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創建國家級經開區雛形已顯 打造產城融合的新樣本
來源:未知 日期:2017-08-28 點擊:次
今年上半年,雙橋經開區圍繞加快建設“國家級經開區”的總目標,以打造“開放創新先行區、智能制造集聚區、產城融合樣板區、社會和諧示范區”為抓手,工業增加值71.3億元、增長15.6%;工業總產值320.1億元、增長24.9%。
建設龍景湖畔理想城。雙橋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華龍網發
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明顯
2017年7月17日對于雙橋來說,是個重要的日子。重慶唯一集晶圓制造、芯片制造及封裝測試為一體的高科技產業園——正威國際集團電子信息產業園奠基儀式在雙橋經開區郵亭工業園區舉行。
正威集團是世界500強、中國50強企業,是一家以有色金屬、半導體兩大行業完整產業鏈為主導的集團型跨國公司。該項目占地約1000畝,項目建成達產后,將提供2000多個就業崗位。
這意味著雙橋經開區的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已經初見雛形。
2014年簽約落戶雙橋的重慶宇海科技有限公司是戴爾、惠普筆記本電腦外殼板塊在西南地區僅有的兩家A級供應商之一,該公司所有產品最終供應兩大筆記本電腦巨頭,其中80%的產品隨上述兩大廠商出口海外市場。“如果給雙橋經開區管委會打分的話,我想應該是95分。”經理馬健由衷的笑道,“在這里,除了政策紅利外,重商、親商、融商、扶商的觀念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而是真正的落到了實處。”
他舉了一個例子,公司在測試生產期間,供電是最大的難題,給管委會工作人員反饋后,問題立即得到了解決。“這樣的效率,比我們企業的效率還高,也間接給我們調試機器正式投產帶來了很大的幫助。”馬健說道,“另一方面,在招工方面,也給予我們很大的幫助。每周五管委會都會提供專門的場地和時間來招聘。”
如今的馬健已經把家安在了重慶,妻兒也都已經從廣東接了過來,在重慶定居。“以前一直在廣東、江蘇一帶,還從來沒想過我和重慶會有這樣的緣分。”馬健笑呵呵地說到。
今年是大足全區的“招商引資年”,經開區組建了由黨工委、管委會領導任組長的4個專業招商組和1個綜合協調保障組,全面招大引強,著力完善產業鏈條,壯大產業集群。各組對招商資源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建立起資源要素庫、目標企業庫和招商項目庫。經過不懈努力,上半年新簽約了移動能源產業園、鐵路物流園、智能手機產業園、高精光學等14個項目,其中投資1億元以上項目12個、5億元以上項目6個,總投資156.2億元。
項目引進后,實行黨工委、管委會領導帶部門聯系重大項目責任制和“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模式,確定了100個重點項目,派專人督查各項目建設進度,幫助企業解決了建設過程中的困難,并定期向上級部門通報進展情況,以最大的熱誠服務企業落地投產。
6月27日,宇海科技正式投產,為經開區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和壯大、加快建設“開放創新先行區”“智能制造集聚區”和創建國家級經開區增添了新的強勁動力。“宇海科技落戶雙橋,顯現了產業轉移的大背景。我們雙橋將抓住這次產業轉移的機遇。”雙橋管委會負責人介紹到。
近年來,雙橋經開區大力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集聚一批智能化項目、企業和產業,將打造全市重要的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芯片制造、智能手機、筆電配套產業基地,到2021年末集聚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10家、30億元以上企業5家、100億元以上企業2家。
在雙橋,電子信息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凸顯。近年來,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電子信息產業特別是智能手機產業開始向西南腹地轉移產能。雙橋經開區抓住機遇,按照“整機+零部件”的布局發展思路和“集中發展、集群發展、集約發展”的原則,結合手機行業輕資產運行的特點,鼓勵手機整機及零部件企業入駐電子信息產業園租賃標準廠房用于生產,當前企業入園率達到100%。在短時間內快速集聚了一批智能手機及零部件制造企業,初步形成了協同、融合、創新的手機產業生態圈和較為成熟的產業鏈。
2016年11月,雙橋經開區第一家手機整機企業點括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投產,當年即出貨30萬部智能手機,實現產值約1.5億元。從事手機制造行業19年的點括科技負責人坦誠的說到:“吸引我的,是這里的政策紅利,憑借這些政策紅利,降低了我們的成本,增強了我們企業的競爭力。”
2017年,可以稱得上是雙橋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化的“元年”。
2017年,新晟凱等手機整機陸續投產,企業產能逐步得到釋放,預計年出貨量將接近2000萬部。點括科技一季度生產智能手機7萬余臺,實現產值5000萬,創稅70余萬元,生產經營狀況良好。
新晟凱科技自主研發的手機品牌“Gresso”于3月底投入試生產。鉑捷信、傳樂和深瑯等項目均在“當年簽約、當年開工、6個月內投產”的速度下,于近期投入生產。 本為、蜀粵、霸王貝思特、貫捷通和進泰等項目順利推進,最快將于年內實現投產達效。
