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開發區推進城市發展新探索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0-26 點擊:次
合肥經開區按照精品城市的標準,不斷夯實城市承載力,讓開發區“生產、生活、生態”的功能更完善,布局更合理,環境更優美,讓城市“面子”的魅力,變成吸納更高級資源、生產要素的“里子”,把城市活力,演變成發展的生產力、民心凝聚力和區域競爭力。五年來,合肥經開區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家門口有了更多好學校,有了更多的好醫療,社區居家養老體系更加成熟完善,群眾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從82.8到269:南北兩區比翼齊飛
為了更好地發展臨空經濟,2013年新橋機場所在地高劉鎮交由合肥經開區托管,從此該區形成了“南北兩區”兩翼齊飛的新格局,區域版圖從過去的82.8平方公里擴展至269平方公里。
由此,合肥經開區實施南北區聯動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多態融合,推動城鄉統籌,實現平衡、包容、可持續發展。南區優化空間布局,完善供水、供電、污水處理、燃氣、供熱、通訊、鐵路專用線等基礎設施,提升城市承載力。建設精品道路、精品街區,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加快翡翠湖、南艷湖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形成兩湖交相輝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宜商宜業宜居的產城融合示范區。同時,致力于重塑明珠廣場城市地標形象,營造海派、現代、國際化的風格。
北區打造綠水蜿蜒、田園環抱、森林環繞、碧湖點綴的田園生態型空港新城。東部保護水源,休養生息,展現生態美景;西部依托中國(安徽)休閑農業博覽園,打造特色小鎮、田園鄉村;中部發展高端產業,建設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
目前,合肥空港經濟示范區核心區城市設計規劃面積約12.5平方公里,合肥經開區依托新橋國際機場、中德(合肥)智慧產業園等資源,決心塑造全省產業智腦、中德智造協同創新核心和宜居國際小鎮,打造成國際空港城的新標桿、展示合肥國際化都市區形象的新窗口。
破解“難點”“痛點”:城市管理精細化、長效化
為徹底祛除城市粗放型管理“通病”,合肥經開區自我加壓,以自我革新的決心和勇氣,探索建立一套城市建設管理的長效常態化機制,實行建管同步,引進第三方督查,促進城市環境和人的素質“雙提升”。特別是創新實施“四級網格管理”、責任牌公示,層層壓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對列入重點整治的重難點項目,建立區級巡查崗、管理督查崗、檢查巡處崗和作業崗,并引入“第三方”機構督查打分,倒逼工作任務落實。
在推進管理長效化的同時,經開區進一步明確城市建設管理“為了誰”,解決突出問題“依靠誰”,樹立問題導向,針對城市管理中的長久性和反復性問題,綜合整治、精準施策,促進了城市管理的精細化。
為解決流動攤點這一“痛點”,經開區創新實施公司制管理,在劃定攤點群管理公司經營區域的同時,將攤點群周邊輻射區域作為管理公司的代管區域,實行社會化管理,在代管區域內的流攤、出店經營、占道經營等現象均由管理公司進行日常管理。
針對回遷小區管理“難點”,經開區推行“居委會+物業+X”管理模式,在居委會設立物業服務中心,由居委會主任擔任物業服務中心負責人,對小區物業實行雙重管理,打通了物業管理“兩張皮”的壁壘。同時讓居民自己參與到物業管理中來,在每個單元選出一名單元長,每棟樓選出一名樓棟長,負責收集居民建議,協助物業服務中心溝通協調物業管理工作,約定居民的應盡義務。
內提外引:讓更多名校落地開花
胡傳霞是安徽廬江人,之前一家三口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到了上學年齡后,一家人果斷選擇在合肥經開區買房安了家,其看中的正是該區優質的教育資源。“聽說這里的小學都是名校所辦,教學質量也很不錯,就想把孩子送到這里來,我們也很放心。”胡傳霞說。
合肥經開區積極打造“開放化”的教育辦學模式,通過“內部提升,外部引優”,實行“名校辦學、專家治校”,全區現已建有2所市級素質教育示范學校,4所區級特色小學。五年來,先后引入合肥市南門小學、合肥市六安路小學、合肥市第45中學、合肥市第46中學、合肥168中學、華東師范大學、合肥師范學院、合肥幼專、上海建平教育集團等優質教育資源辦學并與合肥市多所名校合作辦學,極大提升了知名度和影響力。
在“十三五”規劃中,合肥經開區從戰略高度,全面布局學校建設,讓開發區教育事業全面駛入快車道。最近,該區又有三所聯合辦學的中小學校投入使用,均是按照“名校辦學、專家治校”的辦學方略,以本部的管理模式實施運營,“讓孩子在家門口能上好學校!”
“百姓之家”:讓群眾幸福感更飽滿
在合肥經開區臨湖社區,一座1萬余平方米的“百姓之家”正在加緊建設。與以往的社區服務中心不同,它共有五層,分為八大功能區,可以提供綜合性服務,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
去年以來,合肥經開區在每個社區都規劃建設1萬平方米的社區“百姓之家”,目前已有三處在建,不久后就將投入使用。“百姓之家”內不僅包含便民類、行政服務類、教育培訓類、公共活動類等功能,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中心、大型文藝演出場所等一應俱全。
居民出門500米就可逛公園,14個菜市場用3年時間改造提升購物環境,空港醫院加快建設,高劉農博園規劃建設提速……今年,合肥經開區還制定并公布“大建設十大民生工程推進計劃”,共計220個具體項目,年內計劃完成投資74.92億元。
此外,該區還加快推進匯林園、康利園解困房,錦繡蔡崗、復建點建設進度,開展老舊小區整治,啟動了老舊小區三年整治計劃。
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南艷湖公園全民健身中心、水文化博物館項目前期規劃設計和建設進度加速推進。隨著一個個項目的建成,一幅城市“升級版”的畫卷正在時代的華章中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