬元。
這位“店小二”的服務精準快速
開發區的“店小二”服務,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推動龍頭骨干企業的引領發展、成長性企業的增速發展和初創型企業的跨越發展。
今年以來,開發區成功認定區級研發中心53家,申報市級研發中心24家,順利推動鐵流離合器、西奧電梯、胡慶余堂等10家企業創建省級企業研究院,推薦申報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近60家,促進貝達藥業、本松新材料等9家企業共10個項目競選省重點研發計劃,預計可新增研發費用達1.7億元。
以產品和技術創新為主線,開發區正積極融入G60科創走廊,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加快貝達夢工場、中以產業園等特色園區建設,深化產學研合作,共建航天華東先進技術創新中心、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浙江(余杭)分中心等一系列平臺,持續加強創新發展活力。
此外,積極響應省市“最多跑一次”改革,開發區搭建省內首創的“浙江生物醫藥特殊物品出入境集中監管服務平臺”,設立省食藥監局行政審批受理余杭分中心、省醫療器械檢驗院余杭分院和浙江省醫療器械審評中心余杭醫療器械審評服務中心,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審批事項“零距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