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開發區創新驅動匯聚協同發展新動力
來源:未知 日期:2017-11-13 點擊:次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秦皇島開發區)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要求,以創新驅動匯聚發展力量,全面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吸引京津高端優質資源,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市場主體持續煥發新動力,加快了區域協同發展的步伐和進程。
體制機制激發協同發展新活力
秦皇島版“中關村創業大街”生根落戶。2014年5月,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在秦皇島開發區數谷大廈正式掛牌,成為河北對接京津的首個綜合性高科技園區,也是中關村海淀園在京外建立的首個分園。2016年7月,中關村海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秦皇島分園正式開園;9月,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秦皇島分中心、中關村天合(秦皇島)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院在秦皇島開發區揭牌成立。
中關村海淀園秦皇島分園成立3年多來,園區項目建設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成為北京海淀區與秦皇島市進一步進行產業有序轉移的試點載體。截至目前,分園已協調推進了123個項目。
漫游世紀、千方科技、碧水源科技、“創業咖啡”、“創業大賽”、“創想風暴”等一批批項目相繼落戶。行走在秦皇島開發區,處處可見北京中關村的影子——來自中關村的人,來自中關村的企業,來自中關村的模式。其中,也不乏秦皇島本地的科技型小微企業,北京、秦皇島的企業、人才、項目等在發展過程中已經融為一體。
目前,兩地政府積極探討政策方面的差異,希望借助分園這個平臺,將中關村的產業扶持、分工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稅收激勵、金融等方面政策延伸到分園,讓分園與海淀園的企業享受平等待遇,讓高端人才“引進來、留得住”。
“分園在建設過程中,以集聚人才、完善服務、營造氛圍為抓手,建設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從‘根’上將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復制到秦皇島,使之成為渤海灣科技增長極上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播種機’。”秦皇島開發區管委主任蘇景文表示。
成果轉化彰顯協同發展新魅力
“中科院+”成果轉化成為合作典范。近年來,秦皇島開發區積極向京津地區納才引智,于2012年7月攜手中科院院士、專家共建了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創新實行“科學家+企業家”的引智新模式,開創了“科技研發在北京,生產推廣在河北”的局面,樹立了中科院與地方政府合作的典范。
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秦皇島開發區出臺了《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扶持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項目的暫行辦法》,修改完善《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扶持秦皇島(中科院)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發展的實施辦法》。
“技術成果成功轉化離不開三個要素,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一個好的承接企業,三是先進成熟的技術。這三點,我們在秦皇島開發區都實現了!”中科院半導體所所長、中科院院士李樹森興奮地說。
4年間,基地促成多家企業與中科院開展技術與項目合作,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148項,引進盧秉恒、譚天偉等集中指導基地發展和企業技術創新升級的中科院專家百余人,中科院的項目成果轉化率達到93%。
“協同發展,引進高水平人才和先進技術是重點。”蘇景文介紹,秦皇島開發區依托京津人才、技術優勢,圍繞節能環保、數據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開展應用性研究,實施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服務保障增添協同發展新動力
在e谷(秦皇島)創想空間大廈二樓的“創新服務驛站”,秦皇島開發區32個政府單位主動上門、輪流坐崗,開展政策宣講、增值服務、能力培養等服務項目,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創新創業綜合服務。
創業需要什么,政府就配置什么。近年來,秦皇島開發區充分發揮市場對創新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初創者早創業,持續為創新創業者清障搭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局面。
為加快推進與京津協同創新科技項目建設,秦皇島開發區設立項目專項資金和人才獎勵資金,專項用于對中科院相關項目的鼓勵和扶持;與e谷合作籌劃設立了“中關村e谷秦皇島創業投資基金”;秦皇島銀行成立當地首家科技銀行——長江科技支行,面向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的科技企業推出多種金融產品,打破了科技型企業有效抵質押不足的困局。
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人才走,人才跟著環境走。努力發揮優勢、補齊短板,秦皇島開發區引進高端產業、教育、醫療等資源時給產業發展打造高端、綜合性的服務條件。北京威卡威北方生產基地項目已開工建設,京能熱電聯產項目啟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戴河國際醫院項目即將動工,中國音樂學院附屬中學秦皇島分校等合作項目持續推進,一條條針對性強、細化詳分的服務政策組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生態服務型體系。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我們將繼續發揮政府服務職能作用,在政務服務、法治環境、金融服務等方面進一步創新和完善各項舉措,努力將秦皇島開發區打造成對接京津資源促進河北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和帶動區。”蘇景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