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指千億 從新能源趨勢看德陽開發區“2.5產業”
來源:未知 日期:2018-01-05 點擊:次
特斯拉在美國掀起電動車熱潮、奧迪官方規劃2025年前推出12款電動汽車、國內的上汽、比亞迪、吉利、威馬、蔚來等汽車品牌也不約而同的向新能源領域靠攏。如果說前幾年大家還覺得各種新能源只是一個噱頭,那么近幾年風生水起的各種新能源相關產業的巨頭開始逐步登上舞臺,則讓我們不得不開始重視“新能源”這三個詞。
年產10萬噸的新能源項目落址德陽國家經開區
7.85萬輛、34萬輛、51.7萬輛這是我國2014年到2016年的新能源汽車年產量,根據乘聯會最新的數據,2017年前十一個月的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累計達到45.8萬輛,和去年前11個月的累計銷量相比增長了60%。在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已進入平穩發展階段。而在國外,在環保和低碳的雙重訴求下,荷蘭、挪威、美國加州、德國都將在2030年之前禁售所有的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發展的大趨勢。
乘勢而為,方能大有可為。2017年12月,德陽市第四季度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儀式在德陽國家經開區舉行。金士能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成為此次開工儀式的焦點,該項目總投資30億元,通過3期工程建設年產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的生產基地。該產業上接德陽的化工產業,下接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德陽新興產業中的重要增長點,為德陽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撐。
落戶德陽國家經開區,是金士能精挑細選作出的重大決定。動力鋰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市場至關重要的一環,德陽經開區在這一方面的產業優勢無可比擬。目前,德陽威旭鋰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四川禧丹佛鋰電有限公司的納米鋰電池、德陽東深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鋁空氣電池項目等一批電池項目已投產,加上作為鋰電池生產最重要的四種原料之一的負極材料,金士能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建成投產后,新能源儲能電池產業“閉環”也即將形成。
此外,德陽烯碳科技年產30噸石墨烯粉體及漿料生產線、位于德陽國家經開區的四川金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年產5萬輛新能源系列低速電動車生產線也正式投產。德陽集新能源電池原料-儲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制造的產業鏈也成為吸引金士能項目落址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德陽國家經開區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和“蓉歐+”戰略市場,為新能源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堅定不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制造、化工等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一大批實力強、技術新、規模大、門類全、集群化程度高的產業優勢,成為大批國際國內優質企業的投資沃土。
為每一位投資創業者提供最優的環境和最好的服務,是經開區的一貫宗旨。新出臺的《德陽經開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對項目落戶、經營貢獻、高管人才、轉型升級、聯動發展、企業上市、招商引資引薦人等各方面都明確了對應的獎勵政策。并對帶動性特別強、地方經濟發展貢獻特別大的重點項目,采取“一事一議”方式另行予以重點扶持。經開區產業園區還統一為企業提供“八通一平”的建設條件。制定了包括土地、水、電力、成品油、天然氣、物流運輸、勞動力等要素的一攬子保障措施,為企業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務。
逐鹿“新風口”,德陽國家經開區點燃新能源汽車產業之“火”
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發展,德陽國家經開區已經擁有中國二重、東方汽輪機、東方電機、東方鍋爐等一批工業巨擘,更擁有維達紙業、信義玻璃、玉龍鋼管等后起之秀。園區內,美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我國臺灣、香港地區的客商先后在此投資興業,為德陽國家經開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
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迎來了最佳發展期,而德陽,特別是以德陽國家經開區為典型,大力度培育新能源產業,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實施系列人才獎勵政策等吸引了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齊聚,為新能源產業提速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同時,面對經濟新常態,德陽經開區圍繞制造智能化、產品高端化、產業集群化、產能國際化目標,不斷加快“制造”向“智造”轉變。一方面加快央企改革步伐,成功重組二重萬航公司與中航工業,東方電氣中央研究院中試科研項目、東方鍋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也擬落戶德陽經開區。一方面深度推進軍民融合,大力推動智能制造,加快人才培養,不斷釋放創新驅動活力。2017年1—8月,德陽經開區專利申請1454件,增長63.5%。東汽5萬千瓦重型燃機1—17級壓氣機試驗成功;東方電機“巨型貫流式水輪發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及杰瑞機組研制”榮獲201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唯一的特等獎;東汽成功研制我國首根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核電汽輪機轉子。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德陽國家經開區已經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6家,創建了聯合實驗室、中試基地、成果應用轉化中心等11個平臺,組建燃氣輪機、石墨烯等四大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與此同時,在學術交流和創新方面,德陽國家經開區除了擁有一批總部港、雙創園、孵化園外,還與全球最大的應用技術研究所德國馬德堡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合作,創建德國工業4.0創新中心。近五年申請專利突破5000件、年均增長50%以上,專利授權總量突破3000件、年均增長70%以上。與中科院、中物院、四川大學、電子科大、西南交大等全國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關系,共促成各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63項,帶動上下游產業實現產值108.6億元。
發展2.5產業,完善全產業體系恰逢其時
“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引導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體現了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的趨勢。如今,隨著產業融合加快,延伸出生產性服務業,這一產業既有服務、貿易、結算等第三產業管理中心的職能,又兼備獨特的研發中心、核心技術產品的生產中心和現代物流運行服務等第二產業運營的職能,被形象地稱為“2.5產業”。
伴隨中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老工業區在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進程中都需要變革和創新,產業如何轉型升級關系到各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在擁有雄厚的高端制造產業的情況下,以金士能鋰電池負極材料項目作為標志,德陽國家經開區迅速向新能源市場邁進。而從徐州、中山、蛇口等區域革新性產業發展的態勢來,高端產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業作為支撐,那么德陽國家經開區又將如何發展自己獨特的服務產業的呢?
德陽國家經開區,正在提上2.5產業發展的步伐。未來,圍繞著裝備制造業、食品、醫藥、化工等主導產業來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做足配套產業,德陽國家經開區將著手打造包含大學科研園、軟件園、生物科技園、服務外包園區、生命科學園、電子信息科技園等在內的一系列科技園;包含商務花園、總部基地、創業園、生產性功能服務區等在內的一系列總部基地;包含像北京798藝術區那樣的文化藝術區、多媒體產業園、藝術品交易園區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化創意園,向2.5產業園發力,同時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培育,邁出經開區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跨越的堅定一步。
德陽國家經開區以良好的產業基礎為支撐,搶占新能源產業新風口,搶占未來經濟增長極和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發展2.5產業,并引入研發中心、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為德陽貢獻科技力量,推動德陽實現從“制造”文明向“智造”文明的轉變。