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三駕馬車"拉動經濟開發區"再開發"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16 點擊:次
普通的PP塑料,市價2萬元/噸,但是在江蘇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這種價格低廉的普通塑料卻“神奇”變身成900萬元/噸、身價比白銀還高的“特殊材料”。
這種產品叫“極耳膠”,是生產鋰電池產品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以前,“極耳膠”只能依靠進口,在江蘇連云港,它首次實現了國產化。
重點扶持,打造科技“高產田”
8月8日,在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德立信”公司全封閉的無塵車間里,40臺生產設備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一條條帶狀的類似寬鋸齒樣的產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出來,這就是用于鋰電池的正負極極耳。
“你別小看這個不起眼的小東西,它是我們手機電池里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公司負責人徐立球對記者說,極耳就是從電芯中將正負極引出來的金屬導電體,通俗講就是電池正負兩極的耳朵,是電池進行充放電時的接觸點。
極耳生產中最大的技術難點,不是導電用的正負極金屬接觸點,而是上面那層薄薄的塑料薄片。這層塑料薄片起到將兩種不同材料粘結在一起的作用,用于密封電池內的強腐蝕材料不外泄,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國內一直沒有攻克生產難題而依賴進口。但徐立球說,其實它就是2萬元/噸的普通PP塑料經過改性后再拉成膜,從國外買來就變成了3元/米、 926萬元/噸、比白銀還貴的先進材料――極耳膠。
徐立球的公司從2003年開始研發這種極耳膠,2006年實現了試生產,到2007年就首次實現了量產,“它的物理性能不比日本進口產品差,價格卻只有進口產品的十分之一。”徐立球說,目前他們公司生產的極耳產品,供應全國前五位的鋰電池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近3億元。
但在徐立球眼中,極耳還不是德立信公司最具市場潛力的新材料產品,他瞄準的是即將實現國產化的鋰電池軟包裝膜,也叫鋁塑膜。
“這是鋰電池材料中唯一一種還沒有國產化的材料。”徐立球說,這是他的公司要突破的另一項國內空白。由鋁塑膜作為封裝材料生產的鋰電池,有體積更薄重量更輕和使用更安全等特點,是智能手機等隨身電子產品的必備配套產品,但鋁塑膜的生產技術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國內某大型公司研發了17年,至今依然沒有推出量產的產品。
如果這種鋁塑膜量產成功,徐立球和他的公司將再創一個年產值達6億元的新材料企業。
連云港經濟開發區算的則是一筆土地投入產出比的大賬:徐立球的公司占地45畝,實現的產值為9億元,每畝土地實現的產值高達2000萬元,是名副其實的科技“高產田”。
“高產田”企業,是連云港經濟開發區多年來傾心扶持的重點。目前,在10平方公里的新材料產業園內,已形成高性能纖維材料、硅材料、復合材料等產業集群,包括中復神鷹、江蘇奧神、漢高華威、中復碳芯電纜、杜鐘氨綸等新材料企業入駐有近40家,作為開發區產業的“三駕馬車”之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63.4%,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4.5%。
醫藥創新,中國看江蘇,江蘇看連云港
在連云港經濟開發區,以恒瑞、豪森、康緣、天晴等藥企為代表的生命健康產業,已然成為了當地乃至江蘇省的一張靚麗的產業名片。
2011年6月,恒瑞醫藥自主研制的國家一類新藥“艾瑞昔布”獲批上市,這意味著恒瑞歷時14年、投入近10億元后,終于有了自主的創新藥成果,恒瑞自此也踏上了從“仿制”到“創新”的發展之路,而這其中研發的艱辛,也只有公司“掌門人”孫飄揚最為了解。
早在1998年,孫飄揚就確定了“艾瑞昔布”創新課題研發,在隨后漫長的七年里,他帶領課題組先后合成了十幾萬個化合物,從中篩選出40多個具有良好活性的化合物進行毒理、藥理等一系列的臨床前研究,最后才優選出“艾瑞昔布”申報臨床。2004年,孫飄揚主持研制的第一個國家1.1類創新藥,治療關節炎藥物——艾瑞昔布被國家藥監局批準進入臨床。在當時,能自主開發創新藥物并被國家批準進入臨床的國內企業寥寥無幾,2006年,“艾瑞昔布”獲準進入三期臨床,到2011年獲批上市,整整歷時14年。