同時,新簽約落戶的SMT主板貼片、屏幕、電池等智能手機零部件制造項目也將入駐8萬平方米的電子信息產業園二期標準廠房,屆時,智能手機及零部件制造產業的鏈條將得到進一步延伸。
目前,雙橋經開區電子信息產業園已集聚了點括、本為、鉑捷信、新晟凱、丁辰、蜀粵等6家手機整機企業和傳樂、深瑯、貫捷通、霸王貝思特、進泰、迪諾通等6家手機零部件企業,構建起了一個手機整機生產和高精攝像頭、SMT主板貼片、鋁合金/塑料外殼、LED、揚聲器、送話器、耳機、模具等零部件本地配套,就近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
雖然雙橋經開區智能手機及零部件產業起步晚,但在全市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的重大機遇下,通過悉心培育、細致服務和企業自身的務實苦干,雙橋經開區智能手機及零部件制造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同時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新興產業傳統產業齊發力
近年來,雙橋經開區強化創新驅動,深入貫徹《大足區委關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促進科技創新,集聚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服務水平。
去年以來,重慶凱瑞特種車有限公司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加快轉型升級。今年4月,該公司研發的餐廚垃圾車獲選為2016年度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大大激勵了公司上下創新轉型的信心。
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持。38歲的楊超是公司技術中心主任,他感慨地說到:“為了創新升級,我們創建了專業的技術團隊,一共52人,其中有教授級高工2人,副高級教授高工8人。”凱瑞特種車依托中國汽研院做依托,共研發出12項高新技術產品。
楊超表示,近年來,專用車行業整體需求在產品結構上發生了巨大變化。工程運輸類和工程作業類車輛需求持續下滑,電商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物流運輸類專用車的需求,一躍成為國內市場主流。
面對這一重要市場變化,該公司以“技術創新、轉型升級”為發展主線,規劃了工程類、市政環衛類、物流類、客廂類四大產品系列,并以環衛車和物流運輸車為主要轉型升級產品。
在鞏固常規產品的維護、改進和升級業務的同時,該公司成功開發出日處理垃圾120噸的移動垃圾處理站,豐富并完善了前后端垃圾收運產品,形成了垃圾收運、處理的全產業鏈格局。
同時,在物流運輸車板塊開發了中置軸運輸車輛、輕量化廂式車輛和大型冷藏車等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該公司生產的新型特種車行銷西南、華北和華東各省,取到了不俗的市場效益,今年上半年共售出各類特種車2000余輛,為去年總銷量的1.5倍。兩大板塊的產品創新研發,不僅豐富了產品規格,也初步實現了轉型升級,為持續發展提供了較大支撐。
目前,該公司正積極探索新能源專用車的開發,并取得了較大突破。下一步,將繼續推動創新驅動發展,以技術創新為手段,強化產品細分領域的競爭優勢,促進公司加快轉型升級。
通過一系列強化創新驅動的措施,雙馬、德卡等20家企業成功創建高新技術企業,軍通、凱恩和中帝公司申報市級創新創業團隊,凱瑞電動車等6家企業申報市級技術研發平臺。截至目前,經開區科技型企業已增長為40家,共新申請實用新型、新發明等專利50件。
部分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在加強創新研發,加快轉型升級的工作中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困難。針對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企業實際困難,積極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幫助企業顯著降低成本,指導轉型升級。
中帝公司是雙橋為數不多的本土企業之一,主要生產盤式制動器,為上游某企業提供零部件。然而隨著重汽市場的不景氣,公司的經營陷入了困境,轉型升級成了中帝公司的唯一選擇。
“近年來,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來轉型升級。比如,原來生產需要用2個變壓器,而經過我們改良后只使用一個也能生產,有效降低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中帝公司負責人有些無奈的說到,“主要目的還是降低對上游企業的依賴程度,所以我們一直在需求‘破局’。目前,我們公司正在研發智能停車庫,已有意向性客戶想跟我們合作。”
為了完善智能體車庫系統,中帝公司專門成立了7人制的研發團隊,已經進入最后的調試階段。“以前沒想過上游企業會這么不景氣,導致我們下游企業被‘殃及池魚’,所以還是要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減少甚至不依賴上游企業也能保證企業能存活下來。”中帝公司負責人說道。
中帝負責人介紹到,公司現有員工245人,其中研發團隊占比達到8%,投入占比更是高達20%。這意味著中帝公司轉型的思路,從“求人”到“服務”,有了自己的核心產品后,“連面對客戶說話的語氣都不一樣了。”中帝公司負責人說道。
