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旅游” 經開區創新脫貧模式大有潛力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0-17 點擊:次
國慶期間,走進經開區西塘鎮平地村湘蓮種植基地,成片成片的荷塘映入眼簾,微風吹過,泛起陣陣綠波。“這里有近百畝荷塘,每年6月至10月是荷花觀賞期和湘蓮的采摘期。”村民陶金初站在齊腰深的荷塘里采摘蓮蓬,滿臉喜悅地介紹說。
黝黑的皮膚,憨厚的笑容,今年41歲的陶金初給人淳樸、勤勞的印象。幾年前,出外打工的陶金初回鄉創業。有一次,他與朋友聊天,得知種植湘蓮投入成本低,見效快,當即有了規模種植湘蓮的念頭。
“湘蓮不僅食用價值高,經濟效益也非常可觀。”陶金初細數起當時湘蓮的價格和收益,從2015年開始,他和妻子承包了村里35畝拋荒田,投資近5萬元,用來種湘蓮。蓮種是來自松陽湖的優良品種太空蓮,具有生育期長、抗性強、花多、蓬大、結實率高、顆粒大、品質優等特點。“當時抱著試試的想法,沒想到湘蓮居然非常適應這里的環境。”陶金初回憶說,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培育,35畝湘蓮喜獲豐收,實現收益近10萬元。試種成功,讓陶金初驚喜之余對湘蓮種植充滿信心。
“頭一年的投入較大,所以收入不高。第二年的純收入就有十幾萬了。”陶金初說,今年他又承包了40畝地種湘蓮,規模擴大了一倍多,也成了村里最大的種蓮戶。
俗話說,“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陶金初夫婦做事吃得虧、耐得煩,是村里出了名的“勤快人”。
陶金初不僅會修車,還會駕駛收割機、耕種機;妻子盧進香39歲,燒得一手好菜,干得了各種農活。除了這75畝荷塘,夫妻倆還經營著一家紅薯粉加工廠,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滋有味。“種植湘蓮還真是個好門路!每畝產蓮籽一般150公斤到200公斤,價格好的話,每畝湘蓮一年純收入可達3000元到4000元。”湘蓮帶給了陶金初家庭意想不到的收獲。
一花引來百花香。陶金初的示范帶動,村民紛紛跟著種起了湘蓮。對于村民的需求,他總是隨叫隨到,義務幫村民購買種子、指導病蟲防治。在他的幫助下,西塘鎮雙橋村的貧困戶高愛余、高大興以及臨湘市橫鋪鄉村民盧盛豐,都種起了湘蓮,規模小的有5畝,大的有10多畝。
勤勞致富,敢作敢為。陶金初這個“勤快人”,在致富路上不停步。他2007年參加省里組織的農機化技術培訓,刻苦鉆研,成了農機能手。隨后,購置了多臺收割機和旋耕機,每到農忙時節,便是他最忙的時候。僅憑農機服務 ,年收入就有10萬元,再加上種湘蓮和經營紅薯粉加工廠,年收入有30多萬元。
看著滿塘的荷葉,陶金初是真心高興,不僅賺到了錢,還發現了很多商機。
湘蓮適宜在地勢低洼的田里種植,能有效緩解暴雨天氣外排壓力大的矛盾,種植湘蓮是發展避災減災農業、保護生態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在每年的3月、4月份種植后,5月中下旬即可見荷塘百花爭艷,芳香而美麗,是鄉村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湘蓮田間可套養鱔魚、泥鰍等,可在蓮田放養鴨子,實行種養有機結合,提高綜合效益……日子紅火了,可是陶金初夫婦并沒有想著一味地享受,最近又買了幾頭牛,準備搞多元化養殖。陶金初說,明年打算再流轉一些田地,除了擴大湘蓮種植規模,他還想開一家農家樂,走農旅結合之路,實施綜合生態農業開發。
村支書李岳兵充滿憧憬地說,這片拋荒多年的低洼水田,如今在陶金初的帶動下,變成了百畝荷塘。不僅為村里帶來了全新面貌,更為貧困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不少市民還慕名前來觀賞荷花,“產業+旅游”脫貧模式大有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