“或許,‘艾瑞昔布’的問世對于世界制藥業來說只是一個普通事件,但對于中國制藥工業來說,卻是一個質的飛躍,它是中國制藥從仿制走向創新、從原始粗放走向內生增長的產業升級標志之一。”孫飄揚說。
恒瑞醫藥持科研創新的發展道路,只是連云港開發區生命健康產業集群的一個縮影。以打造“中國健康港”為目標的連云港生命健康產業,培育了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已形成新型抗腫瘤藥、新型肝病藥物、新型中成藥等六大特色集群,成為全國最大的對美制劑出口基地,和全國重要的創新藥、現代中藥生產基地。產值連續多年保持15%以上增長,恒瑞、豪森、康緣三大藥企多年位列全國醫藥工業企業前40強、創新能力前20強,德源、長慧、暨明、佑源、蘇云等第二梯隊藥企也正在迅速壯大。
作為連云港經濟開發區拉動產業創新“再開發”的“三駕馬車”之首,生命健康產業以占用開發區不到1/10的資源,創造了開發區1/3的產值,貢獻了開發區2/3的稅收,同時還帶動了全開發區3/4的新品科技研發投入,工業利潤率達到21.9%。在業內形成了“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云港”的共識。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就要站上金字塔尖
“傳統產業就象金字塔,大眾化產品是處于最底層的那一部分,工藝流程公開化,人人都會做,競爭也非常激烈,而越往上走,產品的科技含量也就越高,制造難度也越大,而處于塔尖上的,永遠是最選進的領跑者。”說起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江蘇華海科誠新材料公司董事長韓江龍頗有感觸。
華海科誠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半導體封裝材料的生產企業,主要為如江蘇長電科技、富仕通等集成電路制造公司的產品封裝服務,它的產品就是集成電路板上的塑料封裝材料——模塑料,“沒有多高的科技含量,全國有同類產品的生產企業19家。”韓江龍說,他們公司的產品市場占有率卻能高達20%。
江蘇長電公司創新了一個國內最領先的MIS封裝形式,所用的封裝材料最初選用的是日本一家企業生產的,但也不是最理想的材料,后來他們找到韓江龍,韓江龍組織技術人員用了兩年時間進行研發,反復實驗后終于成功并投入量產,“它有一項指標叫翹曲度,要求控制在0.5毫米以內,我們可以做到0.2至0.3毫米,翹曲度明顯小于日本同類產品。”
封裝塑料就像陶土,在不同的人手里有不同的效果,它可以被制作成粗糙的土器如磚瓦和大黑碗等,也可以用于制作高檔的藝術品如瓷器等。“對于象半導體封裝材料這樣的工業產品基礎材料,和傳統裝備制造業的最前端產業而言,要有站上金字塔尖這樣的實力,拼得不是有多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而是持續不斷的創新研發,和至少要有領先市場或同行三代的產品儲備能力。”韓江龍說。
韓江龍告訴記者,華海誠科2010年12月注冊成立,2011年年底開始出產品。 “2012年全年產值2000余萬元,虧損1050萬元的情況下,我們當年的新品研發投入是400余萬元;2013年在仍然虧損500萬元的情況下,投入研發的費用也達到500余萬元。” 韓江龍說, 2016年產值1.3億,研發投入超過了800萬元,“每年研發費用都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長。”
連云港經濟開發區圍繞港口經濟大力提升傳統裝備制造產業的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該區產業“再開發”的強引擎。
“放在江蘇乃至全國的發展版圖來看,連云港做好港口經濟這篇大文章,不僅為自身培育新的重大增長點,還為其他地區發展提供高端平臺。”連云港市委常委、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曹衛東說,“下一步我們將加速碳纖維在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先進封裝測試項目落地,全力打造國內一流的IGCC成果產業化基地、船舶和海工裝備領域智能制造研發基地。”
開發區是江蘇省經濟發展的優勢所在,園區經濟也是江蘇經濟的一張靚麗名片。今年的7月19日,江蘇首次以省委省府的名義召開了全省開發區改革創新大會,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蘇北地區的代表,在大會上做了典型發言。作為首批國家級開發區,近年來,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帶動下,在先進材料、生命健康、臨港裝備制造這“三駕馬車”的拉動下, 迎來了又一次“開再發”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