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投入是衡量一個地區是否創新驅動的重要指標。據了解,雙橋經開區將力爭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0家,區域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以上,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地方聯合創新平臺、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快發展眾創空間、科技企業孵化器等創業服務平臺。同時,提升高職院校辦學水平,鼓勵其與企業、科研院所加強合作,將產業扶持資金向科技型企業、技術創新傾斜,完善融資、咨詢等創新服務,培育創新創業生態,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良好氛圍。
汽車及零部件配套產業是經開區的主導產業之一。去年底開始,行業整體復蘇,許多中小型配套企業重新煥發生機,但“小身板”限制了企業發展。針對現實問題,經開區果斷采取應急周轉資金、“銀證通”“投保貸”等方式,幫助德卡汽配等中小企業去杠桿、融資3000余萬元。積極牽線搭橋,支持并協調智倫電鍍等8家用電量大的企業與發電企業開展直接交易,為企業減少成本超過1000萬元。
在企業轉型升級順利推進和市場有利因素持續疊加的雙利好背景下,上半年,各重點企業均交出了漂亮“答卷”,助推三大產業取得顯著增長,工業經濟持續壯大。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繼續抓住重卡行業“回暖”機遇,整體實現產值87.5億元、增長32.2%。其中,凱瑞特種車、重汽專用車、雙專改裝汽車生產各類改裝車約8900輛、增長31.9%,上依紅車橋公司生產車橋5.7萬根、增長242%,凱恩、紅工、中帝等配套企業持續滿負荷生產,助推上依紅公司產銷突破2萬輛、增長超過150%、領先全行業增速。裝備制造產業在企業承接沿海產能和資產重組的有利條件下,實現產值38.8億元、增長31.3%。其中,雙錢公司生產輪胎128.4萬條、增長34.9%,貝卡爾特公司實現產值5億元、增長30.7%。
數字的增長,意味著雙橋的工作卓有成效,更是向著國家級經開區的目標,邁出了一大步。
重慶宇海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一隅。雙橋經開區管委會供圖 華龍網發
產城融合打造幸福雙橋
產業和城市的關系,一直都是唇亡齒寒。一個城市,重要的除了產業,更重要的是城市里的人。
近年來,雙橋堅持打造成為宜居宜業的精美花園城市。雙橋境內擁有巴岳山、龍水湖等自然資源,山、湖、城融為一體,環境優美、得天獨厚,工廠、園區與城區結合緊密、規范有序,促進產城融合具有獨特優勢,要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優美、生態環境良好、產業較為發達、城市基礎較好的優勢,優化城市布局、改善生態環境、完善配套功能,爭當全市經開區產城融合發展的標兵。
44歲的王然兵是雙橋園林管理所的一名普通工人。從18歲開始,王然兵已經為雙橋的綠化事業奮斗了27年。
“特別是這五六年間,雙橋的環境變化真是大啊!”王然兵指著路邊一棵大樹,手指比劃出一個大圓感嘆道,“以前這樹又細又小,現在樹干粗了,街邊的樹也變得多了起來。”
春末夏初,漫步走在雙橋的街頭是一種享受。道路兩旁的行道樹散發出勃勃生機,深呼吸之下,都能感覺到肺里吸進了一片“綠色”。
車城大道上,更是見不到半點垃圾,居民悠閑有序的穿行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熱鬧而寧靜。這都得益于城市品質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雙橋扎實開展“環保五大行動”,完善環境監測網絡,嚴控重金屬、COD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總量。而且,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完善網格化管理格局,強化對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城市“頑疾”的治理,規范店招店牌、戶外廣告設置,加強違法建筑查處,抓好環境衛生、設施維護、綠化管護等工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經開區從多點著力,從細處著手,重點改造升級城市路網、管網,綠化美化城市節點,完善城市功能,既推動了宜商宜業的產業城市打造,又顯著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居民幸福指數。編制完成了建設海綿城市的實施計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提上日程。
通星路一期改造工程正式啟動,城區內鋪裝人行道5.1萬平米,新裝、維修路燈2000余盞,清掃保潔面積擴大到160萬平米。6月中下旬,西湖大道檢察院段擴寬改造后,完成了6000平米綠化帶建設,扮靚了城區主干道最后400米。房地產項目穩步發展,車城金座廣場、金域都會等9個、16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項目建設推進迅速,共完成投資2.4億元,銷售房屋面積達10.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4.2%,產業工人集聚落戶效益初步顯現。
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齊頭并進,隨著經開區產業逐漸成熟,城市功能也更加完善,人居環境日益提升,產城融合建設穩步推進,距離幸福雙橋更近了。
雙橋正是以獨特的“車魂”精神,始終向著創建“國家級經開區”總目標,著力打造“開放創新先行區 智能制造集聚區 產城融合樣板區 社會和諧示范區”的道路上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